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九讲(第9品)
 
{返回 入菩萨行论讲记·雪歌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50

《入菩萨行论 四十九》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7-05-27

《入行论》第九品四十八颂文(中文序),藏文和中文顺序不一样,

断惑若即脱,彼无间应尔。彼等虽无惑,犹见业功能。

中文、藏文第四十三偈是一样。中文四十八偈主要讲没有了悟空性慧不可能会解脱。

贾朝杰的广解中所写《入行论》的注解很多,有一位堪布的注解中把藏文49~51偈(即中文44~46偈)三个颂文

若语入经藏,即许为佛说;三藏大乘教,云何汝不许?若因不解一,一切皆有过;则当以一同,一切成佛说。诸圣大迦叶,佛语未尽测,谁因汝不解,废持大乘教?

放在中文版第四十七偈

若僧为教本,僧亦难安住;心有所缘者,亦难住涅槃。

之前,而藏文版这三个偈颂是放在后面,为何如此安放呢?因为这些(中文41~46偈)都是成立大乘法是佛说,故放在一起。贾朝杰广解有注解此堪布的作法。中藏文会对照不起来的原因在此。

请看四十九颂文

若谓无爱取,故定无后有;此非染污爱,如痴云何无?

此颂前二句是回答第四十八颂,《上下对法集论》(或《上下阿毗达摩》)言阿罗汉烦恼里的贪没有了,故不会有轮回。看四十八颂后二句「彼等虽无惑,犹见业功能。」自宗对他宗言他们没有解脱,因为他们只是暂时没有烦恼,心中还有业习气,还是会带到来世,所以还会有轮回,业功能是指业会带他们辗转轮回。他宗答云不会有来世,因为来世一定要有爱取有,已经没有爱,所以不可能有来世(轮回),四十九颂文第一句第二句就回答此颂文。

自宗言一定会有爱,只是他宗不承认而已,例如他宗承认无明有①染污无明和②非染污无明,所以应该也要承认爱①有染污爱和②非染污爱。「此非染污爱,如痴云何无?」为什么没有非染污的爱?以中观应成派而言没有非染污的爱,爱一定是染污。那为何对他宗能够如此说呢?因为他宗所说的染污,以中观应成派来看太粗了,他们无法认出爱就是烦恼,实际上爱是烦恼。所以非染污是指非什么样子的染污呢?是指非他们所说的染污。他宗不承认爱有非染污,(事实上)应该是要承认非染污里也有爱,因为他宗已承认非染污里有无明。

中观自续派以下的所知障有没有无明?譬如法我执是不是无明?是嘛!法我执是不是所知障?是嘛!是不是非染污?是嘛!故以中观自续派以下来说非染污也有无明,即无明有染污的、也有非染污的,中观自续派以下承认此。

中观应成派看此宗义觉得很奇怪,无明有分染污和非染污,而爱却没有分染污、非染污,爱只有染污;贪瞋只有烦恼障里有,所知障里没有贪瞋;而无明所知障里也有,故无明有染污也有非染污,所以中观应成派看此有矛盾,无明可以分二种有染污和非染污;爱和瞋没有分,所以中观应成说他宗应该也要把爱分有染污和非染污。而且他宗(中观自续以下)所说阿罗汉并未断除无明、还有法我执的所知障,亦即还未断非染污的无明,故其心续上还有非染污的无明,中观应成言此种非染污的无明一定会有的爱。

这里有时候我们会有点乱,我们会觉得这是中观应成派所说,因此会想中观应成应该是主张非染污的爱,实际上中观应成派并不主张非染污的爱及非染污的无明;中观自续派以下主张非染污的无明但不主张非染污的爱。中观应成看这种宗义就会觉得有矛盾,我们想一想中观应成说得非常有道理,内心有一种执着一定会有爱,怎么可能只有执着而没有爱,这不可能的。不管法我执、补特伽罗我执,内心有一种执着跟着它,一定会有爱。

