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继梦和上讲经
华严禅行法----《禅修前行》第六集
好,我们今天看二十七页,最后一段。又于坐中,息有不调者,多属基础工夫不当所致。每于坐中调息,应于数息之中,于息入尽及息出尽之「尽处」数之,若不如此,必有风喘气急宽之相。如图示:
我们在这个速食面主义之下,修行的人也一样喜欢跟人家讲求快速,所以通常在讲修行,尤其是禅修,都只管鼻息的问题。我们在这个地方要跟各位一定要建立一个很正确的观念,你一定要建立起来。这鼻息是一种身体,肉体是一种身体,我们的心念也是一种身体,这是三种身体。这个心念要跟色身、要跟呼吸身结合为一体,你就完成了法、报、化三身合一的境界。
我这样讲你可能是生平里第一次听到,那不要紧,事实上如此。所以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我们这个地方所讲的,就是传统的「六妙门」讲法,叫做调身、调息、调心,按照这样来调。可是从数息的立场来讲,它是先调息,调息以后,呼吸身会跟色身相结合,我们正行的时候,我会跟你讲它的关键点在哪里,你现在必须先有这种认识。因为大家都只在呼吸上一直调,调到最后,你的呼吸好像风箱,跟色身无关。所以有人会一、二、三一直数,数得清清楚楚,妄想也打得很厉害,就像诵经的人一样,唱诵很高兴,妄想不断,你的唱诵在唱什么嘛,你的唱诵就跟录音机一样,那不是工夫。要这两者相结合,你会发现到呼吸是一种能,你的色身是一种所,能所要合一。这不是语言讲的,事实上就是那个样子。所以修行有那不可思议的境界是这样产生的。
你那个呼吸身跟色身不能结合,不能成就,绝对不能成就。你坐在那边享受舒服、快感,那这个是有可能,但这不是我们的目标,那是起步的第一项。然后我们很多人在第一项就摔倒了。第一项摔倒的意思,你知道吗?大家有没有参加过赛跑?赛跑那个裁判枪拿起来,预备..就有人晕倒了。他在预备,他就头要伸出去,头又不往前,所以就滚下去了。一次,然后再一次,他又拿起不了,预备…那你又开始滚了,第二次,然后再第三次:预备…就有人三振出局了。这个就是第一次的感觉你就输了,你不知道为什么。有的第二次以后他怕了,他怕第三次被振了,人家碰一声他还没想到。人家已经跑一段了,他说对,赶快。那个第一步你拿捏得不好下面你根本就不用比赛了。我们这是在跟黑白无常比赛,你不能第一步就输了,那你根本就下面没有了。我们绝大部分的人都输在第一项上面。你没有参加过跑百米的那就不用说。你要是都参加马拉松根本无所谓,你要跑先跑嘛。我先上个厕所再跑还可以,因为他是比耐力。但是跑百米就不一样,它是比速度。那是在分秒之间,不是分啊,在秒与秒之间争的。那个时候就跟我们这个相当,你要了解这一点。所以我们这里讲你在坐的时候你要调很多基本工夫要先具备,这里这种观念的认识是一个基本功夫。那我们一般息不调都指这个地方。现在 我画了二个图给各位参考一下是怎么样,相信大家假如在坐,你会发现一种情形,我坐下来数息,数一数就会有一个深呼吸。功夫好一点的,大概数个五、六开始深呼吸一次,那功夫不好的,大概数个二次,一、二,第三就要深呼吸了,那就表示这个地方息出尽、息入尽的地方, 可能在中间点上。一般所发生的错误,就在这个地方。你看28页这两个图。
息入、息出本应在「O」这个地方,这个终点的地方换气才正常;若现在在「A」点换气,必有急相;反之,若在「B」点换气,必有宽相。此宽、急相,随着「A」点或「B」点的距离,距离「O」点的距离大小,而分有喘相、风相、气相。
