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2讲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65

《广论奢摩他42》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8-09-19

闻法动机

思惟利益遍满虚空的如母有情众生,因此之故我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圆满的佛果,就得到佛果而言,为了得到这个目的之故,应当就至尊大主所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先学习,之后再进入于密咒乘门的密咒道次第的实修。上等者的话,一生就能够成就佛果。如果达不到的话,因为学习了菩提道次第以及密乘道次第,以这个方式在内心能够放下深厚的习气,非常好的习气,因此将来也不必经过好几辈子,就能够迅速的成就佛果,首先内心要有这种目标,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现在学习到的段落是菩提道次第广论后面的止跟观方面的开示,这个开示,目标是为了将来无上咒乘部分,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实修前面所做的准备而做的开示。因此我们现在听闻思惟,来学习安止跟胜观的部分,先做听闻跟思惟,不仅仅只是如此努力的做实修,之后内心相随顺的适当的证悟能够产生,在将来的密咒乘实修的部分能够掌握关键,能够迅速的得到果位,因此首先闻思是很有必要的。心里面思惟这个目标,调整自己的动机之后来学习教法。

正讲

大纲方面,我们现在所进行到的段落是,已经认明清楚之后,不花力气去把它对付掉,这是一个毛病,这个毛病应该怎么对治呢?就谈到这个段落。在前面的段落,基本的大纲是专注于所缘的时候,应该要怎么做;专注于所缘之后,应当要怎么做。正在专注于所缘的时候,应该怎么做,这已经讲解完毕了,现在进行到的段落是已经专注于所缘之后,要怎么样子做。

正在专注于所缘上面的时后,要具足两个特色,就是有力量的明分,执取对境的时候要具足力量,有力量的明分。还要加上稳定的住分这两项。在这两项齐备的情况之下,来专注于所缘的对象,这是具足两种特色之下,来专注于所缘,这是专注于所缘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但是具足这两种特色的情况之下,内心已经专注安放在所缘上面,维持了一段时间之后,接下来当然沉跟掉就会发生了,接下来沉跟掉发生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实修上应当怎么样来进行?就现在这个段落。就是专注于所缘之后,要怎么样子进行?就现在谈到的段落。

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做?首先要能够认明清楚什么是沉?什么是掉?这个认明清楚当然要靠忆念跟正知,这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其中以忆念做为根本,就是在念知二者具足之下,先去认明沉跟掉。这里面忆念做为根本,由忆念做为根本,产生正知,由正知去察明沉跟掉到底有没有发生?已经察明清楚,认明清楚之后,当然要花力气用对治把它消灭掉,假设我不花力气去消灭它的话,这是一个毛病。这个毛病应该如何去克服它?我们上次谈到这个段落。

现在谈到已经认明清楚沉,已经察到了之后,应该如何把它灭除。已经认明清楚了掉举,已经察到了,如何把它灭除。这里面已经察明清楚沉的时候,怎么样子把它消灭掉呢,那就是上次谈到三个方式了,就是缘想佛像一种方式;再过来太阳光等等光亮;再过来是胜慧所缘的对境,对这个对境进行分析,把他做一个细部的分割划分,把它复杂化来做分析,这三个方式可以把沉没去除掉,这已经讲解完毕了。

这三种方式,现在要讲的是引经据典,前面讲的这些方法,是有根据的,在后面要讲根据《修次第初篇》、《摄波罗密多论》,之后就谈到《中观心论》,现在谈到《中观心论》这个部分,369页倒数第四行,《中观心论》的前面那一行有谈到「沉没与退弱者,谓缘所缘力渐低劣说名沉没,太向内摄说名退弱,」这个是指沉没本身要具足这两个性质,沉没有时候称之为退弱,其实是同样的意义,可是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名称呢?那就是在去执取对境的时候,沉没它有这两个方面的毛病,这两个方面的毛病,就是指有时候在执取对境的时候,执取的方式,执取的力量太过低落,掉下来了,太过低落了,这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内心本身太过向内收缩、收摄,那就两种特色。

这两种特色,其实都是沉没,沉没本身具足这两种特色。如果就执取对境的时候,力量太过低落,心沉下去,力量太过低落的话,这个时候把它取名字叫做沉没。如果说是心本身向内在、向里面太过缩进去,太过收缩的话,这个时候又给它取一个名字叫做退弱,所以就变成两个名词了,其实指的都是沉没,只不过它有两种性质,因此给它取两个不同的名称。

