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3讲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44

《广论奢摩他53》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8-12-05

课前提示:

我们这里刚刚念的那个密集嘛也是有点怪怪的(哈!哈!哈!),不晓得?上次我想讲一讲,又忘了,今天不要忘(哈!哈!),我们密集嘛唱的是,在三大寺那边主要是有两个阶段,一个是下课的时候唱的,一个是宗大师圆寂的时候,绕寺庙的时候唱的。所以你们唱的时候,就觉得又不是一个法会结束,又不是我们宗大师圆寂,所以觉得怪怪的(哈!哈!哈!)。(学员:……),不是不是,上课法师来的时候,我们就是「念」,不是唱,所以我们时间也是有点怪怪的。(学员:……),下课就不用,我们现在这里没有特别,一些法会结束的时候就会唱慢的。(学员:……),快的就是我们大家一起绕塔的时候,快的就会唱。

正讲

上一次谈到这一个段落,374页倒数第一行,「共同教授」,不应执“此是性相乘门各别的法,不是密咒乘门所需要”,因为在无上瑜伽续里面也谈论过,因此是所共通之故。无上瑜伽续里面也说过,所以它是共通的意思了,这是共通的教授,教授之中共通的部分。这里又谈到,无上瑜伽续里面也有谈过,所以它是共通的。性相乘门里面也谈,无上瑜伽续里面也谈,那无上瑜伽续在哪里谈到呢?后面就举例说明了,「如三补止(续部)初章第二品」有谈到「云:『断行俱行欲三摩地神足,谓住远离,住于离欲,住于灭尽,由正断成,由彼欲故而正修习,非极下劣及太高举。』」这里谈到四种神足,四种神足就是欲求神足,精进神足(就是勤神足),还有心神足(思惟神足),还有观察神足。第二品里面只有谈到欲求神足–欲求三摩地神足,所以至尊仁波切这里补充了,「于勤观心三三摩地亦如是说,」三者的三摩地,也都是这个样子的。

这个部分,所要涉及的主要是三十七菩提分,因为四神足在三十七菩提分里面就有讨论到,三十七菩提分里面讲的是四念住第一项,再过来四正断第二项,四神足是第三项,之后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这里面呢,三十七菩提分里面的第三个类型,就谈到四种神足。那四种神足里面的内容,主要讨论的是什么?主要是讨论如何去成就等持,神足指的就是等持。所以四神足这个类型里面,讨论的是怎么样去成就等持,那就要靠欲求、精进、观察跟思惟,以这个方式去成就等持,所以才会谈到这四个项目。

因此现在讲到的,在《辨中边分别论》里面就有开示八断行–八种对治,八种对治的行为里面又讨论到,要把懈怠这个毛病对付掉的话,去除掉的话,那又开示了四种方式,就是信心、欲求、精进跟轻安。这中间的两个项目就是欲求跟精进。这两个项目呢,列入八断行里面的两项,能够把懈怠对付掉的。就这个部分,在《辨中边论》里面也讨论到了,依靠着欲求来成就等持,依靠着精进来成就等持,这个都在《辨中边分别论》里面讨论过了。密咒乘门里面也讨论过了,就是「三补止初章第二品」里面也谈到,密咒乘门里面也有开示到哦!所以密咒乘门里面所谈的,也等同于是《辨中边论》里面所讨论过的。所以以欲求跟精进来成就等持,在密咒乘门里面也是一样的,也讨论了呢!

之后还有一个是观察的神足,还有心的神足(就是思惟的神足)这个部分。这里面谈到观察的神足,「于勤」勤是精进,「观」是观察,「心」,这「三」者,「三摩地」。那个「三」是「勤观心」三者的「三摩地」,「三摩地」是等持。这个观察神足主要的是指胜慧,用胜慧分析的方式去成就等持。那用胜慧的方式去成就等持,在我们现在这个段落所讨论到的,就是忆念。还有在八断行里面有谈到,去察知沉没跟掉举的正知,还有作行之思,这三者把它列入是胜慧的部分。忆念是指不要忘记,能够记住而不要忘失掉,那个就是忆念,八断行里面的第五项。能够去察知沉没跟掉举有没有出现呢?这个能够侦查的的正知,八断行里面的第六项。之后能够采取作行之思(思心所),是八断行里面的第七项。这三者把它列入四种神足里面的观察的神足,「勤观心」那个观的神足。所以这个要讲的,以胜慧的方式去成就等持。

