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确认僧众的形象
 
{返回 明日的佛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01

确认僧众的形象

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乃至沙弥、沙弥尼,都属于三宝之中的僧宝,又被称为僧人,意为僧中之人。

不论在家、出家,凡为佛教徒,都为三宝的弟子,依三宝而修学佛法,依三宝而得解脱。三宝之中以佛为最尊,以法宝为最要,以僧宝为最贵,缺一不可。而其中僧宝的存在,就是代表着佛法的延续。因此,佛教的形象,可说是寄托在出家人的形象当中。

在佛世的时候,对于出家人的养成,有其必具的条件和过程。比如说,从沙弥成为比丘有年龄的限制和身心健康的要求,超过七十岁或小于二十岁都只能称为沙弥,而不能称为比丘,但两者同样都可证得阿罗汉果。可见,佛教的僧团之中,形象的确立比果位的高低更受重视。

比丘出家以后五年之内,不能离开依止师。十年之后,如果尚不通律、不知法,也不能自己成为剃度出家徒众的依止师。而具有比丘资格二十年以上,才能称为和尚,授人以出家戒。如此种种规矩和制度,皆为保持僧团的清净、庄严。

而今天的僧团现象,出家人不一定要依止师父而住;受戒完毕,就可能开始去建寺、收徒众,所以,形象的建立非常困难。

另一方面,由于释迦世尊常常鼓励出家弟子受四圣种法,所谓:1.树下坐,2.粪扫衣,3.常乞食,4.陈弃药。因此,给予人的印象,僧人应「行必头陀,居必兰若」,才真正合乎出家人的标准。在家居士们一向以来,也以这种尺度来要求出家人,如果有出家人去从事研究经教、著书立说、讲经说法、建造寺院等弘法事业,便会受到部分居士们的非议。他们认为这些都是世俗的事,出家人不应该参加,否则的话,便予以背后的毁谤或当面的讥讽,甚至于诃责。说是出家人不务正业、不事修行,只知攀缘、招摇,好名好利。

佛说四圣种法,又称四依止法,律有明文。可是也有更多的记载,规定比丘尼不准居阿兰若,不准穿破旧衣;比丘应该僧中住,不得离聚落太远。可以建寺造精舍,除了诵持和禅坐,必须到人间乞化游行。更有赞叹、鼓励传诵经教,学习五明,以便于弘化的。

而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三藏教典,是佛灭之后,第一代的大比丘罗汉们结集完成,此后,又有两次结集,先用口传,然后变成笔授,这就是佛教的文化工作和教育工作。一直到了佛法东传,也是经过一千多年的传译、研究、弘扬,才有了印度的原典和中国的著述。如果每一位出家人从始至今,都是不做文字工作,而只管自我的修行,我们今天还能看到佛法吗?当然,如果出家人除了文字工作和口头的宣扬,而没有修持的恒课,也不是好榜样。相反的,出家人若像在家居士所期望那样的遗世独立、与世无争、不闻不问、在山间住、在林下坐,所谓木食涧饮,那就不是人间比丘,会被看作逃世的、厌世的、与世无益的怪人,这将是非常不幸的事。所以,佛初度五比丘,经过第一个结夏安居之后,就嘱咐他们分别到人间去游化。一直到今天,真正佛教的建立和佛法的流传,也不是靠阿兰若比丘,而是靠人间比丘的力量。

一些期望出家的僧众不要干涉、参与弘法事业的居士们,固然由于他们自己身处于世俗而对世俗的生活不满,所以期待着出家人能过一种清净离欲的标准修持生活。举凡和人间接触的任何事物,像经济的、行政的、教育的、文化的,乃至于社会救济的慈善事业,最好都由居士们去分忧分劳,出家人只要高高在上地受人尊敬供养就行了。这样的观念是有偏颇的,僧事还是需僧管,三宝还是以僧宝为中心;僧团的一切事物,以及僧团和民间的接触及教化工作,还是当由僧人去做。在此,希望做一个沟通,以疏导两种极端不同的观念,愿僧众建立正确的形象,也愿居士们对僧众形象的确认,不要发生偏差。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十五日《人生》二八期)


{返回 明日的佛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庄严的佛事
下一篇:佛教的印经事业
 推广素食
 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新生代的佛教
 美国禅师来华寻根
 一贯道化暗为明
 把佛书推广到社会
 新闻媒体对佛教的报导
 台湾的宗教问题
 自序
 千里共婵娟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相应3经 道迹经[栏目:相应部 12.因缘相应]
 四禅八定(一)[栏目:妙境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