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根圆通章第十七集
海云继梦和上
我们在做禅修训练,是要各位很快的在这法界中,发现你自己的存在。我们的存在,你要是不能够感受到,你不知道,在这法界中,你是个什么样子?你不知道你在哪里?有了这个发现,你才能够定位,才有所谓的修行跟生命改造、才有可能转凡成圣、才有可能觅得本来面目。本来在社会上就是迷惑颠倒,我们就是为了想要找寻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是正确的这种人生而发起学佛的心,希望透过学佛,由于学佛的引导才知道有所谓修行,透过修行来找回本来面目。
在这这样的整个过程里你要怎么进行呢?结果我们发现绝大部分的人,还是迷迷糊糊,为什么进佛门也不知道,不是不知道,你把它隐瞒着,你到这里来要干什么?我相信走过各大山头、遍访各大名山,那你来到这里,要做什么应该很清楚。可是,事实不然,这个时候我们发现,我们群众的心理有三个等级,这三个等级我们是从他的心来看的。大家都在找,我相信我们都是在找好的,不是找不好的,找不好的那应该是一种偏差,而不是他的本质。
这个时候我们发现,第一种人,我们叫做第一种心,这种心叫做事识心,事情的事。第二个识是意识的识,这个叫做事识心,这种人在空有之间、人我之间是对立的、是矛盾的,也就是一般所谓的世间凡夫。那么这些人大概所追求的就是人天乘,好一点的就是外道,也在修行禅定功夫也很强。那么第二种人,他追求的就是我们所讲的藏识心,隐藏的藏、宝藏的藏,识心意识的识这叫藏识心,这种人就是我们一般所讲的,小乘、中乘、大乘、顿教,这小、始、中、顿的部分。他在追求真理,但是所追求的是有限的,他没有办法看到圆满的。第三个,是我们讲的上上根器的,他在追求究竟圆满的,那我们叫法界心。有这么三种人,有这三种心态。
你长的怎么样、出生如何?这个我们不管,这个叫做人,在修行里我们看的是心,你是哪种心的人,你常听人家讲,他很厉害、他有神通,他一看,就知道我怎么样,因为你用肉眼看人,看他长的怎么样,是哪个民族、东方人、西方人是蒙古利亚还是高加索。你就是在用眼睛找色尘作区别,修行人看的是你的心,你这个人出来,他不是看到人,他是看到心,你是带着事识心的那个区海呢?还是带着藏识心的那个区海?或者呢你是带着法界心的那个区海?他看的是这个。
人如何,不管,凡夫看的因为都是事情,所以叫事识心。修行人看的,他是看你的心,以及你这个心,在法界中的相互位置,这个叫法界心。所以你显现的是什么?你怎么样反观这个部分?教你很多了,你到底有没有学到了?还是你的那种变异念一直在那边起作用?变异念、善恶念通通叫做事识心。你就在这里面翻腾,偶尔修点福报,大部分都是自己的习气,也不想改,修行就是要改,可是你的习气就不愿改,有形的、无形的都不想去改它,因为改很痛苦。
所以我们跟各位讲说,你在那个识里头,住里面,你要去找到你的念在哪里?然后从那个念去下手,其实你找的不是念,能够找到识就不错了。我的心常停在那个地方,譬如说会逃避,逃避有很多种,不是说看到师父来了,赶快我入定去了,装作没看到,入定啊,本来是坐在那边聊天,现在师父来了,赶快两个都入定了,因为怕被我抓到,这是一种逃避。有的是坚持他的个性不改,也是一种逃避,这个时候,你会一直钻牛角尖,会一直钻牛角尖,因为你在事情上面执着了。而这个模式你一定要打破,这个就是识。你看到那一点,其实,已经不是变异念、善恶念而是生灭念了,你锁住那点,那个识里头,其实很复杂的东西在,要你讲你又讲不出来,因为讲不出来,所以你就卡住了,卡住叫执着,你就锁在那里。
我常跟你们讲说上课了没,我也不知道,老是说上课前,叫一个人叫我,也没有,我就要在那边抽签卜卦“现在差不多了我该下来了”为什么呢?逃避。一个制度都弄不好,大家都在这里用功,不知道用什么功。假如我要跟各位一样我就等着人家来拖再下来就好了,人家不来托呢我跟你们一样,大家等嘛!反正都是等觉菩萨。这都是逃避,这种逃避的话你是一种执着,因为你偏向一方。
