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四章 南北朝的佛教 教团的发展与儒道二教 第十节 文成帝复兴佛教
 
{返回 中国佛教史概说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22
第十节 文成帝复兴佛教
 
废佛不久,寇谦之死亡,崔浩遭受族诛。废佛后六年,太武帝崩而文成帝即位(西元四五二年),诏令复兴佛教,任昙曜为沙门统,掌理佛教,并因昙曜奏请,开凿大同云冈的大石窟,献文帝也造立丈六释迦像,并建高约一百公尺的七级永宁寺塔。孝文帝师事道登、僧渊等,迁都洛阳,开凿龙门的大石窟。宣武帝为菩提流支(Bodhiruci)的译经,自任笔受之役,是以当时自西域来华的沙门,多达三千。因此,翻译佛典的事业,也隆盛一时。昙曜与吉迦夜(Kinkara)共同译出《杂宝藏经》、《付法藏因缘传》等。活跃于宣武帝治下的印度僧菩提流支、勒那摩提(Ratnamati)、佛陀扇多(Buddhaśānta)等三人,译出有《华严经》之一品《十地经》、世亲注解的《十地经论》,此与江南由真谛译出的《摄大乘论》对峙,至此将尚未介绍给中国的世亲思想引进来了。故有摩提门下的慧光(光统律师,南道派),流支门下的道宠(北道派)继起,发展出了地论宗。分成南北二道派,又造成了重视《华严经》的风气。
 
另外,流支译有《金刚般若经》、《入楞伽经》、《无量寿经论》,摩提译有《宝性论》,扇多译有《摄大乘论》等。
 
在此期间,尚有一位主倡净土信仰的昙鸾(西元四七六─五四二年),他是雁门(山西省)人,本习四论,因注解《大集经》感得气疾,遂愿求健康,访梁道士陶弘景,得长生不老之法,北归途中在洛阳遇到菩提流支,授之以《观无量寿经》,从此,仅以佛法为长生不老之法,专心于念佛净土之宣扬。魏帝对其尊崇,因号之为神鸾。住并州(山西省阳曲县)大严寺,后迁石壁山玄中寺,东魏孝静帝兴和四年(西元五四二年)六十七岁,寂于遥山寺。着有《净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等,前者乃据流支传译的世亲撰《净土论》(《优婆提舍愿生偈》)及龙树撰《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等说,而作的注解。将印度两大主流思想,以净土论的解释,予以调和融会,使他得了新见解。他主张实践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之五念门,完成了中国净土教的教理和实践的基础。他的思想,则为此后在玄中寺见到昙鸾的碑文,而于隋炀帝之大业五年(西元六○九年)皈依净土教的道绰,更加地予以强调。

{返回 中国佛教史概说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四章 南北朝的佛教 教团的发展与儒道二教 第十一节 北周武帝之废佛
下一篇: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四章 南北朝的佛教 教团的发展与儒道二教 第九节 北魏太武帝之废佛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三章 魏晋的佛教 经典之翻译与研究 第七节 涅槃宗..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七章 唐代的佛教(一)佛教和国家性质与社会活动 第三..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八章 唐代的佛教(二)末法佛教与戒律 第四节 慈愍&..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七章 清代的佛教 第二节 清朝的民众教化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三章 魏晋的佛教 经典之翻译与研究 第八节 庐山的慧..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四章 南北朝的佛教 教团的发展与儒道二教 第九节 北..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八章 唐代的佛教(二)末法佛教与戒律 第三节 道绰和..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六章 明代的佛教 第四节 明代佛教的实况和卖牒..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一章 五代的佛教 第二节 周世宗废佛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五章 佛教艺术的发达 第三节 敦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六(六九四)[栏目:杂阿含经]
 我所认识的密教(智德)[栏目:其它法师]
 因为泥泞而留下脚印[栏目:莲心慧语]
 不可随便显神通[栏目:宣化上人]
 九、至上的庇护 死亡的约会[栏目:大师在喜马拉雅山]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在第二届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吴立民教授做学术总结[栏目:玄奘研究]
 相应69经 树经第三[栏目:相应部 48.根相应]
 《金刚经》的三种境界[栏目:雪漠]
 外国人修行应念阿弥陀佛的英译吗?[栏目:净土念佛·净空法师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