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就从这里入法界 地藏菩萨行法 玖 信心 定位 发愿
 
{返回 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96

玖     信心——定位——发愿

前一章我们讲到四大天王跟世尊请法,世尊告诉四大天王:「地藏菩萨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若遇窃盗者……。」一共举了二十三个例子。这个经文有这种特质,他不直接跟你讲「有几个」,就这样一直举例下去,一共讲了二十三个;而如果你也是这样诵过去,反正几个也没什么差别,这样你就不知道这里面在讲什么。

四大天王跟菩萨不一样,他只是天王,我们先不管他是不是菩萨来示现的,于「事相上」他是天王。在佛教很明显,出家众顶礼诸佛菩萨,但到天王就不顶礼了,因为天王还在三界内,而出家众则是志求出三界的人。告诉各位,虽然志求出三界,但也还没有出三界,所以还是乖乖地顶礼比较好。但你要留意到,「事相」一定是世间法,出家众对天王这样顶礼是不当的。因为这是表法性质的,所以我们在顶礼天王时,就一定附带一个四天王修的法门,我们是顶礼这个法门;法门代表真理,三宝中的法宝,这样顶礼法宝可以。「我是出家众,他是在家中,我怎么顶礼他呢?」顶礼法门总可以吧,那你就要把法门给撑上来。所以你看很多仪轨上,譬如说迎请三宝的时候,「佛、法、僧、戒」宝都可以顶礼,但是顶礼到卫护天王时,就不称弟子某某了,直接称呼自己的名字。这个就告诉你,事相是有别的,佛法在这里弄得很清楚,事相归事相,理论归理论。

现在是四天王请法,所以佛陀告诉四天王的是「事法」,不是「理法」。菩萨从理法上讲,「理法」是穷尽的;「事法」上,是只有你现有的,因此佛陀回答四天王的例子,是讲二十三个,不讲三十二个。很奇怪,「二十三」恰好是「三十二」相反;这个就是告诉你「立场」的不同,三十二是从「理」上来讲,是菩萨的状况;二十三是从「事」上来讲,这个世间结构的状况。这个叫「语言模式」、「思惟模式」,你要弄清楚。

我们为什么跟各位提这些呢?因为我们在读经的时候,发现它有一种结构隐约存在,但它并没有讲清楚。这些古人一看就懂了,现代人受了西方思惟的训练,不把它挑出来,你就不知道。尤其是这个地方为什么突然跑出四天王来?有它「表法」的意义,因为这部经讲起来是「理事圆融」的,它有理、有事,不是专讲事,也不是专讲理。所以整个经文的结构,就出现这种多维度、多元化的状况。所以你读经、研究佛法、学佛的时候,不要单一把它看死了,这里面其实是多元化的运用。

如果按照一般讲经,一句一句讲下来,其实是不会讲到这个部份,通常只有在「玄谈」的时候会讲。「玄谈」用白话来讲,叫作序论或总序,也就是将这部经的理论,综合地讲一遍,所以天台家有「五重玄义」,也就是分五个重点,将这部经的内容大约先讲一遍,但它不按照经文的次序;华严有「十玄谈」,是将这部经的十个重要的理论跟背景讲一遍。然而,不管是五重玄义或是十玄谈,讲的都是佛经里的普遍现象——它的「语言模式」跟「思惟模式」所代表的是什么。像这个「二十三」跟「三十二」就是指这个意思,「三十二应身」、「三十二相庄严」大家大概都知道,都是指菩萨的这种状况;这个地方讲「二十三」,他只是简单地用这种方式表达「事法」,所以才讲到「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若遇窃盗者,说贫穷苦楚报;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若遇恶口者,说眷属斗诤报……」,一个一个讲下来。这种情况不是在讲谁,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或轻或重这样而已,我们通通要把它清除掉。这是从「事法」上来谈这个部份。