法界心它很特别,它是相对的,它把一切万物因为相互缘起、重重无尽,所以他看一边就知道其他状况了。他只要看到一边,就可以知道其他状况,那你不知道啊,因为你没有那个心量,你一看到这个就是这个,看到东方就是东方,人家看到东方就知道西方了,看到东方也知道南方、北方,可是你说明明就是东方,当然是东方,你看的东方,我也是东方,问题你的心就死在那里,卡住了。藏识心大概是知道既有东方就有西方,可是它不知道相对的原理,它是对的,但是它显不出来所以有这三种状况。
那么现在呢?各位,你先仔细的看一下,我们再来说,你在进行当中,你要怎么看?你要把这两个善恶念、变异念给除掉,然后安住在生灭念里。然后,你慢慢的去找,你就可以找到你自己的那个世界种,那里面也有很多的念,你卡住哪里?那个地方那个通常我们叫我执,那我执一起来你必须看到我执,才能破我执,破我执是很笼统的一句话,你看到我执你执着在哪里?你的性向、你的特质、优点、缺点卡在哪里?从那个地方你要安住在那里。然后,慢慢的,你会发现那个念的产生在哪里?你为什么会有这种状况,从那个地方,你就会看到某一个境界、某一种因缘来,你就会卡在那里,某一种因缘来会卡在那里,那个因缘就是尘境。
通常你发现都是法尘,你讨厌谁、你讨厌什么东西、偏食就是很明显的状况,看到榴莲就想吐,有的看到榴莲就已经昏倒了,“流连忘返”。不管是你喜欢或是讨厌它,它都是一个尘境,那个尘境来引发你的心念在哪个地方?你喜欢它是一种世界,你不喜欢它又是一种世界。受想行识的那个模式,从那个地方当你的心一直安住在这里你要回到受、回到色,要破无明就快了,可是,你找不到下手处,有没有。
这参话头就在这里,念佛是谁?它不是那四个字,念佛是谁是个识,从识它会产生一个,“佛号怎么回荡出来的”那个尘境,你抓到那个尘境以后,最后那一圈,受想行识你能够定型,再回过去,破无明了,那你就可以舍识用根了。所以,你这个模式没有找到,你参话头怎么参?那讲了一堆都是变异念,不是生灭念里面的。你从这个地方慢慢的、慢慢的我们都可以体会。不是不行,既然大家都在摸索,你是在这个行法里面找下手处,那应该会找到这个地方来,会找到这个地方来这叫摸索。
怎么样从变异念到善恶念到生灭念怎么样走过来,那在生灭念里头,你才真的能够做修行的工作,这个地方是寻求出离的一个圣地。你自己要在这个地方多用功,这个部分,我们跟各位已经谈得不少了,应该很清楚的分辨到。我们知道,大家在摸索,大家在用功,你在进行些什么?我想这个部分我们暂时放一边,。
现在回过头来我们来看经文的部分。前面,我们一再的,跟各位提到,“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这个是指因,因地你要具足的条件,你必须具足。否则,这一句话那只是白纸写黑字而已,没有特别意义,就修行人来讲,看任何事情,你就要这样看,这个叫法界心。
从我们华严道场的华严行者来讲,你看了这么一句,你看到什么?相互之间的关系,你不要看到观世音菩萨,那个人,站起来对着佛拜一拜,然后很恭敬的,右脚着地,左脚翘起来,然后告诉佛说。这偏袒右肩右膝着地,那你就是事识心,凡夫看演戏一样,你要了解这个是怎么修的。从藏识心来讲,这个人就讲说,观世音菩萨很恭敬的,表白他的立场、这藏识心。但是这个呢,还不是我们讲的法界心讲的,你看到这一句话就看到因、看到果,所以它讲‘因’陈述的都是‘果’。所以他说“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他先把果给列出来,果是不动的,是由因来陈述的。这里面其实还不只是因果这样而已,这里我们要告诉各位,这一点所标示的,其实就是因果合一论,因果合一,就是因果同时的这个理论,其实就是华严所陈述的一种特殊境界。
