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华严札记(十四)
 
{返回 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69

华严札记(十四)

——三条规约的佛法内涵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法华经》序品中如是记载,一语道出佛陀出世本怀——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佛陀最关心的问题是让众生离苦得乐、究竟成佛,快速成佛。佛法最大的意义在开示我们成佛的方法,其实我们何尝不想早些成为佛陀那样彻底证悟的人呢。但是成佛是急不来的,需要跟着团体一起往上修,其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不再赘述了。无论哪个道场和团体,要正常运转,毫无疑问,一定是要有规矩的,规矩的目的是维护整体、成就众人。以龙泉寺道场来说,对于常住居士的规矩可谓简单到家了:坚持随众,不讲是非,服从管理。而这看似简单的三条规矩,要真正做到,也是须要拿出些精神的。

  随众,就是跟随大众,说白了,就是跟着大家统一行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常住都安排好了,你只要跟着一起做就好了。就比如拿春节法会诵经来说,八十卷经一卷不落的诵下来,这叫随众。但这还仅仅是一个内容,还有其它的比如上殿、过堂、研讨等等内容呢,都能坚持下来吗?随众,就是在造一种与团体、与道场和合的共业,坚持随众就是坚持造共业。个人造业可能出现差错,但是大家都错的情况就很少,把自己的别业融入大众的共业中,就好象一滴水流入了大海,永远都不会干涸的。一滴水的力量是是微小的,但是整个海洋的力量却是无穷的。一个人造善业,仅是一个人得到小功德,但是大众一起造善业,相当于每个人都具有整个善业的功德;个人做事,困难比较多,但是大众一起做,很多事情就容易成办,很容易积大资粮;随众做到了,就与道场、与大家建立好了很好的缘分,就是为自己建好了共住、共学、共事的缘,就为自己长久持续的进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随众做好了,就不容易观过、就不容易抱怨、就不会傲慢……再说得明白一些,随众做好了,就比较容易做到安住道场,而只有安住,身心才可能稳定,只有身心稳定,才可能做心灵的提升,最终才可能有成就。这个听起来很简单,其实做到很不容易。它难在什么地方呢,一个是随众,一个是坚持。随众的目的就是让我们丢掉自己固有的东西,就是破我执,我执一旦破了,所谓的我,也就没有了,就成阿罗汉了;阿罗汉已经入圣者位,是可以了脱生死出六道的,那可是真是大自在、大快乐的境界。

  任何一个团体或群体,致命的伤害不是来自于外面,而是来自于内部,尤其是讲说是非。讲说是非是一个人缺乏道德的表现,也是破坏和合的直接因素。是非,就是对错;说是非,就是在分别对与错,就是在分别高下、查找过失、制造对立、增加烦恼。佛法教导我们要把心放正、放平,就是说不要我们去计较、分别,因为做这些会使内心变得不平等、不真诚、不清净,而不平等、不真诚、不清净恰恰是我们修学佛法最大最大的障碍。心里有分别和计较,已经在造不清净的业了,何况还要动之于身口。动了身口,就说明内心已经串习很长时间了,串习是非的过程中,怎么能有快乐呢?真是害己害他啊。“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内心的分别心串习久了,就变成业障了,一旦业障形成,法水就再也难以进入心田了。我们的目标是要学法、求快乐,而快乐的源泉是佛法,你佛法都进不来,烦恼怎么能祛除、智慧怎么能生起、快乐怎么能得到呢?我们要建立清净、和合、增上的师法友团队,不就是要祛除烦恼、增长智慧、得到快乐吗。王尧教授牢记他老师费孝通先生的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多么大的心量啊,这是多么大的胸怀啊,一位世间的学者尚且可以这么的包容和大度,我们作为佛陀的弟子,更要让自己的心变得更加慈悲、包容、感恩。只有内心不想“是非”,才能做到不讲“是非”,身口造作是内心的外显,“是非”已经到了要“讲出来”的程度的时候,可见内心的烦恼到了什么程度,这可要认真反思啊。是非心,就是分别心,分别心去掉了,就是菩萨。

  坚持随众做到了,不讲是非也做到了,难度再高一些:服从管理。管理,就是引导和梳理、调理,说得再清楚些,就是教育和安排。这里有一点要明确,寺庙也好,常住也好,对我们的任何一项所谓的管理,都是在帮助我们更好的改习气、学佛法。寺院对我们的管理,其实就是对我们负责,对我们的法身慧命负责。认真的想一想,有哪一条管理是在引导我们走歧途、做恶事呢?常住代表的是佛法、善知识是佛菩萨的示现。常住制定规约,就是在帮助、教导我们更好的去烦恼、得快乐。作为个人,服从管理就是最高的修行。因为要服从,你便不会加入个人的见解,就会认认真真地配合常住,这样以来,习气得到对治、烦恼得到调伏,不知不觉,其实已经在修行了,这难道不是很美妙的事吗?仔细再想一想,我们心里所想、所追求的,与佛菩萨、师长所想要给我们的,根本的目标和宗旨都是一样的,与其自搞一套,为何不听从接受的经验和指导呢?难道一定要走很多弯路、错路,把自己碰得头破血流才知道:噢,原来自己这套真的走不通。到那个时候再来找师长,岂不很愚昧吗?况且那个时候很多缘起都发生很大变化,还能不能有现在这样好的一个状况还不一定呢,所以,当下的机缘才是最重要的。服从管理做到了,就是做到了对三宝和师长的信;口头上讲对三宝、师长有信心,可是师长、三宝所说的、所引导的不能服从、不能做到,怎么证明我们有信心呢?真正做到了服从管理,起心动念就清净了,妄想没有了,就是佛了。