接着要跟各位谈的是,这部经有多少个佛菩萨、天王出现。第一位出现的菩萨是文殊师利法王子。这部经事实上是佛陀无问自说,你看〈忉利天宫神通品〉一开始就讲,释迦牟尼佛升忉利天宫为母说法,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都来了,然后各种瑞相现前,「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又出种种微妙之音」;他方国土及娑婆世界的天龙鬼神、数不尽的众生也都来了。佛陀在没有人发问的情况,就问文殊师利法王子:「汝观一切诸佛菩萨……。」各位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佛陀不问其他人,而是问文殊师利菩萨?这是有因缘的,因为文殊师利菩萨是佛陀会下菩萨道者智慧第一的弟子;而智慧则是成佛之母,意思就是智慧是成佛的根本,没有智慧,你成不了佛,这就是经文上常看到的「文殊师利常为诸佛母」。现在讲的这个地藏菩萨法门,是直接成佛的法门,当然要有智慧才有可能,所以佛就询问智慧第一的文殊师利。因为这个法门属于圆融道,不属于次第道,所以即使文殊师利菩萨智慧第一,也是「千劫测度亦不能尽」,圆融道的殊胜就在这个地方。所以透过圆融道不一定证空性,他不跟你讲空性,你看这里从头到尾没有讲空性,但是你直接可以成佛,这就是「不可说不可说」了。也不是不可说,是我「不会说不会说」,因为我都说了。这个法门就是那么殊胜,信不信由你,反正我这样说了!

为什么找文殊师利来问,这个因缘我们讲的很清楚了,古代不会有任何一部经或论讨论这个部份,因为他们一看就懂了,「佛问文殊师利」,就是「智慧」跟「觉悟」互相叩应。古代这样讲就可以了,现在的思惟不一样,就会想「为什么不问普贤菩萨或观世音菩萨?普贤是老大,观世音菩萨神通最厉害,文殊是老幺,是不是问那一个最不会的?」它用意不在这里,用大脑推理才会产生这个状况。这里头有这种情形,我们可以从中发觉更多,这地方我已经答复各位了。

佛陀问完文殊师利菩萨之后,接着是文殊师利请法:「既然佛你说这些都是地藏菩萨度的,那么地藏菩萨到底在因地做了什么事,立了什么愿,可以成就这些不思议的事?」于是,佛就提出「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跟「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因缘。各位要知道,文殊菩萨这一个请法的动作,刚好跟「佛为什么问文殊菩萨」相呼应。在经文的结构里,他都是讲「生命因素的相应性」,他不会要你「走路的事」去问「右手」,问右手一定是问打球的事,一定是有相应的。事实上第二品经〈分身集会品〉讲的是佛与地藏相互之间的应答关系,佛跟地藏的关系,这个就是进入主题了、进入主要论点了。第三品是〈观众生业缘品〉,我们先来看这前面的经文:

尔时佛母摩耶夫人,恭敬合掌问地藏菩萨言:「圣者,阎浮众生造业差别,所受报应,其事云何?」…………地藏白言:「圣母,若有众生作如是罪,当堕五无间地狱,求暂停苦,一念不得。」

这品经一开头是摩耶夫人问到阎浮提众生造业差别所受的报应是怎么样?地藏菩萨回答:「千万世界乃及国土,或有地狱或无地狱,或有女人或无女人,或有佛法或无佛法,乃至声闻辟支佛亦复如是,非但地狱罪报一等。」各位留意到,地藏菩萨这边回答的是「千万世界,乃及国土」,不是只有讲这个世界,意思就是他现在要讲的是「宇宙中的真理」,不是此方世界特有的现象。这个真理是什么?前面我们跟各位讲过,他绝对跟「人性、生命、人生」有关,无关的叫物理,他谈的是这个问题。所以他讲「或有地狱,或无地狱,或有女人,或无女人,或有佛法,或无佛法,乃至声闻、辟支佛」都一样。「非但地狱罪报一等」,不是只有地狱罪报一等而已,造业差别所受的报应,不是通通到地狱去,还有别的。现在的人常常喜欢这样骂人:「你这样做会有报应!」其实,只要是发自于「身、口、意」的,通通有报应,不管你怎么讲、怎么做,通通都有报应,只是报应成佛,还是报应下地狱而已,通通都叫作报应。所以不要听人家讲「会报应」就气得半死,好坏都有报应,不是只有地狱有报应。