如果谈到沉没,那就表示执取对境的时候,执取的方式,执取的力量,太过低劣,太低了,所以给它取一个名称,称之为沉没。有时候是指内心太过收缩了,那又要取一个名字,叫做退弱。所以由这两个名字就可以知道,沉没本身它具足两个特性,或者说两种性质,或者说它具有两种毛病就是,就是执取对境的时候,力量太过低劣了,还有内心太向内收缩了,有这两个毛病。

了解了有这两种毛病之后,要想办法怎么样把这两种毛病排除掉呢?要把沉没排除掉的话,就要了解沉没要具足这两个性质,如果只有具足一个性质的话,就不能算是正式的沉没。如果只有一种性质的话,那其实沉没也不会产生,所以沉没才会具足两种性质。

因此之故,首先,譬如说缘取佛像,或者是缘取太阳光等等,把这些做为所缘的对境之后,就能够把低劣的这个毛病去除掉。这种情况是缘取对境的时后,缘取的方式,缘取的力量,抬高、高举。这个时候用的方式,所缘的对境本身有这个功德,或者是有这个光亮,靠着所缘对境的力量、威力做为助缘之故,因此可以使内心执取的时候,执取的方式比较抬高、比较高举,因此能够靠着这个方式,就把对对境执取的时候,力量太过低劣部分,这个毛病把它排除掉。

还有另外一个沉没的性质是退弱,就是太收缩了,这个方式就是指缘取对境的时后,把对境做一个细分细分的分割,把它详细的做很多区分,分析分析,靠着胜慧把这个对境做一个细分细分的分析之后,所缘对境就能够扩大,能够广大,因此以这个方式,把内心太过收缩这个毛病排除掉。倒数第四行就谈到了「故由策举力及广所缘即能除遣。」是“故由策举力即能除遣,故由广所缘即能除遣”这个意思。

故由策举力即能除遣,是把沉没这个性质排除掉,故由广所缘即能除遣,是把退弱这个毛病排除掉。「故由策举」意思是指由缘取佛像或者是缘取光亮,靠着所缘的力量之故,这个缘取对境力量就会抬高,因此把策举力低劣、沉没这个毛病排除掉。「广所缘」是指透过胜慧将所缘的对境,把它做一个细分细分的分割成好几个项目,每一个项目再仔细的去分析,这样子的话所缘就能够广大,因此就能够把内心太过收缩这个毛病能够把它排除掉,所以讲了两项。

引经据典,前面不是谈到两种方式把沉没跟退弱排除掉,用的是策举力还有广所缘即能除遣,后面要引经据典来做一个说明,《中观心论》里面谈到:「退弱应宽广,修广大所缘。」这就谈到两种方式,这是一种方式,退弱的时候要宽广,修广大所缘能够把退弱这个毛病排除掉。又云:「退弱应策举,观精进胜利。」这个是指策举,观佛像跟观想光亮,观精进的胜利、好处,这是两段。用这两段就是讲前面那两个毛病,就是太过低劣的毛病跟太过向内收缩的毛病。这《中观心论》里面两个经文就谈到,如何把这两个毛病排除掉。《集学论》又谈到:「若意退弱,应修可欣而令策举。」这是谈到策举,谈到策举的方式就是跟前面《中观心论》后面第二句的方式是一样的,所以谈到了这两种方式。

诸大智者同所宣说,」前面引据的经文有很多,很多大博士其实主张都是相同的,主张都是相同就是前面的引经据典是要谈到,在遣除沉没这个方面而言,方法上有两种类型,当然所缘的对境可以各种各类,有一种类型是使我的内心高举,有一种类型是使我的内心能够扩大,就是把所缘对境细分细分做一个分析,这样子的话内心就能够扩大,主要就是这两种类型。

故除沉没最要之对治,」因此至尊大主就做了一个结论,说主要的对治方式是什么?「谓思惟三宝,及菩提心之胜利,并得睱身大利等功德,」前面谈到把沉没排除掉两种方式嘛!但现在要讲是主要的对治,主要的对治是指所缘的对境,譬如说佛像或者是三宝的功德,菩提心的好处是什么,八种有暇十种圆满的利益、功德、好处是什么等等,如果把这些做为对境的话。或者说是太阳光等等,把这些光亮做为对境的话。把这些做为对境,当内心接触到这些对境,看到这些对境的时候,内心自然的就会抬高,内心会高举,会振奋,这就执取的方式会高举。所以以这些对象做对境是最主要的,排除沉没的方式里面,这个是最为主要的方式。