这里讨论的主要是说明,这个「三补止」续部里面所开示的内容,跟《辨中边论》里面所开示的内容,可以配合在一起来看的,配合在一起来看的内容就是《辨中边分别论》里面有讨论到忆念、正知还有思心所,用胜慧的方式去成就等持,这些部分在「三补止」续部里面也有谈到过呢!这其中还有一个心三摩地–心的等持,内心等持这个部分就没有特别的讨论,没有特别的配合在一起,但「三补止」里面却有谈到,就是没有特别可以配合的部分。这个内心的等持应该是讲,在前辈子我也观修等持,之后呢,以前做过观修的部分,应该在我的内心里面留下有种子,这个种子在我这辈子要去成就等持的时候,当然能够发挥一些功效,有些助缘,这个部分把它列入内心的等持。这个部分在《辨中边分别论》里面就没有特别的配合在一起来讨论,但现在我们这里的重点是放在四神足,因为现在是涉及到四神足的部分,所以一并把它在这里,就字面上会谈到了,不过要讲的重点是放在三补止(续部)的第二品,跟《辨中边分别论》里面的开示,这个同样都有讨论到前面三者,就是欲求、精进还有观察:欲求神足、精进神足跟观察神足。就这三个项目而言呢,在《辨中边分别论》里面也讨论到,在密咒乘门里面也都有讨论到,所以是共通的部分。

可是呢,如何配合在一起呢?这里谈到了「于勤观心」这三项的「三摩地(等持)」也应该如是说「亦如是说」。「亦如是说」是如何给它配合在一起,「如是说」要这样配合在一起。前面呢,三补止(续部)初章第二品里面,也有出现过两次欲求神足,四神足里面的欲求神足只有举一个例子来讲,「断行俱行欲三摩地神足,谓住(在)远离,住于离欲,住于灭尽,由正断成,由彼欲故而正修习,非极下劣及太高举。」那个断行俱行欲三摩地那个地方呢,欲三摩地把它改成勤三摩地,观三摩地,心三摩地。底下还有一个由正断成,由彼欲故而正修习。由彼欲故而正修习(非极下劣及太高举);由彼勤故而正修习(非极下劣及太高举);由观之故而正修习,非极下劣及太高举;由心之故而正修习,非极下劣及太高举。这样子来配合在一起,所以底下才讲了「亦如是说」,就如同前面这个样子来配合。

底下做一个解释说明,就是把三补止(续部)初章第二品的内容,做一个解释说明,「于勤观心三三摩地亦如是说」,「前说」就是那个引文里面所谈到的内容,有说到等持「正定妙堪能性,」前面要谈到神足,就是前面谈到「断行俱行」。拥有断行的这种欲求的三摩地神足,等持的神足,「谓住远离,住于离欲」。而且要配合前面讲的「勤观心」,那就变成「断行俱行勤三摩地神足,谓住远离,住于离欲,住于灭尽;还有断行俱行观三摩地神足,谓住远离,住于离欲(,住于灭尽);(还有断行俱行)心三摩地神足,谓住远离,住于离欲,住于灭尽。所以这里面呢,配合四个项目来讲的话呢,都会谈到神足这个辞。那神足这个辞又是什么意思呢?底下讲了「前说」前面所讨论到的那个引文是讲,这个等持本身(正定是等持),如果到达堪能性的时候,那它就会变成神变等等的功德所依靠的处所,所依靠之处,因此就好像脚一样。所以在前面四个项目的等持,把它称之为神变的足,就是神变它所依靠的脚,它所依靠基础。所以欲求的等持,精进的等持,观察的等持,内心的等持。这四个项目如果拥有的话,由这里就会引发很多的神变,那就好像神变所依靠的脚一样,所以这四个项目就把它称之为神变的脚,称之为四种神足。(「是神变等功德所依,犹如足故名为神足。」)