大概我是这样讲,那你自己参考看看。你离这个原点「O」越远,那你就变成「风相、喘相」,你假如离得越近,那就是「气相」。你要是很准,就在「O」点上面,那你的调息就完成了,你就不会有那一种喘相的情形。所以我们才跟各位讲,你要入座开始数息之前,一定要训练自己去了解你的呼吸状况是个什么样子?因为我们刚开始,是数一到十,你不是算随法,不是一、二,一、二这样算。你现在是绕一圈才算一,那绕一圈才算一的时候就要息入息出,这样算一圈。然后再来一个息入,这时候你要在哪里算?那一点一定要设定好。所以你要设定好那一点,你对于息入、息出一定要看得很清楚,对自己的呼吸状态,一定要感受得很清楚。现在我跟各位谈这一点你绝对不要掉以轻心。有人说我学那么久从来没有人讲这一点,那你就常常在那边数不好,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呼吸看得很清楚,然后你在那个呼吸一个循环的时候,一个固定的点上算上一点,然后第二个循环的时候算二,第三个循环算三,你这样子就不会有那个长短差。不会有长短差你就不会有这些叫做气急败坏之相。不然我告诉你给你坐几天你就不想坐了。你就坐在那边烦恼,这个师父也不早讲,叫我来修这个叫什么禅,回去好,我找个理由。家里有事了,身体不舒服了,你理由都出来了。就是因为你这一点弄不好,所以你不用急,我这个地方讲慢慢的,一个礼拜的时间到两个礼拜的时间,就是要你去感受那个息的状况。你感受得到以后,你要数一、二、三就没有问题,剩下来才是我一数到十,常 常数一半就跑掉了,这个时候你就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数到三大概你还有办法,一个人数到三都数不了你的身体大概非常糟糕,生命能量接近于零了,你现在是接近于三,还可以数,当你一数到三,一数到三都稳定下来以后,那你要增加到一数到五就没有问题了。一数到五没有问题那你再一数到七。然后一数到九、一数到十自己去看。那这样你就不会常常 ,我刚才数到哪里去?我记得五还是六。因为数到五的时候我又想到玉山, 数到六的时候不知道想到哪里去了。那这个时候呢你就慢慢地,从一到三开始,你的信心才会很稳固地建立起来。假如 你这个地方没信心,你不可能有兴趣,在没有兴趣的前提之下你这个绝对学不好。因为这只是个基础,第一步而已,下面那工程浩大。
告诉各位,这三个月下来你至少学得初禅,别的没有,初禅应该可以学到。所以这个方法,各位要先自己把它弄清楚。这是你的,这里不抽拥金,也不抽股份,股息都是属于你自己的,你放心。
因此,行者于初入坐时,即应先觉知息入及息出的状况。若急于数息,则常有宽、急之相。当此「风相、喘相、气相」生时,于坐中觉知已,即当放宽身心,重新来过;先觉「息相」后再数息。
这是一个要领,给各位的一个要领,你自己坐下来以后,先去感觉息出、息入的息相,这息的相是什么样子?然后你选定一点,选定一点来进行就没有问题了,希望我们在这个地方,这个要领能够学好。进入华严禅法没什么特点,这是第一个特点,「先觉息相」。
又于坐中,身息已调,若心有「沉、浮、宽、急」之相,则当依前之法调适之。
前面已经教过了,你在坐的时候若是有这种现像,你就要调,还是用前面的方法来调。假如有沉相, 此中所觉之「沉相」, 应提意在息的风门。提起你的注意力在息入、息出的风门这里。刚开始,你就训练这个部份,注意守住风门。风门一定要看清楚,不是鼻尖,也不要眼观鼻,鼻观心,那会养成斗鸡眼。「风门」是指鼻中膈的底部,两个鼻孔间,接近嘴唇的地方。你把心的注意力集中在这里,去数息,息出、息入的情况。各位假如睡觉不好睡时,那你就躺着开始注意鼻息的状况;告诉你,有人失眠的话,你就告诉他这一个方法,睡不着你不要做什么,就躺着把心放在鼻中膈这里,这个叫风门,那你去注意你的呼吸状况,他一定会睡得非常舒服,我告诉你他不要五分钟就睡着了,那你们要是火气太大睡不着你试试看,这个是睡得着早火气不一定会降。