除此之外,第二种方式是利用别择慧把对境细细分割,细分细分之后来做分析,这样子的话内心能够扩大,这个部分可能比起前面谈到的,令内心高举这个方式,可能要困难的多了。与其如此,还不如前面一种方式,就是选择一些对境,使内心能够高举的这种对境,以这个方式来做为对治,这个是主要的对治。所以这里谈到了最为主要的对治,就是使内心能够高举的这种方式。

因为排除沉没的两种方式,一种是令内心能够策举,一种是指内心能够扩大,这两种里面,使内心策举算是主要的方式。所以至尊大主说,排除沉没最为主要的方式,应当是思惟三宝,思惟菩提心的好处,思惟闲暇的身体它有什么大的利益、有什么功德。「令如睡面浇以冷水顿能清醒,」譬如说好像睡觉时以冷水泼在脸上,当然马上就清醒过来了,所以「此须先于功德观择修习已生感触。

对境例如三宝,或者菩提心的功德,或者是暇满的身体难以得到又意义非常广大,这里谈到「谓思惟三宝,及菩提心之胜利,并得睱身大利等功德,」那个等字就各种各类了,譬如说现在能够得到学习中士道次第,有这么好学习的机会;下士道次第,有这么好学习的机会;或者是依止善知识这个方面的学习,我也有机会能够去学习等等,这些就包括在里面嘛!或者说现在这个《菩提到次第广论》,我有闻思能够做学习,有这么好的机会;或者是能够遇到如此好的上师、善知识,对这个道路能够无颠倒的正确的做一个开示,遇到如此的善知识,这当然是非常殊胜的善缘嘛!这些等等的功德,都包括在等这个字里面。

所以现在想一想,自己具足这些功德,这么好的机会自己都得到了,想一想内心当然非常高兴了。当内心高兴的时候,就会显的很振奋而高举,因此就能够把低沉这个毛病去除掉的。但是又还有一个问题了,当内心去思惟这些对境的时候,内心会不会很振奋?内心能够达到振奋的效果,还是不会达到振奋的效果,要靠什么呢?最后一行「此须先于功德」进行「观择修习已生感触。」

当把前面谈到这些内容来做为我思惟的对境的时候,〈当自己去思惟这些对境的功德的时候,〉应当对这些对境的功德产生一个切身的感受,切身的领受,这个要先有,不是嘴巴干干的,持续的光嘴巴上说说而已,而是产生一个切身的感触,切身的领受,就是思惟到对境的这些功德之后,自己真的是心生感触,确实有一个切身、亲身的领受。

这个就必须靠前面已经做过思择修,把对境的这些功德好好做一个思择修之后,发自内心深处,产生一个亲身的体验、感受、感触,确实曾经产生过、得到过,因此以后对对境再做思惟的话,当然这种振奋的作用就会产生了,就能够把低劣、低沉的毛病把它排除掉的。

后面举了一个比喻,譬如说昏昏沉沉的时候,用冷水泼在脸上,当然马上就很清醒,就很振奋。那一样的道理了,在前面事先对这些对境的功德,自己曾经做过思择修,经由思择修,已经产生一个切身的感触、领受。譬如说十种圆满八种有睱已经得到了,多么的好。这个部分不是只有嘴巴上面说说,而是曾经做过思择修,有一确实殊胜的善缘这种体验、感触,一定要产生;或者说大乘教法甚深广大,我有学习的机会该是多么好的殊胜的善缘,这个部分也不是干瘪的词句,口中说说,而是真正的发自内心深处,很强烈的体验到,哇!这是多么殊胜的善缘。

所以以前曾经有这种思择修,亲身的体验产生的时候,现在只要把这些对境再稍微做一个思惟的话,那就好像冷水泼在脸上马上清醒一样,内心当然马上就振奋了。假设前面做思择修的话,对于这些对境的功德,曾经做过思择修,不是流于口中说说的词句,确实有一个亲身的体会,切身的体会产生,确实是这样子。

