[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1讲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90

《广论奢摩他41》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8-09-12

就我们而言,好好调整自己的内心,这个部份相当的重要。调整内心相当重要的原因何在呢?因为与我们的苦乐密切相关,一切苦乐的根本之处,都依赖于自己的内心。

就苦而言,我们受到无量无边、无穷尽大大小小的痛苦。譬如小的痛苦,仅仅只是内心的妄念、胡思乱想,引发内心的一些忐忑不安,这些小小的痛苦,无论大的痛苦、小的痛苦,全部的根本之处都是由内心而来。

同样的道理,快乐也是这样子。就我们而言,我们都希望得到任何大大小小的快乐,而这些快乐的根本之处仍然是由内心而来。所以就苦乐而言,我们内心的感受、欲求、期望都与苦乐有相关的。痛苦的部份我们都有欲求舍弃的想法、都不要它,无论如何,任何的痛苦都不想要。

就任何的快乐而言,我不仅仅只是要得到,得到了还不够,还要继续追求,都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我们内心的期望、欲求之心,都和苦乐密切相关。而苦乐又是由我们内心而来,因此有必要去分析,何种内心能让我得到更多的快乐?何种内心又会引发很多的痛苦呢?在这方面好好去控制我的内心,不要沦陷成为痛苦的原因,而且又去成就快乐的原因,好好调整内心将它改变。

要如此控制我的内心去改变它,最主要的力量来自观修,对于观修的内容必须非常的纯粹、很纯真,而且没有顚倒错乱的,是精华中的精华,把这个部份拿来作为观修,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透过闻思逹到去芜存菁,然后再透过观修,去取得精华,若没有透过闻思,要去取得精华之中的精华,最为纯粹、纯真的部份,那大概是不太可能了。这即是为何经常谈到,要先经过听闻思惟的步骤,然后再进行观修,透过观修之故,才能够取得精华,是有此步骤存在。

我们现在所学习止观的部份,就是正式取得精华的方式。透过观修来进行,不过就观修的部份,我们在学习上,当然还是要先经过听闻思惟,先透过听闻思惟,把意义作详细的抉择,达到明白的了解。透过对意义已经抉择清楚之后,将来再进行观修,进行观修的时候,因为前面曾经抉择之故,将来观修的方式就能够正确,没有错误。因为正确观修就能够掌握关键,因为掌握关键,就容易产生证悟,由此就能迅速成就佛果,要先如此调整自己的动机之后来学习教法。

就我们禅修而言,止观二者是有必要双运而做观修。当然要进行止观双运之前,内心要先产生安止,要产生安止也要先作一个观修,内心才会产生安止。就我们内心所做的观修而言,透过再三观修、再三观修,最后终于能够产生安止。

在观修的过程中,所会遇到的主要障碍就是沉没和掉举,所以要把这二个项目消灭、排除掉,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可是要把沉没和掉举消除掉,首先要有一个分析的能力,分析沉没和掉举,到底有没有有出现?要先具有这种分析的能力,因为具有这种分析的能力,才能分清楚沉没和掉举是否出现,然后进一步去把它灭除掉。

首先应当要有一个能力,先能分析沉没和掉举这个障碍有没有出现?这个分析的力量,就是正知。故要靠具有侦察能力的正知,去检查分析沉没和掉举有没有出现?有出现才能够去把它消灭掉,因此要消灭沉没和掉举之前要先得到一个能力,就是具有侦察能力的正知,这个要先产生。

但是具有侦察能力的正知要先产生,前面还要靠正知产生的原因。正知产生的原因有二个,第一个是念力(先培养自己的忆念的能力),第二个正知不共的原因,是具有侦察能力的忆念的力量,透过这二个原因之后,就能够产生一个具有威力的正知,具有威力的正知,才能够去分析沉没和掉举到底有无出现?这是前面谈过的第一个项目。

在第二个段落是指己经能够察觉沉没和掉举之后,为了对治沉没和掉举,应该采取行动去对付它;但是,现在没有采取行动。而没有采取行动本身,就是一个毛病。所以我要依于对治把不采取行动这个毛病去除掉。这是第二个大纲。P368倒数第五行,第二是指前面那个部份,是指我如果还没有认明沉没和掉举是什么,亦即没有认明清楚沉没掉举本身就是一个毛病。而它的对治力量,就是先产生一个正知,前面己说明。正知如何产生呢?要靠培养自己的念力,透过第一个大纲讨论,已经具有能力能够去察觉,去认明清楚沉没和掉举。