摩耶夫人因为还是凡夫,所以搞不清楚状况,问错了,地藏菩萨跟她纠正以后,摩耶夫人就再重新问一次;「且愿闻于阎浮提罪报所感恶趣」,我要了解做坏事是怎么报应的。地藏菩萨说,假如只是要问做坏事得什么报应,那我就大概讲一下给你听。地藏菩萨跟圣母说,南阎浮提罪报名号如是,「若有众生不孝父母,或至杀害,当堕无间地狱」,对父母不孝或者杀害父母的,就是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是「毁谤三宝、不敬佛经」的,也是千万亿劫,求出无期。「千万亿劫,求出无期」,讲的就是「无间地狱报」。第三个,「若有众生侵损常住,玷污僧尼,或伽蓝内恣行淫欲,或杀或害」,这样的人也是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第四个是,「若有众生伪作沙门,心非沙门,破用常住,欺诳白衣,违背戒律,种种造恶」,这样的人也是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第五个是,「若有众生偷窃常住财物、谷米、饮食、衣服、乃至一物不与取者,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前面这五条,都是很重的罪,这个叫作断头罪,一般讲的「唯一死刑」。

你留意,后面这四条通通是讲同一个问题,在佛门中不认真修行,假借出家人名义,做的却不是出家人的事,甚至伤害三宝或伤害众生,通通是「无间地狱业」。在佛门中,你认真做,即使没有做好,这个叫作没有福报,不会堕地狱。它的重点在于,你弄错了,进佛门的动机是错误的。动机错误就是想法错误,用错误的想法一直转,地狱出来以后,又再一次下地狱;出来又下地狱,这个叫无间地狱。动机跟你的根本思惟有关,所以我们特别重视的是「你的动机要纯正」。有很多人进到佛门来,只是为了取得一种「认可」,现在的话叫License,只是要取得一个证书说「我是个什么……」;假如进佛门求的是这种东西的话,基本上都是无间地狱业。「师父,你就说我已经成就,这样就好了。那这样我就可以做什么做什么……。」这是挟持师父给你那张License,然后让你好方便做事。如果这样,那就搞错了,这种动机错误都是无间地狱业。动机纯正很重要的,他第一个是谈这个。当然后面地藏菩萨讲了很多了,这里就不一一地跟各位谈。

第四品是〈阎浮众生业感品」,这个地方也举了两尊佛出来。地藏菩萨跟佛在谈的当中,会中的「定自在王」问佛有关地藏菩萨发愿的因缘,因此佛再讲了过去无量阿僧祇劫地藏菩萨发的两个愿,里面有两个佛,一个是「一切智成就如来」,一个是「清净莲华目如来」。光目女的故事,前面我们大概谈过了,最后四天王也在这会中出来,四天王示现的状况前面已经跟各位谈了。

第五品是〈地狱名号品〉,这品经是普贤菩萨问地藏菩萨。大家会觉得很奇怪,普贤菩萨跟地狱有什么关系?普贤菩萨应该问天国的事,怎么问到地狱去了?这么想叫作意识形态。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今天大家都认为佛教是悲观、消极、灰色的,这种观念不对,而有这样观念的人却非常多。有一次我到某个大学去演讲,有个同学起来发问:「佛教为什么那么悲观,一直讲无常?」我跟他讲:「你也可以讲乐观一点啊,就是因为无常,你才有成功的机会;因为无常,所以你也可以当总统;因为无常,所以明天会更好;因为无常,所以我们会成佛。」传统的这种讲法,容易引发这种状况,人家活得好好的就要去跟人家讲:「人无千日好,总有一天会生病。」或是女孩子长得很漂亮,你偏偏要去跟人家讲「花无百日红」,尽是讲这些,人家当然会觉得佛教很悲观。可是你换个角度,当一个人生病的时候,你跟他讲「病也是无常,所以你的病很快就会好」,这样不是很好吗?通通往悲观那面看,或是通通往乐观那面看,两者都不对,因为他只是一种「存在」,存在有光明,存在有黑暗。普贤菩萨就是代表存在;在很多地方,普贤菩萨是讲法界存在的光明面没错,可是在娑婆世界,世间的存在就是黑暗的,所以他站出来问地藏菩萨:「仁者,愿为天龙四众及未来现在一切众生,说娑婆世界及阎浮提罪苦众生所受报处、地狱名号,及恶报等事,使未来世末法众生知是果报。」普贤菩萨借着地藏菩萨来请问黑暗、狂风暴雨的存在;风和日丽是我普贤菩萨的本分没错,但那是一种存在,狂风暴雨也是一种存在。