如果说以前没有这样子做过,对对境的功德没有做过思择修,有一个切身的体会的话,那不要说使我们清醒的能力,思惟对境大概也不会变的很振奋,大概没有这个能力。譬如说把十八睱满好好的想一想,可能还更加严重,还进入昏沉;把三宝的功德想一想,不要说使我的内心振奋,可能还陷入昏沉、睡眠了,这就是前面没有产生一个切身的感受之故。

接下来谈到沉没的产生,有时候往往都是由昏跟睡而引发出来,由昏睡形成暗,之后会引发形成沉没,所以如果要把沉没排除掉,当然从它的原因的部份把它排除掉,这是非常有必要要做的。

369页倒属第一行,「又沉没所依之因,」它的来源,沉没的所依赖的因是什么?「谓昏沉」以及「睡眠,及能生昏睡之心黑暗相,」昏睡来源-内心黑暗的样子,如果「若修光明则不依彼」等「而生沉没,」如果针对内心陷入黑暗的这种情况,那我就观想光亮。譬如说太阳光等等的光亮,如果说内心思惟光亮,观想光亮的话,把内心的黑暗排除掉,因此昏跟睡也就不会发生,所以沉也就不会发生了。

「不依彼」等,那个「彼」是指昏跟睡,因此由昏跟睡产生的沉没,也就能够排除掉「生已灭除。」。这就是为什么前面谈到对治的方式,有一个观想太阳光亮等等,有这一个观想的方式。

不仅如此,这个内容《声闻地》里面也谈到过,字面上的内容意义很容易了解的,370页第一行《声闻地说:威仪应经行,善取明」光亮的行「相数修彼相,及念佛法僧戒舍天六中随一」这是六随念中的任何一项,好好的观修,「或以所余」其它的「清净所缘」来「策举其心,或当读诵显示昏沉睡眠过患之经论,或瞻方所及月星等,或以冷水洗面。」就能够达到这个效果的。

随念佛法僧念戒念舍念天这是六随念(随念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称之为随念的意思是指,随在这些功德之后,我再三去想它,因为再三想它、再三想它之故,当然心里面就会想到,我得到多么的好啊!这样子内心就会很振奋,所已把它称之为随念。

这六项称之为六随念,六随念首先是三皈依的对境,就是佛宝、法宝、僧宝,所以念佛、念法、念僧这三项。因为随着佛法僧三宝的功德,三皈依的对象,三皈依对境的后面,我随念祂们的功德,再三想、再三想,这个功德我能够得到该多么的好!当然内心就会很振奋,所以随念三宝是三个。

再过来念戒、念舍、念天,念戒是指菩萨伟大的实修、行持,其中譬如说戒律的实修,菩萨守戒的实修方面,我们看到了,心里面想一想,随念祂的功德,这是念戒律。其次菩萨在利益众生的时候,也会做很多的布施。譬如说财施、法施、无畏施。这其中为了救度对方,为了保护他的生命,救度他的生命,努力的去做,让他生命不会有伤害,这是无畏救度的布施,菩萨会这样做;为了使它能够养活身体,能够活命之故,有钱财物品的布施;为了使他的内心能够变得聪明,能够打开明察取舍的这种眼睛之故,当然就会做佛法的布施,菩萨都会这样做嘛!

所以把布施的财施、法施、无畏施,菩萨所做的这些布施的功德,想一想,自己的内心好好的做一个随念,想一想,哇!这些功德多么的好,我得到的话,该多么的好,内心会很振奋。

后面还有一项是随念天,随念天是这样解释的,要嘛就是天眼的神通,菩萨有时候有天眼的神通,或者是天神的神通等等。这些功德随念,想一想,随念一下,这时候内心当然也会很振奋。或者说菩萨到许多的国土,许多的世界里面,成为天神的形象在许多的国土里面利益众生,也有这种情形。所以想一想,菩萨的这些功德,这个是随念天。

把前面谈到的这些功德,内心好好想一想,随念就是跟在后面再想、再想的意思,所以称之为随念嘛!这些功德如果内心好好随念一下的话,内心会很振奋,会很高兴,心里面会想有这个功德,有那个功德,这么多的功德,这些功德,那些功德,如果我以后有的话,多么的好!当然内心就会很振奋了。所以这个是使内心振奋的一种方式,就是六种随念。

