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1~9)
 
{返回 傅味琴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0119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1)~(3)

——傅味琴

解 题

今天开始讲《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完全根据能海上师的讲法的讲录。解放前,能海上师是在重庆金刚道场讲了一次,在重庆沧白纪念堂讲了一次。我这次讲的内容是我把这两次讲录汇总起来,所以说是比较详细的。有的同学可能有一本叫文殊五字真言念诵法的讲录,这是能海上师在重庆金刚道场讲的。

能海上师所讲的法在某些方面来说,我保存的比较详细,其中也有个原因,因为当年我去五台山,常在能海上师身边。还有个原因呢,在十年动乱期间,我家没有被抄,当时破四旧破得很厉害,在上海,咱们住的里弄,很多信仰宗教的人被抄家。

能保存能海上师的讲录是你们的福气

有一天清早,我还在家里的小佛堂里念经,对外面的敲鼓敲锣,我也习以为常了,忽然我的小女儿来跟我说:“爸爸,看样子快到我们家来了,”我就有点紧张了,佛像经书也不知往哪儿藏好,当然藏了也没用,一抄家无论什么地方都抄得出来,我想还是我自己出去,我刚走到房门口,他们已经走进房了,但是看我出来了,他们就不再往里进去,他们朝着我说:“外面的形势,你知道不知道?”我说:“我知道,昨天从南京路上走过,我都看到了。”他们说:“那你有什么打算?”我说:“毛主席教导:知识分子的改造是长期性的。我自己会处理的。”“好好好,你自己去处理啊。”就转身出去了,就那样一个因缘,我就没有在破四旧中抄家。所以笔记都保存着,如果那一次被抄掉了,我也没有了。这么多笔记谁记得住,今天有笔记可跟你们讲,也是你们的福气。

菩萨不讲辈分

先讲“经名”。《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文殊菩萨大智慧,是诸佛之师,怎么菩萨成了佛的师呢?因为文殊菩萨早就成佛了。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成佛,各位大菩萨都发愿来护持。一个世界只能有一尊佛,例如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我们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佛了,其他的佛都发心来护持,来娑婆世界作释迦佛的弟子。早年,我走过不少地方,在名山道场,听到有排辈分的风气,皈依、出家,他们都排辈分。比如说,在你这儿剃度,我这个辈分不对,我应该到你师父那里去剃度,那是不愿意降低自己的辈分。照这种的思想意识来看,佛竟然愿意当菩萨,那不是很奇怪吗?这位文殊菩萨能放得下吗?菩萨,佛,不是众生,因为他没有傲慢,凡夫无论怎么表面的谦虚,可心里的傲慢并没有打破,我是你师公的徒弟,出家了,我跟你同受戒,这个辈分不是平了吗?我应该到你师公那里去受戒,我是师叔。如果不把这一点打破,我们的菩提心,平等心,很难圆满,菩萨在六道度众生,还愿意投入到畜牲道去,愿意做牛,做马,那真是不可思议。

众生有分别心,佛就分别而说

我们经常称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智慧最大的就是文殊菩萨。中国四大名山,四位菩萨都是大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愿地藏菩萨,大行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也早就成佛了,所以被人们称为倒驾慈航,往回开船,回过来度众生,慈悲心的关系。

四位菩萨大智、大悲、大行、大愿,都是方便说

四位菩萨大智、大悲、大行、大愿,都是方便的说法,如果不通过分别,众生很苦恼,说菩萨都是一样的,那我到底去求哪位菩萨?反而没主张了,所以如来不得不方便说,你要求智慧,跟文殊菩萨学;你有苦难,求观世音菩萨,跟观世音菩萨学圆满悲心;你要完成极大的愿力,跟地藏菩萨学;你要在度众生事业上办得很大很大,你跟普贤菩萨学。那么众生就有个头绪了。所以众生的分别心很厉害,如果一下子叫众生进入无分别状态,那是不可能的。

文殊菩萨是大智也是大悲

文殊菩萨是大智也是大悲

往里讲,菩萨都是一样的,“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这两句话,你用在哪一位菩萨身上都合适,我们修的文殊略法开头就这么四句话,还有两句,“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文殊菩萨是大智慧,也是大悲心。一个有智慧没有悲心的人,他不会度众生,也不会度得那么广。观世音菩萨称大悲,其实观世音菩萨也是大智慧,因为大菩萨智慧悲心都是圆满的。

圆满了就完全平等

圆满了就没有大小,圆满了就完全平等。比方大学毕业当老师,有语文老师,有数学老师,有英语老师,千万不要认为,语文老师只懂语文,不懂数学。那数学老师不懂语文了?他愿意教语文,不等于说他数学不懂啊,他愿意教数学,不等于语文他不懂啊。我这样讲,能够逐步逐步打消你们的分别心,要使众生脱离凡夫知见是不容易的事情。人生犹如演戏,如来度众生也不过是演场戏,不要执着,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没有释迦佛,什么也没有

我们恭敬文殊菩萨,可不能不恭敬观世音菩萨。我们恭敬释迦佛,因为我们是释迦佛的弟子,我们不能不恭敬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是佛啊!我们恭敬阿弥陀佛,不能不恭敬药师佛,也是佛啊!也是圆满的!抓点滴,搞片面,都是末法时期非常可怜可悲的现象,导致众生分别心越来越大,执着心越来越厉害,越来越难以成就,还背了罪过。释迦牟尼佛称本师,本师意思就是我们根本的师父,因为我们是娑婆世界的众生,释迦佛是娑婆世界的佛,我们皈依释迦佛,释迦佛是我们根本的师父,没有释迦佛,什么也没有。

“从佛口生,从法化生”

一个佛弟子,忘记释迦佛就是忘本,释迦佛好比是我们的亲娘,我们都是释迦佛生出来的,所以称佛子,经书上说的,“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从佛法中化生出来的,法从哪里来?法是释迦佛口里说出来的,我们听了后,我们信仰、皈依了就成了佛弟子了,所以叫“从佛口生,从法化生。”

释迦佛是我们的亲娘,也是众生的父亲

释迦佛也是众生的父亲,经书上说:“三界众生唯一父。”仅有一个父亲,那就是佛,就是释迦佛,现在很多人忘本,结果就出现了很多不孝父母的现象。有一年无锡一个老居士再三跟我说:“老师啊,你要多跟大家说说不要忘记孝顺父母的孝道,那是忘本啊”,从前,社会上的人还唱过一支歌,“没有天,哪有地,没有你,哪有我。”没有释迦佛,哪有我们的今天?

亲娘不照顾,出国去享乐,也是忘本

社会上也有忘本的人,自己要结婚,当时,上海房屋紧张,要父母把大房间让出来,还有竟然叫父母住在楼梯底下一个黑洞洞的小间去;还有更厉害的,为了自己结婚要房子,把父母赶出去,父母没地方住,只好到派出所去哭。还有一种忘本,开放以后,妈跟孩子说了:“你美国的姨妈来信了,说她那边很富裕,还盼望你到她那边去读书。”于是这孩子天天想到美国去,从前一进门就叫一声“妈”,照顾妈,因为妈在生病。现在一进门:“妈,我什么时候到美国去?”也不考虑妈在生病,你还要照顾妈啊!有了一个美国富姨妈,忘了一个受苦受难把你抚育养大的亲娘,这也是忘本吧。

佛法在衰落,众生在苦恼

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就是我们的亲娘,佛法在衰落,众生在苦恼,你听到释迦佛告诉你,东方有琉璃世界,西方有极乐世界,如此庄严,你求往生他方世界,非但我不反对,还帮助你去,临命终时,一刹那往生佛净土是好事情。可是你现在还没有到去的时候啊,你仍要关心照顾好妈和妈所在的这个家。

抬高一尊佛,贬低十方佛

还有一种,那是知见错误,佛教是平等的,你把某一尊佛抬高了,把别的佛都贬低了,从前我在上海听到有些老人在说:“阿弥陀佛最大。”那么其他佛要排队了,谁是老二,老三,谁是最小的小佛呢?又打了个比方:“阿弥陀佛好比是校长,其他佛都是他的学生。”十方如来平等平等,释迦佛跟东方佛、西方佛、南方佛、北方佛一样平等,释迦佛也没有超过他们,他们也没有超过释迦佛,圆满了还有什么不平等的?所以众生啊,如果不好好学法,背了罪过就容易下三恶道了。

