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五讲(第6品)
 
{返回 入菩萨行论讲记·雪歌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55

《入菩萨行论 廿五》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5/11/27

在第六品讲到忍辱的修行或慈心的修行,这样的修忍辱或修慈悲心,可以说是修行的主轴。忍辱可以分为在修行过程遇到任何艰难的忍辱,以及受他人伤害时的忍辱。在这种修行当中并没有起欢喜、好乐勇悍的这种心,为了要让忍辱的修行更进一步,我们必须要有好乐勇悍的这种心,要有这种心就是要有精进。不论你想要获得的是任何的果报,精进都非常的重要。在此举例,如果要让火能旺盛,必须用风鼓让火烧旺。现在是用瓦斯炉,瓦斯也有风的作用在。第169页

辛二学精进之理分二,壬一释论文,壬二出品名,初中分二,

癸一劝应勤精进,癸二云何勤精进之理,初中分二,子一正说,子二辨精进相,今初

如是忍辱起精进,如是精进住菩提,犹如无风焰不起,若无精进福不生

如果想要证得菩提果的话,精进是绝对必要的。精进又是如何呢?

子二辨精进相精进云何善法勇」即对于善法、善行,心中起了勇悍的心,心中起了想要去做的「思」,这是一个心所法。

在贾曹杰的注解里,并没有将精进区分成有几类的精进。一般精进可分为四种精进,一是铠甲精进,当我们要做某件事之前,我们心中起大毅力,自己下定决心:工作未完成之前,绝不放弃,一直持续做下去。就好像我们战争时,古代战争都是用刀、剑、矛,战士的手上都会拿一个盾牌,挡刀剑的伤害。在此用例子来比喻事情、工作尚未完成,绝不放弃、坚持到底;二是加行精进,未实际去做之前,心中生起一种思惟,起了一种很大的毅力,做时思惟:这我该做。实际去做时,起我该做什么,我要做什么;三是不怯弱的精进,实际做时,除了心中有很强大的毅力之外,还要有勇气且专一不涣散的去做,没有一点气馁的心;四是无厌足的精进,不觉满足,不会稍微做完成一点就满足,心觉满足的话,可能就会懈怠下来。无厌足就是对自己所做不满足,坚持做下去。这样的精进就称无厌足。

有一个「铠甲成就」,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过这个名词?这里所说铠甲精进,就是类似铠甲成就,即是菩萨初入资粮道时,因为资粮道之后还有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初入资粮道时心中起了一个很大的心力,我一定要把整个道都完成的心力。

譬如说我们进入三大寺,还没进去之前,心里有:我要十七年,我要二十年,我要学习,心里有这种意乐很强,好像不怕,我心里已有准备了。那么长的时间,我一定能够学习,我要学习,这种意乐的心,就是第一种铠甲精进。为什么铠甲精进?他已经这样子,已经准备了长时间,中间会很多小小问题出现,出现的话我能够做下去这种的准备心,多长、里面有什么问题,我不管,我一定会撑下去,这种的准备心即铠甲精进。然后进来了就开始学,开始学习的时候,我要做这个,还没有真正做之前,也有一个精进的心,这是加行精进。真正做的当中,已经开始做了,做的过程也不可以心乱,我已经做了,心还想:哦!我还想做另外那个。有的时候心会想:学习是很辛苦,我学不完。这种怕怕的心,或是乱的心,那些都没有。学习就是开开心心的学,这是第三个不怯弱精进。有时是开开心心的学,但是自己的心有「我满足了!我够了!我学的那么好。」,这样子又不是精进,不可以满足,一直不满足的要学,这是后面无厌足精进,所以四个精进。

同样的我们不管是学《广论》,或是学《略论》也好,都是一样。一开始的时候,就决定我要来学《广论》,我要来学《略论》,心中生起:我要来学的这种心意,这种毅力就提起来了,这就是铠甲精进。实际去学的时候,你每天都要来,经过这样的一番辛苦,你还是照样的去做是加行精进。学的过程心不涣散,很专注的去学,很勇敢的去学,这是不怯弱精进。学了之后,也不会说:我已经够了!我已经知道了。对自己的所学不会轻易的感到满足,这是无厌足精进。