这个境界,我们现在,假如来看华严经的话,华严经是一部伟大的史诗,史诗它有两个特质:第一个是描述民族的历史,这样的一种歌颂。当然里面有很多悲怆,有很多血腥、杀戮。但是说明了,一个民族生命的成长与演变的过程。第二个,这一部史诗里头它一定讲到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人生命成长过程,一个民族在这个娑婆世界里,成长的历程中,这一种暴力、杀戮的行为,其实是必然的现象。战争是不可免的,在娑婆世界里,战争是一种破坏。假如站在和平主义的道德理论这些卫道者来讲,对战争是非常诅咒。我们不是鼓励战争,但是,我们回观过去的历史,战争的破坏,不只是残忍、毁灭性的,而且呢,战争促使了整个社会的前进。但是呢,就一个人来讲,战争就好像破除我执一样,因为战争的结果,使得民族的融合它更好进行。绝大部分的人,你会发现战争是某几个人所发起的,不是真的全民要参加战斗。你要留意到这一点。
那么一个人,要改变他的生命,其实是你某几个意识在进行的,你要留意到。你要破我执,你着意的地方,其实只有一个点,那个点就是皇帝,对不对?你发现那个点,你从那个点下手,你的生命就改造了。所以我们说,你的烦恼的那个点,事实上,它就是你国土成立的地方,原因就在这里,就在这地方。你慢慢的去体会这些状况,所以你看史诗,任何民族的史诗一定有战争。
华严经里它大部分把这个部分全部删掉了,因为华严经是一个绝对的和平主义者。但是我们也看到,它在那些布施里头,你常常看到有头、目、脑、髓为什么皆得施,那就是战争。但是经文里不记载这些,我们在这里看到,你在看,以法界心看经文的时候,那绝对不是你所看的,因为你所看的是语言文字而已,那背后的那个状况你不知道。我们看我们人性也是一样,在修行里有很多是很残忍的,你假如不透过修行来改造你自己,那就让它在生活中兑现只有这样子。你不要以为说,我坐在那个地方,打坐很平静。不是,也不是叫你坐在那边打坐嚎啕大哭、大叫、大唱都不是。你内心在改变的那一个过程,它本身就是波澜壮阔,你要去留意到这一点。当然它会引发气动,它会引发生命的其他你所不能控制的现象,但那不是你故意要去表现的,它是你所不能控制的,你要留意到这一点。内心真的在进行的那一份改造工程它其实是非常壮烈的,非常壮烈啊!你假如不在这边来改造你,那你一定会在生活中兑现,生活中的壮烈那就头、目、脑、髓皆得施,粉身碎骨的情况是常有的。
所以在史诗里头,你可以看到最人性的一面。在史诗里,你能够看到最有人情味的那种状态。那我们在这里看也一样,楞严经跟华严经差不多,只是层次没那么深而已,没那么复杂而已,它也是性宗的经典。那我们在这里看到因果的这种状况,然后告诉我们,这些条件具足了以后,“我于彼佛发菩提心”。这才是正式开始进入修行的领域,资粮道具足才能发菩提心,资粮道不具足不叫发菩提心。这个叫做所信,我们信这个东西,我发菩提心,我知道它叫性具,它本来就具有的。譬如说,我们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但是,我相信,它是我本具的,但是那个东西,我现在还感受不到,你还没证得,所以这个只能够叫性具。那么证得了以后呢,那就不一样了,证得一定有所感受,那一定要到入流以后。
所以,我们现在发心了,是具足了,具足了资粮道以后,那你才能够很肯定的相信,这个相信是依于圣言量,圣言量佛陀这么说,我能够如实的接受,而不是一厢情愿的接受。一厢情愿的接受是你人格不健全,用你自我解释的方法来接受,那个时候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字是一样,里面的,那个所指的标的,那是不同的,你会有很大的差距。那不管怎么样,我们在这里讲,是正式起步,每一个人,在你的生命史里头,你都会有那么一天。只是那个时候,你发菩提心,在哪个佛那边发心,不知道,这个是各位自己要去确认的,任何人没办法跟你讲。你来问我,我也只能跟你讲说,你在释迦牟尼佛这里发心。要不然怎么办呢?跟你讲没发心,你也不承认,也不接受。一定要说你发心,那我跟你讲说你在这里发心,你又好像不太对,怎么不讲别的,我要跟你讲另外一尊佛,那你又要问“那怎么证明?”就变成这样了。这个就叫做不过、但是、还有、可是,所以,这种情况没办法教你,这只有你自己去肯定它。