第六品是〈如来赞叹品〉,这品经是「普广菩萨」请法;佛赞叹完地藏菩萨以后,要会中的诸菩萨大士及天龙鬼神等,广作方便,护卫此经,以令一切众生证涅槃乐。说完会中就有一位菩萨,名曰普广,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今见世尊赞叹地藏菩萨有如是不可思议大威神德,唯愿世尊为未来世末法众生,宣说地藏菩萨利益人天因果等事,使诸天龙八部及未来世众生顶受佛语。」菩萨请法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你留意到,菩萨请法都是为了众生而请法;你看经文这里,普广菩萨是这样请法:「唯愿世尊为未来世末法众生,宣说地藏菩萨利益人天因果等事,使诸天龙八部及未来世众生顶受佛语。」菩萨都是为众生请法的,可是各位想想看,你都是怎么来跟师父请法的?你问的都是「我的……我……」,这样请法你就负债了,难道师父成天没事,就坐在那边等人来抽签卜卦?这个就很麻烦,都是因为有烦恼或是有事情不会处理,才来问师父,这哪是请法?

这种情况应该是要这样讲:「师父,有一件烦恼事,我没智慧,不会解决,你看要怎么办?」你要这样请法,而且请法之前一定要供养,这个地方没有讲到这个部份,但你一定要有。因为不准备供养,你的请法会很随意,随便问一问;你如果随便问,师父也随便回答,因为很认真跟你答也没用,因为你不是当真问的,这种情况下,师父认真跟你回答,那个认真也会被你变成不认真。所以你一定要很慎重,真的是请法。本来是开方便门给大家进修,结果你就把这方便当随便,法给你,也是要修不修的,那没有用。

普广请法以后,最后佛陀交代「依愿流布」,「普广闻已,合掌恭敬,作礼而退」。我们请法后都不是这样,师父讲一堆以后,你也不知道后面接下去要怎样,没有下文了。你请法,记得一定要回馈,要做答复。师父把法交给你,你回去以后修得如何,要再回来跟师父说,「照你所讲的,我依教奉行,回去修得怎样,成果如何,或是遇到什么困难……」,这才叫作「请法」。这是相互之间的一个责任问题。你现在随便问问,我也随便答答,反正我有认真、没认真你也不知道。下次你再过来呢?反正上一次是随便问的,这一次也是随便问,那就跟碰运气一样。我跟各位讲,这样子你负债很重,这个地方他讲得很清楚。

普广为天龙八部及未来世众生请法以后,释迦牟尼佛就跟普广讲:「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地藏菩萨摩诃萨名者,或合掌者、赞叹者、作礼者、恋慕者,是人超越三十劫罪。普广,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彩画形像……。」各位留意到,佛陀一共讲了十一件事,最后加一个总结。普广请法的这个部份,本身就构成一部经了;这十一件事,「十」表圆满,「十一」是突破,表示「无尽」的意思。这个就是经文的语言模式。换言之,佛陀在答复普广菩萨的时候,讲的是「无量无边」,不是只有这几件事,所以他用「十一」来表达。因为要是把它全部记录下来,你受持不了;十一个你都背不起来了,讲无量无边你怎么记?这是一个。第十二个是总结,就是把这个「无量无边」总说一句话——就是这么殊胜就对了。字面上看起来是十二个,它是无量无边的意思。这是它这个地方用菩萨来代表的一个特殊性。