底下要说明四种等持修成的方式有四种,四种不同的方式之故,四种等持名称就不一样,所以有欲求等持,精进等持,观察等持跟内心的等持这四种。因为得修成的方式,四个也不一样,前面谈到「断行俱行欲三摩地神足」那个神足要把它解释成为等持,神通的脚嘛,所以是等持。等持就是这四种,所以称之为四种神足,欲勤观心四种神足(四种等持)。那这四种等持怎么去成就它,怎么去成功,怎么去得到它呢?「辨中边论释等说成此定(成就这个等持)略有四门」有四种方式可以去得到,「谓由猛利欲乐所得」第一种。「及由恒常精进所得」第二种。「由观择(对)(所)(的)三摩地,名欲三摩地,(精)进三摩地,观(察)三摩地,」这就三种了(第三种)。再来「若心宿有三摩地种,」如果内心里面,有前辈子、前辈子宿世以前以前,内心有前辈子就存在的修等持的种子,(「依彼而得心一境性,名心三摩地。」)依靠这个部分,也能够得到心专一安住在对境的等持,这个就把它称之为心三摩地(第四种)。

所以透过非常强烈的欲求之心,得到一个等持,把它取名字叫欲求等持;透过恒常精进所得到的等持,把它称之为精进三摩地;透过对于对境来做观察分析,所得到的三摩地,把它称之为观察的三摩地;然后如果是内心上辈子留下来的修三摩地的种子,应该有嘛,以前修过的话,透过这个方式,(由)种子而得到的心能够专一安住呢,又是一种三摩地,所以把它称之为心三摩地。四种等持呢,因为去成功它的方式有四种,每一种方式各自各自不同,所以在《辨中边分别论》还有它的注解里面,就详细做了一个开示。

在三补止(续部)初章第二品里面,所谈到的这个内容,四个神足都要配合在一起。所以后面谈到观修的方式,由依靠欲求来做观修的时候,不能够太低劣,也不能够太高举,就有这么一句话,有没有?375页前面数过来第二行「由彼欲故而正修习」是观修等持,「彼」是依靠欲求,「由彼」依靠那个,依靠那个欲求之心来观修等持的时候,不能够太下劣也不能够太高举,就讲了这么一句话嘛!这句话要四者都配合在一起,就是「由彼欲求」而正观修等持「非极下劣及太高举」;「由彼精进」勤精进,而正观修等持「非极下劣及太高举」;「由彼观察」而正修习等持的时候「非极下劣及太高举」;「由彼心」而正修习等持的时候,也不能下劣也不能高举。应该四个配合在一起的。

这里面都会谈到要观修等持,透过欲勤观心而修的时候,不能够下劣也不能够高举,那下劣跟高举是什么意思呢?下面要做一个说明了,倒数第二行「极下劣者」极下劣者是指经文里面的那个词句,在三补止(续部)里面的那个词句「非极下劣及太高举」,那个「极」两边都要讲,极下劣以及极太高举,所以「极」是贯穿两者。这个「极下劣者」讲的是什么意思呢?太放松了,太松弛了,「谓太缓慢,」太松弛了。「太高举者」就是非常的高举,极高举者,谓太过紧绷了,「谓太策励,」太过紧绷了。就是太松也不行,太紧绷也不行,「义为离彼二边而修。」离开太紧绷,离开太松弛来做观修,要松紧适中。这个事前面已经讲了很多了,用弹琴的人,弹琴师来做比喻,这前面都有讲过了。弹琴的人,要弹的好的话,琴弦本身也不能太紧绷,也不能太松弛。

