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鸠摩罗什研究概述(桑荣)
 
{返回 佛教历史文化研究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85

鸠摩罗什研究概述

桑荣

[乌鲁木齐]西域研究,1994年第4期

96-101页

【作者简介】桑荣 新疆社会科学院


    从研究中国早期佛教思想史来说,鸠摩罗什是一个颇值得注意的人物。他出生在我国东晋时期佛教文化中心之一的龟兹(今新疆库车)。一生从事佛经的翻译活动,对当时中国佛学的繁兴以及隋唐佛教诸宗的形成,起到了相当有力的推动作用,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较为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印度佛学思想体系,影响波及到以后的整个中国思想界。因此,研究鸠摩罗什对弄清中国佛教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对于我们今后研究中国社会思想的发展变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目前,据所掌握的材料看,有关鸠摩罗什较早的研究文章有:文涛的《鸠摩罗什》、张心田的《鸠摩罗什传》和吴正党的《姚秦鸠摩罗什尊者略传》,以及念生的《鸠摩罗什大师为居士的理由》。进入60至70年代,徐景行、陈道同等发表了一批文章,这些较早发表的论文对鸠摩罗什进行全面概括性的介绍,内容涉及到人物的生平、译经情况。80年代研究势态初步形成,近年来研究又上升到了更高一个层次。1993年10月17日—18日在日本京都的佛教大学四条中心举行了中日第五次佛学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为:“鸠摩罗什的业绩——纪念鸠摩罗什诞辰1650周年”。今年9月又在中国新疆召开“纪念鸠摩罗什诞辰1650周年”国际讨论会,当此讨论方兴未艾之际,笔者不揣浅陋对国内汉文书刊中有关鸠摩罗什的研究情况作一概述,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一、鸠摩罗什生卒年代,时代背景;二、鸠摩罗什佛教思想的形成及其特点;三、鸠摩罗什译经对后世的影响。文后附有有关鸠摩罗什研究的文章目录,供读者查阅。