好,发菩提心以后,这里讲到“彼佛教我”,那我们就讲说那师父你教我好了,这个都不是佛教,是你在他那里,自己摸索出来的。当然佛是教了,就像我们也都讲了,我讲了你还是要问,师父不跟你肯定,盖个章你始终听是罔听,你根本摸不到,罔听而已,听起来好像都知道,事实上都不知道。这个教,我是讲有开示,这些都没有错,但你自己一定要摸索到位。这依教奉行以后,才能教彼佛教我,假如你不依教奉行,教你没用,因为下辈子你都忘光了,你自己摸索以后它会成为你的生命因素。然后生生世世,你看从因地到这个时候都一样,一定要摸索,然后实践、体验变成你的生命因素,那从观世音佛那边,一直到释迦牟尼佛这边,他是一致的、不变的,所以你不要看那四个字,那不一样啊!教什么呢?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我们从这个文字的语法上来看,就是从闻思修三慧入三摩地,这个语言模式,我们不这样看,当然这样看,传统都这样讲,我跟各位举一个例子,印度有吠陀经,大家知道,吠陀经是相当大的,部轶非常庞大,听说都几百万、几百万言那比我们华严经的十万颂那大多了,大很多了。这个吠陀经,他们的传统是讲,从克利须那那个时代,它是克利须那,从人间,要回到天上去的时候,那讲的留下来的东西。这个东西是经过人家一再一再的背诵,过程里,它也经过了几位大德,那背诵以后,把它记录下来记录以后,再解说,然后变成一个思想系统。它的史诗是这样下来的。
佛教又不是,佛教说华严经,是龙树菩萨从龙宫背诵出来。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的时候,向四十一法身大士所讲的,然后大龙菩萨收集结集收藏龙宫,那么九百年后呢,这个龙树菩萨到了龙宫把它请出来。这好像都很奇妙,这个都是语言模式的表达方法,其实它在描述一个问题,这就生命的史诗。这种史诗是怎么样表达的,每一个宗教,在讲那一部史诗的源头的时候,它一定会很精彩,那个精彩,主要就是它的语言模式跟思维模式。那么佛经有佛经的语言模式跟思维模式,印度教有印度教的语言模式跟思维模式。但是,另外有一个,我们汉传佛教,经过译经者的努力以后,大乘佛教有大乘佛教的语言模式跟思维模式,这种经典也一样,你这些语言模式跟思维模式,你要能够回归到它原来的状态,你假如无法回归到原来的状态,那你看不清楚,你只有文字的意识形态!当你把这个东西,拿到国外去跟人家讲的时候,人家听不懂你在讲什么?听不懂你在讲什么?你只有在这个意识形态里头转,那我告诉你,这不叫开悟,这只是熟悉这些语言而已。
所以,我们告诉各位,很多人学佛,他不是开不开悟的问题,他只是适应佛教的语言,你知道吗?适应佛教的语言“轮回、因果、消业障”一生病就业障重,病好了菩萨加持,那个什么东西嘛?!佛里佛气一堆佛话,其实根本跟佛都没关系嘛!被车子撞了“唉!业障啦!”为什么被撞?前辈子造业啦!人家问你这辈子怎么被撞呢?你说前辈子造业,那搞不清楚嘛!这叫佛法吗?这只有你们那一撮人,你现在把佛教知识怎么讲,你到国外去就不能用,因为你讲那一套莫名其妙,你必须回归到原来的状态那才行,要不然你在外面不通。因为你要通的是生命人性的东西,不是语言文字,所以你每一句话一定要回到原来那种状态。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跟各位讲,闻思修是三种瑜伽的训练。我当然知道,传统不是这样讲,假如你现在,要用木刻板把它刻起来的话,那已经是离经叛道,从来没人这么说,你这个语出何处,闻就是哈达瑜伽,思是思辨瑜伽,这个修,就是巴克提瑜伽。事实上,第一句跟第二句“观世音菩萨从座起顶礼佛足”跟这个“忆念往昔观世音佛”这两句话的意思讲的就是修,就是巴克提瑜伽。他发菩提心,其实,是思辨瑜伽。那它现在讲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这个地方,是从巴克提瑜伽来讲的,初是哈达瑜伽,初,闻思修三个他先从哈达瑜伽下手,说最先我从哈达瑜伽这边学,学哈达瑜伽是什么?这个我们要跟各位交代了。哈达瑜伽这个东西,是训练我们生命能量的聚集,聚集生命能量。那么通常我们不太重视,尤其意识形态的佛法这个很麻烦,我直接从一佛乘下手,我直接从大乘下手你这个哈达瑜伽你修不好,你不会修,因为你根本就轻视它,所以你常常会分大乘、小乘,其实这个地方基本上来讲,哈达瑜伽是小乘,基本修法。