打掉分别心,进入平等境界

宇宙的真谛就是平等,不平等是人制造出来的,人世间已经制造了这么多不平等,形成了一个世俗知见,今天佛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就是要引导我们进入佛之知见,要打掉分别心,进入平等的境界。

五字代表五方佛

五字代表五方佛

五字根本真言,这五个字是表的五方佛,中央毗卢遮那佛,东方阿閦毗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成就佛,佛很多啊,十方都有佛,我们忏悔文里就有35佛,大忏悔文里88佛,听说还有拜千佛忏的,那就有一千尊佛的名字了。又出现拜万佛忏,越来越多了,我也不知道一万尊佛的名字有没有搞清楚,这么多佛能否简单一点,否则你光念佛的名字,经文也别念了。

五佛表五智

佛的智慧都是圆满的,众生总希望分别得清楚一点,容易学得进去,所以呢,同时,每尊佛在修行的过程中,也各有各突出的地方,仅仅是突出,不等于说别的就不圆满啊,好比米饭有米饭的特色,面包有面包的特色,馒头有馒头的特色,但是不等于说其中有一样吃不饱,不过各有各的特色就是了。五方佛在法上讲,是表五种智慧,中央毗卢遮那佛,表法界体性智,东方阿閦毗佛表大圆镜智,南方宝生佛表平等性智,西方阿弥陀佛是妙观察智,北方成就佛,成所作智。那么我们今天修的文殊法,就是修的这五种智。五种智慧修好了,就成佛了。

五智圆满即成佛

当年能海上师讲过一句话,如果你真的把这本文殊法修圆满了,你就能成佛,这本文殊法是从凡夫修到成佛的仪轨。极其的殊胜。以后还是会详细讲的,刚才只是报了个名相。你们一时听不清,慢慢辅导老师会给你们辅导的,也用不着马上学懂的,因为这都在以后讲的。

五字真言,真言就是真实不虚,世间上的一切皆虚妄不实,唯有佛法才是真实不虚的。

要懂佛法,只能用语言来表达

佛法有真俗二谛,世俗谛就是语言文字,用世俗上的道理,种种的名称,使我们容易懂,用这些来解释佛法的真谛。不这样做,众生是很难懂佛法的,应该用众生容易懂的方法,使众生能够理解,所以要有世俗谛。举个例子说,众生有来有去,你用语言来表达:“他来了,”众生懂,“他去了”,众生懂。所以不能离开语言文字。离开语言文字,你什么都不懂,要给你解说你才会懂。

没有文字般若,什么也没有

能海上师说过:“没有文字般若,什么也没有。”因为众生懂“来、”“去”,他走过来叫来,离开了叫去。就可以解说“如来”了。就像《金刚经》里所说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因为众生懂来去,就可以给他解说如来为何没有来去,否则的话,怎么懂啊?

好比一个孩子问妈:“月亮在哪里啊?”妈为了使孩子懂,想出一个办法,用手指指月亮:“这就是月亮。”孩子就会朝指头去看月亮,假如再不懂呢?你还得跟他讲清楚啊。

佛法懂得少,错了也难纠正

如果孩子搞错了,“哦,指头就是月亮。”(众笑)那么也得跟他讲清楚,“你朝我指头指的方向去看天上,那个亮晶晶,圆的就是月亮。”所以佛法要大讲特讲,要广开地讲,尤其末法时期,要讲得更多,听得更多,否则,就容易搞错啊。搞错了,也不容易纠正,因为听得少啊。

佛要我们多闻广学

有人竟然说佛法不要听得太多、太广,这跟释迦佛说的话恰恰相反,释迦佛要我们多闻、广学,修要专修,学要广学。现在这样就变成少学专修,或者说不听法也能专修,搞成佛弟子不懂佛法盲修瞎炼、迷迷茫茫、错误百出,再加上现在末法众生崇拜偶像,慕名思想特别浓厚,总认为哪个名气大,就肯定没错。但是我翻过名气大的人写的书,一翻就看出了错误,使我慨叹万分,在事实面前,我说了一句话:“现在的错误大都发生在名气大的人那里。” (第一讲完 2001.3.7)

真言就是真实不虚

真言就是真实不虚

今天继续讲《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现在讲真言,真言真言,就是真实不虚的话,既然是真实不虚的法,那当然是佛法了。有人一看到真言两字,就想到密宗,因为密宗又称真言宗。那我们先来讲一讲长期以来不少人对密宗的错误看法,如果把密宗说成妖魔鬼怪,那就是谤佛谤法了。

密教不是妖魔邪道

70年代初,我头一次到温州,在一个居士家里,当他们去吃晚饭的时候,我稍微翻阅了一下桌上放着的30年前的弘化月刊,其中有一小方块的文章,竟然把密宗骂成妖魔鬼怪,我吃了一惊,一看,原来是一位名声很高的出家人写的。怎么连密宗也是佛法都不懂?造成了很多人长期以来诽谤密宗的恶劣后果。因为名望高,大家都听他的话,一代传一代,一直传到现在。懂佛法的人看他们这样做造罪很可怕,不懂佛法的还帮他们印书,大量地送。

比丘戒是不公开的

带着宗派偏见,宗派感情,只听一个人的话,就会变成依人不依法,应该是依法不依人。有本印送很广的书,写书的人作一问答,“问:佛教里的事情也可以对不学佛的人说吗?答:佛教徒所信的是光明正大的真理,哪有不能对人说的事情,因此一切经论完全公开,什么人都可以研究。”这几句就错了。不懂佛法的人写书,写错了要害人的,由于这样一句话影响了很多人,我们这儿过两天又要来一位老师,专门去教泰国来留学的七位小和尚学汉语,就是他,当年有一个又是佛教又是气功的人打电话给他,也说了同样的话,“佛法光明正大,什么法都可以公开,为什么你们认为有的法不能公开?”他回答说:“我问你,比丘戒能公开吗?”哎,这么一句话,驳得这个人没话说。

不能说佛有的法不光明正大

没话说的人,不见得会放下傲慢,社会上的人傲慢还容易转变,佛门里的人傲慢很难转变,为什么?他执着自己得到的法。我们再回过来看看这句话:“佛法光明正大,全都可以公开地讲。”岂不变成释迦佛还没有他光明正大?释迦佛竟然还规定有的法不能公开讲,非但不光明正大,还带有阴暗面,也等于在说不公开的法是不光明正大的。既谤了佛又谤了法。刚刚接触佛门的人,听了这个话,也会同意的,因为比他更不懂。

不要因谤法耽误了很多人往生

后面还有:“不像别的宗派,有什么真言密咒,只传教内,不传教外。”这几句不对了,别的宗派都变成不是佛教的旁门邪道了。尤其是明明白白地在诽谤真言宗,密宗,这个谤法谤得很厉害,他为什么要这么样做呢?原来他劝人念佛修净土。法门都是好的,可是你不能用谤法的手段来劝人家修净土,人家听了你的话,种下了一个谤法的种子,有了谤法的观念,以后他说的话也同样是谤法的话,那就不可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里说清楚的,结果自己既不得往生,又耽误了多少人往生。

圆满了,就没有宗派了

应该知道,真言宗又称密宗,完全是佛法,《大般若经》的理趣品全讲密教,所以一部《大般若经》,显密圆满,圆满了就没有宗派。你比如说一个学校,不论是中学,大学,乃至于小学也好,他各个课程都配备全的,你能够问一个小学生或者中学生或者大学生,“你是什么专科?”不要闹笑话吗?