      一、鸠摩罗什的生卒年代、时代背景

    对鸠摩罗什的生卒年代,学术界始终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引述梁•慧皎《高僧传》中“以伪秦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于长安,是东晋义熙五年也……(公元409年)”之说。另一种引述僧肇《鸠摩罗什法师诔》一文云:“什诔癸丑之年,年七十,四月十三日,薨乎大寺”。癸丑之年即弘始十五年(公元413年)。张曼涛在(《中国佛教史论集》[四])中,从有关具体史实入手,对上述两种说法作了分析,并明确指出:“僧肇的《鸠摩罗什法师诔》是收於道宣律师著的《广弘明集》二十三卷中的最深窟里,这是很有价值的,从这一篇诔文里可作什师伟业的鸟瞰,可以看出罗什历史的轮廓,更可以探出他与僧肇法师的师资关系,最重要的却不能不让他的卒期正确记述的显示”。“秦弘始十五年癸丑为晋安帝义熙九年(西历414),今可依此卒期逆推之,由义熙九年上溯七十年,当晋康建元二年甲辰(西历344)为什师的生年”。并列出罗什七岁至七十岁的生卒年表,充分肯定了罗什的卒年。汤用彤也认为:“关于什公年岁,系依《广弘明集》僧肇《什法师诔文》”推算。陈世良在《鸠摩罗什年表考略》一文中,也采拟了上述的观点,并列举出八条理由予以论证。1、从僧肇的生平来推算。僧肇自称在罗什门下十有余年。按罗什卒年为413年和僧肇生平推算,肇应在400年去姑臧,这年肇十七岁,到罗什去世,肇跟随罗什十四年。这和《高僧传》“及在冠年”以及僧肇自称随罗什十有余年相符。假如按罗什卒于409年推算,则僧肇400年去姑臧,到409年不及十有余年,如果400年以前去姑臧,则肇的年龄和“及在冠年”云云不符。因此弘始十五年是罗什卒年可能性较大,而弘始十一年之说则不足据。2、《高僧传》载,释昙邕,庐山慧远的弟子,“为远入关致书罗什,凡为使命十有余年”。罗什401年到长安,到413年卒,首尾十四年。和此段记载相符。如若罗什卒于409年,则昙邕致书不到十余年。3、慧睿《喻疑》说:“究摩罗法师,至自龟兹持律三藏,集自罽宾;禅师徒众,寻亦并集。关中洋洋十数年中,当是大法后兴盛也。”如罗什卒于413年,和“洋洋十数年中”合。与卒于409年,则不合。4、据僧传,经录载,佛陀耶舍与鸠摩罗什之间的友谊非同一般。佛陀耶舍于弘始十五年解座并返回宾故乡,肯定和罗什去也有关。最大的可能就是弘始十五年罗什死后,耶舍就返回故乡了。5、僧佑和慧皎说:月氏北山有一罗汉,对什母说,什若至三十五岁不破戒,当大兴佛法,度无数人。今依罗什卒于弘始十五年,年七十推算,吕光破龟兹,逼什破戒为384年事,罗什已四十一岁,与罗汉预言相合,如若以409年卒,年六十推算。罗什破戒才三十四岁,与罗汉预言不合。6、慧睿《喻疑》说:“什公云,大教兴世五十余年”。就以目前流行的看法,认为罗什十二岁改宗大乘,加上五十余年,也超过六十岁。因此,说罗什卒时,年六十岁,与此文不合。7、僧肇《长阿含经序》说:“秦弘始十二年,岁上章掩茂,……请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出律藏,《四分》四十卷,十四年讫。”据此,我们知道,《四分律》是于弘始十二年出,于十四年译完。那么,弘始十二年(410年)罗什不世呢?如若在世,弘始十一年(409年)卒的说法就不可能成立。8、《成实论后记》云:“大秦弘始十三年(411年),发次豕韦,九月八日,尚书令姚显清出此论,至来年八月十五日讫。外国法师拘摩罗耆婆,手执胡本,口自传译,昙晷笔受。”则罗什于弘始十四年八月十五日仍在世。
    因此,罗什卒于弘始十五年(413年),年七十的记载是可信的。肇为罗什高足,并于罗什死后的第二年也去世了,因此肇弄错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
    去年第五次中日佛教学术会议上,中日双方仅就鸠摩罗什的卒年进行讨论研究,依其生年为344年,卒年为413年之说(参见《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2期,本间昭之助的《创造“太平洋文明”的基础——鸠摩罗什》一文)。
    作为时代人物,无论从其译经或撰著中都能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那么罗什究竟生活在怎样的时代?刘维钧在《佛教大师鸠摩罗什入关传经》和周菁葆的《古代新疆佛教大师鸠摩罗什》中论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认为:一方面,我国内地正处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连年的战争,严重破坏了生产,人民过不上安定的日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空前地尖锐。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利用佛教,以麻痹人民的反抗,就大力提倡佛教。另一方面,龟兹不仅是西域佛教的中心之一,而且又是佛教文化从印度传入我国内地的必经之路,那时龟兹光大小佛寺就有千余座,僧尼一万多人。今天的克孜尔千佛洞和库木吐拉千佛洞,当时是盛极一时的。赵世骞在《新疆佛教翻译家鸠摩罗什》中说:“两晋时代正是我国佛教兴盛的时期,由于统治者的提供和僧人不懈的努力,佛教逐渐成为社会上的一种较普遍的信仰,中原各地建寺院,造石窟风靡一时。”