「第二修习知己为断彼故对治不勤功用」知己就是已经察觉沉没和掉举,已经察觉之后应当要采取手段把它断除掉,应当进行勤功用,采取勤功用而断彼,断除沉没和掉举,但是我现在不勤功用,这又是一个毛病,现在我要把不勤功用的毛病对付掉,对治不勤功用的法门就是勤作功用,简单而言,就是思。

368页倒数第三行,故生沈掉为断彼故,对治不行应修作行功用之思。不勤功用的对治法门就是修作行功用,所以第二个大纲谈到对治的力量就是作行功用,要对付不勤功用。简而言之,作行功用就是思惟的心所,第二个大纲所谈到对治的力量指的就是作行功用(即对治的力量),要对治不勤功用。

此作行功用指的就是思惟,是指思心所,即心所的一种类型。先把这二段区分,前面的大纲是指如何去认明清楚沉没和掉举,我要消灭沉没和掉举故要先去认识它,而认识它要靠正知,正知的产生要靠忆念,这些前面都已说明,这是第一个大纲。

再来我已经具有能力把它认明清楚,认明清楚之后应当要把它消灭掉,虽然我现在已经认明清楚了,但又不努力采取手段把它消灭掉,所以不勤功用、不努力这个部份也是一个毛病,这个毛病我也要把它克服掉,克服的方式是什么呢?就是勤功用即应修作行功用,此即是这里所讨论对治的方式。

此中分二:(一)正明其思(及)灭沉掉法(二)明能生沉掉之因。首先第一项里讲了二项,就是能够把沉掉灭掉的思,这个思是什么要先作明白的界定,明白界定清楚思是什么,然后再去说明思是如何把沉掉灭掉呢?这都只能算第一项,即正明其思,还有思是怎么把沉掉灭掉共讲了二点。

再来第二项是明能生沉掉之因,沉和掉是怎么产生?它的原因是什么?这是第二项。所以第一项要先讲什么是思,然后再讲思是怎么把沉掉灭掉的呢?故先讲第一个,今初,第一个先讲思。

如《集论》云:「云何为思,令心造作意业,于善不善无记役心为业。」思是指一种意的业,令心造作即为意业,这种意的业是做什么呢?令心造作,令心能够发挥它的作用,令心能够活动的意思,造作是活动,让心能够进行活动,使我们的心能够进行活动的这种心意的业就称为思。

以下详细解释,什么是令心进行活动呢?于善不善无记这是指对境,役心为业这是思的作用力,思的作用力,是指它能够牵引我们的内心,役心为业的就是指它的作用力。业指的是作用,思心所思惟它本身具有这种作用力,能够牵引我们的内心。牵引我们的内心做什么呢?牵引内心趣入善与不善、无记的对境。具有这种作用力的一种意的业,即称为思。

简而言之,思是一种意的业,我们常讲到身、语、(心)意三门的业,现在指的是(心)意的业。

身和语的业属于色,心意的业属于心识。这里谈到意业并没有讲第六意识,所以不一样。只有讲意,没有讲第六意识的意。意是指从眼睛的神识、耳朵的神识、鼻子的神识、舌头的神识、身体的神识一直到第六意识的神识之间,这六个都属于意。

一般而言,心、意、心王、神识这四个是同义词,这里谈到意业就包括这六项(眼睛的神识、耳朵的神识…一直到第六意识的神识)。思是属于心所,从眼睛的神识,一直到第六意识的神识这六个神识。心王所陪伴的眷属心所的思,就是这里所谈到的思。它的作用是什么呢?会牵引我们内心,使心趣入对境。什么对境呢?善、不善、无记的对境。

我们以前谈过(眼睛的神识、耳朵的神识、鼻子的神识…一直到第六意识的神识这六个项目都是属于意)。这部份要先了解,我们经常谈到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分类,其中十八界要归纳在十二处里,但十八界如何归纳在十二处里呢?

