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离此壳漏子
 
{返回 公案100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18
离此壳漏子
  
  云岩昙晟生重病,道吾宗智问他:「离此壳漏子,向什么处相见?」云岩答:「不生不灭处相见。」道吾说:「何不道非不生不灭处,亦不求相见。」
  
  在一般佛学名词中,多把肉体称为臭皮囊、色壳子,叫做壳漏子的机会不是很多,意思是说这个九孔常漏不净的躯壳,不仅是一个臭皮囊,还会捅出很多漏子,也就是造业,造业受报,也叫漏子。修行人往往把身体看成造业的工具,不会修行的人多半是造恶业、罪业,然后接受苦报,很会用功的人,才可能经常运用身体来修善业、福业,然后享受福禄寿报,都是有漏的。修行人谦称自己不会用功,没有好好运用身体,就会把它称为壳漏子。修行人能够运用身体修不净观,勘破无常生死,也叫身体为壳漏子。
  
  云岩昙晟害了重病,道吾前来相探,同时假此因缘请他开示禅法,所以明知得道高僧,已没有生离死别之情,还要问他离开这个色身之后,我们还在何处相见?其实,生时没有来,死时没有去,肉体的生死,仅是躯壳的自然现象,悟后的人,只认常寂常照、恒动恒静、不生不灭的自性清净心,不介意幻生幻灭的壳漏子,离开色身的壳漏子,还能相见,那一定是佛佛道同的境界。因此云岩回答:「在不生不灭处相见。」这其实就是《心经》讲的「五蕴皆空」。如果能够空掉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组合而成的身心世界,不仅不再执着身体,也会放下我们对于心理、精神、思想、观念等的执着,这就是空,此时即能与一切诸佛、一切亲友、一切众生永远相见不舍离了。因为你也空、我也空,无处存在也无时存在,无处不存在也无时不存在,只要超越了时空的执着就能遍处相见、永恒相见。换句话说,只要有生有灭、有去有来,都是虚妄,不能真正见到你我的真面目,唯有离开生死,把所有对立的认识心全部断除,这才是真实的境界,才能真正赤裸裸地、随时随处相见。
  
  但是道吾觉得,希望在一切处一切时的不生不灭处相见,尚有执着,修行到不生不灭的层次,已无相对的主客之分,还需要说永远相见、处处相见吗?道吾则提出「非不生不灭处,亦不求相见」。他是超越「生灭与不生不灭」的界线,同时放下「相见与不相见」的差别观点,呈现出大自在与大圆满的本地风光。

{返回 公案100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日用而不知
下一篇:马祖看水
 杂货铺
 老僧好杀
 前也常坦,后也常坦
 吃粥洗钵
 师姑原是女人作
 抱赃叫屈
 非干我事
 逢着便杀
 悬崖撒手
 饥来吃饭困来眠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试从禅宗的角度审视古典书法(聂清)[栏目:佛教与书法]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古文原译 卷三[栏目: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白话文 ]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七(七二○)[栏目:杂阿含经]
 题鹤舞[栏目:鸡足山随缘诗话生活禅]
 既然你传的法都是实相,为什么还有些保留?[栏目:空海(惟传)法师·答疑录]
 35.评《藏密答问》[栏目: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
 纪念佛学集大成者太虚大师[栏目:单培根居士]
 佛教戒律学 第七章 受戒贤的类别——在家戒 第四节 八戒[栏目:佛教戒律学]
 修习“慈心”,业处在哪里?要向很多人散播慈爱,如何缘念这么多目标?[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九节 三三昧•三触•三法印[栏目:厚观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