我们现在这里引用了三补止的引文,倒不是说要把这个三补止(续部)去做一个研究,也不是说要学习四种神足是什么,因为现在谈到的是无过失等持怎么样子产生,现在要解释这些内容,至尊仁波切解释这些内容的时候,都是根据《中边分别论》,以《中边分别论》做为一个基础来做解释,来开示实修的方式。不过这个实修的方式,却是显密所共通,经教跟密咒都共通的部分。在显宗的部分就不必说了,很多的大博士来开示等持实修的方式,都是根据《中边分别论》来讲的,不仅如此,密咒乘门也是这个样子,密咒乘门所开示的部分,跟《中边分别论》讲的一样的,就是透过四种神足去做实修,这个开示,显密共通的部分都一样的,所以这个是属于共通的部分。现在要谈的重点是在这里,就是共通的功德部分,倒不是说要去学习续部,也不是说我们要去修四种神足,现在谈的是指,重点放在引经据典来做为一个根据。至尊仁波切谈到这些内容,当然要引经据典来说明这些都是有根据的,所以才引用了续部的内容。

到这里为止,已经结束了哪一个大纲呢,就是离开沉掉二者之后,应当如何而修(373),这个段落又在什么地方?是指专住于所缘之后(365),应该怎么做?心能够安住在所缘之后,要怎么做?就是沉掉产生的时后应该怎么做,沉掉已经离开之后要怎么做。那现在心能够专住在所缘之后,那又表示说,专住在所缘之前应该怎么做(349),正在专住于所缘对境的时候怎么做(350),已经专住在所缘对境的时候又怎么做(365),所以就有这三项了。这三项讲完毕的话,就是如何去引发一个无过失的等持。所以无过失的等持引发这里就讲解完毕了。这是基本大纲里面的第一项。

第二个就是,依于这个等持就要引发住心的次第是什么?就后面这个内容,基本上就分成这两项。那引发无过失的等持里面就是:心专住在所缘之前要怎么做,正在专住的时候怎么做,已经专住之后怎么做,这三项讲解完毕的话,就是引发无过失的等持这个段落都已经讲解完毕了。

我们把到目前为止所讲过的这个内容,无过失等持的部分来看一看,在348页,「第二正释修习之次第」这里面就谈到,后面,在349页又有一个大纲,「此又分二」怎么去修安止呢?正式来观修安止怎么修呢?此中又分二,就是「一.引生无过三摩地法. 二.依彼引生住心次第.」对不对?我们前面已经讲了这么多,就把第一个大纲讲完了。就是引生无过失的三摩地,它的方法是什么?这个我们今天讲完了。这一个内容呢,要从349页开始,引生无过三摩地,藏文的话是488页到529页,中文的话从349页一直到我们刚刚才讲完的375页这些内容,这讲的都是第一个大纲,就是引发无过失的等持,这样的一个内容,之后才是第二个大纲。

第二个大纲是「第二依彼引生住心次第」有没有?依彼引生住心次第里面,376页看一看,大纲有三项「分三. .正明引生住心次第. .由六力成办. .具四种作意.」这里面正式要讨论住心怎么产生,其实大纲只有一个,就是「正明」正式明说,那一段才是正式住心观修的内容,是不是?所以「正明引生住心次第」是主要的内容,就是第二个大纲「依彼引生住心次第」里面,真正要讲的观修的方式只有一项,就是「引生住心次第」这一个项目。那「引生住心次第」这个项目,到底有多少呢,只有376页跟377页,有没有?377页的倒数第四行,已经是第二个大纲了,是不是?在藏文的话只有530页跟531页,也是两面。中文的话是376页跟377页,也是两面。因为到377页的倒数第四行,「第二由六力成办」那是第二个大纲了,对不对?

前面的第一个大纲,正式要讲住心–安止的实修,九住心怎么实修,只有讲了两面,就讲完了!可是前面讲无过失三摩地,哦,那很长啊!有没有?前面从349页一直讲到375页,那很长的内容啊!所以从这个篇幅来看看,我们要了解什么呢?一般人谈到,我们修安止的时候,欸,安止的的实修,主要就是九住心,所以应该把九住心好好的学习,那是不是应该九住心?如果这种想法的话,哦,那应该是九住心讲的非常的广大,复杂无比,应该是这个样子嘛!可是至尊仁波切在这里没有!九住心只有讲了两页而已哦!那就表示九住心是非常重要,修安止是透过九住心来实修,不过九住心的地基,却是无过失的等持,假设无过失的等持这个部分错了的话,那后面就全部都错了,所以应该最重要是重视这个无过失的等持怎么样子产生,把无过失的等持怎么产生这个部分学好的话,一产生之后,只要让这个觉受增长增广,安止必定会得到,不会再有什么麻烦的。所以最初前面无过失的等持先产生就可以了。就算这个等持产生,它只是很短暂,也已经可以了,也足够了,只要它是一个无过失的等持的话。