十八界比十二处多出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六个项目。这六个项目,如何归纳到十二处里?归纳在十二处的那个项目呢?十二处是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这六处都不能归纳前面多出的六个项目;眼识界、耳识界不能归纳到色、声、香、味、触、法里面;其次十二处还有另外六个即眼处、耳处、鼻处、舌处、声处、意处,前面谈到多出的六项就是归纳在意处里面。

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都归纳在意处里面,就表示这六个项目都是意。所以我们谈到令心造作的这种意的业,即指眼睛的神识、耳朵的神识…一直到第六意识的神识,因为这六项都是意(神识)之故,是属于心王。心王当然就有它陪伴的心所(眷属心所),既然是眷属心所,就会有五种遍行,即是受、想、思、触、作意,里面有一个思,思就是指思心所。

思心所,表示它是某一个心王的心所,所以才会称为思心所。这个心王指的是什么呢?即眼睛的神识、耳朵的神识一直到意神识,谈到心王就是这六项,没有其他者,故是六个心王。

思心所的意思即是指这些心王的眷属心所。要怎么去了解思心所呢?思心所是属于眷属的心所,是心王的眷属,什么心王呢?心王就六种,即眼睛的神识、耳朵的神识…一直到意神识,作为这六个心王眷属的心所,所以思本身是一个心所(眷属心所),是这六种心王的眷属的心所。这是首先要了解的,接着谈到它的作用力。

作用力即指使它所陪伴的心王 (因为眷属心所,是陪伴某一个心王做为它的眷属),即它伴随着某个心王,牵引这个心王趣入它的对境,所以在《集论》里谈到,于善不善无记役”心”为业,那个心指的就是心王。即牵引心使它趣入于对境。故役心为业即牵引心(王)使其趣入对境,此心要解释为心王。

例如:从眼睛的神识、耳朵的神识…一直到意神识,都是指这里谈到的心,即心、意、心王、神识都是同义词。现在是牵引眷属心所所伴随的心王趣入于它的对境,对境就是指善不善无记这些对境。

为什么心王本身会趣入善不善无记的对境呢?一定有一个牵引的力量引动心王本身,使心王去趣入它的对境,此引动的力量我们称之为思(眷属心所中的思心所)。

这里谈到牵引内心趣入于善、不善、无记的对境,这不是指内心最初趣入于它的对境,这一点一定要了解。巳经趣入于对境之后,再度引动内心。让内心不断忆念(回忆),回忆这个对境,这时候称为思心所,所以不是引发内心最初趣入于它的对境。

譬如:吃美食和满汉大餐,首先令心最初趣入对境的是什么呢?当然内心会想到要吃美好的食物。这时候是靠什么心所呢?此时的心所称为作意。所谓作意就是引动心王走向它的对境。之后完全接触到(完全知道)对境称为触。已经对于对境的情况完全了解、已经完全接触到,接下来当然会引发内心许多的领受(引发感受)即受。感受产生后内心就会进行决断好或不好?此称为想。已经决断之后,假设前面的想把它决断为非常好,接下来会有一个力量,牵引内心不断趣入于这个对境,此牵引的力量即此处所谈的思心所。

因为前面的想已经决断为非常好,所以接下来有一个思心所不断引发我们去忆念这个对境(被决断为好的对境),引发内心不断去趣入于这个对境,那个牵引的力量即称为思心所;或是前面已经决断为不好,一样的后面还是有思心所,一直牵引内心去忆念它(这个不好),此引动的力量即为思心所。我们现在所谈思惟心所是指后面所发生牵引内心的力量,此即称为思心所。

接下来看思心所的力量强弱如何?由此就会累积大大小小的业(圆满的业或能引业)。经常谈到的业即是思心所,因此当思心所本身的力量再强大、再强大就会累积大大小小的业,所以才会把业称为思惟的心所。

内心思惟的心所,应当要想的,就继续想!不应当想的,就不要想它!如此去控制,即是这里所谈到运用思惟的意思,控制不要思惟的不去思惟,要思惟的继续去思惟,这就要靠运用思心所来进行。

亦即思惟何种内容可将沉没去除掉,运用思心所再三去想这些内容。譬如我要把掉举消灭掉,要思惟何种内容,这些前面都已经知道了,现在运用思心所,再去思惟这些内容,当然就逐渐把掉举消灭掉了。譬如我现在要缘想什么对境、内容就可以把沉没消灭掉?要缘想什么对境、内容,就可以把掉举消灭掉?这前面都已讲过,都已经接触到了,都已经知道了。

问题是这些能够把沉没掉举消灭掉的内容、对境,我们并没有再三去想它,所以我现在运用思心所,把前面已经接触过这些对境、这些内容,运用思心所让我的心再三去思惟它、再三去想、再三去想,这样当然能够把沉没和掉举消灭掉,此即为什么这里谈到要运用思心所。

所谓思心所,就是可以改变我们内心主要的力量是来自于思心所,这是因为思心所会让我们内心再三去想一个对境,再三想、再三想,能发挥这种作用。假设内心再三想再三想某一个对境,当然内心慢慢的就会改变。所以在改变内心方面而言,思惟的心所具有很强大的力量。