      二、鸠摩罗什佛教思想的形成及其特点

    鸠摩罗什不但是著名的佛经翻译家,还是佛教思想家。他的宗教哲学思想是当时大乘空宗的典型代表,他佛教思想的形成与当时社会和家庭是紧密相关的。刘维钧在《佛教大师鸠摩罗什入关传经》(《西域史话》)一文中说:“母亲叫耆婆是龟兹国国王的妹妹,她聪明贤惠,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鸠摩罗什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从小受着佛教思想的影响。”殷鼎在《略论鸠摩罗什》中详细分析了鸠摩罗什的佛教哲学思想的形成和特点。一、思想的形成,罗什七岁时,随母出家,“从事受经,日诵千偈”,接受佛教的启蒙。九岁随母到当时小乘佛教中心的罽宾国(今克什米尔境内),遇到了小乘佛教的著名法师盘头达多。十三岁随母返回故乡龟兹,在这时期,罗什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佛教小乘转变为佛教大乘空宗学说,并把这种思想贯穿此后一生的宗教活动。二、佛教思想的特点:①罗什否定一切主、客观现象,主张人的主观世界的虚妄,介绍了一种变即不变,运动就是静止的理论,他不论生命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客观过程,反对区别生死。②他的哲学思想独特,既不同于我国汉魏以前的一切唯心主义思想,也与小乘佛教的世亲创立的“万法唯识”的大乘有宗思想有着区别。这种哲学思想的实质,用罗什自己的语言概括就是“一、无常,二、苦,三、空,四、无我。”把现实世界看作是苦,是无常,是虚门,形成罗什宗教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田文棠在《论僧肇佛教哲学思想及其理论渊源——善始善兼论鸠摩罗什的般若思想》中认为,罗什的思想特点,在于继承了龙树创立的大乘般若思想,善于把那些富有诡辨性的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假道理加以渲染。并结合魏晋时期玄学家们关于有无、本末、体用之学的一些哲学范畴,提出了“有无双遣”,不满两边的“非有非无”的折衷主义思想。郭朋在《隋唐佛教》中从三个方面引证史料,探索了罗什的思想。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鸠摩罗什由小乘转变为大乘的时间、地点,各种佛教史籍的记载与学者的说法不一。多根据《高僧传》定为十二岁,即公元355年。《高僧传•初集》和《出三藏记集》的记载都肯定鸠摩罗什在沙车国首次接触大乘思想。陈世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经过缜密分析,认为:罗什改信大乘当在二十多岁,不在疏勒而在莎车。思想转化具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大约从罽宾回到龟兹以后,龟兹等地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在罗什脑中产生了反映,造成了传统的小乘信仰之间的矛盾,他到外道经书中博览,但并未解决问题。大约在二十岁之前受戒以后。为解决这一矛盾外出游学,到疏勒,遇见佛陀耶舍,在佛陀耶舍的帮助下,对外道经书加深了了解。对大乘学也有所接触,加深了对小乘的怀疑。第二阶段:大约在二十一、二岁时,到莎车,在大乘高僧顺耶利苏靡的指点下,研究大小,往复移时,方知理有所归,终于完成了改宗,从而搜集大乘《方等》经典,专务《方等》。然后回到疏勒,和耶舍等人,有可能在疏勒推动大乘的兴起。到温宿(今阿克苏),使温宿归依大乘。最后到龟兹,弘扬大乘,终生未变。作者又分析,根据罗什二十岁受戒在龟兹,而僧纯出《比丘尼大戒》在晋孝武帝太元四年(公元379年),此戒本得之于龟兹,因此僧纯在龟兹时当在378年或以前,即罗什三十五岁或以前。僧纯说有少年沙门,字鸠摩罗,才大高明,大乘学。可见,罗什在龟兹弘扬大乘学已有相当时间,假定为九年左右,则罗什此次游学,大约始于二十岁(公元364年),止于二十六岁(公元369年)。这只是一个假定,也可能比这一时间略短一些。周菁葆、黄谶华也持上述这种观点。