显密二教都是真实不虚

我们再讲“真言”二字,真就是真实不虚,言就是言教。那么什么样的言教才是真实不虚呢?凡是佛讲的话,佛的教导,全是真实不虚。显教也是真实不虚,是佛明讲的,密教也是真实不虚,不过佛不公开讲,所以不要一看到真言二字,就认为是密教,如果你看到有个“真言宗”,也仅仅是佛教传到中国来,人们把密教称为真言宗。

口诵心念

“念诵法”,念是念,诵是诵,不同的。诵呢,或者叫讽诵,是出声念。人们念经念出声音来,叫诵经,如诵一个偈子,或一部仪轨,要举腔,叫讽诵。念是心里念,是起的什么念头的念,心里在想,心里在念念不忘,这叫念。念有念的好处,诵有诵的好处。念的好处是心里印象深刻,因为他心里在转。诵的好处不容易打妄想,通过诵,你还能够起念,如果一个诵经的人在打妄想,就念不下去了,诵不下去了,因为他在妄想了。

念佛念法念僧是心起念

经书说的念佛、念法、念僧,全是心里念。你看“今”字下面一个“心”,到了白话时代小孩子都叫唸书,而不叫诵书。口念都叫唸经,不叫诵经,那是一个生活中的普通用语,所以再加了一个口字来区别。如果念字旁边一个口字,那么是念出声音来,如果没有口字呢,只有一个心字,心上面是个“今”字,就是现在你心里有佛,就叫念佛,你现在心里有法就叫念法,你现在心里在恭敬善知识,比丘僧,心很清净,就叫念僧。

口唸起帮助作用

人们通常称佛门是修行,行是端正自己的行为,说修心,是修好自己一颗心。《阿弥陀经》里面,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就是你发愿往生西方净土,你在这一天到七天里,要把阿弥陀佛名号,心里不要丢掉。叫执、持,不要忘记,念念不忘,一心想着阿弥陀佛,如今呢?都主张出声唸,据说这个方法是从净土宗二祖开始的,二祖所以把初祖的心念改为口念,出发点还是好的,怕后世的众生光靠心念可能维持不久,容易打妄想,所以用嘴念出声音来,让自己听到,心里就不会忘记。但是要懂得佛法,就必须要讲清楚,如果不讲清楚,像现在这样,人们只知道口里唸佛叫念佛,不懂得心里念佛才是真正的念佛,口念只是起个帮助作用。

要口诵心念,随文入观

真正作用在心里

如今人们还会反过来认为,假如有人心中有佛,修禅定,心里也有佛的觉悟,念经都是念的法,法都是佛讲的,走东走西,心里念念不忘佛,人家就说这个人不念佛;假如有人口里在唸佛,心里在打妄想,就说他这个人是在念佛。很长年代来很少有把这个问题讲清楚,慢慢就认为心念口不念,这不是念佛法门,口念心不念,说是在念佛,搞错了。口唸也是好,但真正的作用不在口里在心里。

要口诵心念,随文入观

所以这儿讲的念诵两个字,既有念又有诵,圆满了。修文殊法的人,要念出声音来,这是诵,可是心里呢,要去思维法义,要根据文殊法的内容去想,这就是念。通过念诵念得成熟了,然后再进入随文入观。你们想想,如果我们真能做到这样的方法来修行,既有诵,心里又在念,又在作观,多好啊!这三方面一下子拿起来了,就叫总持。

用科学来理解佛教,就不会退心

修文殊法要结手印,结手印的殊胜、微妙以后会知道的,但不要看成神秘。现在先从一个最最通俗的好处来讲。结手印,脑子容易灵活,身体容易好。我举一个打手印的样子给你们看,你看,这是运动十个指头,这是弹指。咱们从科学来讲,十个指头是末梢神经,末梢神经的活动能够促进中枢神经。末梢神经灵活了,中枢神经、脑子就灵活了。从健康上来讲,人全身的神经全从中枢神经分布出去的,中枢神经强壮了,全身神经功能增加,身体就好了。佛教,用科学来理解,你的信心就不会退,道理全给你讲清楚了,你能怀疑吗?你能否定它吗?如果一天到晚搞神秘迷信,人家说灵,你就信,不灵,你就会说“一点也不灵,我信他干吗?”

身口意是相应的

人的身口意本来相应的。比如说,你想走,脚也就在走路,你心里忽然一想,“我要走快一点”,两只脚就快了。口呢?也是如此,脚步在加快,讲话也不会慢的。比如社会上人去上班,怕迟到,一面跑步,心里在着急,碰到一个人问:“小王啊,你去哪里?”他不会一面跑得快,一面慢慢说:“我-去-上-班。”一定是:“我去上班。”(众笑)你们听我讲法,既懂得佛法,又懂得科学,又懂得辩证法,何乐而不为呢?

修行身口意相应才好

念诵要做到口诵、心念,还要做手印,身、口、意在修行上相应起来了,汉语叫相应,印度叫瑜伽。所谓瑜伽行者,那也就是说做为一个身、口、意要相应的修行者。无论显教密教,修行都要身、口、意相应才好,密教,称“三密相应。” 身密、口密、意密,一起修那就快了。

乱教,会把佛法搞坏了

这本文殊念诵法,是一本极其殊胜圆满的法。能海上师说过:“就一本文殊法,能够使你从凡夫一直修到成佛。”可是,凡是无上的法,你能得到得不到,修得起来修不起来,就看你自己的福气了。佛法不能随便乱教。甘露有时候也会害人的,用错了地方,药不是治病是害人,所以要有一个福报的基础。还要经过观察,师父要观察弟子,他的基础够不够,乱教,会把佛法搞坏了。

对法要有恭敬心

这不是一部密教的法,是一部显教的法,是属于显密修行的显教,每个人都可学,有讲法义,居士来都可以听,但是你真要发心修这部法,里边种种修法,为师的要负责跟你讲清楚,不懂的要问,修到什么程度,随时随刻都要给你指导。我说这些话主要叫大家不要随随便便,要坚定信心,首先要修好戒定慧,打好自己的基础,培养好自己的素质。这部文殊法,希望大家以恭敬心,至诚心好好地发心,千万不要把你学的法贬低了,如果你没有恭敬心,必然有傲慢心。

傲慢心易着魔

魔最容易钻的空子是佛弟子的傲慢,把自己看得越高,魔越钻空子。你不着魔才怪呢!魔坏佛教最厉害的手段就是破坏师弟关系,你对师看不起,亲近不起来,心就远离了,你也学不成,师要培养你也培养不出来,佛法不就完了!今天讲到这里,希望大家好好发心,下课。

(第二讲完 2001.3.14)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4)~(6)

——傅味琴

解题

文殊法是断烦恼,度众生,成佛的法

文殊法是断烦恼,度众生,成佛的法

上次我们讲了学文殊法的重要性。有烦恼,还得要有方法把它去掉。佛门的方法就是求智慧。文殊菩萨是大智慧,所以要修行断烦恼证果,就应该学文殊菩萨智慧,我们要弘法,度众生也必须要有智慧与辩才。要求智慧辩才,就要学文殊法。乃至我们最高的目标,要成佛,也要学文殊法,因为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啊!文殊菩萨的法就是成佛的法。

开了智慧,学起来就快了

这本《文殊五字真言念诵法》,不论谁都可以学。它通显通密。如果从显教上来讲,它就是显教的法。如果你把其中的密义理解了,那么它也是学密者应修的法。所以无论修显修密,第一步最好学文殊法。学了文殊法,开了智慧,作为一个佛弟子,作为一个学生来说,学起来就快了。世间上的人都懂得,聪明的孩子学起来快,愚笨的孩子学起来慢。有的孩子放学回来,学校布置的作业,很快就完成了。有的孩子温课到12点钟,考试还不如前面一个,这是大有区别的。

读书十三年,水平小学一年级

像从前我在上海讲佛学禅定。有一个大学生学了禅定,学了文殊法后,同时能够完成两系的功课,后来很快就被一位教授看中,把他收作培养的学生,这位教授就成了他的导师了。相反,前几个月,我收到一封信,写信的父母请求我能够把他的孩子收进来,他孩子念了十三年的书,文化水平小学一年级,笨得这样子。

自力不足,应求文殊菩萨加被

一个修行人,如果自己能力不够,要求佛菩萨的加被。但自力为主,也不可忽视他力的作用。所以在文殊菩萨的加被下,在文殊菩萨智慧的教导下,就能够获得智慧辩才,是自利、利他所完全必要的。

能海上师开示:

“文殊五字真言之大科,为戒定慧,乃十地法中初、二、三、四地之基础。讲经有科释文释,观点不同则科判异,或以六度,或以十地,均可作本书之科判,程度高者,即以科判解释之,不必文释也。”

(此乃七十年前能海上师讲于渝金刚道场之讲录,年代无记载)

欢喜最难修

菩萨法,初地最难修

能海上师说:“文殊五字真言大科为戒定慧,乃十地法中初、二、三、四地之基础。”科就是大纲,以戒定慧为大纲。菩萨地一共十地,超九地就成佛地。凡事开头难,修初地最难,乃至到第二地,第三地,第四地也不容易。如果基础打得好,以后就容易了,基础打不好,你爬不上去。

起了烦恼,就欢喜不起来

比如说我们经常看见人在笑,觉得笑是很容易的,他只要心里一高兴就笑了。或者人们去引他,他就笑了。说一件好笑的事情,说几句幽默的话,他就笑了,但是那种笑有什么作用呢?最多使自己心情舒畅一点,也维持不长的,一会儿就起烦恼了。就谈这个三年来,有这么多的大学文化的年青人到这儿来学习弘扬佛法,从事菩提心事业。其实这些人过去大都跟我学过佛法的。当生活在一起时,就了解到,要获得一个欢喜啊,可难了。这三年来,这些算老学生了,有时候起了烦恼,心里也欢喜不出来。所以想登初地啊,也很难的。

初地又名欢喜地

初地又叫欢喜地,大家都是同学,生什么气呢?生了气还不容易忘记。欢喜倒一会儿没了,一气却气得很长。你说这样子要到哪一年才成就?也就是说进步很慢,退步很快。有的人,你很高兴,他也没有什么高兴。个性孤僻,你引他高兴也很难引得起来。如果说一句话惹得他生气,他马上生气。所以众生如果不照佛的话去做是很难成就的,不听话,智慧少,就应该多学一点,学得多,错得就少。

不要把老师当沙发靠

有人说听傅老师讲法,越听越欢喜。傅老师有一天没讲法,这天就不高兴。人有时候疲劳了,看到一个沙发就笑了。可以坐了,一坐就舒服,心里欢喜。所以这样的学生把老师当沙发了。没有沙发,他就不顶事了。

对同学常不欢喜,能对众生欢喜吗?

初地是欢喜地,你对自己的同学经常不欢喜,你能对别的众生欢喜吗?同学之间,相聚在一起,应该互相关怀,互相帮助。比如你们没来之前,有先来的住在佛协文教部。我知道,出家人习惯住在寺庙里,所以赶快把这儿装修好。你们来的前一天,晚上墙壁的粉饰都是男众部的学生在搞,搞得很辛苦。连铺床的被子,全是他们扛上来的。你们听到了,觉得心里有点感动吧。那么假如这些墙,是先来的女同学在粉刷,你来了也会很受感动。可是当大家住在一起时,要不了两天却常为一点小事相互怄气。

忘恩是众生特性

众生的特性就是忘恩负义。专听烦恼话,做不该做的事。我这个老师有经验,我经常被人家背后诽谤,乃至听我讲法暗地里骂我“放屁”,当然我是没听见,后来知道骂我的人恰恰是我最关心的一个新同学。一个佛弟子具备了这样不好的素质,他还修什么行啊?

不要知因果而不信因果

我曾经想过一个问题。佛教是什么主义?后来想通了,我说佛教是报恩主义,忘恩负义的行为连一个下等人都不应该有,何况是佛弟子?这么辛苦地办佛学苑,把你们培养成才。教你去度众生,你对众生尽起烦恼,动瞋恨心,尽做一些忘恩负义的事情,变成跟释迦佛捣乱了。因为你是代表佛教去度众生的,你这么搞不是在捣乱吗?为什么不害怕呢?就是不信因果。信因果的人怎么会不害怕呢?

自己不高兴,不要影响别人

我们都是在一个地方修行,谁给其他同学制造了不欢喜,不愉快,谁就要背过失。你自己心里不高兴,千万不要影响别人。尤其不能够挑拨离间,在别人的耳朵里做小动作,说悄悄话,专门议人长短,弄得人家对这个人也有看法。从此以后看见这个人心里就不喜欢了。在修行上搞破坏,这个过失是很大的啊!你们至少要做到自己心里不高兴,不要影响别人。

菩萨行是智慧行

应该表现好一点。受了点委屈忍一忍,“眼泪往自己肚里吞,把微笑送给别人”,这就是大乘佛法的精神。有智慧的人才会快乐,愚蠢的人总是起烦恼而痛苦。学菩萨法修菩萨行全是智慧的修行。

要使愉快永久住,常把愉快赠别人

要让自己登上欢喜地,只有一个办法:使别人欢喜。你光让自己欢喜,这个欢喜维持不长的。如果你使别人苦恼了,你刚刚得到的欢喜马上消失了。蠢人都是在做蠢事。比如说你拉长了脸,那别人也笑不出来。如果你出现一个微笑的脸,别人也报答你一个微笑。哪怕别人正在忙着,他也会回你一个微笑。我年青时喜欢写诗,可惜54年全给我烧了。我现在还记得两句:“若要愉快永久住”,假使你要使愉快永久住在你这儿,“常把愉快赠别人”,你要常常把愉快送给人家,你自己的愉快就不会失去。

觉悟才是真正的快乐

送礼常会送出烦恼来

我常使很多人都高兴,哪怕在痛苦中的人,我也会使他高兴,靠的是我一张嘴巴。靠送礼常会送出烦恼来,你不高兴,我送你一样东西,他面上笑笑,其实是冷冰冰的笑,皮笑肉不笑的笑。他不稀罕你的,有时候还退还给你,“你自己吃吧,我家里的东西还送不掉哩。”有时候看他的脸很尴尬,似乎在动脑筋,“这么贵重的东西,我又不需要,我拿了你的,倒增加了一份人情,给我添了一份麻烦。”所以世俗上的这种礼节,送礼啊,什么的,不一定会引起人家的高兴,有时候人家一肚子的苦,说不出来。

受了个人情,背了个包袱

有人结婚,亲戚送了他一块小桌子的尼龙台布,尼龙就是现在的塑料,当时可高级啦!价值昂贵。送这台布的人还经常提到,“我送给他的是尼龙台布啊!”他只好背后发牢骚,“我又不需要,他送给我,我也只好接受了,反而成了我一个精神负担。”受了一个人情,背了一个包袱。

觉悟才是真正的快乐

所以一切世间法,都叫有漏法,有漏洞的,有时候会引起欢乐,有时候会引起苦恼。我们真正的欢乐要从佛法中来,学佛法,主要使人思想觉悟,觉悟了的人才是真正的快乐。

世人的快乐常是迷迷茫茫

世间上的快乐常是迷迷茫茫的快乐,有一年我在武汉,裤子背后口袋里一摸,怎么没了?我相信这个偷我背后口袋里东西的人一定是高兴啊,这么厚厚的一叠,你看迷迷茫茫也不知道高兴点啥,我想等他到没人的地方拿出来看,全是废纸,(众笑)是我上厕用的!

众生迷茫,不想想值得哭吗?

还有一个长得很高大的妇女,一想起从前的事情,就哭得伤心啊。我莫名其妙,这有什么好哭的呢?她说:“有的小学生很调皮,叫我‘两粒糖’,”我说,“怎么叫你‘两粒糖’?”她说:“我姓梁,名字叫莲棠。”(众笑)哎哟,三十几岁的人了,还哭得这么委屈,(众笑)你看这值得气恼吗?值得哭吗?(众笑)所以众生是迷迷茫茫,也不知道在过什么日子,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也不知道高兴为点啥,哭为点啥,想笑就笑,想哭就哭。

要为众生觉悟而高兴

我们佛弟子应该为众生觉悟而高兴,为众生愚昧而悲哀。众生没有得到佛法,为众生而哭,众生能够听法修行,为众生而欢喜。佛教讲无我不是光讲讲呀!要修起来。我经常给你们讲课都是佛法,你们喜欢不喜欢听啊?(下答:喜欢!)心里高兴不高兴啊?(下答:高兴!)可惜得很,前几天有几个人起了烦恼走了,如果她们能留一个月,说不定个个都不想走。因为在刚开始的时候,双方都不了解。

尽捣乱,还像佛弟子吗?