这是治沉相的一个方法,我们讲对治的方法跟密宗不一样,密法有什么境界就用什么法,不管[羶罢]、这个什么「绿度母」、「大黑天」等等,它有很多法,有没有效我们不管,但是你禅法就是这一个,不管是什么妄想、什么魔境,通通摄之在风门,其它你不要管。在这一法中所谓的正念,是指这个地方,你记得这样一个原则,这是最好的灵丹妙药;修行中有任何的禅病,你要对治,这是最好的一个方法。你都不要去想什么,人家告诉你诵什么咒,那是他的法,密法的部份,是有要领的,那我们不管,这里地方用这个方法对治。
又若无法举意, 如果注意力始终没有办法提起,则当提意至眉间。
放在风门又不行,就提高到眉间。告诉各位,这个风门到眉间,这个地方叫
「金刚宝剑」,道家来讲它叫「小周天」,我们不叫小周天,但禅法有这个表意。我们这里禅棒有两支,小的那一支就是指这个地方,大的那一支是指我们海底一直通到顶门的地方。你这个地方通了这个地方(指海底顶门)很快会通,所以跟你讲,你注意息,就可以使(色)身做转变了。所以身、息是一体的,一致的,在这个地方你没有透过实修,没有实践力行,你就感受不到这一点,而你有实践力行,你就可以知道那是为什么!现在呢,告诉你提到眉间。
但是行者有沉浮之心相,
我们告诉你可以这样对治,但是你有这种沉浮之相,多半是以妄想、昏沉的作用所致,所以要知道它的原因在哪里。
故当觉已,即应先行扫除妄念。于「沉相」中,举意风门,守意息入、息出,昏沉之势,定可却除。若觉「浮相」,多是妄念作祟,此时举意至丹田,意定在伏妄念。此时亦然,行者当守意息入、息出之际,妄念可却。
马上就可以除掉。刚开始并没有那么容易,所以你要反复练习。各位有没有用过螺丝起子?拿螺丝起子去锁螺丝,应该是很简单的事,可你去看一看小孩子拿螺丝起子,常常锁到,手指头会受伤,为什么?他还不熟练这个工夫啊!看是很简单,但是不熟,你就是不会。所以奉劝各位这一段时间,这一两个礼拜所做的训练,是在训练这个部份。一定有妄念,若没有妄念,你就不是欲界天的人。不是欲界内的人,还不是欲界天,你是属于色界来的还是无色界来的不知道,那这是很不可能的情况。因为从那边来的人大概不会在这边混,他干嘛要来这里混嘛,福报那么大,所以我们这个时候有这么多的妄想,然后有这么多的色身障碍,才有这些情况,那你要懂得一再的训练。
我们可以告诉各位,你在做这种训练的时候产生的障碍,就好像我们生活中有障碍一样,你把它克服一次,那就消你一个业障;不要说消多少业障。克服一个障碍、妄念,或者是这种浮、沉、宽、急之相,你克服一次就等于消你身上的业障一样,生活中的业障一样。消多少我们不管了,至少你一个一个克服,至少一比一。何况这不只一比一千而已。这个是修行的功德所在。这个是对治的一个要领。大概这一段这样讲已经很清楚了。下面讲:
「身、心、息」三事,于坐中本无前后,端依行者随觉随治,使「身、息、心」三事调适,不相乖违。若得融和不二,则能除诸患,却除百病,障魔不生,定道可成。
这个地方是讲身、心、息这三者,虽然文章这样写,你会觉得说好像是各自独立的;告诉你这三者不是独立的,这三个是一个,只是你感受到的层面不同。我跟各位举个例子,你有没有牙齿痛的经验?牙齿痛到底是牙齿痛还是哪里痛你有没有感觉到?牙齿痛起来的时候,我告诉你全身都痛,你知道吗?全身都痛,你牙齿痛起来的时候,你一定坐立不安,有没有?假如牙齿痛就牙齿痛,那你说那你牙齿痛就好,我要唱歌。那喉咙跟牙齿没关,对不对?可是你会发现牙齿痛起来你做什么都不是,全身都在痛。同样地,身、心、息三个它还是一体的。只是你现在感觉的是身不调,是这样子,其实身不调是从「息不调」来的,息调以后身就调,身调以后心就调了。所以你要慢慢去感受到,实际修行上面的问题。