370页第三行,「若沉微薄,」若沉没比较微薄,「或唯少」「起励心」「正」「修,」就可以的。前面谈到对治沉没有很多的方式,各种各类。已经讲到了很多。现在要靠着这些对象来做为对治,要去把沉没遣除掉。可是,「若」又谈到,假设沉没本身,它仅仅只是很薄弱,它只是偶而出现一次,不是再三再三出现,不是这种情况的。偶而出现一次,所出现的沉没又只是很淡薄,如果仅仅只是如此而已,就并不是说一定要根据前面一样,换一个所缘对境,观想前面所说的这些对境。把对境换掉,观修前面所说的对境,这样去对付它,不必这样子做的。

那应该怎么做?并不需要去缘想前面所谈到的那些对境,现在只要「若沉微薄,或唯少起」只要「励心正修,」也就可以了。只要把内心稍微再抬高一下,加一点点力量,使它有一点点振奋,这样子就可以了。除此之外,并不需要像前面所谈到的很多的对象、对境。思惟菩提心的功德利益,三宝的功德利益,有睱身多么的难得,殊胜的善缘,观想庄严的佛像或者是太阳光等等的光亮,更换这些对境而来做观修,这些部分根本都不需要做,如果仅仅只是沉没很薄弱又偶而的话,那不这样子做的。

假设沉没它是很浓厚的,或者是再三产生的话,(「若沉浓厚或数现起,」)「则应暂舍修三摩地,如其所应修诸对治,」待沉没除去之后,再继续做观修。假设沉没是再三出现,而且沉没出现的时候强度很强,就是很浓厚的话,那应该怎么做?那有必要根据前面所谈到的这些对境,思惟一下三宝,还有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得到有睱身多么难得多么好,多么殊胜的善缘,把前面谈过的那些对治的方式,好好的做一个观修。

这个时候应当是在「则应暂舍修三摩地,」这是指前面自己等持的观修,不是说我下座了、起来了,不是的,在前面观修的情况之下,暂时停一下,换一个对境,换一个前面所谈到这些对治的对境,观想这些对治的对境之后,然后把沉没排除掉,让内心能够清醒,当内心清醒的时候,应当再度回到前面所缘对境上面继续做观修。

370页第四行「待沉除已后乃修习。」这是指把沉没排除掉,内心已经清醒之后,应当再度观修前面的所缘对象。把沉没的对治继续持续、继续持续,这个并不需要的,因为主要是自己的观修。就是说现在所要做的观修,是要成就安止、要得到安止而进行观修嘛!这个时候有观修的所缘对境,透过这个观修,我要成就安止,这个部分才是观修的重点,自己实修的重点。所以继续维持在自己实修的重点上面,继续持续下去的。

现在是有了沉没之后我运用对治,运用对治把三宝的功德,菩提心的功德利益等等再三思惟,以这个方式把沉没排除掉,内心清醒了,好像用冷水泼在脸上清醒了一样。这个时候就不需要再去思惟这些对治的内容了,那我的内心再三很振奋,又思惟三宝的功德,菩提心的功德利益,令我的内心很振奋,这些不必再做了嘛!因为沉没已经排除掉了。所以当沉没已经排除掉,内心清醒了之后,应当把前面自己所做的观修,继续持续下去。

这个部分在我们前面也有谈到过,同样的意思了,上一次就谈到过了,369页第六行,「沉没除已,即应无间坚持所缘而修。」沉没已经排除掉了之后,应当立刻,无间是立刻,立刻又维持在自己的观修所缘上面,继续坚持而做观修。这就是今天我们这里刚刚所谈到的部分,370页第四行,「待沉除已后乃修习。」待沉没消除之后,仍然继续要做观修,这同样的意思嘛!就是指当沉没已经排除掉,内心已经清醒的时后,应当立刻马上就自己所做的禅修,继续做下去,不能一直在对治上面。

不过我们前面所谈到的,这不能说它是不善法,不能这样讲,就前面谈到的,前面说当运用对治已经把沉没排除掉,沉没已经清醒之后,不能持续在对治上面,应当就所观修的部分继续持续,这不是说对治的部分不好,不是说思惟三宝的功德,思惟菩提心的功德利益,思惟有睱的身体得到之后意义非常的广大,这些都是善法,不能说它不是善法。

思惟这些内容,能够让我的内心很高兴、很振奋,这个当然都是善法。可是不能说因为它是善法之故,我就要做实修,可能不是这个样子,因为我们实修的时候,有一个自己实修的重点,实修的阶段,所以应当把自己实修的重点,继续持续不断的维持下去,不能说这个是善法,我也要实修,那个是善法,我也要实修,只是因为它是善法之故,我就做观修,那恐怕不是这个样子的。