所以我们要成办任何的大事情都是一样,你如果在因位的时候能够很辛苦的去做,果一定很大。如果起精进来修持,首先就要断除精进的违逆品,就是懈怠,要将懈怠断除掉。所以讲到子一要断除精进的相违品即违逆品。精进的相违品懈怠可以分为几类?懈怠可以分为三种,一味贪着于享乐之事,看170页寅 一断贪味怠玩之懈怠,寅二断贪着恶事之懈怠,寅三断于善法怯弱之懈怠

如果说不做任何事的那种人,是处在享乐当中的那种人,另外有一类的人,是他想做可是却做错了,这也是一种。另外一种他没有做错,可是却会觉得自己做不来,所以好像也有次第性。那我们是很多像最前面那种一直不想做,不想学,处在享乐状态中,不想精进。刚才说的三种懈怠是169页的。

癸二云何勤精进之理分二,子一断精进相违品,子二增精进对治力,初中分二,

丑一辨相违品相,丑二云何断彼之理,今初

彼相违品应当说,懈怠贪着不善法,怯弱卑下自轻蔑

接着看170页,首先讲到断除贪味怠玩之懈怠,贪着于享乐的懈怠。

丑二云何断彼之理分三,寅一断贪味怠玩之懈怠,寅二断贪着恶事之懈怠,寅三断于善法怯弱之懈怠,初中分二,卯一观察懈怠之因而断之,卯二云 何断之理,今初,

怠玩贪味于逸乐,耽着倚卧恒纵恣,于生死苦不厌患,由斯能令懈怠生

这里讲了三种懈怠的因,一是怠玩贪味于逸乐,这里的逸乐类似于禅定、根本定的那种禅乐,这里指的是短暂的安乐,比如身体健康、身体舒适,心情也很好,各方面家庭也很好这种快乐,耽着于里面的享乐,是这里所说的怠玩贪味于逸乐,另外一个是耽着倚卧恒纵恣,喜欢躺、卧这类放纵的行为,于生死苦不厌患,是对轮回苦不生厌患的心,认为在轮回当中也可以住,轮回也没什么不好,住在里面(轮回)也可以,如果有这三者就是生起懈怠。所以第一个依字面上讲,是禅定的意思。若依随顺来说,犹如我们心里没有什么烦恼,都很舒服,一般我们家里没什么问题,也没什么穷,平平安安,这样的当下我们也有一点点没有烦恼的快乐,所以也是一种贪心快乐的时候,也是一种不精进、懈怠。一直想睡,享受睡眠的舒服,睡当然没做什么工作,当然想睡是第一个懈怠。刚刚享受禅定的乐,或是家里平平安安的这种乐,享受时当然不想做事情,所以第一个懈怠也会出现。一直想睡,当然睡时没做什么事情,所以这也是第一种懈怠的因。他自己不觉得轮回是苦,是大自然的事,他自己觉得是自然的,所以不须要改,这样也不想做修行,这也是第一个懈怠的因。仁波切说三个懈怠的因,我们或许通通都有吧!

下面就是要将这三种生懈怠的因遮止掉,

卯二云何断之理分二,辰一思思惟现世过患而断懈怠,辰二思惟后世苦而断懈怠,

初中分三,巳一喻明速为死所坏灭,巳二自己为死所主宰不应安闲,巳三不勤善法当为苦所逼,初中分二,午一现见为死所毁,午二以喻明之,今 初,

为烦恼力相追逐,已投生死极深坑,旋当入于死王口,尔今云何不自知

要遮止贪着享乐懈怠、倚卧、不厌生死,三个生懈怠的因。自我扪心自问:你已经被烦恼力所追逐,且投入生死极深坑当中,将入阎魔的口中,为何不自知?投生到来世,我们会再来生结生相续是因为由「爱、取」唤醒,所以我们会投生「有」到来世。现在我们所造作过的,可以使我们再投生来世的能引业、能满业无量无边,就像《三主要道》里提到『四大暴流猛漂激,业绳紧缚难挣脱,堕入我执坚铁网,无明大暗所蒙蔽』,四大暴流可以就因位解说,也可以就果位来解说,就因而言指欲、见、有、爱四大暴流,这四个是烦恼,『业绳紧缚难挣脱』,因有烦恼而造业,讲出业了,由烦恼而造业,然后堕入我执坚固的铁网中,我执也是烦恼,最后一句『无明大暗所蒙蔽』提到无明,这四句里,有三句提到烦恼,一句提到业。偈颂的第一句提到烦恼,第二句提到业,第三句是业跟烦恼一直轮回。