我们自己发生一种状况以后,你不要一直说就是这样,那是最笨的人,他智慧打不开,一发生这种事情我就静静看它是怎么来的?它到最后是往哪里去?这个因果之间的关系你在那个时候你就可以感受到了,对不对?我们世间人也常会这样,肚子痛。你怎么肚子痛?肚子痛就肚子痛。你怎么肚子痛一定有原因的,你吃了什么东西痛?不是,吹了风,吹了风所以肚子痛。这个叫胀气。那吃得东西不好肚子痛,那就以后要小心。不管怎么样它有一个原因在。世间事都这个样子,那你可以想像得到,我们自己对自己心灵上的这种变化当中你要不要去注意观察,重点就在这个地方,重点就在这个地方。
这是我们在坐的时候,所以叫做「住相」。修行的过程,要留意的是入相、住相、出相三个部份,再来就是坐完要起来了,这个叫「出相」。
行者于坐中将欲出定之时,于「身、息、心」三者,乃至由细至粗,此中宜注意。
我们入相是由粗到细,住相是指在细中,现在要出呢,就是由细到粗。这样才对,应该有这样的一个感觉,我们的身、心、息,平常在动中,在动是指粗,逐渐的要静下来是指细,然后住是住在细中,现在要出呢,就由细转粗,是这样的一种状况。
第一个,将欲出时,乃心欲出定,此由内发,故先细后粗,先内后外。先不是思,这个心先动。此时宜先放心异缘,心要放开来,在住相中是系心一处,置心一处。现在心要放开来,先感知心思所缘,现在要出定了,心要放开来,要了解一下周遭状况,不然你怎么出定,对不对?次感知身体状况,现在身体的状况怎么样。后感知周遭环境。要出定的时候,心先放,然后呢身体状况怎么样,这个时候,就像各位在睡觉的时候也要这样训练,醒来的时候你不要马上就跳出来了,醒来的时候先感觉一下,噢,我醒了,醒了,周遭环境怎么样,然后眼睛张开,先感受一下,再看看环境,你这样才会清清楚楚了。我们现在醒来不是,被 吓醒的,突然人从睡乡里嘣!跳出来,就像虾子从水中跳出来一样。不是这样的,你醒了,要先了解一下环境,那你现在这个地方也是一样。要出定的时候,心先……像头一样先探出来,然后感觉自己身体状况,然后再发觉周遭环境,这是一个人的本能,动物本来都是这个样子,我们人也更应该这个样子,这个觉性自己要来这样培养。
如是顺利,先将细法散去,待「身、心、境」皆已清宁,方称出相中「调心」竟。
都搞清楚了,弄清楚了,那你才知道说要出来之前,那心已经调好了,能适应外面的状况。突然间就跳出来,那就危险。其次出相中调息者。刚才先调心现在调息要出来。
细法既散,即应开口放气,此时宜想息从百脉随意而散。坐能住心,息必微细;此欲出定,息将渐粗、渐促。因此,初欲出定,必令细法散去。若细法未散,住在身中,将令行者头痛、骨节僵硬,痛苦难当;尔后入坐,将心烦气燥,有息不调相。
这样的话,这个就变成宿疾,宿疾知道吗?就是旧病。那我们人生旅途当中多生累劫以来,你在过去生中不知道怎么修,有没有修这一法,修到这项中去的话,那你这辈子来,那你就会有这些病。现在这些凡夫他没有在修行,他不知道。那这些病一定会发出来,把这个业消了。那他假如不是这样,那这个病假如更严重的话,那就不是发出来而已,它甚至于会带他到死亡。那就变成严重的疾病,那也就是当初在修学这个法的时候,有极不调相,有非常不调的情况。乃至累积下来就变成所谓癌症这一类的。那因果之间的关系,一般人是弄不清楚的。那你只有进入状况中,你才能发现得到,没有进入状况,那无法去了解这些。那我们从这个地方先看,心怎么调,息怎么调,然后我看调身。大致上我们要出定都是从这个地方看而已。因为这个调身的部分。
调息之后,将当调身,然后微动身躯,次动双肩,以及手臂、头颈,后动双足。此皆微动,不宜太促,悉令柔软。后以双手遍揉诸毛孔,次摩双掌令暖以揜双眼,然后开之。待身稍热,方可随意出入。站定之后,更宜两手拍打全身,待血液通畅,即可如常矣!