中观自续派以下没有办法认出这种非常细的爱,中观应成派讲的执着他们又认不出来。故依中观应成来说有共的烦恼和不共的烦恼,共的烦恼是中观自续派以下能够认得出来的烦恼,不共的意思是中观自续派以下没有办法认出来的烦恼(也有蛮多的)。同样的,烦恼里如爱、贪,中观自续以下能够认出来的贪是共的贪,中观自续派以下无法认出而中观应成可以认出来的贪,是不共的贪,故瞋和贪等都有共和不共的。

中观自续派、唯识宗以下所说的所知障(法我执)的执着心,是不是烦恼?他们不承认法我执是烦恼障而是所知障。但以中观应成派来看唯识宗、自续派所说的法我执还是烦恼障。如果这些是烦恼障,那这二个带来的有没有贪瞋?一定会有。中观自续和唯识会认出来这些是执着心,但不承认是烦恼,还有这些带过来的贪他们也不承认,只承认有执着心,没有贪;但中观应成来看这些执着心也会带来贪。故以中观应成派的角度来看中观自续和唯识所说的所知障是属烦恼障,但是中观自续和和唯识并不承认这些是烦恼,所以这些也是不共的烦恼。

另外中观应成派所说的执着心、法我执,自续派和唯识并不承认是执着心;他们认为这是正确的、不颠倒的心。所以中观应成派所说法我执的这些执着心,自续和唯识并不承认是颠倒识,这些执着心带过来的贪、瞋,自续和唯识也不承认是烦恼,故此也是不共的烦恼。

因此不共的烦恼有这二种,中观自续和唯识承认的所知障本身和它带过来的贪瞋是不共的烦恼,还有中观应成派所说最细的执着心和它带过来的贪瞋也是不共的烦恼。

中观应成所说的执着心和其他宗义所说的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他所说的执着心非常细、非常广。圣天菩萨在《四百论》说:无明存在于所有的烦恼中,譬如贪的心态里已经具有无明,瞋的心态(想法)也具有无明,无明变成它们(一切的烦恼)的中脉一样,好像一切烦恼的生命一样,它会不会活着要看它的生命,所以它(一切的烦恼)会不会存在最主要的想法就是无明想法(执着)。

中观自续以下就不承认这个,(他们认为)无明是无明,贪瞋是贪瞋,这二个一个是因一个是果,他们不会承认果里面已经有因了,(即)不只是因,在果的烦恼里面同时已经有无明的想法(因),中观自续以下并不承认这个。

中观应成派会说,他们所认出来的无明非常细,什么地方都会出现,又细又广,所以它不只是能生起一切烦恼的因,而且果(一切的烦恼)出来的时候无明的想法也会在里面,因此《四百论》这样解释,这是中观应成才能够如此解释,中观自续派以下不会如此说。

这种贪是不共的贪,这很难认出来,譬如杯子,这没什么特别,而寻求找不到的杯子,就是不共的一种杯子。所以一样的道理,贪大家都能够认出来,但是贪里面有非常细的无明的概念,其他的宗义者无法认出来这种贪,具足这种特色的贪,他们无法承认,所以不共贪的部份比较难认出来。是不是有点不清楚?

刚刚前面讲中观自续和唯识所说的所知障法我执和它带来的贪瞋,这是不共的烦恼;还有中观应成所说非常细的法我执和它带来的贪瞋,也是不共的烦恼,中观自续和唯识完全不承认这些是烦恼,这些不共的部份比较可以分得清楚。

后面所讲的不共的部份,本身是同一个东西,但是认的时候有深度的差别,中观应成派认出来的贪比较细、比较深;中观自续和唯识只能认出来贪心,但是贪心具足什么样的特色,它的概念里有什么?这些他们没有办法认识清楚。所以后面所讲不共烦恼的部份比较难。前面所说中观自续和唯识所说的法我执和中观应成所说的法我执,以及它们带过来的贪瞋等等烦恼,这些中观自续和唯识他们完全不承认是烦恼,这些不共的烦恼比较容易解释。