前世既已过,现在这一世掌握在我们的手中,如果不这样做的话,我们死时将会毫无自主的随着自己的业跟惑而去,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到那里?死后不知前往何处的情形,仁波切譬喻把你从月亮、或星星上丢下来般,将不知会落到那里?我们现在造了业和烦恼,我们死时也一定随着业和烦恼去,根本没办法有丝毫自主的时候,现在既然已经了解了业和烦恼是什么,那我们就应该去改造自己的业跟烦恼,去净化自己的业,去积聚资粮、集资净罪,这样就可以改造。若不去改造,就只有等死,等着进入閰魔的口中,岂不是很奇怪吗?中士道的解脱轮回配合无常,中士道里的业、烦恼是什么?烦恼跟业有何关系?为何一直在轮回里面?这些现在已经知道了,有什么办法,没有做就一直等死的话,死时就出现业跟烦恼,一直控制我们,而不知会投胎到那里?所以中士道的想法配合无常的修行方法,刚好对治前面三个因,这个偈颂是可以遮止前面对生死不厌患的心。

下面用比喻来说,从自己出生到现在为止,在自己的家乡里有多少人已经过世了,有多少人已经离开了,难道你没有看到吗?你没有看到,难道你是瞎了眼睛,没看到吗?

午二以喻明之

同辈次第遭诛戳,汝岂于此未现见,若犹耽着于倚卧,如犊子与旃陀罗

如果你还是沈迷在这种喜欢倚卧懈怠不做事的状态之下,岂不是如小牛要被牵去宰杀,一点也不会知道,旃陀罗是屠夫之意,如同屠夫牵引小牛要去杀,小牛根本不知道要被杀。仁波切说就像我们被閰魔拉着去,我们不由自主。旃陀罗指屠夫,屠夫并不是指我们,而是指閰魔王,犊子就像我们一样,我们被閰魔王牵着走。下面也是用喻来说。

巳二自为死所主宰不应安闲分四,午一自为死主所主宰不应懈怠,午二速疾死故应勤善法,午三死时方舍懈已失其时,午四所求事业未成倏尔便死故 不应懈怠,今初

如见死王来屠戳,往不死城诸道绝,云何酣卧自安闲,如牛临死耽草秣

譬如说屠夫牵引牛一步一步迈向屠场去,这牛一点也不知道,在走向屠场道路上有地方可以休息,他就躺下来睡觉,有草可以吃他就吃。那我们也是一样,我们也日以继夜不断的奔向閰魔之处。我们若置于安闲,还可以放松睡觉、懈怠,岂不是跟他一样吗?

或许认为会死没错,可是不会那么快死,我还有空闲闲暇的时候,下面二句说不可以这样想。午二速疾死故应勤善法

死王倏尔飘忽至,及其未至积资粮

不要认为自己还有很多空闲的时间可以去做其他的事,要思惟可能很快就会死。这里主要是断除四种懈怠当中的第一个,尤其要断除懒惰的懈怠,要努力去资聚资粮。

既然要起精进,应马上去做,即刻起身去做,不要等到閰魔王已经来到才努力。譬如晚上要死了,早上才努力,精进一番,那为时太晚了。

午三死时方舍懈已失其时,「若临时方舍懈怠,惜哉已晚徒仓皇

要做的话,你每天该做的事就将它做好,不要将它拖延到明天再做,明天再拖延、往后再去做,每一天该做的事就将它做好。仁波切说:「天天是今天」,到了明天,也是今天,认为明天再来做。要改善的是今天能够要改善,今天没有改,那明天一定是不会改,今天觉得我有做我不须要改,这习气还是在,不用那么努力马上就改变我的习惯,心不用那么急,不用那么快,就慢慢来,今天也没有调,明天来又一样,明天也是今天嘛!今天没有努力调,明天也一样今天,后天也一样今天。仁波切曾看过一个节目,内容有一句「天天是今天」,那时候想确实是「天天是今天」,就会一直这样子过。

午四所求事业未成倏尔便死故不应懈怠

此事未作方创始,此事正作方半途,死王倏尔至无时,悲哉休矣心颓丧

如果认为自己还不会死,就不去做,一旦你突然死时就已经来不及了。此事就一般而言,有的人是想要计画做什么事,还没做以前死王就到了。或刚开始做,死王就来了,或做到一半,死王就来了,所以不要在还没有死之前,将自己想做之事一直拖延,因为閰魔王不会等待你将事情做完才会来的。我们必须趁閰魔王未来之前,赶快把事情做完。