当然走的人本身也有原因,据说有人来到我们佛学苑,又在另外几个佛学院报了名,所以她走马看花,看完赶紧走,因为还要到别处去看看。偏偏这儿佛学苑一报到就要你写明学几年,不得不写啊,来也来了,总不能一到就走,我只能住几天,得想办法怎么样离开,这几天尽捣乱,还像佛弟子吗?留不住的,自由散漫还唱歌。有人说了一句话,“我对你们这些老师真不理解,你们都是大学生,竟然会在傅老师身边留得这么久。”你多想想,想通了你也会留下来了。

小和尚唱起济公歌,可真的走了

我从前在四川成都办佛学院就听到小和尚在唱“走啊走啊,乐啊乐啊……”唱到后来呢,真的走了。现在这个济公歌倒很少听到了,前两天还听到有出家人唱流行歌曲!我从前在社会上开禅定班,有一个守则:一进课堂就不准唱“狼(郎)呀,狗(哥)呀”,因为这儿都是人,没有狼,狗的,你唱它干啥?

换个佛学院也留不住,上街玩去了

出了家了,到处能挂单,到处有饭吃,参加做佛事还可以拿红包,钱多了,可以回家娶老婆,因此留不住啊,看看这儿不行,再换一个,那边不行,再换一个。总想挑一个条件好,能随便上街,兜里有钱的地方,其实这样一个佛学院他也留不住。摩托车一骑,皮鞋一穿,平顶头嘛,又看不出是个和尚,流行装一换,“呜”上街玩去了。

不要“深入宝山,空手而返”

究竟是什么力量,使这么多的老师放弃了社会上的高工资,在我身边辛辛苦苦地又学修又干工作,又不拿报酬,两点钟就起床,修定,念经?你想不通,多想想就通了,当然这儿有宝贝啊,否则他们肯留吗?有那么傻瓜吗?有些人可真是“深入宝山,空手而返”。

那么能不能第一天就给她们讲最高的法,也许她们贪法高也就留下来了。这岂不叫我这个老师,第一天教大学,第二天教高中,第三天教初中,第四天再补补基础教小学,这种想法蠢得不得了,将来这种人一事无成。按步骤教就是对你负责,不给你开玩笑呀。

登初地如鸟出笼

菩萨十地法中初、二、三、四地最重要。初地,又称欢喜地。一登初地啊,如鸟出笼,像笼中的鸟飞出去那样,自由地飞向太空,最有才华的诗人也描写不出这时鸟的心情。那种自由啊,解脱啊,这是初地的境界。

初地欢喜地修布施。至少你学会布施一个微笑的脸,让人家心情安定下来。欢欢喜喜地团结在一起,学佛法,修行。

离垢地修持戒

二地离垢地修持戒

二地,离垢地,特别要修持戒。垢就是烦恼恶业。持戒的作用就是离开烦恼,离开恶业,不要造恶啊。好比你给别人布施快乐的时候,突然心血来潮,偷了他200块钱,那你给他的快乐白给了,他马上起烦恼了。戒就是不要去恼害众生,一个修菩萨法的人怎么能不持戒呢?

要在律仪戒上持菩萨戒

有人说:“我只持菩萨戒,不持律仪戒。”不对的,要在律仪戒上持菩萨戒。实际上,他连菩萨戒都搞不懂,他不过拿到一个红本本,上面写明“某年某月,受菩萨戒”。菩萨戒一条也搞不清楚,有什么作用呢?当师的应该要在给弟子授戒前一条一条讲清楚,受了戒不能犯。哪可随随便便给人授戒,随随便便去受戒?

说“能持”却不知能持个啥

三皈五戒只要受一次,是终身受的。可是那些不懂的居士每次受戒都去参加,说有功德。还有把刚刚初发心的也带去受戒。法师在问:“如诸佛尽形寿不杀生,汝今亦尽形寿不杀生,能持否?”初发心的听不懂只跪着,不知道该怎么办,旁边一个就说:“你快说呀,快说呀,”“说啥呀?”“说‘能持’。”“哦,能持。”(众笑)第二句又来了“如诸佛尽形寿不偷盗能持否?”“能持”。五条问完,每句都是能持,能持点啥?一懂也不懂,这算受戒吗?所以佛法如今衰落,全是给人搞坏了,不负责任啊!

戒不能当商品买卖

有的地方更不对了,授五戒多少钱,菩萨戒多少钱,有规格。更糟的连人都不到,写了名字花钱买个红本本,把戒当商品买卖,岂不罪过!跟戒刚刚相背。受戒主要是为了清净,不如法不清净,你得到的戒体也不清净。

进了佛门,别做个糊涂人

经常有人糊里糊涂去受戒,又糊里糊涂犯戒,因为不懂。有时没有犯戒,他紧张地认为自己犯戒了。已经犯戒了,他还认为我没犯戒。进了佛门,糊里糊涂,一直糊涂下去,佛弟子变了一个糊涂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个活人,可别变了无锡的泥菩萨,团团转。因为无锡做泥人最出名。早期产品不够标准,泥人在桌上放不平,你一碰它,它会动会转,所以江苏人有句话,称无锡泥菩萨团团转,后来又换成“烂泥无锡团团转”,糊里糊涂的人还不是团团转?六道里转到现在,还想转下去啊?

发光修忍,焰慧修精进

三地发光地修忍辱

第三地叫发光地。可惜咱们肉眼功能太差,修行来的光看不大见,除非是菩萨现神通,或者这个修行人功夫非常好,那显示一下你才看得见,修什么能出光啊?修忍辱波罗蜜。你看一个人冒火冒得厉害,头上会出汗,这就是身体里的能量在往外放,放得太多了,人像生大病那样,没精神了,没力气了。如果你不往外发呢?凡事忍辱,不要冒火,平静一点,能量就不出去了,不会消耗,聚集在里边的能量就会发光。光本身也是一种能量,这是我从科学方面来给你们解说。

修行人的光从觉悟来

何况修行人修忍辱,本身就有智慧。没有智慧的人会忍辱吗?忍不住的,所以修行人这种光从法上来,从智慧来,从觉心来,又称法光,觉光。

修外道见光,大都是幻觉

但是你们千万不要去听信外道的话,练气功的人常说“我会发光”,“我一打坐就见光”,这是幻觉。如果你们想见光,我一秒钟就能使你见光,想不想,要不要这个方法?你试试看,你朝自己眼睛打一下,一道金光。(众笑)一个人心里想得久了,“我要见光”,也会从痴迷状态中出来,那是幻觉,不是修出来的。

我年轻时候在上海佛教青年会听经,有个男居士,其实他也不像居士,不好好地听经,总是跟旁人说:“我打坐时,有一道金光,一道黑光,一道白光。”有人就告诉了楼上讲经的法师,法师说了几句话:“我们青年会楼下有个居士,老是讲放光,放光,我劝他,头上装个电灯泡,放放光过过瘾。”

没有基础想一下大成就会发狂的

所以你们如果遇到这么一个人,他想学得高,一下子想有什么大成就,乃至于像米拉日巴那样空中飞一圈,你赶快离开他,这个人将来要发狂的,不发狂也是一无所获,这种人假如精进,也叫邪精进。没有基础,学什么高层的法,什么无上密法,这么容易吗?说句风趣话,你天天跟我修禅定,没多久,你嘴巴里会甜微微的,这也是蜜,是真正的“蜜”。

烦恼越修越重,会下地狱

现在有不少人想修密宗,他们心里别有居心,一开始就教你密的,那不是宗大师法流。这些人一得到什么大手印,大圆满,他就是金刚上师,名和利马上来,要防止有人以不清净的心,在密宗里做卑劣的事情。密宗是以贪断贪,有人非但不断贪还掉在贪欲里去乱搞。我常听说不少出家人到学密地方去一次回来的已经是金刚上师了,年纪轻轻,喝酒吃肉,还经常带着被称为空行母的走东走西。