再过来就是保证这个等持,让这个觉受增长增广,逐渐逐渐的,安止一定可以成功,没有什么问题的。所以这后面的部分呢,就不必再特别做什么说明了,因为后面只是中间经过的觉受如何如何,怎么样子让它产生,这只要做一个简略的说明就可以了,不会再有什么麻烦的。最容易发生错误的,是在前面无过失等持这个部分,很容易发生错误,很多的岔路,这个要详细的做一个说明。如果把这个部分克服了,只要无过失的等持产生了,就算时间很短暂,这个都没有关系,它已经是一个无过失的等持。让这个无过失的等持觉受增长增广,再加强加强的话,安止必定会得到,后面这些都不必再做特别的解释,所以把前面这个无过失等持的部分,讲的细而微细,讲的非常的广大。

「第二依彼引生住心次第分三. 一.正明引生住心次第. 二.由六力成办. 三.具四种作意.」首先「正明引生住心次第」里面,把这个九种住心,一项一项,个别个别都要做一个解释说明。之后第二个大纲是指,就在住心实修那个段落,那个阶段里面,应当怎么去用力量,力量要发挥在什么地方,就是我们的心力本身,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可以达到由下下层的住心,迁移进入上上层的住心,这个时候心力要怎么去发挥它的作用,所以由六力来成办,有这六种情况。之后,在修住心那个段落里面,缘取所缘对境之后,要怎么去作意思惟,又有什么差别,项目就有四种,所以具四种作意。后面两项,主要是对前面那一项住心的内容,要更加明白清楚,所以有后面那两项,就是依于六力来成办,还有具足四种作意。如果把这两项好好学习的话,对第一项住心,每一个段落、每一个段落的实修方式,就会更加明白清楚,因此又有后面那两个项目了。

现在讲九住心的第一个。第一个项目就是「正明引生住心次第」,现在讲这个段落。九种住心里面的一项,「初中九心。」第一个是内住(「一内住者谓从一切外所缘境摄录其心,令其攀缘内所缘境。」)「内住者」谓从一切外在所缘对境把心收摄回来,令这个内心攀缘在内在的所缘对境上面,《庄严经论》里面有谈到「云:心住内所缘。」这是因为前面事先得到无过失的等持,当无过失的等持已经得到之后,内心的散乱完全都没有了,内心已经完全离开了散乱,当内心完全离开了散乱之后,这个内心本身变得非常的锐利,它的思惟本身就变得非常的锐利,思惟本身非常锐利的时候,心就可以安住在一个所缘的对境上面,心就可以完全安放在上面,这种能力才可以达成。之所以能够达成,是因为前面无过失的等持已经得到了,所以这个时候内心的觉受就会出现。

就是从第一个住心开始的时候,内心的觉受,是指内心的改变,内心本身发生转变,初级初级的转变。出现的情况,就在第一个住心的时候就会出现,因为那时候内心已经完全离开了散乱,散乱根本就没有了嘛!所以这个时候,内心本身思惟察觉的灵敏度非常的高,因此就可以安住在一个对境上面,这个时候不去管它时间的长短,只是说心能够安住在一个所缘的对境上面,内心已经发生这种很纯粹的改变,这种纯粹的改变已经出现了,就在第一个住心的时候就有了。