这个基本修法它有两个特色,第一个,可以扫除你生理上的障碍,让你的生命的那个体能,包括体力都能恢复到健康、原始的状态。现在我们是受污染、扭曲,你可以说,各种经络,人体叫经络,都塞住了,通通堵塞了。所以你什么都不顺畅,叫你运动一下,你看,那真是标准的花拳绣腿,打拳打不出去,脚抬起来,你看那非常好玩,抬高一点就跌到了,伸直一点就翻过去了。为什么?你这身体完全扭曲了,看起来是人模人样,哪叫人模人样?你根本跟木做的一样,木头刻的一样。那个动作不够灵光,我们这身体,现在都不行,这个叫百病丛生,哈达瑜伽,首先先调整这些。因为各民族所用的语言不同,那么在印度叫气脉明点,那在中国叫奇经八脉,那不管怎么讲,反正要通就对了,学这个部分呢,身体会健康、精神会很好。
我们现在不行,打坐的时候还像一个样子,不打坐,坐在那里就变这样了,为什么坐一坐会变这样子,根本就不对嘛!你打坐,因为师父要巡香,要不然会下香板,所以他像个样子,回家一坐哼哼……变成这样子,这叫什么?你这身体根本就不行嘛!你意志不够健康,不但身体不健康,意志也不健康,那生命能量就不够了。生命能量不够,你修行修不好,小圈圈转、小圈圈转,因为你的意识形态会一直起作用,变异念、善恶念这边会很强,你没有办法把它除掉。你把这部分架构起来以后,你的生命能量够,你要把善恶念跟变异念放下就很快。你要知道,不要以为它无关,它是息息相关的。这个部分一定要先训练好,这个哈达瑜伽这样训练,有这样的效果,我们为什么不把它训练好呢?我们都说,那个没用、那个外道、那个小乘,那你很大对不对?人家都小乘,你就很大的大乘了,对不对?任何行法,法门无量誓愿学,你任何行法,是平等平等的,你缺了这个,直接修那个就不行。我们只能够说,我在这个过程里,我要怎么进行,不要停在那里。假如说你学这个部分,学到以后,就停在那个地方,那没意思。因为后面还有一大段,那一段不走,光停在那里要做什么呢?那个就是叫根器小!中下根器那就没办法了,可是,我们不是这种状况,那你要怎么进行。
现在我们讲,所以,初于闻中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初从闻思修三个来讲初,是闻,那传统要闻慧。我们是说,首先,他教我这个哈达瑜伽,这第一个。第二个,那么哈达瑜伽第一这个初,又第二个意思,就第一入流亡所,第一个,你要先做到这里,你不入流不行,一直在外面,那怎么可以呢?譬如说:我们在打拳来讲,这个叫做松柔操,你在做,哪叫松柔操,根本就是僵尸操,这叫什么松柔操,能看吗?那还好,现在还没有拍纪录片,这个时候呢,你要做到什么时候才叫入流。任何地方都一样!你现在学禅,学到什么时候,才叫做进入状况?对不对?那么运动、运动要到什么时候,才进入状况?你不要那个指导的法师说一二、一二,你就一二、一二,跟吸吐、吸吐有什么不同?不是,你自己要想,我这个地方,赶快什么时候,可以进入状况,这些怎么,自己要去改进。团体在一起它都是一个模式,那叫族群公约,这样的一个训练,你照这样子,那只是个模式,重点是你自己要想办法进入状况。你假如都不想办法进入状况,那模式根本没用,那你变成机器人了,不是,你一定要赶快自己想办法,自己进入状况那叫入流。