后面所讲的不一样,即中观自续以下也承认这些是烦恼,但他们无法承认的这些贪瞋烦恼的概念里已经有无明(如同烦恼的命一样)的想法,所以具足这种特色的烦恼,他们无法承认。

问:共与不共的烦恼好像是在中观应成、中观自续、唯识的差异,但是刚刚这二段好像是大小乘之间的分别?刚刚讲贪虽没有烦恼心,但好像是遍行思,怎么会没有呢?这似乎是中观应成在跟小乘谈,而不是跟自续、唯识大乘谈不共处?

答:此处是中观应成派对经部宗以下讲解脱要不要了解空性。(上一句是讲离开通达空性的般若就不能证阿罗汉和涅槃)主要是讲要解脱一定要了解空性,这部份对自续派以下都可以讲。现在跟此处有一个连接的关系,即如果要解脱,一定要了解空性的话,即指小乘的修行者也要修空性。如果这样的话,那小乘的经典里也要讲空性,如果小乘的经典也要谈空性,就可以说大乘的法,小乘也应该要承认,为什么呢?你们一定要承认空性,因为不承认空性你们就无法解脱。因此从那边连接成立大乘的法也是佛说的,怎么连接呢?大乘法所讲的空性,你们一定要承认,为什么要承认呢?因为没有承认的话,你们无法证得阿罗汉,所以要了解空性,是指要承认大乘的法是佛说的,这是连接大小乘。

现在是谈小乘的修行者要解脱一定要了解空性,不了解空性,解脱是不可能的;但中观自续以下言,不需要了解空性也会解脱,因此由此辩论,一定要了解空性,没有了解空性不可能会解脱。中观应成言,没有了解空性会有法我执、会有执着心,执着心在一定会有烦恼,有烦恼就不可能解脱,此即为何解脱一定要了解空性,不了解空性为何无法解脱?因此会提出不共的烦恼。不了解空性的话会有烦恼,什么样的烦恼?即指不共的烦恼。

问:如此说来不是大乘主张空性才能解脱,而是只有中观应成如此讲,中观自续以下认为没有证空性也可以解脱,为何中观自续以下会如此呢?最主要的点是不是在名言中有自体,即认为可以找得到吗?自续、唯识也是大乘他们也主张空性,为什么会说不用空性也可以证得解脱呢?

答:现在是讲认出来补特伽罗我执(的差别),中观应成派跟其他的宗义者都不一样,即只有中观应成派的解释不一样,其他的宗义者都一样。其他的宗义者会说断除补特伽罗我执就可以解脱,其他的宗义者他们所要解脱所要断除的,都是一样的说法。为什么?断除轮回的根本都是补特伽罗我执,这是大家(自续派以下)共同承许;然中观应成派并未共许,应成派认为他宗所说的补特伽罗我执太粗了,还有比这个更细的补特伽罗我执,所以从这里就分开。如果补特伽罗我执很粗的话,断除它,就不需要了解空性(法无我),这是中观自续派以下的想法。

中观应成派的补特伽罗我执非常细,断除它一定要了解空性,不了解空性没有办法,所以主要是在认出补特伽罗我执的差别。四法印是所有佛教都承认的,其中第三个解脱的方法断除我执,第四个是解脱,要解脱前一定要断除我执这是大家共同认许,但所认识的我执就有细的、粗的差别。这里比较难了解的是中观应成派不共的烦恼。

问:「如痴云何无?」此痴是代表非染污爱的痴,或是小乘所讲四种他们所不知道的无知,即太遥远的,时间太长久、事物太深细他们无法了知?