刚刚漏了一项,仁波切刚刚开示说,我们现在讲解九住心的时候,要前后配合一起来做说明,我们现在要解释一个住心,每一项、每一项来做解释,但是三个大纲里面不是谈到吗,「正明引生住心次第」可是后面还有两项「由六力成办」跟「具四种作意」。所以在解释每一项、每一项住心的时候,同时配合后面的六力运作方式是怎么做,四种作意怎么做,一项一项来配合,这样大家就会明白了解,所以大纲才会讲「正明引生住心次第」,可是后面又多了两项,对不对?所以要透过后面那两项,对前面那一项呢,会得到一个明白深入的了解。我们解释说明的时候,也是用这种方式。一边讲住心,每一个、每一个讲的时候,后面怎么样子六力、四种作意,是怎么配合的,也这样子前后对照起来做一个解释,这样大家比较会明白。

那刚刚谈到内住的时候,内住的时候之所以能够达成,应该这样讲,就是首先无过失的等持要已经引发了,已经引发之后,接下来后面还要发生一个改变,这两个应该是不同的段落。所以内心发生的转变、改变这个部分,应该把它当做是果。内心发生转变的这个部分,就是内心已经有一个初级的转变了,这个要从第一住心开始。所以首先要得到一个无过失的等持,之后内心才能够发生一个很纯粹的转变,这个要从第一个住心才开始。我们现在这些都没有,没有的原因是因为,首先第一个无过失的等持我们就没有,之后那当然内心要发生转变这个第一个住心,内住的部分当然也就没有。

我们现在的情况是,心有没有放在所缘对境上面?有啊!我们现在也有,但是我们放在所缘对境的同时,很多对境都一起想,心放在很多的对境上面。现在要先放在一个的所缘对境的时候,有没有放在上面?有!但是放的时候,一起,全部的对境都一起放。在想一个对境的时候,内心胡思乱想,东想西想,想太多了,全部都放在一起想。所以问说,心有没有放在所缘对境上面?有啊!但不是放在一个,全部一起,一起想。所以这里谈到,谓从一切外在的所缘对境,来收摄他的内心,令其攀缘内在的所缘对境,对不对?

现在是我们纯粹摄心的部分没有达成,纯粹摄心的部分应该是从外在的一切所缘,已经把内心收摄回来了,所以有一切外在的所缘。我们现在的心有没有放在所缘对境上面?有!但不是放在一个,放在一切啊!放在很多很多的对境上面,胡思乱想,那就表示摄心的部分我们都还没有达成,摄心的部分没有达成,所以内心发生转变的这个部分,也都还没有。

最初所发生转变的部分,在道次第《掌中解脱》里面有提到,就是妄念增多的这种觉受,但是实际上不是妄念很多,而是以前内心散乱这一点不了解,所以这个是最初发生改变的时候,会感觉得到的。就是内心发生转变的时候,前面谈到嘛,这个思惟觉慧力,因此会察知妄念很多,因为现在开始(才知道)有没有妄念的情况会出现,现在才知道没有妄念,现在才(知道)有没有妄念的机会,这种情况才出现,在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会觉得到妄念呢,无量无边非常的多,其实这是因为以前有妄念跟无妄念根本就不能够区分,完全没办法做一个分别。现在没有妄念的情况出现,在没有妄念的情况出现的时候,就会发现,哦,妄念太多了!妄念多的吓死人,内心感到害怕,怎么那么多的妄念啊!这个时候,这种感受才开始产生。这是因为以前也在做观修,现在也要专一安住在所缘上面,虽然做是做了,但是内心有没有专一安住呢?没有!心同时散在无边的所知对境上面,心完全跑过去了,完全散乱掉了。所以没有妄念的情况,现在才出现呢!因此在这个时候就会感觉到,妄念全部都出现了,全部涌现出来了,才会感受得到。其实不是妄念更加多,是以前没有察觉,现在是由不知道变成知道,并不是说妄念变得更多,因为以前一直都是这样子散乱的,这个是在道次第的《掌中解脱》里面如此的开示。