此偈阐释出閰魔死王不会等待是突然而来的,多数的人都在没有准备之下,就要去迎接閰魔死王了,很多的人都是事情还没开始做,閰魔王就来了,或刚开始做,或做到一半,閰魔王就来了,绝对没有人说把事情做完在那等閰魔王来。我们修行佛法也是一样,我们要做的是自己斟酌今天能不能做好,明天能不能做好,尽力能做多少就去做多少,让此世过得有意义,因为死王什么时候来,我们都不知道。

如果不这样做,临命终时一定会产生很大的忧悔心,你心中像火燃烧一像,生起强烈懊悔的心,甚至哭泣泪流满面,围在身边的这些亲友,他们也会绝望,希望已经断绝,自己本身心愿未了,即使亲眷、师长、法友围在你身边,只能眼睁睁的被可怕的閰魔死王带着走,远离他们而已。

巳三不勤善法当为苦所逼分 二,午一死时忧恼所逼,午二今不急勤修善所求不能成办,今初

由忧恼力所逼故,目赤脸疱泪如滴,眷属须臾成远隔,死王使者像现前

尤其在没有修善行的状态之下,而且自己所造做过的罪恶没有净化之前,閰魔死王来到时,罪恶没净化以前将来的果报一定是投生到三恶趣,尤其投生到地狱去,可能会投生到地狱里去的征兆会现前,甚至有一些人会听到地狱里的声音,心中感到极大的恐惧心,有一些临命终的人,因为心中起极大的恐惧、恐怖的心,甚至会尿屎失禁,甚至疯狂、精神错乱,在那个时候如果要起精进来努力,已经为时已晚。所以想要起精进要趁现在,当下起精进。

午二今不急勤修善所求不能成办

思惟自罪心热恼,闻地狱声生怖畏,身染不净心迷闷,我于尔时何能为

讲临命终时可能会遇到这些情形。到临命终时的阶段是属这辈子,这一生也会苦的意思,我们没有修行好的话,不用说来世,这一生就会出现这样子的意思,接下来是来世。

接下来讲来世,如果这一世没有起精进,没有行善断恶的话,就好比一只活蹦乱跳的鱼将它放到热沙中,鱼不是生长在沙里,是生长在水里,若将它放到热沙一定会痛苦难当、翻滚挣扎。

辰二思惟后世苦而断懈怠分四,巳一决定生苦,巳二其苦难忍,巳三欲求安乐不勤善法则成相违,巳四劝勤修脱苦方便,今初,

若尔此时尚怖畏,如生鱼转热沙中,何况由兹前所作罪,当受地狱难忍苦

我们如果没有起精进,没有行善断恶的话,那么就如同鱼在热沙上的苦尚称小,若我们一旦堕入到地狱里的苦,简直是无法容忍的。

刚才以鱼来比喻,现在用细皮嫩肉来譬喻,皮肤很细的地方,若用热水碰一下一定烫的很难受。地狱里的热远胜于皮肤碰到热水,若不事先起精进做好准备,造了先前的业,又不自己先做准备,要安然而住怎么可能?

巳二其苦难忍

如触热汤皮肉裂,地狱难堪热如是,若人已作如是业,何故似此安然坐

此世的苦、来世的苦会有这些,若现在不起大精进速速的去做,死王是不会等的,我们一定要速速起大精进,要想任何办法来做,不起精进岂可安然而坐?所以贾曹杰在偈颂下面的注解写一句「当勤精进如救头燃」,头上着火一定会想办法赶快灭火,绝不可能说坐在那里,等一下再来灭火,我们起精进的程度也要像这样子。虽然我们希望追求获得安乐,可是却处在懈怠的当中,不勤于修善法,处在懈怠中,二者是相矛盾的。

巳三欲求安乐不勤善则成相违

不勤修善希乐果,乖戾不忍苦恼多,死王所执希天寿,哀哉众苦所摧伤

希望获得安乐,因贪着于享乐而懈怠,却自以为像天神般长寿,专行种种恶事,这一世虽有些许的安乐可享,可是来世却要受无量无边的苦,若这样懈怠下去的话,虽追求安乐,将来所引的是苦,是相矛盾的。