这种情况不仅仅只是我们安止的时候要注意的,从一开始依止善知识,还有在实修的道路上的任何段落,都是这个样子。就是现在实修的重点在什么地方,应当在现在走的这条路上面,正好就走在这条路上面,持续而行。不能说现在走的这条路上面的时候,那个也是善法,我再修一下那个法,修一修的时候,另外一个法又是善法,我再修一下那个法,这样子变成一下子走这条路,一下子又走那条路,如果这样子讲的话,那证悟没办法产生,因为不管怎么做实修,所做的实修,都不能成熟出效果,因为修一修又换一条道路,修一修又换一条道路,所做的实修,不管怎么做实修,都不会成熟出任何的效果,这个应该要特别注意的。现在这个段落自己正在实修什么,重点就是这个实修,应当把这个实修,继续的维持下去,这是重点了。

不仅仅是我们前面所谈到的,安止的时候是这个样子的,最初开示依止善知识到了实修,任何一个段落都是这个样子,不能说这个是善法我就要做实修,要看45页倒数第六行,「此复若随任遇所缘即便修者,则于所欲如是次第修习尔许善所缘境,定不随转。返于如欲善所缘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碍。」这个意思是指若于所缘而做观修,实修的时候,遇到任何所缘善法对境,我就选择它来做观修。可是我现在所要做的观修应该是说,我现在所修的内容它的前后次第是什么?它有多少个项目?我都能够内心完全自由自主,安住在上面而做观修产生成效。现在不是了,是遇到任何一个善所缘的对境,我就做观修。如果这样观修的话,将来我的心就不能够任意指挥在我的善的所缘对境上面。

现再我要任意、随意指挥我的内心,放在善的所缘对境上面。这个善的所缘对境它的前后次第是什么?有多少项目?我都能够完整的来做观修,这个目标没办法达成,因为任何遇到一个所缘善的对境,我就观修。那个我也观修,这个我也观修,心就不能够自由自主了,心如果不能够自由自主的话,心安放在所缘对境上面,它的前后次第是什么,多少个项目,我要完整观修,这个就不能够达成。

所以「返于如欲善所缘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碍。」如果这样子任何一个对境我都做观修的话,将来会变成自己的心不能够自由安住,变成一个严重的障碍。所以随遇任何善的对境而做观修,是实修上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刚刚我们才谈到的,这个要特别注意了。

其次呢,46页倒数第六行,「未修中间如何行者。」总体来讲,当然有顶礼,绕塔、念经等等,「总之虽有礼拜旋绕及读诵等,多可行事,」这些都是善法,不能说它不是善法,都是善法,都是可以做。总体来讲,这些都可以做,都是善法,「然今此中正主要者,谓于正修时励力修已,未修之间」应该要怎么做,「然今此中正主要者,」就是现在这个段落要做什么?最主要的是什么?应当按照那个方式来做。所以并不是一切的善法我全部都可以做实修,而是我现在这个阶段要做什么?现在这个阶段上座应当修什么?现在这个阶段下座应当修什么?一定跟平常的修法不一样,所以才有阶段的性质。

现在我这个阶段应该要做什么实修,上座怎么做,下座怎么做,一定不一样的,不是说天马行空,任何善法全部我都可以做实修,那这样就不对了。所以总体来讲,顶礼,绕塔都非常好,但是现在这个阶段我要做什么,一定有一个内容,按照现在这个阶段要做什么,一定跟自己的上座下座有一个相关性存在,不能说实修彼此没有任何关系,一切善法全部我都可以做实修,那就会变成前面所谈到的,会变成一个很大的障碍呢!这个就要特别注意一下了,所以刚刚我们才有谈到,应当把沉没对治完毕之后,立刻维持在自己做的实修上面。

370页第三行「若沉微薄,」或唯少数的话,应该要怎么做?在「若沉微薄」的前面,所要讨论到的是对治的方式,那什么时候要依靠前面所讲的这些对治的方式?就是这个沉没再三再三来,而且沉没很浓厚的时候,那就要依靠前面所讲的这些对治了,不过当运用对治把沉没已经排除掉,已经清醒之后,不能一直持续在对治上面,应当把自己所做的主要的观修,继续的持续下去,应该是这样做。