答:倒没有如此说,对于非染污无明他们承认,意即包含四种无知,此在毗婆沙宗的宗义中有提出,另外中观自续和唯识所说的能取所取二(质异)的法我执及中观自续所说的法我执都包含在里面。

因受缘生爱。彼等仍有受,心识有所缘,受仍住其中。

阿罗汉一定会有爱、贪,也就是一定会有爱取有的爱,有此爱的话一定会有来世,故汝所言阿罗汉一定会辗转轮回,为什么呢?因为有爱。为何有爱呢?只是你们不承认而已。因为你们承认非染污的爱,但无法认出这是烦恼的爱。阿罗汉心续会有这种(烦恼)爱,只是你们无法认出这即是烦恼,实际上是有烦恼。为何会有烦恼的爱呢?因为有受,有受一定会有爱,而阿罗汉心续有受故定有爱,即「因受缘生爱」。

一般而言,有受一定有爱无法周遍,以佛也有受。但有些地方可以周遍,即后所言 「心识有所缘,受仍住其中。」 心续中有执着心的有情就周遍是「有受一定有爱」,一般有受不一定有爱。譬如受乐一定会喜欢,想继续拥有此快乐这是一种爱;受苦一定会排斥想要离开,这也是一种爱。因此不论怎样的受一定会有爱,而这是指怎样的有情呢?心续当中有执着心的有情一定周遍「有受一定会有爱」。

心识有所缘的所缘即指有执着心(所缘不是一般有所缘的意思,是指有执着心),所以他们所说的阿罗汉因为不了解空性,一定会有执着心,若有执着心,有受一定会有爱,此即有周遍。

对一位具有执着心的有情而言,有受一定会有爱。所以后面这二句「心识有所缘,受仍住其中」成立上面「因受缘生爱」的周遍,一般而言没有周遍,但对于具足执着心的有情而言有周遍。

问:后面这二句是成立「因受缘生爱」的周遍,如果心识有执着心,受就仍在,此受就会产生爱。在此情况下「彼等仍有受」,此彼等是指阿罗汉吗?而阿罗汉不是已不受后有吗?岂会有受呢?

答:此是指他们所说的阿罗汉,并非应成所许的阿罗汉。中观应成言要成就阿罗汉一定要了解空性,所以你们所说的阿罗汉就不是阿罗汉。

请看文

若无空性心,暂灭惑复生,犹如无想定;故应修空性。

中观应成就不客气的说:你们所说的阿罗汉就如无想定一般,烦恼暂时没有出现而已,这些烦恼还是会再生起。你们说阿罗汉不须要有空性慧,这是不对的。应该要了解空性、要有空正见;若无空性心是说,如果他们没有空正见,如果没有了解空性的话,没有办法究竟灭掉烦恼,只是暂时灭掉而已,故是暂灭惑复生,暂时灭掉还会再生起烦恼。

从这里我们又看得出来,如果一直修中观自续派以下的补特伽罗无我,还是没有办法完全断除烦恼,此烦恼是指他们所说的烦恼也无法断除。如果是应成派所说的烦恼就不用说「惑复生」,因为这个不共的烦恼(惑)是一直存在的,所以说是指他们(中观自续派以下)所说的烦恼还会再产生。

因此中观自续派以下所说的补特伽罗无我没有办法永远断除烦恼。譬如一直修慈心,能够永远断除瞋恨心吗?没有办法。同样的道理,一直修下部宗所说的补特伽罗无我,没有办法断除下部宗所说的烦恼。他们所说的烦恼和补特伽罗无我是不是相违呢?没错,是相违。如慈心和瞋恨心一样是相违,但是用此方式无法断除它。一直修慈心能够断除瞋恨心吗?没有办法。

同样的道理,一直修下部宗所说的补特伽罗无我,还是无法断除下部宗所说的烦恼,下部宗所说的烦恼和下部宗所说的补特伽罗无我是不是相违?没有错,是相违,但是并没有断除它的根,下部宗所说烦恼的根(因)没有办法断除,所以还会再生起。