我们现在差不多大家都是这样子的,就是因为第一个住心都还没有得到,差不多我们都没有得到。在没有得到的情况下,不能察知内心细分的妄念。要察知内心细分的妄念呢,要得到第一个住心才有办法知道,我们现在的情况,都认为自己没有妄念,没有胡思乱想,所以当自己在禅修的时候,缘取佛像也好,数出入息来做禅修也好,都认为自己都在专一安住,我都没有胡思乱想,完全没有妄念,自己的感觉是这个样子。实际上在这个时候,内心忙碌的不得了,内心细微的妄念很多,胡思乱想,想了一大堆呢!但自己不知道,所以自己没有感受到,没有感受到之故,就认为我都没有妄念,因此我内心都很专一的安住在对境上面,专住在佛像上面啦,心都专住在气息的出入上面啦,我都专一的安住呢!内心的感觉是这个样子,以为也是这个样子。其实不是。心有没有安住在对境上面?有!但是在安住的同时,其实内心无量无边非常多的妄念,很多很多呢!但是自己不知道,没有察觉。

就安住在所缘上面之后,细分的妄念出现,这个时候要能够察知,要要能够把它抓住,这个要第一住心的时候才能够达成。但是第一住心要达成的时候,要靠什么样子呢?要靠什么方式才能达成第一住心?才能够细分的妄念出现还能够察觉,还能够抓住它呢?,那要靠多闻。所以要靠多闻的力量,靠着多闻的力量,就是如何去察明细分的妄念,细分的妄念倒底有出现没出现?没有出现又是什么样子?这些都完全要靠多闻的力量去达成,如何能够没有细分的妄念,这些都要靠六种力量里面的第一个力量,多闻的力量去达成。

我们看多闻的力量,六力那个部分,377页后面数过来第四行「第二由六力成办。力有六种,(「一听闻力,二思惟力,三忆念力,四正知力,五精进力,六串习力。」)」六种力量,一个是听闻的力量,第二个是思惟的力量,第三个是忆念的力量,第四个是正知的力量,第五个是精进的力量,第六个是串习的力量。这是说明六力各自的名称,「此等能成何心者?」此等是六力,能成何心?何心是九住心。靠着六力去成就九住心里面的哪一项、哪一项呢?这里面的第一个,(「由听闻力成内住心,」)由听闻的力量,能够成内住心,就是第一住心。听闻的力量是指「谓唯」只有、仅仅是「随顺从他听闻,」从别人那里听闻到教诫指导,随顺这个教诫指导,去做多闻呢,因此就能够达成「于所缘境住心教授,最初令心安住内境,非自数思数修习故。」这只是由「从他听闻」到「于所缘境住心教授」之后,就能够令内心最初安住在内在的对境上面。这个是讲,透过住心的教授指导,听闻之后,在我们要察知、察明细分妄念的这个部分产生帮助。还有呢,细分的妄念出现,如何把它灭除呢?也是透过这个听闻教诫,产生帮助,以这个方式去达到第一个住心。

透过广大听闻,因此当内心放到所缘对境上面的时候,因为前面多闻之故,所以才能够去知道,才能够去察明这个时候有没有细分的妄念出现,因为透过讲解说明,会讲解细分的妄念是这个样子,是那个样子,也透过自己多闻就知道了嘛,这细分的妄念出现的时候,如何把它灭除,这个方式,那个方式,要讲解说明了,自己听闻就知道了。因此之故,当内心安放在所缘对境上面的时候,这个时候才能够区分的清楚,有细分的妄念,没有细分的妄念。因此没有细分的妄念的时候,才能够知道,才能够把它认明清楚。这个时候假设没有细分妄念的话,这个就达到第一个住心,内住的时候了。所以这里谈到了,由听闻力去成就内住心,第一个住心,由听闻力而修成功。这是说靠着听闻力的帮助,由多闻的力量的帮助,能够去达成第一住心,内住心。不是说仅仅只有靠着听闻的力量,就能够达成内住心,不是这个意思。多闻对我们达成内住呢,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一定要依赖于多闻的力量,去达成内住,不是说只靠多闻我就达成了,当然不是这个意思。

那怎么样子依赖多闻的力量,去达成内住呢?经论里面都会讲,细分的妄念是这个样子,是那个样子,自己多闻之后就了解了,因此能够把它辨明清楚。之后,那没有细分妄念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这书本里面会讲,它的量是什么?或者标准是什么,如何把它灭除掉?这个都会讲,所以自己多闻之后,当没有妄念的那个状态出现的时候,自己马上就会知道的,就能够把它掌握住的,这个就是第一住心嘛!所以要靠着多闻的力量可以去达成它呢!