譬如:P369第一行,如由磁石增上力故,如同磁铁强大力量之故,令铁随转,因为磁铁力量之故,如是于善不善无记随一能令心之心所,是名为思。能够让我们的心随着心所来转动,能令心随着转动,趣向善和不善、无记。如此让心转动的心所即称为思。

因此假设思心所排除掉(灭掉)的话,这个心不会趣入它的对境,因为没有牵引的力量牵引心趣入对境(即没有力量让心趣入对境),能令心随转的心所,这个心指心王,就是能够牵引心王,让心王随着转动,转向于善不善无记,能够牵引心王的心所即称为思。

前面谈到是一般情况之下的思心所,总体而言是什么样子。「此中」是指现在这个段落,在灭掉沉掉这部份来讲,前面是指通常一般的思心所是什么样子。

这里谈到的是指思心所之中一个个别的状态,此中是说生沉掉时,令心造作断彼之思。当内心任何的沉没和掉举产生的时候,我们的心应当要采取手段把沉没和掉举灭掉,但如何让我的内心去作行采取手段呢?是透过一个思心所,运用思心所牵引内心,让内心能够作行,采取手段,把沉掉消灭掉,现在谈到的是这样的一个思心所。

思心所之意即指把工作交给内心去作,思心所是令心趣入于对境,沉没和掉举产生的时候,心应该采取作行的手段,把沉掉消灭掉,但现在不作,所以运用思心所指挥内心,心就可以采取手段把沉没掉举消灭掉,此段所谈的思心所是指这个意思。即指这种个别的思心所。

当我们运用思心所,让心趣入于它的对境,趣入于对境之后,不是要把沉没掉举消灭掉吗?怎么消灭掉呢?就是后面要讲的问题了。

前面谈到思心所时,只有谈到思心所牵引心王,让心王趣向于善、不善、无记的对境,只是谈到整体的对境,没有谈到个别的对境。现在谈到是个别的对境,如果我们的心王去想某一些对境的话,透过想这些对境可以把沉没消灭掉。如果心王去想某些对境,透过想这些对境,能够把掉举消灭掉,有没有这样的对境存在?有啊!

所以现在要引动心王,使心王走向这个对境,因为靠着想这些对境之故,就能够发挥功效把沉没或掉举消灭掉。当心王趋入于某些对境时,某些对境是可以把沉没消灭掉,趋入于某些对境时,某些对境是可以把掉举消灭掉的,这些前面都已经讨论过了。

现在是要引动心王,让心王趣向于这种对境,是什么力量可以牵引心王,让心王趣向于它的对境呢?就是思心所。现在要运用思心所,让思心所牵引心王趣入于某些对境,当思心所朝向这个对境,牵引心王之后,心王就朝向这个对境,当心王趣入于某种对境之后,靠着这个对境能够把沉没消灭掉,或者心王趣入于某种对境之后,靠着这个对境能够把掉举消灭掉。

因此心王本身就能够不伴随沉没和掉举的毛病,为什么心王能够没有沉没和掉举的毛病存在呢?是因为心王本身趣入于某些对境,但是心王为什么趣入这些对境呢?就是靠引动内心的力量,什么力量能够去引动内心去趣向对境呢?就是思心所。

前面谈到的思心所,是指内心产生沉掉的时候,令内心在断掉沉掉这方面会采取一些作行、一些活动,引发内心去进行这些活动的能牵引者就是思心所。为断沉掉发动心巳,复应如何除沉掉耶。为了断除沉掉之故,透过思心所使内心进行一些活动,透过这些活动把沉掉断除,这个巳经做了,之后应当如何把沉掉排除掉呢?

运用思心所如何去除沉掉?先讲沉没,p369第四行。再讲掉举p370倒数第二行,掉举者,由贪为门,这里是谈掉举,怎么灭掉掉举。现在是运用思心所,牵引内心来进行一些活动。让心去想一些对境,让心进行一些活动,透过心进行活动去想这些对境之故,就可以把沉没消灭掉。从p369第四行到p370倒数第三行。掉举是从p370倒数第二行开始。

心沉没者,由太向内摄,失攀缘力(失去缘取对境的力量),故应作意诸可欣事(美好的事情),能令心意向外流散(向外放射)」。此指沉没的产生有一种情况,是心太过向内收摄、聚集,在此情况下就会发生沉没。这时侯要引动内心稍微向外放射出去,要去思惟让心去想一些可悦意的对境,使心想这些对境的话,心就不会太过收摄,会稍微向外放射出去,因此沉没这个毛病就可以去除掉。