刚刚讲下部宗所认出来的贪瞋,中观应成看来贪瞋里有一个无明如同它的命,一直修下部宗所说的补特伽罗无我,完全没有办法断除这个命(无明),因为它的命一直存在,所以有一天就会活过来。因此了解中观应成派不共的烦恼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中观应成派跟其他宗义不一样的八个特色,或者可以说中观应成派最主要的八种宗义跟其他宗派不一样,或是龙树菩萨《中观根本慧论》主要了解的八大难处,这个不共的烦恼也是其中的一个,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个很重要。

烦恼虽然无量无边,如学佛有烦恼、不学佛也有烦恼,众生有烦恼,动物有烦恼、人道有烦恼、天道也有烦恼,各个地方、各个情况烦恼有无量无边,但是非常神奇,一切烦恼的命就一个,就是无明。任何一个宗义都无法解释这个,只有中观应成派会解释。所以了解中观应成派的解释,我们内心才会有一点点希望,好像有这样一个很神奇的命,只要这个一断就什么都断除掉了,就有可能会解脱。不了解这个的话,解脱很难相信,因为烦恼那么多,什么时候可以断除?我们就很难相信。

问:经典里讲很多证阿罗汉果,如舍利弗尊者等等,这些经典所讲证得四果的圣者,都是以中观应成所说证得小乘阿罗汉的果位还是以小乘的观点来看的阿罗汉果呢?

答:此要分讲的人和所说的对象,讲的人是指说宗义者,对象是指这些阿罗汉,大家都会说这些是阿罗汉,譬如释迦摩尼佛大家会说是佛,佛怎么成佛?各个宗义有各自所讲断除烦恼障所知障的内容,如有的下部宗不承认上部宗所说要断除的是障碍,他们觉得这是正确的,各自有不同的解释。实际上这是同一个东西,但讲的时候,它须要什么条件就有所不同。所以舍利弗尊者中观应成会说是阿罗汉,中观自续也会说是阿罗汉,大家都共同承许舍利弗已经成就阿罗汉,但是成就阿罗汉要不要了解空性就不一样了。

我们学习中观应成派解释烦恼、无明或无明和烦恼中间有何关系之后,内心才会有希望的感觉,有一天一定能够断除一切的烦恼。为什么呢?因为一切烦恼的命就是一个。我们就会看得出来了解中观应成派的无明和执着的想法,如果他的概念我们有一点点了解,就会觉得一切的烦恼,可以说好像一个心就挂在对境上面那边,心就抓到境的感觉,有没有?一切的烦恼一定有这个,去寻求的话好像可以抓到那个境,这个概念一定有。中观应成就会说这个概念就是无明,其他的宗义者会说这是对的,这不是错的,心对于境上可以找得到的感觉是没有错的。中观应成说这个想法就有问题了,如果这个想法有问题,那一切烦恼就有这种想法。

中观应成派解释空性跟其他宗派就不一样,中观应成解释眼睛不是我、色蕴不是、受蕴也不是、想蕴也不是、行蕴也不是。中观自续派会这样说吗?不会。中观应成派才会如此说,为何中观应成如此说呢?中观应成才会说寻求找得到的感觉就是执着心,找不到就是空性;中观自续派就会说找得到,故他们解释空性的时候完全不会说色蕴不是我、受蕴不是我。

但是中观应成说色蕴不是我,是指我们内心想象的我是可以找到的这种感觉,这种感觉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按照这个感觉来说没有一个找得到,所以所有的法就找不到,是指这个意思,不是真正的一切法找不到的意思,一定会找得到嘛!这个就是电脑嘛!就找得到。但是我们想象的电脑,找得到的这种想象的电脑找不到,有这种意思啦!