在四种作意里面谈到,要靠第一种,379页倒数第二行「第三具四种作意。如声闻地」声闻地里面有谈到,380页第二行「此说初二心时」第一住心跟第二住心,「须勤策励,故有力励运转作意。」就第一个作意。四种作意是什么呢?就379页的倒数第二行,这是引用《声闻地》,声闻地里面就谈到四种作意,就是「即于如是九种心住」的时候,在修九住心那个段落里面,还有四种作意「当知复有四种作意」,那四种作意名称,底下讲了「一. 力励运转(作意). .有间缺运转(作意)..无间缺运转(作意)..无功用运转(作意).」这四种作意的名称,中间的部分我们就跳过去,之后谈到380页第二行。那四种作意配合九住心,怎么配合呢?有了,第二行就谈到了,第一个住心跟第二个住心的时候,「须勤策励,故有力励运转作意。」所以那个时候的作意,是属于「励运转作意」,就第一住心的时候,心缘取这个对境之后,心要安放在对境上面。那心有没有安放在对境上面?有,但是要花很大的力气,所以叫做励运转作意。要用很大的力量,心才能够安放在所缘的对象上面,这是第一个作意。

我们讲述到此。

刚刚有人请教仁波切一个问题,375页,三补止初章第二品,这个「三补止」是无上续部的一部书,因为前面讲无上瑜伽续,有没有?所以这是一个无上瑜伽续部的名字,这是书的名字,书的名字就叫「三补止续部」然后它的初章,初章的第二品,所以那个「三补止」,是一本书的名字,这个要了解一下。

初章第二品里面说「断行俱行欲」,我想应该是‘欲求三摩地’比较好,因为底下要讲一个「离欲」,那个欲呢,是贪欲。这样是不是把两个欲分开?好不好?「断行俱行欲求三摩地神足」呢,为什么、什么、什么,这欲求三摩地是欲求神足。欲求三摩地神足本身那个「俱行」当做拥有,后面那个「断行」是四正断。拥有四正断的这种欲求三摩地神足,就是欲求神足,它住远离,住离贪欲,住余灭尽等等,就讲它的内容。前面那个断行俱行,俱行是拥有的意思,俱行把它当做是拥有,那个断行讲的是四正断。所以拥有四正断的欲求神足,精进神足,观察神足,内心神足,然后底下讲,住在哪里、住在哪里,这个意思。因为在讲三十七菩提分的时候,里面有四神足,但四神足的前面,要先有四正断。所以要先得到四正断,已经得到四正断之后,那才会得到四神足。

 

(学员提问:……?)

答:后面那个「由彼欲求而正修习,」这是靠欲求的力量来做观修,那个修习是观修,对不对?「由彼欲求」那个也是‘欲求’就是欲求神足,第一个神足。靠着欲求神足的方式,欲求呢,来好好的做一个禅修,靠着欲求来做禅修的时候,不能够太下劣,就是低劣,也不能太高举,不能太放松,也不能够太紧绷,所以那个欲求的部分,也可以配合四个项目,因为第二品只有讲欲求神足,可是每一个都配合精进、观察跟内心。所以,由彼欲求故而正修习,也可以配合由彼精进故而正修习,由彼观察故而正修习,由彼内心故而正修习。

前面那个「断行俱行欲求三摩地神足」,也是一样的,断行俱行精进三摩地神足,断行俱行观察三摩地神足,断行俱行内心三摩地神足,这四个配合在一起。

欲求本身拥有四种断行,靠这那个欲求来做观修,这个时候不能够太松弛也不能够太紧绷,这样可以吗?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4讲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2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8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8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1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9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1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3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1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5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7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05-025优婆夷净行法门辑要[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5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