没有显教的基础,没有戒定慧的基础,挂起无上乘、金刚乘的招牌,有没有问题?密法你用错了那就邪了,所以千万要冷静,等你法学到一定程度了,你才会辨别是非好坏。如果修密宗的人修到后来烦恼越来越少,那就是一条正路。修密宗的人修到后来越来越贪,越来越瞋恨心大,越来越痴,死了下金刚地狱。

要脚踏实地修安忍

现在年轻人喜欢学密,如果挂上密教牌子,来学的人多,还可以出名了,我为什么不干?因为为人要严肃,信佛法要信得纯正。自称金刚上师的人,可能连一两个名词也不会解说。密教经书里的字,你照文字解释恰恰错了,是另有意义。师父看你水平不够,也不会跟你讲,年纪轻轻不学显去学密,学到了一点皮毛,作为一件珍贵的衣服披在身上,你看我有皮有毛。(众笑)所以忍辱波罗蜜,又称安忍。要脚踏实地地走释迦佛的道路,不要一听到外面这种以神秘迷惑人的话就安忍不住了。

第四焰慧地修精进

第四是焰慧地,修精进波罗蜜,精进才出智慧。所以五字真言这本念诵法,就是十地中的初、二、三、四地的基础,完全是修菩萨地的法。这本仪轨虽然不是密教,但是是一部使你从凡夫修到成佛的法,也就是金刚乘、无上密中的显法。为什么不安心于学显?不以显教为基础,想一步登天,结果到头来仍是一知半解。

要纠正喜欢“不懂”的风气

可是现在人们特别喜欢听不懂的东西,有的人讲法也特别喜欢讲连自己都不懂的东西。听说有个人讲法讲到后来问大家:“我刚才讲的,你们能懂吗?”其中有一个点点头,他说:“什么?我都不懂,你能懂啊?”(众笑)佛门变成这样了,讲的人也不懂,学生也不懂,大家零汤团,还自我宣扬,以不懂为高,要高得不懂最好,这样能培养出人才来吗?再讲,你的脚步也是踩空的,所以这种观点必须纠正。 (第三讲完 2001.3.21)

宗派要以戒定慧为基础

宗派要以戒定慧为基础

十地法是菩萨法,初地到十地,超九地就成佛地。修菩萨法的人,基础在哪里?菩提心是发心,你修得起来修不起来还要有基础,基础就在戒定慧里。菩萨戒又叫三聚净戒,包括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如果认为菩萨戒可以不持律仪戒那就错了。定呢?是每个佛弟子都应该修的定。由于如今佛弟子大都素质很低,佛法不懂的就经常搞错。我一教禅定有人就反对,说我们是学念佛净土宗,怎么教起禅宗来了?其实禅定不是禅宗。我认为,各个宗派,各个法门各有殊胜之处,何必东抓西抓?可是任何一个宗派,凡是释迦佛的弟子,都要以戒定慧为基础,如果一个宗派不以戒定慧为基础,这个宗派就变了样了。

禅定不是“禅宗”

戒定慧的定,是六波罗蜜的禅定波罗蜜。一心禅是从迦叶尊者灵山拈花笑开始,后来达摩祖师来到中国就有了禅宗。在以前这个年代,禅宗曾普及全国,一般寺院都称禅寺。禅宗跟禅定都是禅,有什么区别?禅宗俗称“祖师禅”就是从达摩祖师开始的。禅定呢,俗称“如来禅”,是如来讲法49年教我们怎么修禅定的方法。区别在于禅宗是一心禅,我们学的是次第禅。一心禅不立语言文字,摄上根上器的人,次第禅是每个佛弟子必须要修的,是有步骤上进的。

菩萨法不要成了空架子

不管你是利根、钝根,修行就是以戒定慧为基础。菩萨法的要求挺高,我们只能说学。学菩萨法的人如果不以戒定慧为基础,那仅是哄热闹,也不过培植些人天福报罢了,你怎么去引导众生出生死轮回啊?那是空架子。

(第四讲未完 2001.3.28)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7)

——傅味琴

离开了佛的教导,就不是佛教

不受教的人是没希望的

持戒持得好不好,也可以从人的文明、礼貌修养的素质上,身口意上去看。出家人还要讲威仪,偶然有点不清净,立即改正。如果身造恶,语言造恶,心里不知道在想什么,那这个人可能连戒都不清楚。如果真懂的话,他必然会害怕,背因果要下三恶道。之所以不怕,因为他对戒要持哪几条,功德怎么修,恶怎么止,他都不懂。假如他明白,就是不听佛的话,仍然老一套,这个人很危险,佛都救不了,叫不受教。一个不受教育的人,社会上的人也好,家庭里的孩子也好,学校里的学生也好,是没希望的。

开悟就是开发根本智

戒是很重要的。止了恶还要使心安定下来,要止住烦恼,还要止住妄念,那必须要修定。要开发无漏智慧,也必须要修定。戒定慧的慧,不仅仅是我们听法所得到的闻慧,而是由定开发的根本智。其实人们所说的开悟就是开发根本智,当然有小悟、大悟。开发根本智也是一点一点来的,不要以为开悟了,就了生死了,这里要好好研究,了生死是根据你烦恼断尽与否。

理悟可转根,证悟才能了生死

中国古来开悟的禅师,有几个能了生死?因为这些前辈都已经走了,我们当然无从知道。我是讲究科学,讲究实在的,我们对高僧大德,绝对要恭敬,但恭敬要建立在辨别是非的基础上,恭敬是恭敬,是非要弄弄清楚,否则佛法搞不清楚,以某一个人为标准,那不是依人不依法了吗?今天我从法上讲,开悟有两种:一种是理悟,理悟的人也会发生变化,他容易放得下,很洒脱,还会转根,钝根转成利根,不完全是利根嘛,比原来要利一点。理悟是了不脱生死的,要到证悟才能了脱生死,不管你修禅定也好,不管你禅宗参禅也好,如果是理悟的话,不要错解认为生死已了,没这么容易。

离开了佛的教导,就不是佛教

了生死的功夫哪里来?由禅定中来。什么宗派都离不开戒定慧,离开戒定慧,就不是佛教。人天乘,还要修五戒十善。佛教是释迦佛开始的,离开了佛的教导,这算什么教?如果你说是某某人叫我这样,如果某某人教你的不是佛的教导,这就不叫佛教,叫人教。如果你说我师父叫我这样,如果师父教你的,不是佛教的法,仍然叫人教,因为你师父是人不是佛。

今天能学到释迦佛的法,还算有福气

东方琉璃世界有药师佛,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天天在讲经说法,可是我们凡夫众生听不到学不到。我们这儿能学到的就是释迦佛的法,我们是释迦佛的弟子,所以要以释迦佛的教导为标准,这是现实。否则阿弥陀佛你也没有看见,他说法的声音也没有听到,你怎么修啊?修还是要跟释迦佛修的,释迦牟尼佛历史上有这个人的,他讲的法有很多保留下来了,我们今天还算有点福气。

“诵”是自我研究,“禅”是为了亲证

所以学戒,照规矩来说,你先受律仪戒,后受菩萨戒。学菩萨戒,不要以为可以不要律仪戒。禅定是每个佛弟子都要修。释迦佛教导,凡我弟子,非诵即禅,非禅即诵。禅定,念诵,相互调节,听法,念诵,思维,这都包含在诵里边。教理必须要学,没有正确的理论,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实践。要得到成就,必须要亲证。诵是自我研究,禅定为了亲证。

没有前四度的基础,禅定是修不上去的

修菩萨地,也必须以戒定慧为基础,所以说文殊五字真言的大科就是戒定慧,科就是总纲,按十地法中,是初二三四地。修菩萨法,就要依戒定慧修。初、二、三、四地在十地中来说是一个基础。基础修不好,上不上去的。五地修禅定,拿六波罗蜜来说,你不修布施,不修持戒,不修忍辱,不修精进,你这个禅定没有基础是修不上去的。