中观应成派,概念里面一定有这种,好像心可以紧紧的抓住这个境,一切的烦恼有这种感觉,所以一切的烦恼它的想法主要是无明;中观自续派不承认这种想法是无明,这种想法是对的,那是哪一个不对呢?就如以前讲的放大镜的看法,譬如真正只有百分之十有好处,百分之九十不好,但是就看百分之十就认为整个都圆满了,如果这样看的话,中观自续就会说贪的这个部份错,其他没有错。

中观应成派就不只这样,他认为整个可以抓到这个想法就是无明,这个已经是错了。而中观自续不会认为这是无明,他认为错的只有贪的一部份而已,贪和前面的无明是分开,因为他讲的无明跟贪有点不一样,没有像中观应成所说那么有连接的关系,无明是因,贪是从那边生出来的,不会说贪是法我执,也不会说贪是补特伽罗我执,所以贪的因,补特伽罗我执、法我执、这些无明的概念和贪的一种想法,没有那么连接的关系。

中观应成所讲的贪、瞋这些烦恼和无明的关系,讲得很深细。如果我们这样学习,内心才会感觉这些烦恼确实有它的命(寻求的话找得到的这种想法,这种的执着心)我们一断除它,一切的烦恼同时可以断除。这个部份学习中观应成派才会学得到,学到这个内心才会有希望,虽然烦恼无量无边那么多,但是有一天能够可以断除它,为什么呢?跟那些烦恼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只有一个无明。

暂灭后复生」,「后复生」是指什么样的烦恼呢?不共的烦恼还是共的烦恼?共的烦恼。如果是不共的烦恼就不用说后复生,因为它本身一直存在,都没有断除,他们所说的阿罗汉都没有了解空性嘛!所以不共的烦恼就一直存在,不用说「后复生」。

后复生」是指什么样子的烦恼呢?是指共的烦恼,共的烦恼是什么意思呢?是指他们所说的烦恼,也就是没有了解空性只能暂灭,还会再生起,所以再生起的意思好像无想定一样,无想定是投生到色界第四禅天,有三个是凡人住处、五个是圣者住处,三个凡夫天,第三个里面比较偏僻的地方,就是无想天。在那里的生命很长,投生到那里有一个想法我已经得到无想天了,在往生前都不会有什么想法。不会有想法是不是真的断除烦恼呢?不是,只是暂时没有烦恼的想法而已,并不代表他已经断除。为什么呢?因为在他往生时几乎都会堕三恶道,堕三恶道就一定会生起烦恼,这些堕三恶道的烦恼如瞋等,在无想天时不会生起,但是一堕三恶道突然就会生起这些烦恼,为什么呢?因为这些烦恼究竟的角度并没有断除,只是暂时灭掉而已,所以会再生起。

同样的,没有了解空性,一直修下部宗的补特伽罗无我,如果这样的话暂时能够灭掉下部宗的烦恼,但是没有办法真正断除究竟的烦恼。故应修空性,即一定要或应该要修空性。

中文44、45、46颂(藏文49~51)是放在藏文48颂(中文51颂)后面,中文把这三颂放在一起,主要是成立大乘法是佛说故。

若语入经藏,即许为佛说;三藏大乘教,云何汝不许?

此处提出一个辩论(问答),主要是讲小乘宗义者非常注重三学,因为有此三学故非常注重释迦摩尼佛的法,为什么你们会认为释迦摩尼佛小乘的经典是值得尊敬的?是不是因为这些小乘的经典一直讲三学、戒律、定、慧,所以你们以此理由就尊敬并且承认此即是释迦摩尼佛的法;如果是这样的话,大乘的经典也有讲律、定、慧,你们为何不承认?就形成这样的辩论。

若语入经藏」譬如小乘经有讲律,你们就承认是释迦摩尼佛所说的法。入经藏之意即讲定就承认是经藏,讲律就承认是律藏,讲慧就承认是论藏。这里只有提出经藏而已,我们就把律藏、论藏加上去。「若语」的语是指任何一本经论里面有讲定学的话即称经藏,有讲戒律即称律藏,有讲慧学即称论藏,所以入经藏的入就是承认的意思,即任一经论若是讲定学你们就承认是经藏,并且承认这就是佛说的「即许为佛说」。

所以用这样一个理由你们就承认是佛说的,不只是佛说的,主要是你们就非常尊敬小乘的经论,而对大乘的经论你们就不尊敬,如果以讲三学这样的理由而尊敬小乘的经论,你们应该也要尊敬大乘经论,为什么呢?因为大乘的经论也有讲三学。

三藏大乘教,云何汝不许?」此中主要是说大乘教里有讲三学,「三藏大乘教」这句好像有承认三藏的感觉,应该是说讲三学的大乘经。因为小乘三藏里并不承认大乘教法,藏文版里没有三藏的句子。主要是讲三学的大乘经论为什么你不承认是佛说?为什么不尊敬这些法呢?