心中虽然希望能获得安乐,可是却放逸懈怠,不去念死,自以为像天神般可以获得长寿,这样子做,当时真的是处在很可怜的状态,呜呼哀哉,感叹!被自己所造的恶业所摧伤。

在这一世已获得八闲暇十圆满的人身,我们就应紧紧把握,好像在大海当中已经奄奄一息,在挣扎时若正好有一艘船过来,一定要赶快趁机捉船,捉住良机渡出海。

巳四劝勤修脱苦方便

依此人身如舟航,得渡生死大苦流,此舟后时难再得,愚夫斯时勿酣卧

现在既然已经遇到这条船,这条船是偶而才能遇到的,一旦遇到船可以帮我们载离开海,一定会想尽办法拜托他,带我们离开,如果不这样子做,这船想要再等到它来是很难得的,不见得会再来,愚蠢的人不要虚度光阴。

广论里、入行论里也有说,如盲龟的比喻,船也是像那个一样很难得。这船有时间,不可以浪费油,油快要没有了,若睡一下,弯曲一下就完了,没有办法到目的地。或者定时器,好像船上安了一颗定时炸弹,一、二天之后就要爆炸,你要趁这一、二天之内赶快搭船,赶快离开,时间不多,不可以浪费去哪边,去哪边,睡一下,船就偏离航道了,时间也一定没办法到预定地。

刚讲的是要断贪味怠玩之懈怠,接着是要断贪着恶事之懈怠。法可以带给我们生生世世众多喜乐的因,如果将法舍弃,而为了小小的享乐,被小小的享乐所蒙蔽而去追求,等于是撷取众苦之因,因为这些小小的享乐是短暂的安乐,实际上是痛苦。

寅二断贪着恶事之懈怠

欢喜之因亦无数,独舍正法殊胜喜,好乐散乱及掉举,是众苦因汝何取

若看藏文的话,仁波切在讲第三句,苦的因是散乱、掉举,散乱、掉举会引生未来无量无边的苦,所以散乱、掉举是苦因,我们不可以欢喜这些苦的因。这边说恶事,要断除这个懈怠只有四句,一个偈颂而已,所以我们要好好了解这个偈颂。所谓的恶事即外表看起来好像是件安乐、有意义的事,实际上却是无量痛苦的因,就称为恶事。

这里的恶事我们说贪瞋痴,特别是强调在贪方面、贪欲之类的,比如看戏这一类,瞋的恶事比如战争战胜或打官司赢了这一类。除了看戏之外,还有这些物质的享乐,或男女交媾这一类,在世俗上看来,看似快乐有意义的一件事,究竟还是带来无量无边的苦,所以称它为恶事。

我们要如何断贪着恶事的懈怠,在恶事还没有做之前,先在意乐上将它断除,在看事情的角度方面,不同于一般的。看这件事要从比较远一点的角度、最究竟的角度来看它,这件事在最究竟上面有没有帮助?有没有意义?若有意义就做,没有意义则不做,若没有意义相反还有害处就不要做、遮止。

另外一些是不好不坏的事称无记,在意乐上加以改变,使无记的事成为究竟有利益的事,让无记的事使它转成善。在意乐上着手,意乐可以用下士 道、中士道、或上士道的意乐,因为意乐不同,会使所做的这件事的善成为大或小,差别就会很大。最好是用菩提心来摄持,若能用菩提心来摄持,每一天所做的皆成善而不是恶业。接下来断除于善法怯弱之懈怠,这里的怯弱是指心灰意冷、认为自己做不到,藏文是心死掉。

寅三断于善法怯弱之懈怠分三,卯一誓致力对治怯弱,卯二引教明云何修对治之法,卯三勉力则能断懈怠而成菩提,今初

无怯弱集精进军,勤求自身得堪能,应修自他平等观,亦修自他易地想

无怯弱指要起披甲精进或铠甲精进,以加行精进去积聚二种资粮,勤求的意思是起正念和正知,让自己的身心不随烦恼而转,能够自主、有堪能性,起这种精进心遮除掉怯弱、懈怠,就应修自他平等观及自他易地想即自他相换。这里要让我们提起心力,提升自己的心力。