同样的,它现在哈达瑜伽要怎么入流,刚才我们讲那个目的跟原则,它的训练方法其实就是用六根,用六根来训练都可以,但大部分都是这个从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来训练。意根也可以训练哈达瑜伽,不过大部分意根都转到思辨瑜伽去了,你为了身体的状况,你直接从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来训练,我们通常都讲六根门头全面打开,那你用一根就可以,这叫都摄六根。虽然全面打开,就好像我们停车场里有几个门通通打开,事实上你这部车,只能一个门出入,你有可能六个门同时开进去吗?一部车怎么开六个门,对不对,你一个门就可以了。同样你六根用一根,传统的说法是说这里用耳根,但我们看这整个的经文里头看,没有一个耳根,它只讲闻性,解释的时候说是闻性,闻性也未必是耳根,没有人讲鼻根,也是用闻的,对不对,那你说哪一根?其实它六根都可以用,我们现在按照传统的说法,这就无所谓了,不要人家用耳根,你就一定要用六根,我们还是用耳根来讲,用耳根,怎么入流亡所,这里面讲的就是能、所两个东西,入流是指根性,要用到根性,亡所是讲尘境。
那么你要用根性之前,现在一个凡夫,初学的人来讲,就是用识性,他不会用根性。所以,我们才跟各位讲说,你的识性要调到住,这个地方用生灭念,你从这个地方才能开始讲,要不然没有办法。所以哈达瑜伽来讲,基本上,它还是从识性开始,这个识性的要求就很高了,它不可能太低。用变异念不可修,善恶念也不能修,那从生灭念开始,而生灭念,你一定假如你是用耳根的话,那你要知道什么声音,这个是最好训练的。譬如,我最讨厌那种声音,最讨厌,但是你就去看,那最讨厌的声音是怎么来的。讨厌的声音大概比较少吧,刚才,唧唧叫那个声音就讨厌的声音,那常常就在那个地方开悟你知道吗?我们通常讲的,是另外一个,是属于综合法尘的部分,就某人讲话的时候,我就是讨厌!这是综合法尘啰,你不是对那个声尘讨厌,那个人讲话的那种调调,或者那种态度,或者每次讲话都是那个模式,这个你讨厌,这是综合法尘。要留意到,这个不是声尘,有没有,弄清楚啊,我就讨厌见到他,讨厌见到他,你见到他,其实是综合法尘。
那假如是综合法尘的这种情况,那么声尘,那只是个媒介,你会去摸索到那个综合法尘变成一种法尘,它是法尘,它不是声尘了。那你还是用耳根去听,听一个综合法尘进来,你要留意到耳根、意根是可以通的,你透过综合法尘,你就可以发现六根是互通的。因为大部分,你的变异念跟善恶念当中,都是综合法尘,综合法尘来的,它不一定从意根来。它是从透过耳根譬如说:‘我一听到他的话’,你没有看到,只是听到他那种讲,你就开始讨厌起来了,开始讨厌起来这就是综合法尘。可是你听,是透过耳朵来的,对不对?你假若说,‘我想到他讲的话’那就意根了,对不对,那是意识。意识是,想到他讲的话,我就恶心,那就是你的意识的综合法尘。可是现在,我一听到,他这样讲我就恶心,那是综合法尘,是耳根,接触到的声尘,你已经转化为综合法尘了。也可以修,所以,这只是一个媒介,你的耳识,在这里只是做一个媒介。声尘也好、综合法尘也好,你要怎么样子卡位定在那里,把它变成一个识,而不是一个概念。
那么透过那个识在那里,你会捕捉它,入流以后,当你那个时候,你捕捉住它的时候,我们的语言叫做捕捉,就是那个情境,你安住在那里。其实那个所,你在捕捉的那一刹那,有所,安住的那一刹那是无所。所以你会发现,我要停在那里,然后它就不见了。你有没有打坐,你没打坐,没到这里,我讲什么你就听不懂了。那情境来,对,好像抓住了,可是捏下去就不见了,有没有?喀!捕捉住了catch到了,然后呢,要再捏下去又没有,那叫亡所知道吗?声尘你怎么捕捉住?可是你一定要捕捉住,可是你捕捉不住,它已经不见了,你听到,听到已经不见了,这个就是心境的问题。
我们看,这些大德们的注解,好像都很清楚,但是你要留意到,那实际我们在运作的状况,所以,为什么要跟各位讲说:‘你一定要先数息,置心一处这个基础一定要有’。到那个地方,这状况一来的时候“嗯对!嗯对!哪里去?”好像那老鼠很清楚的抓住了,可是抓住又没有了。可是,你又很明确抓住了,可是不见,它也没跑掉,因为它本来是虚幻的,尘境本来就虚幻的。这一个用,假如你是用耳根、耳识对声尘的话,这个东西更明确,你假如用眼根对色尘,那色尘可能你会碰到真实的。但是,你从眼识对色尘,你也会有这种感觉,尤其对光更有这种感觉,所以入流亡所的这个部分,你自己一定要去体会。真的到那个地方,你要捕捉它是很容易的。但是,这个时候入流亡所所讲的是动,动境,动的境界,你才有这种感觉。