这个交代得很清楚,我们坐一坐,好!出定!「叩」一声,马上就跑了,跑出去就洗脸了,那很快有各种病,这要留意。要出定你看调心,调心的过程调息,调息的过程调身,调身的过程,你看看这是不是一件工程。就坐一坐要起来就这 么麻烦了。那你想想看,我们入坐怎么坐,坐的当中在做什么?现在出来的时候是怎么样出来的,这样的一个方法大家应该仔细地去体会,所以跟各位讲这是一件生命改造的工程。
所以行者出定,每须在意,从内向外,从细向粗。如是由心、息向身,逐一调之;此与入定时,由身、息、向心,逐一调法,正好相反。这个提供给各位做参考。因为我们要做的这些是前行的准备工作。
现在我们要跟各位谈一谈这个七支坐相,这是今天要跟各位谈的重点。
有很多道家的朋友,他是不用七支坐法,他是三清坐法,它的太清、玄清,还有什么清,他们的坐法是两脚下垂,坐一般的太师椅的那个坐法,他们说这样坐,叫做方便随意自在坐,它有很多名词,那种自在坐,它不是我们讲的这种修定方式。两脚下垂,坐不久,因为那等于站的另外一种姿势,它血液跟气脉没有办法循环。你看着这个七支坐相的原因在哪里,你就知道为什么这样坐。他们的主张是说这二腿下,这样盘腿起来坐,不是每个人都能坐的,这是一个基本原因。那我们也跟各位讲,这个坐法它有它的巧妙处,那么我们必须好好的去作训练。
我们看:所谓七支坐相,乃毗卢遮那七支坐法。行者修道,于四威仪中皆可学道,四威仪,行住坐卧,然此四威仪,乃以坐修为最胜,故以坐修一法通收初学。
你站着、躺着、走着也可以,行、住、坐、卧都可以,最好初学,无论如何不要学躺。你躺下去叫卧禅,那当然卧禅。二十四小时都可以卧了。那你禅不起来了,你被床铺缠着了。
这个所有的初学都从坐禅开始,你除非有特别因缘,像我们刚才跟各位讲的,那你真的睡不着,那时候躺着训练一下,那只是个方便,那不是叫你真的去学那一法。
有了,公案中最有名的是阿难。阿难是怎么开悟的,他也不是四威仪开悟了,他是四威仪之外开悟的。我们绝大部分开悟的人二个方法,一个坐中开悟,虚云老 和尚是坐中开悟。那我们公案里头看到很多大德他是行禅开悟。踩到香蕉皮,就在那一刹那之间开悟了。或者脚在搬石头,石头砸到脚根,他开悟了。那我们那二腿你都打烂了你也不会开悟,所以你最好从这个地方来。
阿难他不是,他到世尊入灭的时候,他才证得初果。那么要结集的这段期间他一直没有办法再进步,他很急,因为他这一年的时间,他一直的在精进,但是一直没有办法成就。到最后了,时间到了,就要封关了,他进不去了,怎么办呢,他想想完了,完了。尤其最后那七天他根本就不眠不休,他想没有办法了,就要昏倒了。他坐在床铺上,要躺下去,就在坐着跟躺着之间他才开悟了。所以他即不是坐着开悟,也不是躺着开悟,是坐着跟躺着之间。他当时,所以阿难开悟的那个相,他应该是坐着,这个手伸出去,要躺下去的那一相,他是这样开悟的。那这是很少有的情况。
所以我们一般的标准,学法还是从坐禅中来,那么要坐的时候它有七个要领,我们叫做七支坐法,因为这七个要领,都是相上的问题,所以我们叫七支坐相。
第一个是结跏趺坐,结跏趺坐的时候,不管你是单盘、双盘、金刚坐、方便坐,都无所谓,但是重点在三点要鼎立,屁股还有两腿一定要成三点,这样坐的才会稳。