      三、鸠摩罗什译经对后世的影响

    鸠摩罗什的译经活动,在当时及至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不但扩大了中国思想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而且也深深地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之中。
    苑艺在《鸠摩罗什佛经“新译”初探》中认为:(1)当时长安一直是佛教的传播和译经中心,罗什的到来,加强了译经场的组织机构,因他擅长梵汉两种文字,扩大了译经的范围,译著范围涉及大小乘、经律论三藏。经《开元释教录》刊定共译经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2)罗什开创的“意译派”被称为“新译”,“新译”优于“旧译”之处,在于它在建立佛教专用名词方面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从重译《大品经》的过程中可以看出罗什主持的译经场中已有了译主、度语、证梵本、证梵义、笔受、润文、证义、校勘等传译程序。而译场的突出特点是:分工精细,制度健全,集体合作。(3)第一次介绍了印度当时盛行的龙树系的大乘学说,推进了后来中国佛学的发展。刘维钧在《佛教大师鸠摩罗什入关传经》中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罗什进关译经、弘法及其影响:(1)他为大规模地翻译佛经做准备,苦学汉语十五、六年,有了高深的汉语文学造诣。(2)通过经文的翻译和传播,对于扭转当时士大夫们片面追求辞藻华丽的形式主义的文风,也起到了进步作用。(3)在文学方面,他翻译了很多文艺性很强的佛经,在他译著的《维摩诘经》里,有许多绝妙的借物言情的比喻文艺著作。特别是对口语化的通俗文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贡献。他的影响,从后来的变文、俗文、小说、弹词,甚至戏曲中都可以清楚地找到痕迹。陈良在《安息王子安世高和高僧鸠摩罗什》一文中说:“罗什精通梵文,兼晓汉文,译文表达准确,文字流畅。并介绍了中观学说,为后世三论宗的创立做了铺垫。赵世骞在《新疆佛教翻译家鸠摩罗什》中论述,罗什使中国有了比较系统的翻译的佛经,后世流通的经典,大多是东晋以后的译本,可见他对中国佛教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李富华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一文中认为:从姚兴弘始三年到弘始十五年十数年间,他所译的经典中大多数是大乘经话,其中重要的有《摩诃般若波罗密经》、《金刚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中论》、《百论》、《十二门》等。这些经论,对大乘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佛教宗派理论的形成有着划时代的影响。他所译介的“三论”是中国三论宗所依据的基本经典。他翻译的《妙法莲华经》等则是中国天台宗赖以创宗的主要经典,《金刚经》等,则对我国禅宗的形成亦起过直接的影响。罗什手执胡本口宣奉言,然后有众多弟子为其笔受以及译其义旨。“校正检括”的译风被后世继承。同时,罗什译经重视文质结合,他的译文在忠于原文和文字的表达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在译经史上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贡献。周齐在《译经大师鸠摩罗什》一文中说:罗什在长安十余年中翻译近四十种经籍几乎一半为旧译本的重译,如《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等等,不仅纠正了旧译的错误,弥补了不足。鸠摩罗什译经特点:1、致力于全面介绍佛教思想;2、倾向于般若学的经籍。最突出的是侧重龙树系大乘中观学说著作的翻译传播。(日)镰田茂雄《鸠摩罗什对东亚佛教史的影响》(《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2期)一文中阐述,在构成中国佛教圈的中国、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华人社会的诸区域中,虽然读诵的经典发音各异,但却是汉译佛典,这是一个共同点。如:《观音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都依用了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其中《观音经》虽有其它译本,但是罗什译的(《妙法莲华经》第二十五品《观音菩萨普门品》)被广为读诵。从经典的翻译数量上看,唐玄奘占绝对优势,从译经的内容及给后世影响方面看,罗什在译经史上占有很高地位。但早在玄奘之前,罗什译出了《大品般若经》及《小品般若经》,使中国佛教界系统地吸收了般若思想。鸠摩罗什的译经对中国佛教的理论发展及后世中国佛教教派的创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返回 佛教历史文化研究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慧远的政教离即论(方立天)
下一篇:梁武帝的神不灭论新探(王玮)
 “即色游玄”的一代名僧——支遁(高华平)
 论六朝时期岭南的佛教及其与官僚士商的关系(丁邦友)
 章太炎佛学思想略论(史革新)
 试论唐律对唐前期寺院经济的制约
 论唐代中外僧侣的海上求法热潮(张菁)
 唐代佛教的世俗化(陆永峰)
 鸠摩罗什研究概述(桑荣)
 略论南北朝国家佛教政策(王文新)
 佛门的智慧之母——《金刚经》的思想价值及文化意蕴(王月清)
 汉唐佛教讲经(陆永峰)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离别的伤感[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高速公路 Freeway[栏目:森林里的一棵树 A Tree in a Forest]
 初善、中善、末善分别代表何意?[栏目:生西法师问答]
 何者是无明[栏目: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