首先要用意乐起铠甲精进,加行是实际去积聚二种资粮,做时讲到要去修自他平等或修自他相换,所说的这些,该做什么就要做什么,不要去拖延,越拖延久了就会说:「我做不来,不做了。」。仁波切说:比如你答应人家要做一件事,答应人家若马上做完就不会拖延,你也做得来。若这也答应,那也答应,答应多了到最后就会我不管了,反正我也做不了。我自己也常常会如此,好像答应太多了,这个要看卜卦,那个也要卜卦,答应太多,事情就一直累积,好像有一个东西马上就做完,就不会有「我不会做完」这种念头出现,累积很多做不完就算了。

所以这里讲菩萨修行时,加行、正行该做的,都要做好,一个都不可以留下来,做好的话就不会留下来一个、二个,慢慢累积就觉得做不完,不要做就好,没有办法做这种能力会出现。自己觉得「这种能力我没有办法」,什么时候会出现?自己没有做好,一直累积就会慢慢出现,哦我没有办法做,这个我没有能力,那个时候才出现,所以不可以累积留下来一些东西,一天一天将它做完,心里也比较快乐,不然的话一直累积就变成心理压力,最后还是做不完,就不要。

翻译:这样讲,我也是一样,要我翻译的东西一堆。

仁波切:那你也是有这个问题。所以前面的意乐加行都刚好该做的,有时候自己该做的跟能做的也要结合,该做的跟能做的没有结合会朝该做的上面一直走,能不能做就完全不考虑,也会出现这种懈怠,所以该做的、能做的结合在一起,比较不会有这种问题。

如果要做事时,前行时怎么做,正行怎么做,结尾时怎么做,都能适时完成该做的事,就不会有这种怯弱、懈怠生起。佛也说过,像狗、动物若起精进的话,也都可以成佛,他们尚且可以如此,更何况我们,我们不应起这种怯弱的懈怠。所以佛语云:「不应怯弱作是言,我何能成大菩提,一切如来真语者,悉皆谛实如是说」,「蚊蝇虻蚋及蜂蚁,乃至任何虫豸类,若依之生精进力,亦得无上大菩提」我们前行、正行该做的那些要排好要排得很清楚,能不能做很清楚要排次第,刚好要做,不会出现这种懈怠。如果没有做好的话,还是尽量不要生起那种懈怠,为什么?我们看那些动物也可以成佛,那我留下来一些东西,懈怠为什么要出现,我也可以成佛,我还是遇到佛法。前面要先准备好,有所计画,照计画如理去就,适时完成,即使没办法完成也不可以心生懈怠、退心,配合前面跟这里而结合来讲。以上卯二引教明云何修对治之法,乃引自《妙臂请问经》所云。

看175页第2行,谓如《妙臂请问经》所云:「复次,菩萨如是正真随学,作是思惟:随于狮子、虎、狼、雕鹫、鹅、鹳、乌鸦、枭鸟、蚊、蝇、蜂、蚋一切身中,悉能成就无上菩提,况我现得人身!宁舍生命,亦应勤精进,求证无上菩提也。」《宝云经》中,亦作如是说。

问题一:精进为兴起勇悍之思,这个思是心所法,此时心王是什么?

回答:不需特别取一个名字叫什么心王,譬如大悲心,悲心是心所,与它相应的心王不需特别取一个名字。

问题二:精进如同颠倒识所遍的情形,会不会去影响心王?或如犹豫识只是一个心所?

回答:会,整个心王都会影响,整个心都会变得精进。我们会说心所比较强时,只是讲它的名字,连心王有时也会用心所的名字,譬如悲心,心王跟心所,是心所里悲心最强的,它影响整个心王跟整个心所,所以悲心跟它一起的心王,有时也会直接称悲心。


{返回 入菩萨行论讲记·雪歌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四讲(第6品)
下一篇: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六讲(第6品)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四讲(第9品)
 入菩萨行论 第十六讲(第5品)
 入菩萨行论 第三十二讲(第7~8品)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二讲(第9品)
 入菩萨行论 第五十九讲(第9品)
 入菩萨行论 第六讲(第2品)
 入菩萨行论 第五讲(第2品)
 入菩萨行论 第三十八讲(第7~8品)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讲(第6品)
 入菩萨行论 第九讲(第4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宗镜录 卷九十七[栏目:宗镜录·白话文]
 33.云何布施生羼提波罗蜜?[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大音希声 一、元音老人书信 答景林居士[栏目:大音希声]
 请开示:把肉桂粉(素食的)跟五香粉加到烟供粉里面,会对众生有帮助吗?[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