第六品的最后,普广问到:「世尊,当何名此经,使我云何流布?」我要把这部经推广开来,那要怎么样取名?佛告普广:「此经有三名,一名《地藏本愿》,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经》。」这三个名字很特别:第一,通常讲这部经叫什么名字,都是在经文最后才会出现,它在〈第六品〉这个地方就先讲了,这是《地藏经》不同的地方。因为《地藏经》有个特色,他也是三个理论循环,第六品本身就是第二循环的部份,他单独就可以成为一部经典。其次,我们来谈这部经三个名字讲的「本愿」、「本行」、「本誓力」:本愿的「本」,就是你本来要做的,所以这就不是你发不发愿的问题;「本行」也是你本来就要行的;「本誓力」是坚决的能力,换言之,就是要尽你所能,完全投入地去做。总之,这部经的重点就是要你去实践「你本来就要做的」,因为只有透过这些实践,你才能够出三界、入法界,就按照这个方法去做。普广问的是利益人天的问题,也就是要怎么做,还有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你这么实践的好处,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直接入法界。

我们在这个世间有很多障碍,你知道障碍从哪里产生的吗?你会说「因为我过去造的业,能深巨海,能敌须弥,能障圣道」,所以我现在心发不起来。告诉各位,你的业力其实只有一个——没有信心。你只要有信心就好。前面我们跟各位分析过了,在这个世间底下的生命结构是虚幻的,他就这三个因素所构成的:「记忆」、「推理」,以及推理的「目标」;这三个都是虚幻的,是你的五蕴和六尘相应来的。真实的生命,是你要进入法界,而要入法界,真正首先要做的就是「定位」;发愿就是定位,定位来自信心,你没有信心,所以就不敢发愿,在修行上就会漂浮不定。为什么很多人修了那么久,还是这样漂浮不定?就因为没有誓力,他这里叫作「本誓力」。

一旦你有信心,很肯定地定位下去,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勇往前行。这个行,是「广设方便」的行。很多人在度众上发生的最大困难,就是「理事不能圆融」。既然发愿要度众生,你有个亲戚整天游手好闲,手上一有钱就拿去赌博,你也很想度他,问题是,你一跟他开口,他就是跟你要钱,那你要不要给?「师父啊,这样我到底要不要给?」给或是不给,你会在那里犹豫不决,自相矛盾:给了钱,他就拿去赌博;不给他,可是心里又想度他。这就是理事不圆融,你要广设方便嘛。

曾经有这么一个实际的例子,有一天道场来了一位「小不点」,一进来就跟道场的人要二佰块,那你要不要给呢?广设方便嘛,你要给,那要怎么给?我出来以后,就问那个小不点:「为什么要给你两佰块?」他说:「我没钱,你就可怜可怜我嘛。」我跟他讲:「可怜你可以,可是你要拜佛,一拜一块钱,二佰块,你就拜二佰拜。」他拜了五十拜以后,满头大汗,已经拜不下去了,然后说:「给我五十块。」我们就给了他五十块。隔天一大早,他又来敲门了。一开门,就看见他满头大汗的说:「给我剩下的一佰五十块,我刚刚已经在门口拜了一佰五十拜。」他一大早就跑来拜佛了。假如全世界的人愿意为「一块钱,拜一拜,那你就广度众生了。这也是「广设方便」嘛。所以它不是「YES」或「NO」的问题,不是「给」或是「不给」,而是你要怎么给、怎么做,要怎么样广设方便,才能度他。没有智慧的人,人生就会没有信心,就会在那边「给或不给」地犹豫不决。本来有同修,二佰块拿了直接要给那个小不点,要是真的这样给了,那就犯戒了,众生的钱怎么可以这样随便给?不给又不慈悲,那就要广设方便,这就是修行!我们讲的这些都是行法,所以才跟各位讲,你不用怕发愿,一定可以做得到。

