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法然上人言:拜见善导和尚之《释》,源空之眼中:三心亦是南无阿弥陀佛,五念亦是南无阿弥陀佛,四修亦是南无阿弥陀佛。
善导和尚之意:愿生极乐之人,必具足三心而念佛。
一、至诚心者:真欲往生而念佛也。
二、深 心者:深信我身是罪恶生死凡夫,然,依弥陀本愿之救度,念佛之外无我身得救之道也。
三、回向发愿心者:唯为往生极乐而一向念佛之心也。
总之:真实无伪之仰凭弥陀者至诚心也。
自身虽恶,深信本愿而无疑者深心也。
思定依念佛得往生者,回向发愿心也。
或时我问曰:有人以为上人之念佛,智慧深远故,胜于我等之念佛,作此想者谬误欤?
其时上人变色断言曰:此之言者甚为谬误也,若我以智慧念佛者,则每日六万遍之念佛皆成无益,而堕三恶道矣!全非所言也。
如是誓言故,此后圣光弥坚念佛之信心。
上人曰:法然之念佛与彼阿波介之念佛,全同也。
若以为有所不同者,完全不知念佛之义也。
如以锦锈包黄金,与以蒿苞包黄金,同是黄金也。
彼阿波介亦思蒙佛救度而念南无阿弥陀佛,
法然亦思蒙佛救度而念南无阿弥陀佛;
彼此更无差别也。
译注:「阿波介」者,恶逆、邪见之人也,后归依法然上人,成为热心之念佛人。
上人曰:我是无用之男也,十恶之法然念佛欲往生也。又,愚痴之法然念佛欲往生也,一文不通之愚人之念佛与法然之念佛,全无不同也。
上人曰:我是无智之身也,我是破戒之身也;
虽然,依弥陀本愿,口称念佛之力,可遂决定往生也。
上人曰:欲越一丈之壕者,应勤于越一丈五尺;
深期往生之人者,应勤于取决定之信。
上人向予具以告言:世人皆有因缘发道心,所谓别父母兄弟,离妻子朋友等也。然,源空无此因缘,法尔法然发道心,故师匠授名而号「法然」。
出离之志至深之间,信诸教法,修诸行业。凡佛教虽多,所诠不过戒定慧三学,所谓小乘之戒定慧,大乘之戒定慧,显教之戒定慧,密教之戒定慧也。
然我此身,于戒行不持一戒,于禅定一不得之,于智慧不得断惑证果之正智。然戒行之人师释云:「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又凡夫心随物易移,譬如猿猴,实以散乱易动,一心难静,无漏之正智何因得发?若夫无无漏之智剑者,如何方断恶业烦恼绳乎?不断恶业烦恼绳者,何得解脱生死系缚之身乎?悲哉悲哉!为何为何?爰如予者,已非戒定慧三学之器,此三学外,有相应我心之法门耶?有堪能此身之修行耶?求万人之智者,访一切之学者,无教之人,无示之伦。
然间,叹叹入经藏,悲悲向圣教,手自披之见之。善导和尚《观经疏》云:「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之文见得之后,如我等无智之身,偏仰此文,专凭此理,修「念念不舍」之称名,备「决定往生」之业因,非啻信善导之遗教,亦厚顺弥陀之弘愿,「顺彼佛愿故」之文染神留心耳。
其后又披慧心先德《往生要集》之文云:「往生之业,念佛为本。」又见慧心《妙行业记》之文云:「往生之业,念佛为先。」觉超僧都问慧心僧都云:「汝所行之念佛,是为行事?是为行理?如何?」慧心僧都答云:「心遮万境,是以我但行称名也,往生之业,称名尤足。依之,一生念佛,勘其员数,二十俱胝遍也。」
然则,源空随大唐善导和尚之教,任本朝慧心先德之劝,称名念佛之勤,长日六万遍也。依死期渐近,又加一万遍,长日七万遍之行者也。
上人又告言:有我所造之书,所谓《选择本愿念佛集》是也,欲以此书秘传汝也。(中略)爰弟子某甲,低头举手,合掌恭敬,跪以受之毕。欢喜余身,随喜留心;伏以难报,俯以难谢。非啻传义理于口决,复被授造书于眼前;解行有本,文义已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