要修禅定必须先多学理论

有的同学对禅定,他还没有产生欢喜心。有的同学想学禅定,可能有点等得不耐烦。傅老师讲啊讲,老讲下去,快教禅定吧!我不能不恰当地使你称心,教学要有严肃的态度,也就是说你们现在修禅定的基础比较差,要等你们把禅定的理论听多了,思想上比较开朗了,即使到那时,差不多所有的同学对禅定都产生了希有心、求法心,还只能一点一点地学。

培养人才,既要培养才,又要培养人

要培养佛教人才,比培养佛学专家难得多。佛学专家只是研究一种学问叫“佛学”,培养人才既要培养才,又要培养人,你想一直学下去,我非常高兴,即使你现在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我想慢慢觉悟提高了,你也会转变的。你能学五年走也好,到五年走的那一天,即使你跟我提个要求,要求我再把后面五年的法全教给你,也不可能,岂不把你胀死?为什么要花那么长时间?不光是培养才,还要培养人。我的眼睛是看人的,我这一生所做的工作,只有一件——做人的工作。

我是在利用各种方式教育人

我曾在医院里从事心理疗法工作,充满着智慧的语言。比如我说你们年轻人要知道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记住两句话:把自己的快乐送给别人;别人有痛苦,你帮他解决一下。所以医院领导说:“咱们医院傅医生讲‘五讲四美’讲得最好。”其实我讲的是“慈悲”,我只是把佛教名词化成现代语言罢了。佛法能治烦恼病,能治心理上各种病态。如果你不接受、不欢喜,它就不起作用了。同样,心理治疗的作用也是建立在你对医生的高度信仰上,旁听是不起大作用的。全国各地来的病人经过20天的心理开导后,人都大变样了,修养品德、举止行动,谈吐风度全提高了。我从前慨叹地说:进佛门二十年的人还比不上我这些经过20天培养的年轻人。在他们回去后的来信中有这么一个小故事,领导见他回来了,高兴地带他到同志们面前去,说:“你们看,他病确实好了,而且变得多有礼貌,多有修养。”真使我难忘啊!所以到今天,我都是利用各种机会和各种方式达到一个目的——教育人。

佛法是救人,可不能成为名利的资本

所以我在佛门里讲法,总是离不开戒定慧。好比你教人磨刀,磨得锋利,厨房里用来切菜,快得很,如果不把这个人培养好,他可以用这把刀,砍人的头。佛法是救人的,如果你不把掌握佛法的人培养好,释迦佛说过的,甘露有时也会杀人的,因为这个人利用佛法尽干坏事,你助长了他为名为利的一个资本。

人与法不相应,白费劲

多少年来,我常听到背后有人说:“傅老师就是不肯把东西拿出来。”我不拿出来,死了带到棺材里去啊?我看你是什么人就给什么法。想取宝,就要看你有没有耐心。修行,法要跟人相应,不相应白费劲。

修菩萨法,要明白“自性无所缘”

十地法以后要详细讲,今天稍微提几句。初地是欢喜地,主要修六度中的布施度,要明白自性无所缘,度众生弘扬佛法,包括你自己的认识,都要懂得一切法自性空,就像《金刚经》里所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否则就不说成佛吧,见佛也难。《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当然,你执相就见不到如来。

可别把众生引到执着的路上去

有人在梦里见佛,好事情啊,这叫感应。可你并没有真正见到如来。你嘴里可以说:“我做梦看见佛了。”如果你心里念念不忘,“我看见佛了,我看见佛了。”你见到的这个相认为确实有这个佛,这就执着了。要有“见相非相”这种悟道的觉悟,这就是如来。

所以修菩萨地,地地都要修“自性无所缘”,一切都是如影如幻,心不要有所缘而有所执。菩萨度众生是引路人,可别把众生引到执着的路上去。

(第四讲未完 2001.3.28)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8)

——傅味琴

平等、纯洁、清凉、智慧

舍浅求高,难以悟到

对于初进佛门的人是可以讲什么都有,让他去抓,但是要帮助他往里边走啊。如果你不提高,不往里边走,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有菩萨相,有佛相,有男相,有女相,也包括出家相,居士相。有人说我讲得太浅了,是我讲得浅,还是你懂得浅?其实高深的含义全在浅的讲话里。如果你舍掉了浅的去求高深的法,你又悟不到,法师修行讲高深的法,这是他的东西,不是你能悟的,你把它抓来作为你的,那就错了。

各种缘起不离般若

六波罗蜜中最圆满是般若波罗蜜,度众生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缘起方式,但是不能离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在性空的基础上,然后以善巧方便、各种方式去度众生。所以缘起不离性空,性空才能缘起。我今天给你们讲这个话是从度众生到彼岸这个角度讲的,并不是单以引进佛门,修修人天福报而讲的。

心要像月光那样清凉

初地的修法,在这本念诵法里有,今天先提几句。怎么修好初地的菩提心,有四种比喻,如“地、金、月、火”,你要把自己的心修得像月光那样清凉。也有修行人喜欢热闹,找几个人来聊聊天,海阔天空扯一扯,扯到后来起烦恼了。喜欢热闹,起烦恼火,这是清凉吗?当然不是。怎么样让自己心清凉?好好修大悲心。

心要像大地那样平等

还要像大地那样平等,不管是谁,平等对待。要知道,初地修好了,怨亲平等就修得很好了。所以我常这样说,同学同学,大家要相亲相爱,俗话说:“亲,亲不过道亲。”要好跟每个人都好,不要跟某两个人特别好,跟其他同学冷冷的,还对某几个人特别恨,那就不在修行了。像这种情况会出现小团体,会出现帮派,闹起意见来,帮对帮,这样很不平等,要修平等心。当然我们凡夫不可能一下子达到这样的要求,但是我们要修啊,要努力地去做啊。多年前在太原白云寺,我讲了一次法,大家听了很高兴,当家就跟我说:“老师啊,你跟居士多讲讲吧。我们出家人有时候不大好讲,现在来一个人,首先问,‘你师父是谁?’‘哦,他住那边。’那么这个人就拿月饼送他师父,别人不送的。这样不好的。有的出家人嘛房里月饼多得堆起来,有的出家人一只也没有。”你真能够发心好好修修平等,非但你这个人修养、素质、品德提高,你烦恼也少了。修到了平等平等,完全平等,你就成佛了,你不是这么去修,你想成佛是空想。

心要像黄金那样纯洁

要像黄金那样纯洁,如果我们心是纯洁的,装的完全是佛法知见,这叫“真金不怕火炼”,邪知邪见,旁门邪教,封建迷信就烧不坏你。如果你没有这样一个纯粹的佛法的心,你不久就会变,现在最厉害的是两种影响,很快就使你变坏。

五欲之风正吹进佛门

一种影响,是五欲享受。开放政策以来,国家允许少部分人先富起来,可是这些富人呢,富了就享受,五欲在有钱人那里泛滥,稍微有点钱就学样享受,想赚大钱的人就搞歪道,出现了很多假货,不管道德不道德,赚到了钱,拼命享受。那这种风已经吹进佛门了。

修行要今世努力

如今这么多年来的佛教,跟我年轻时候已大不一样。所以我常劝导听法的人,要修行了脱生死,现在赶快努力,等你下一世再来,再过50年,乃至100年,佛教也不知道变成什么样了,现在已经跟我40年前进佛门时两样了,修行人名利心很重,讲究生活条件优越,贪财色名食睡五欲。

不装满正见,怎么抗拒邪见

还有一个很可怕的,释迦佛说到了末法时期,邪师邪说多如牛毛,你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影响。所以,如果你满胸怀不装满佛的正知正见,你用什么去抗拒?