这种方式用在什么情况呢?就是心太过收摄的时候,此时就要稍微使内心向外放射出去,如何使心不要太过向内收摄,稍微向外放射呢?就是让心去想某些对境,引发内心高兴喜悦,有这种对境存在嘛!所以现在运用思心所,让心朝向这些对境,去想这些对境,心太过收摄、太过内摄的毛病就可以去除掉。

例如举出一个有法,谓佛像等极殊妙事,美丽、庄严的佛像等等,「等」即指自己信心的对境,看到了,对祂的功德就能够让我的内心非常感动,对于对方身语意三门的功德,能够让我非常高兴感动。这样一个任何的对象,所以用等字,要作意思惟这样的对象。

但这样的对象并不是让我,非生烦恼可欣乐法(事物),这个对象不应该是能够让我产生贪念之心等等的烦恼,前面不是说作意思惟令心能够喜悦高兴的对境吗?但这里谈到喜悦高兴,不是指看到一些对境,让我的内心感到很高兴,引发许多烦恼这种对境,不是这种对境。

现在讲的对境是指看到它之后,会让我的内心产生信心、欲求之心、希求之心,它的身语意三门功德会让我感动、内心产生高兴,应该是这样一个对境,不是让我产生烦恼的对境。

又可作意日月光等诸光明相。又可作意思惟太阳、月亮的光亮等等。「等」就是指任何的光亮,以日、月来作为一个代表。这个情况是指内心有时候几乎要睡着了,沉入趋向于黑暗之中,此时就要好好作意思惟光亮,所以要令内心去作意思惟光亮(以太阳、月亮光为代表),故以日月光等,各种光亮都可以。

沉没除已,即应无间(立刻)坚持所缘(对境)而修(继续观修)。前面谈到沉没已经消除之后,透过思惟可悦意的对境,令心喜悦,稍微向外放摄,而不是向内收摄。或者是思惟光亮等等,这些做了之后,当然心稍微向外流散、稍微向外放射,不会太过内摄,所以把前面沉的毛病排除掉之后,应当立刻回来安住在原来所修的对境上面,继续作观修。

前面谈到的作意思惟佛像或是日月光亮,用这个方式是要把沉没排除掉,如果沉没已经排除掉之后,就表示内心太过内摄的这个毛病已经去除掉了,因为透过前面的思惟使心稍微向外放射,因此把向内收摄这个部份的毛病排除掉,毛病已经没有之后,立刻要回到原来所缘取的对境,继续把心安住在这个对境上面观修。

意思就是指不可以一直作意思惟佛像或者日月光亮等等,沉没排除之后又继续思惟佛像或者日月光亮等等这个都不行,应当立刻再回到原来所观修的对境上。

引经据典来说明,如修次初编云「若由昏沉睡眠所覆,所缘不顕,心沉没时应修光明想」作意思惟光明。「或由作意极可欣事佛功德等,沉没除巳仍持所缘。」以这种方式把沉没排除掉之后,仍应继续安住在所缘对境上观修。

其次要排除一些疑问,有人会去想一些轮回的过失、三恶道的痛苦等等。修这些厌恶、不喜欢的对象,来排除沉没,有人有如此的想法!为何想这些对象也可以排除沉没呢?因为可以让内心产生兴奋赶快努力精进实修,不是这个样子吗?就产生这么一个问题。

此不应修厌患所缘,由厌令心向内摄故。如此向内收摄还要更加严重呢!这个方式不好的!不应该是如此的方式,为什么呢?因为修这些厌患的对象如轮回的痛苦、三恶道的痛苦等等,当然可以排除掉沉没,会有这么一点点的功效。但也有毛病,因为厌患这些对象之故。会让心更加向内收摄,因此不应当观修这些厌患的所缘对象。

接下来讲另外一种不同的方式,前面谈到的是令心去想一些具有功德的对象,或者光亮的对象,譬如就佛像而言是具有功德,思惟这个对象之后,让我的内心很高兴,心去思惟这些对象就能够排除沉没;或者对象本身就是太阳光、月亮光等等明亮的部分,以思心所牵引我的内心,去作意这些对境的时候,也可以把沉没排除掉,这已经讨论过了。

可是还有不同的方式呢!即下文谈到:又以观慧思择乐思之境,亦能除沉。用别择慧个别个别来作分析的胜慧,去分析乐思之对境,以观慧(别择慧)去思择去分析,分析所乐思之对境,分析我想要分析的对境,然后使它繁杂,如此也可以去除掉沉没。