接下来「若沉微薄」这里,就谈到什么呢?这个是指后面要谈到不用对治、不采取对治,当然也可以。可是在运用对治的时候,那就前面所谈过的这些对治,都是可以运用的。除此之外,假设沉没本身是比较薄弱的,而且他又是少数的,只有出现一次两次的,在这种情形之下,也不必运用前面所谈到的这些对治,要用的方式是什么呢?只要内心加把力气,「或唯少起励心正修」」来让自己的内心稍微策励一下,高举一下,这样子就可以了。因此不必像前面所谈到的这些对治方式,要更换所缘对境,不需要这样子做。

或者说在不更换所缘对境的情况之下,就所缘对境用我的胜慧给它做一个分析,细部细部、细致细致的分析,这个方式也可以做,所以只要自己内心执取的力量,再稍加一点点的力,内心稍微策举,高举,这样子就可以把沉没排除掉。可见这里所谈到的「若沉微薄,或唯少起励心正修,」跟我们前面所讲的方式不一样,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方式吧!

因为前面所谈到的对付沉没的方式是,首先一项是更换所缘,这前面谈到的对治的方式依赖于对治,更换所缘的对象,去思惟所缘的对境之后,内心能够高举、振奋,这是一种方式。或者是在不更换所缘对境的情况之下,用我的胜慧,把所缘境详细的再做一个分析,以这个分析的方式,使内心能够扩大。

可是现在谈到的「若沉微薄,或唯少起励心正修,」讲的都不是这两种方式,只是「励心正修」,让我的内心加把力量,稍微策举,以这个方式就能够把沉没排除掉,所以这个也算是一种对治的方式吧!

缘取对境来进行观修的时候,有时候观想对境它是明晰,陪伴着亮光、光亮的,这种观修的方式也不必去更换对境,就对境自己而言,伴随着光亮,好像是这个样子,伴随着光亮一样的,这种方式再三观想、再三思惟,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或者说这是第四种方式,也可以这样讲。

或者把前面所谈到的370页第一行,「若修光明,则不依彼而生沉没」,或者前面所谈到的观想太阳光等等光亮,来作意思惟,也是相同的方式,也可以这样子讲。这是指在不必更换对境的情况之下,所缘对境不必更换,不必更换所缘对境,在这样一个情况之下观想对境,伴随着光亮、光明,再三思惟、再三思惟,这样一个方式,并不是说沉没薄或者厚,没有这样差别,沉没本身厚也好,薄也好,都可以做,都可以再三、再三如此来做观想的。

我们看课本里面所谈到,370页第五行,「若心所取内外所缘相不明显,」的时候,内心缘取外在的法,内在的法,当做所缘的对境,内心缘取它来做观修的时候,内心本身不能够明晰,好像「内心黑暗」,内心好像陷入黑暗之中。这种情况不管缘取内外任何所缘对境的时候,这个情况都会发生,如果有这个情况发生的时候,一定要把它排除掉,「若不断除而修习者,」假设这个情况不把它排除掉,继续观修,串习、串习之后,会养成一个习惯,因此之故「则其沉没极难断除,」如果已经有一个习惯,串习久了之后,将来要把沉没排除掉的话,那就困难的不得了。所以应当把这种情况,就是内心不明晰,陷入黑暗,不管是厚是薄,这个都要马上把它排除掉,「故应数数修能」够「对治」的方式「诸光明相。」这个要好好的观想一下。

这个方式引用声闻地来做说明,《声闻地》谈到的经文很长,「应以光明俱心,照了俱心,明净俱心,无暗俱心,修习止观。汝若如是于止观道修光明想,设有最初胜解所缘相不分明,光明微小,由数修习为因缘故,于其所缘胜解分明光明转大。若有最初行相分明光明广大,其后转复极其分明光明极大。」我们今天讲述到此。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3讲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1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7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3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4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1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4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8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6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7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9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云水自在[栏目:禅诗诠释]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三(之五)[栏目:楞严经轻松学·超然法师]
 生与死的禅法 介绍 序[栏目:谈锡永居士]
 笑看人生[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Quotes from H.H. Jigme Phuntsok Rinpoche[栏目:Dharma King Jigme Phuntsok]
 83 一口好牙[栏目:石头路滑]
 智海法师为病中居士开示摘要[栏目:智海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六七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九集]
 皈命弥陀 做极乐人[栏目:仁焕法师]
 Nivarana Or Hindrances[栏目:A Manual Of Buddhism]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