第二个「双手结定印,姆指要相拄」,有很多人是这样坐的,还有人是这样坐的。然后放在这个膝盖上面。那么你在你的道场,你善知识那边怎么指导,你就跟他学这样子。不过这里告诉你的是是双手结伽,这个结定印,这个叫如来定印,一定记得这地方是轻轻的,大概指甲碰指甲,指尖碰指尖,你不要挤成这个样子,这表示你很紧张。这个是平行的放着,二掌怎样放着这无所谓。你自己去调调看,这里面很多故事,那我想这不足为信。你要认为有关你自己再去调。
第三个,「头要正、颈要正」,头正颈就正;「脊要平、肩要平」,就是脊椎要直;肩要平。头正、肩平跟脊直,颈正的这个地方刚好构成一个十字形。这个颈要正,这个颈要正你就要收下颚,这样颈部才会正,要不然颈就向后倾。下颚要收下巴,眼睛向前平视,开合以自然遮光为主,你稍微了解这种情况。「舌抵腭」,这舌头要顶着上面牙龈的地方,口水会自然下流,你就不用为了吞口水,干扰你的注意力。
第四个收下颚,头顶向正上方,这个地方,我们下面再跟各位讲,现在先看下面。
七支坐相的目的,乃在调身。调身之中,除了身相之外,重点则在呼吸顺畅,口水自然成津,下咽无碍。换气自然,无有膈噎之障,使能气流通身无有障碍。是故静坐能通气疏郁,自然却除百病;愚者不知奇妙,擅自作主,乱改其制。其轻者,不得其利;重者,病相连连。皆导源于此也。
这个为什么我们要强调这七个部份?现在我们看下面这一文。
第一个、结跏趺坐。这个基本的姿势。其标准姿势是指双盘的坐姿。若筋骨不适者,亦可单盘,左、右盘不拘,金刚坐亦可。金刚座就是两腿交叉收进来,这样就好了。唯令通身舒畅、脊腰可直、可正即可。也就是说你这个坐姿,要让这个腰、脊椎要直,能够正、能够直这样就好了。此中之注意要项,这里要跟各位谈的就是臀部、左脚膝、右脚膝,三点必须鼎立。鼎立不一定膝盖着地,你要能够把这两边拉平就好了。
唯此三点皆正确着地,身体的重量才能均匀的分布在三角形的面积上,此一姿势才能久坐而不倾倒。倘不能成「正三角形」而坐,则行者的坐姿,必将因力学作用,而将身体调出奇奇怪怪的姿势。若此时间一久,可有倾覆之虞,且随岁月的增长,可能衍生各种禅病之相。
因为我们修学,不是只有这三个月,假如只有这三个月,那无所谓。那你可能三十年呢,等到发生问题,觉得为什么会这样的时候,那你会说我一向如此,那个病因就被你盖住了,因为三十年下来,那我三十年都这样坐,都没事啊怎么现在有问题呢?那你从第一次坐开始,就在累积那个病了。那你不知道,你会以为都三十年都没事,怎么现在这个病跟它有关呢?我们现在的生活习惯就是这个样子。所以第一个呢,这个坐姿一定要坐好。这个三角点坐起来的时候它是一个它是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正三角形的面积,坐好的时候,那就很稳,坐如钟的姿势,你可以从这个地方看得到。你假如这个坐得不好的时候,不会坐如钟,会像一块石头歪一边,变成那个样子。
第二、双手结定印。其标准姿势是掌心向上,姆指相拄。这二个掌心都要向上,此相含顶门及两足心。因为标准是双盘,双盘你注意,脚心通通向上,通通向上,这二个脚心,二个手心,再加顶门,对不对,头要正,这样叫做五顶五智尊,这个是密教的术语。那事实上这五心向上在整个修学中它影响相当大。所以修密法中的根本印相,那个相的基本印,他本身身相这个就是一个印,不是只有手印那边比的那叫做手印。这个叫身印,基本上的身印。所以你看,所有成就者都是这一相,它起作用也是这一相。