譬如:禅修时选择一个所缘对象,然后心安住在此所缘对象上进行观修,观修的时候慢慢产生沉没,此时也可以用前面的方式。就是去分析所缘的对境。把所缘的对境细细的做一个分割,然后用别择慧去分析,这个对境是什么?然后使这个对境繁杂、复杂化。

复杂化的意思是指现在我所缘的对境,沉没产生了,然后我用别择慧去分析我所缘取的对境它是属于五蕴吗?十二处吗?十八界吗?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里它是什么?把它复杂化去作分析,如此沉没也可以排除掉。以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的。

因此前面谈到的是一种方式,后面是用别择慧来分析对境,然后使它复杂化的话,也可以把沉没排除掉。

接着引经据典,摄波罗密多论云「由勤修观力,退弱而策举」,退弱是指沉没产生,这句话要这样解释,退弱产生的时候,因为勤劳的修别择慧的力量之故,就能够策举内心,使内心高亢,不会沉下去。当沉没产生的时候,透过勤修观力(即观慧、胜慧、别择慧),用别择慧把对境分割,复杂的去分析,内心就能够高亢而策举,这样也可以把沉没排除掉。

沉没与退弱者,谓缘所缘力渐低劣说名沉没,太向内摄说名退弱。这二者是同义词,取名字时,名称不一样,一者称沉没、一者称退弱。名字取的不一样,表示它有不同的情况,即缘取对境的时候,缘取的方式、缘取的力量,逐渐的低劣下去,此时称之为沉没。如果缘取对境的时候不是太向对境而去,而是内心太过向内收缩起来,此时称之为退弱。

当缘取对境的时候,缘取对境的力量,太过低劣下来的时候,也表示太过向内收缩,抓对境没有抓得很有力,表示已经向内收缩了。其实意思是一样,但取名字的方式不一样,此即表示沉没本身有此特性,即缘取对境的时候,缘取的方式、缘取的力道不够,缘取的力量已经低劣下来了,而且也太过向内收缩,沉没有如此的情况。

因此要把这二种情况做一个改善,如何改善呢?即前面谈到的二种方式,(一)作意思惟佛像,(二)作意思惟日月光。(「故由策举力」)此时就会让内心执取对境时显得很高亢,力量扩充起来,心能够策举、能够提高起来,这样把第一个毛病排除掉。

第二个毛病,如果心向内太过收缩,这个方式就是让心扩大,使它复杂化,即以胜慧去分析对境,作多角度的分析。及广所缘即能除遣。广所缘就是缘取对境的时候,把对境做广大的分析,让分析复杂化,心就会向外,就不会向内太过收缩、太过退缩,心就能够向外扩张开来,这样就可以把第二个毛病去除掉,因此就谈了二种方法。

令内心执取的方式能够高亢,不要低劣,就要作意思惟庄严的佛像,这样内心会产生喜悦、高兴、振奋,此时执取对境就不会低劣,就会显得高亢,就有力量了。

或者是思惟自己得到十八种睱满的人身宝,在此机会下还能够实修佛法,这是非常殊胜的善缘,特别是学习广论有什么功德利益,再三想一想,内心会觉得非常高亢非常的振奋,这种振奋的心去缘取对境的时候,就不会沉没,也不会退弱,这也是一种方式。

前面谈到的《摄波罗密多论云「由勤修观力,退弱而策举」即令内心振奋,还有赞叹,对自己要做一个随喜。对自己做随喜,能够使自己内心振奋。即前面谈到,用胜慧去复杂广大分析所缘的对境,这样可以把沉没排除掉,不仅把沉没、退弱排除掉。而且也可以去分析睱满人身宝等等,此时也会让内心振奋或者对自己赞叹,如此心本身能够振奋,具有力量策举,就不会退弱、沉没了。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2讲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0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9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8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1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5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7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70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0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5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5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7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迹1000例 五、摄生 至诚[栏目: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迹1000例]
 心动则心眼见[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密法]
 我劝人修福的三桩事情[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一]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一九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五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了义明灯 下篇 大手印前行法 附录 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一)在未修法时,保持对上师观想的修持[栏目:大手印前行法]
 说律宗[栏目:华方田教授]
 了解真心就不会认贼为子,以妄为真[栏目:大安法师]
 念诵百字明时是先观想完后念,还是边念边观?[栏目:阿松仁波切·利乐问答]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上)[栏目: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