另外有一个,就是静的境界,静的境界就是,像我们听到声音,你注意听你说没有,什么没有,你听到没有,没有的那个没有就是静的境界。我讲,你在听,我一停,你的耳朵拉很长,那个时候,你就在听静的境界。我讲你听到,是动的境界,这个叫动尘。我停住我没讲,那个叫静尘。你听到动尘,你也要听到静尘。所以,我们常说,你外面找找看,没有啊,没有看到啊!那没有看到那叫动尘,你没有看到的那个本身是静尘,你要找的那个是动尘。
外面一只狗把它抓过来,你找了半天没有狗啊!没有狗是静尘,你要找的是那个动尘。你能不能体会到动尘跟静尘之间的关系,这叫动、静二相。我们要不理会动的境界,要不理会动,静容易,要不理会静境,就是静的境界,你是个盲点,对凡夫来讲,那是一个盲点。你要留意到这个部分,动的境界凡夫可以体会到,所以凡夫会说:哇!好美哦!这里好宁静哦。其实宁静就是静的境界,凡夫喜欢静的境界,为什么?因为他在城市里头吵死了,所以他就要到乡村来到山林来,他放假就要到都市里去百货公司去,看电影吵的要死,因为他在外面本来是静死了,所以出来吵一吵,好像回家去,就比较有生命能量。那城市里的刚好相反,平常是吵死了要到乡村去静一静,度假。这两个也是奇怪,用大脑就这么矛盾。你看,他待在静的环境里头待久了他会厌,你在动的环境里头待久了你也厌,然后,刚好交流一下。不然,百货公司礼拜天就可以休息了,它刚好礼拜天是乡村的人进来,乡村刚好到礼拜天是给城市里头的人用。
这里面就是说让我们去发觉动静二尘,动静这两个尘静的相,你能不能够全部一样,把动的境界跟静的境界都一样亡所,这个就是要相当的训练了。能够在这个境界里训练到这个时候,你随时都在放假,我跟你讲,随时都在放假。那我们假如说动的境界你能亡所,静的境界不能亡所的话,那你也没办法放假,你的心永远都是疲倦的。必须动静二相,动的境界跟静的境界你都能亡所。这是一层功夫,第一个是动的境界要能亡,不执着,第二个是静的境界,也要能亡不要执著,这个时候入流来讲,他的功夫就比较深了。我们通常入流到这里,叫做初果位。只有动相能亡叫初果相,到静的境界静相能亡那就叫初果位。再来就是这两者都能够停住,动、静二相我了然,但是呢我不理它,我在这个时候,能够安住那个能,你那觉知的能会继续前进。所以这经文里谈到这里,你看“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这个训练,闻法的训练,就我们讲哈达瑜伽的训练,首先要能入流亡所,这是第一个。
所入即寂,所,所静了,其实那个入是入流,就所跟入是同时的,所入那个尘静,寂,尘境就分这两个一个动、一个静。从这个地方来看好像都是讲声尘,那么,我们告诉你,那个色尘也一样,晚上回家里,你说把灯打开,没有啊,没灯什么也没看到一片漆黑,那个什么也没有看到,那叫静相,对不对?灯一打开就所看到的都是动相,那是眼识对色尘,这个叫做,五色能迷眼根,这个叫动相。当然黑一色,什么也没看到,那叫静相。白天,我们仰看天空万里无云,什么都没有那叫静相。是不是这样,你注意看。那么六尘境界都有动、静,就有跟没有,香味有没有闻到“哇!那个沉香好香”没有啊,那个没有就是静相。那个嗅尘也是一样一样的,所以六根对六尘都有动、静两相。那你能不能够,能、所皆亡?这能所双亡其实是初果而已,能在这个地方是还不能亡,但是呢,所必然可亡,而这个里面不是无知,没感觉到不算,那里一条虫有没有看到,虫?虫?在哪里?明明就在眼前,因为你不认识,不认识那不能够就叫做亡所,不认识是无知,不是亡所,这个状况我们先弄清楚。这个既寂所入既寂的这既寂就是说它亡叫寂,寂是寂静,这个寂静跟寂灭的寂不一样,这文字是相同,所指的标的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