第七品是〈利益存亡品〉。第七品中间有一段经文,我们先来看经文:

会中有一长者,名曰大辩。是长者久证无生,化度十方,现长者身。…………是故长者,阎浮众生,若能为其父母乃至眷属,命终之后,设斋供养,志心勤恳,如是之人,存亡获利。」

会中有一位大辩长者,已经证「无生」很久了,现长者身,化度十方。长者问地藏菩萨:「世间的众生,命终以后,他的大小眷属为他修功德,乃至设斋,造种种善因,那位命终之人,有没有得到利益呢?」我想很多人都很想知道这个问题,同修们也常问。地藏菩萨在后面的经文里,已经回答得很清楚了,经文的部份我们就不讲了。经文讲的「七分之中,而乃获一」,「七」是指七菩提分,七个当中,做的人得六个,亡者得一个。现在很多人都把它讲成「七分得一分」,那也马马虎虎,算可以啦。它是七菩提分,七种菩提中,亡者只是因缘,做的眷属自己得六种菩提。这里头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很多人到了最后要走了,然后很遗憾的说:「假如给我再来一次,我就不这样过了。」到最后才在后悔,听起来是很遗憾,但倘若最后这一念是「假如能早一点学佛就好了」,光是这一念,下辈子来一定能见佛闻法,他就是这个意思。

最后临命终时,有这些眷属帮他修功德、设斋,表示他还有那个善因在,最后一口气要走的时候,觉得「人生应该学佛」,但他没有学。这种情况,不一定跟死有绝对的关系,有时是因为心力不足;像孔子就会有「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种感叹,孔子讲这句话时还健在,只是心力不济了,意思是假如我还有能力的话,我要学易。所以有些人是因为心力不足,想做但无法做,但是已经感觉到:「唉,应该要学佛、要修行。」虽然他这辈子已经没有办法进行了,但是下辈子来一定可以做。

奉劝各位,有很多人家族相当富有,但是所做的事业可能不是很好,专门杀生或政治斗争之类的,都是在造业害人,这种情况,最好是有那个能力盖一间庙普渡众生,普渡所有幽冥界的众生。因为死亡当中,有很多是枉死,要为他们做超荐,这个功德做下来,自己有七分之六。假如全家族都能一做会更好,至少可以免除那个共业。尤其是买股票,买到那一种专门杀生或卖猪肉干的,你说「我没杀,只是买股票而已」,但你那个股票赚了,最好还是多做一些善事吧!        


{返回 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就从这里入法界 地藏菩萨行法 拾 毕竟成佛
下一篇:就从这里入法界 地藏菩萨行法 捌 无上正等正觉——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
 华严禅行法--《禅观》第四集
 地藏经 北美福慧寺开示 第10讲
 地藏经 马来西亚槟城开示 第九集
 华严经经首 第十六集
 华严禅行法--《禅观》第九集
 华严禅行法--《禅观》第八集
 普贤行愿品 昆明开示 第一集 (2011年七月)
 地藏经 北京夕照寺开示 第九集
 普贤行愿品 昆明开示 第九集 (2011年七月)
 净眼看世间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二 - 十三 月天子众——日常生活中能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如何忏悔罪障与积聚资粮(格赖仁波切)[栏目:忏悔业障]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 第十讲[栏目: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讲记]
 “十念”修行,福至心灵[栏目:贤崇·贤宗法师]
 弃盖 第三[栏目:天台小止观·净莲法师注疏]
 论中国佛教忏悔伦理的形成及其理念蕴涵[栏目:游祥洲教授]
 相应69经 优波先那-毒蛇经[栏目:相应部 35.六处相应]
 二七七 羽毛本生谭[栏目:第三篇]
 念佛一法不以开悟为事[栏目:佛法修行止偏法要·印光大师]
 微笑[栏目: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
 动物权:一个佛教向度的解读与解释(萧振邦)[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