禅行者能约此相,则禅密一家矣!他们就合在一起了。你不知道为什么,它就是这个样子。故双掌心不宜有碍,且姆指相拄,令气流畅无断。这个地方,现在我们初学,你不知道,这个地方他气是可以通的。他轻轻相拄而已,就好像两条电线这样跨着就好了,他电就过去了,他不一定要怎么扭在一团,那是有动相的时候才有 这种状况。否则轻轻一跨就可以了。我们也是一样,这个二腿盘回来,假如你是金刚坐,而不是我们一般的这种双盘的话,你要注意腿盘起来的时候,这个脚跟要靠近身体,你假如盘双盘盘起来的时候,脚跟要尽量靠近鼠蹊部。那你假如是金刚坐的话,那个要给靠过来我们肛门的地方;二个足根一定要往身体的部分靠进来,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部分。你不要靠到把屁股坐到脚跟上,尽量往里面靠,掌心给它向上。
此相两合,可使行者心性平和,气血流畅,不至于火气上扬,口臭四溢。
这个我们到过几个很精进的道场,他们都很认真在修学,每次讲话都要距离五公尺以上.为什么火气那么大会口臭四溢,这就是行法不当!在台湾这几个很精进道场中,我们发现一个最大的问题,都是个人努力精进,没有人指导。所以在精进的时候他们有一个特色,一个人一个关房,南部很多这种道场,我告诉各位,你最好不要去,设备很好,你自己闷在里头,你死了也没人知道,告诉你你死在里面人家还说他很精进,已经三天没出来了。要修行一定要这样共修,禅堂坐,指导是开放的,没有秘密的,即使是小参,是你我二个人在对话,也是开放的,这里面没有秘密的。你一个人闷在那个地方你怎么修。我去参观他们关房里头,那真是千奇百怪,有那个关房叫楞严关房,楞严关房,那关房里面很显然是精进楞严经,我看那里面什么经都有,有一个叫净土关,我看他什么法器都有。他在净土关里只摆一本《四合经》跟早晚课诵本,这个叫做净土关吗?不对了,我敢肯定他出来的时候梵贝一定很好,所以他应该叫梵贝关,那怎么叫净土关呢?所以这个都是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之下,所产生的一种怪异现象。一个道场它带一个道风应该大家要一致。那这种情况我们只 能说他们很发心行慈善事业,提供一个地方给这些人在那边精进的盲修瞎练,只是这样而已。所以发生偏差都不知道为什么,都不知道为什么,像这个就是这种情况。……此五心向上,气清;姆指相拄,气顺。气清且顺,可免气息之不调相,乃行者于住心一处之增上缘也。
这个「住心」一处或者「置心」一处都可以,所以这个身相调整,它是一个很重要的增上缘。
第三、头正,是福报相;脊直,是健康相;眼平视,是慈悲相;此三相摄三千威仪。此有二义:一者,此三相助成坐相可久可长,历劫不易其姿,亦不改定功之貌,且可却一切风寒外境之侵扰。
这段讲的很豪放、很雄壮,你要能够慢慢地地享受它。这个第一个,福报相、健康相、慈悲相,这个你自己慢慢去享受,这个三千威仪。有二个意义:
第一个,助成坐相可久可长,历劫不易其姿,亦不改定功之貌。各位你假如说我只是混一混玩一玩就好,那也就算了。那你假如不小心一气之下我给你坐看看,那你很有可能像智者大师的师兄一样,一坐八百年。他在唐朝,在隋朝的时候坐进去了,经过唐朝不知道,到南宋末年的时候才被发现,他就坐在树下,一坐入定了,坐了八百年没人知道。有一天,一个官员,人家抬轿的,以前抬轿没有开车,轿子到那边放下来,这个官员从轿子里出来,哎,怎么一个人坐那里!竟然八百年都没有人看到。后来想办法他就找来一个老和尚问说:这个是人吗?一堆人猜了老半天,说肯定是人,这个是人没错。 可是那个不只风尘仆仆、灰尘已经覆盖很多,又风雨,风霜又下雪等等,你看看,八百年,不改定功之貌。且可却一切风寒外境之侵扰。这时候一个老修行来了,说怎么呢,说把他请出来问问看,既然不会烂就是没有死。官员没学佛,就算有学佛佛法造诣也不深,那怎么办呢?引磬三声,他出定了。问他是谁?他说我是隋炀帝的国师的师兄,他还以为是隋朝呢。人家跟他讲说后来怎么样怎么样,都没人知道。他都不知道,什么唐太宗了什么,统统不知道。那他怎么知道,证明他是隋炀帝、隋文帝时代的人呢?就从他所描述的状况中了解。你不把人家叫出来他还不会死,叫出来他就要死了。在定中八百年人家没死,那把人家叫出来物理现象他就要死了,过几年他就走了。这个就是说定他的特殊性。我们不知道,你知道修什么吗?
第二个,头正、颈正,可以不加重身体的负担。脊直、肩平,可使神经、血液、内分泌等系统放松,自然运作。眼平视,使眼帘自然下垂,以遮光为度。外尘不侵、境不侵心,行者摄心自然成就矣!
你这姿势调好了,那要成就就快了。这些基本条件你都没有办法弄好,那你很难讲成就,因为障碍很多。
第四、舌抵腭。其标准姿势是自然闭嘴、口中无空隙,此时舌尖上顶上颚齿龈处,舌尖应在上门牙之牙龈处。
你不要把舌头一转,贴到犬齿、臼齿那边去,你贴到那边去的话,一出定,讲话就会变鹦鹉一样。
此相之中,行者之口水,自然随舌根两旁下流入咽喉处,故长期住意在息,咽喉不至于干涸、涩痒,而影响静坐,亦不致于有吞咽口水而影响数息之顾虑,故可长时入坐。这很简单,讲得很清楚了。
第五、收下颚。头正、颈正,是指头不左右偏;收下颚是指头不前后偏。具此相,头顶百会穴,正直向正下方,此标准姿势,是指百会穴与海底穴是重迭的。
知道吗,你从上面看,整个脊椎,是只有一个圈圈而已,从百会到海底,所有的脊椎,它是直的。那脊椎是有点S型没有错,可是这两个穴道是重迭的。
从正上方透视,两者是一。此一姿势方可久坐,经劫不替,此乃真大丈夫相也。这个才是真正的坐如钟,你看看,这姿势有多美啊!不用搔首弄姿。
此毘卢遮那七支坐相,即是:
身定气清又神闲,如是经劫不动摇。
若人入坐一须臾,如同永恒无别异。
若人以此来摄心,即能顿证佛性海。
是故行者当勤修此法,莫易他缘,妄自行于他相之坐姿。或有善知识之指导,
则宜依之勤学,莫使自心混乱,致使定功不克!
我们是天才很多喔。
到这个地方一个单元这是基本的。我们剩下来的时间,再把后面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我们不详细讲了,我们前面有讲过几个部分,我把几个重点跟关键的地方,再跟各位做个简单的说明。因为这里面都是、可以说是参考资料,相关的参考资料,将来你可以翻开对对看, 在实际禅修的过程当中,这里面有很多资料,可以给你做参考。
好,我们今天就到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