  上面说的“坚持随众、不讲是非、服从管理”,对应了华严经说的“执着、分别、妄想”,三条规矩是正对治,就是彻底地放下了执着、分别、妄想。当然,对于目前我们的状态,这个要求太高了,但是这是一个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我们有这个信念:我早晚要达到这个境界。

  再多说几句,三条规矩里面其实也是包含了六度。放下身心世界,这是布施度的最高境界,随众做事,就是把自己的体力、劳力、才能布施出来为常住、为道场服务;服从管理,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让怎么干就怎么干,完全没有自己,也是在实践布施的内涵。在随众过程当中,一定会遇到意见、想法不一致的情况,但是依旧要按跟随大众,自己的想法就要搁下来,这就是在修堪忍;碰到不习惯的、不顺眼的人、事、物,因为有大众在,很多时候就不好意思说出来,尤其是第二条不讲是非,就更加在训练自己忍辱的功夫;服从管理更是在修习忍耐的法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恶习气、坏毛病很容易显现和释放,但是在大众场合中就不太容易冒出来,一方面是心有所缘,二来大家互相的共业有加持力,于是身口意很收敛、很规矩,久而久之,贪嗔痴慢这些大的烦恼就得到平息;持戒的最高层次就是:不起贪嗔痴慢。不讲是非这一条其实也是与持戒度吻合的。不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当我们一直不间断的在坚持随众、在不讲是非、在服从管理的时候,不就是在修习精进吗?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坚持随众也好,服从管理也罢,真正认真去落实的当下,就是没有了妄想和杂念,就是在与禅定相应。最后一度: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就是说,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宗旨不变、理想不变、目标不变。现在世人有几个人一生就指向一个目标永远不改变的,很多时候都是随着周围的境况在不断变换自己的目标和宗旨。来这个道场也好,住在这个庙里也好,大家的宗旨目标是一致的:执取功德消业障、祛除烦恼净身心、自利利他求解脱、离苦得乐成佛果……这个不曾动摇的,这就做到了不为他歧所惑,就是大智慧啊。

  华严经多次讲述“执着、分别、妄想”的问题,这是在告诉我们,这三点是我们无始劫以来最顽固的东西,就是这三个东西障碍住了我们的智慧、福报和德能,这三个去掉一个,就距离我们的本来面目近一分。执着放下了,就是阿罗汉,作为阿罗汉这样的圣者,对一切都不再执着,也就是达到了了脱生死的境界;执着放下了,分别也放下了,就是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菩萨视一切众生都是一样的,千处祈求千处应,没有亲疏冷暖的区别,都会慈悲救拔;要是连妄想也放下了,就是佛了,一切的如来、佛祖无时不刻在想着如何救度众生,只有这一念,没有妄念。师长对我们的期望从三条规约里面,可见一斑,真可谓“深心寄厚望”,慈悲到极处了。我们可不能辜负师长、佛菩萨的美意啊!


{返回 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华严札记(十五)
下一篇:华严札记(十三)
 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与经验 四、分享三宝悲智力·体悟佛法赖师友..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五讲 下篇
 生命整体性的意义 6
 心胸格局——菩萨度众生就是引领时代
 楞严感悟系列篇之一 从开悟到成佛
 从内心寻找苦乐源头 四、识破无明立正见·五蕴假我虚妄境
 怎样发心修行 5
 不被六根蒙蔽 5
 建立终极信仰的意义 6
 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与经验 一、无限生命无常观·远离五欲绝世情..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淡定,一种别样的幸福[栏目:淡定的人生从舍得开始]
 《金刚经》系列开示 94[栏目:常福法师]
 《修心剑轮》噶登派修心论著开示[栏目:祈竹仁波切]
 勇赴危境,代弟舍身[栏目:心念与命运·第3册]
 中观四百论广释[栏目:五部大论专集·入中论·参考]
 五位修行和五重唯识(江海)[栏目:唯识学研究]
 法见 17 以正念保护[栏目:向智尊者]
 相应6经 侍从官经[栏目:相应部 55.入流相应]
 世间一切都不是自己的,唯有福报才是自己的![栏目:慧光法师]
 兴道相师(第六篇)——二○○八年学习二时头陀体会(释亲融 比丘)[栏目: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