即许为佛说」的许是主张的意思,即你们主张小乘为佛说或是你们承认这是可以尊敬的法,为什么呢?理由是因为所讲的是三学。「即许为佛说」 如果用这个理由你们就承认是佛说的话,那大乘的经论你们也要尊敬,并承认是佛说的。为什么呢?因为里面也是讲三学。

问:仁波切这里是不是因为大乘说如果要解脱一定要学空性,而小乘说你们所根据的并不是佛说的,我们不承认,因为佛在小乘经典并没有讲空性?

答:中观应成派会说小乘经典也有讲空性。

问:小乘经典不是初转*轮讲一切法都是实有的吗?有讲空性吗?

答:字面上没有讲空性,但意义上有讲空性。

问:譬如毗婆沙宗、经部宗一直讲一切法都是实有,在小乘初转*轮的经典会出现文字上没有空性,内涵有空性的意思是什么?

答:字面上跟它真正意思有很多地方就会不一样,譬如简单来说,心经里讲色即是空,字面上来说就是不存在嘛!字面上来说是不正确的,但是它的意义就是讲空性。

中观应成派会说四谛*轮,字面上讲四圣谛是实有,但是所对境的弟子有二种,一个是能够接触字面的对境;另一个主要是学四圣谛,真正能够学习四圣谛的小乘修行者,他一定是了解空性,所以他就不会考虑释迦佛尼佛讲四圣谛是实有,就会想苦谛是要了解的,集谛是要断除的,苦谛是整个要非常细、非常广的去思惟、了解一切的轮回就是苦,这个要思考要了解,了解之后,要断除它的因,他就会去抓这部分。他不会想释迦摩尼佛说苦谛是实有的、集谛是实有、灭谛是实有、道谛是实有。他会想这是释迦摩尼佛为了让(所化机)能够接受四圣谛之故,所以讲四圣谛是实有(如果四圣谛非实有就没办法接受)。

真正第一转*轮主要的学生不是接触字面对境的学生,这是中观应成派的说法。《辨了不了义》里中观应成派有解释四谛*轮是不了义的内涵,不了义的意思当然是里面有一个了义的东西,如果它里面没有了义的东西怎么可以说不了义呢?因此不了义是要解释它真正的意思是什么,这样才可以说是不了义。


{返回 入菩萨行论讲记·雪歌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八讲(第9品)
下一篇:入菩萨行论 第五十讲(第9品)
 入菩萨行论 第十八讲(第5品)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讲(第6品)
 入菩萨行论 第十六讲(第5品)
 入菩萨行论 第十二讲(第5品)
 入菩萨行论 第六讲(第2品)
 入菩萨行论 第三十九讲(第7~8品)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八讲(第9品)
 入菩萨行论 第五讲(第2品)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讲(第7~8品)
 入菩萨行论 第五十五讲(第9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律宗 肆、律宗要义[栏目:律宗简介]
 编序[栏目:十地经论·白话文]
 快乐不需要等待[栏目: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
 结婚证书[栏目:太虚法师]
 天台佛学衰微时期——谛观返还教典使天台宗复兴[栏目:天台宗文集]
 05-006重整内心的自我[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5年]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九十一课[栏目:中观庄严论解说]
 无量寿经讲记 法藏因地 第四[栏目:净空法师]
 供灯的意义是什么,功德作用是什么?[栏目:供灯]
 心能静下·方能净心[栏目:界诠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