邪说总是以好话吸引人

我们现在还是众生,前辈子我们也是众生,可以说我们是老众生了。心地里就有贪爱五欲的烦恼种子。凡是五欲、凡是邪见邪说都是口里说好话来吸引人,你有贪图享受的种子,他给你说一句话:生活太苦了。你想想这句话对啊,那么什么叫太苦,什么叫享受,你又弄不清楚。实际上嘛,你现在的生活已经进入享受了。你不懂佛法又区别不出来。

有懒惰习气,菩提心抛光了

还有只要跟你说:“你何必这么样刻苦修行啊,要善巧方便。”什么善巧方便?“又简单又稳当岂不更好?”因为你心里有个懒惰的种子,求之不得。把释迦佛说的断烦恼要经过长时期的磨炼,修菩萨行要深入到众生里去,磨炼自己的习气,累积菩提心的功德,全抛光了。

摆老资格,容易着魔

讲个真实的故事,我年轻时,有个熟人,听他的学生说他已经开悟了,记得有次我去看他,他说他很忙,出版社要他参加编辑出版一本大字典,我说:“他们对你很重视啊。”他笑笑,“哎,小名气,小名气。”(众笑)小嘛也是名气啊。又跟我说弄堂出门有一家小食店,吃小黄鱼只要二毛钱。有一天他忽然来看我,说是来还我钱的,因为钱借了很久了,我几乎想不起来,又跟我说:“大家都知道你是最用功的人,所以很多人都对你寄托了希望。听说你二点钟起来,天天如此,你何必这样?”我一听话不对了,“我告诉你,可以一念成佛。”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他好,他看我好像脸上没有笑容,又说,“这是佛说的,可以一念成佛,你尽管睡到八点钟,何必这么辛苦呢?”我只能说,“我看我是做不到的,根机关系,我仍然这样下苦功吧。”等他一走,我心里在思维,他在我面前起了几个念头了,怎么还没有成佛?已经狂了。修行人一自得其乐摆老资格(他是个老居士),起傲慢,最容易着魔。好了,再说下去,我变了专门讲故事了,所以对于这种邪知邪见要抗拒啊。

记得多,思得多,能产生力量

我为什么能抗拒得了?因为我的笔记很多,光整理笔记,花了很多时间,是能海上师几次讲经说法的记录,汇合起来,所以记得多,思考得多,一直在头脑里转,熟能生巧啊,自然就能对不妥当的说法产生抗拒的力量了。

“金”表纯粹

“ 金”表示纯粹。千万不要夹杂道教、耶稣教、儒教,佛教就是佛教。我总是从佛教立场去讲,上次有个出家人跟我谈,道教也是很好啊,儒教也是很好,《了凡四训》也是很好。我说:“佛门里面既然能讲道教,能讲儒教,那么耶稣教能不能讲?基督教能不能讲?气功能不能讲?他们也好啊,也是劝人做好事啊,你承认不承认佛是圆满的?既然圆满了,还需要补充吗?”他还要跟我讲,我就说了一句:“你不要跟我讲道教,我是佛教。”把他堵住了。你们要有这样的气魄,才叫真金不怕火烧,要保持佛教的纯粹,不要把佛门搞得乱七八糟,佛门里什么宗教都有,还像佛门吗?

智慧“火”烧烦恼薪

初地菩萨的菩提心,第四种比喻“火”。火就是智慧,没有智慧的火,你烧不掉烦恼薪。

初、二、三、四地为基础

所以初地菩提心的成份要有大悲心的清凉,要有无分别的平等心,要有黄金那样的纯粹,要用像火那样的智慧去烧掉自己的烦恼。有了这样一个基础,五地、六地、七地就上得上去了。文殊念诵法有自初地到十地的修法,这儿只是指出要以前四地来打好基础。

(第四讲未完 2001.3.28)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讲记(9)

——傅味琴

善恶不明白,难以修精进

文殊五字真言之大科为戒定慧,乃十地法中之初二三四地之基础。(能海上师)

十地颂是成佛的修法

“文殊五字真言之大科为戒定慧”,也就是说以戒定慧为总纲,“乃十地法中之初二三四地之基础”,这是指文殊五字真言的大科来讲的。但如果你能照文殊法的十地颂去修,乃至可以修到成佛。

善恶不明白,难以修精进

初地修布施,布施了人家欢喜,你也欢喜,所以叫欢喜地。二地修持戒,因为戒使你清净,所以叫离垢地。三地修忍辱,修忍辱能发光。每个众生都有光,科学家说鱼有光,乃至物体都有光,仅仅是因为太微弱,人看不见。修行能使人发光,靠什么力量?靠忍辱。你不修忍辱,进不到三地。四地修精进波罗蜜,修善止恶两个都要精进:精进修善,精进止恶。如果善跟恶都弄不明白,你怎么去修啊?

要辨别是非,两面都要讲

生活是复杂的,时代的潮流,人的风貌的变化,种种造作,你要在这里边去辨别,这是对的,那是错的,必须两方面都要看。只修善而不止恶,半边用功,你修的善也靠不住。一个人只看到好的地方,看不到坏的地方,你这个人总会上当。看片面就是愚蠢。警察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定,抓小偷,哪一个警察只表扬好人好事?看见小偷,说,“我不看,我不管。”行吗?一个老师,看见学生在吵架,心想:不看不看,免得受坏样子影响,还算老师吗?所以我作为一个教师,好的方面要讲,坏的方面也要讲。

要喜欢听批评的话

现在邪的风气这么庞大,谁敢说话?我要说。比如讲经讲到五种邪命,“哎哟,这是坏的,不讲吧。”跳过去了,那我背罪过了,经书里讲功德,我照样讲功德;经书里讲某种事情有过失,我也照样要讲。因为讲法不照经文讲,就会有罪过。所以当我讲到某些不好的现象的时候,希望大家欢欢喜喜地听,对你有好处,对佛教有好处,对我讲经说法的人,也有一个够得上的标准,要那样去理解。 (第四讲完 2001.3.28)

修行须具备晓文、作观、修行经验

讲经有科释文释,观点不同而科判异,或以六度或以十地均可作本书的科判。程度高者即以科判解释也,不必文释也。(能海上师)

初学首先要晓文

讲经有晓文,从文字上来解说;也有从科判来解说,这一本念诵法也有科判。等开示讲完了,咱们就把科判略微来提一下。但是初学的人还必须要照经文上来讲,否则你经文还是搞不懂。

观点不同不一定是错误

“观点不同而科判异”。佛教传到今天,历代祖师、各位法师由于对佛法理解的观点不同,所列的科判亦有不同。而这个不同,并不是观点错误,如果观点错误就应该照佛法的观点来改正。

引错了路会误人子弟

所以在自己没有学到家的时候,最好不要讲经说法,不要写书,免得误人子弟。引错路了,会背很大罪过。如果初进佛门,你想写写讲讲,最好讲一点劝人为善也就可以了,佛法你没有深透时,不要信口开河地随便讲。

不懂佛法的修行,佛最反对

“程度高者,即以科判解释,不必文释也。”对这部文殊念诵法里的内容,你过去已经很熟悉了,比如你对经文里的二十空、十地颂都很了解了,像有这样水平的人,你只要对他提一提科判就可以了,否则的话就必须要先晓文了。晓就是明白,明白经文,不明白不起效果的。修行人最重要的是依法修,依照佛法修,你必须要懂佛法。所以对于不懂佛法的所谓修行,如来是最反对的。释迦佛说过,“虽诵千句”,你虽然每天念一千句经,“不解何益”,你不理解哪能得好处?以这样话来看,现在末法时期,普遍都是这样现象。念经的人不懂经文,认为念经就是修行,所以烦恼习气脾气一点都没改。

修行不能单靠吃素、唸佛、放生

我年轻时常听说他们以三个标准来看你是不是修行人。第一,“你吃素了没有,如果没有吃素,你就不是修行人。”在明朝、清朝的时候,民间修道的也主张吃素,所以就和佛教合在一起了,对吃素是特别重视。后来就出现了佛法不懂,专门吃素,或叫吃菜的菜姑、菜公、菜婆。没有法只有菜,佛教岂不成了菜教?师父首先关心徒弟的事,不是要学佛法而是吃素,当然几十年以前可能也是这样,首先看你吃素没有。

吃素是妙行,不杀生是戒行

吃素是妙行,妙是好,应该赞叹、提倡。不杀生是戒行,戒要止住的。这有区别的,妙行做到有功德,做不到但能不杀生仍然不算犯戒。

不吃素算犯戒,五戒成了六戒了

如果你没有吃素,但五戒持得很好,能不杀生,这些不懂佛法的人却认为你犯戒了,你吃荤不是犯戒了吗?五戒里只有不杀生,不吃素算犯戒,那岂不变了六戒了?戒有戒条的,要根据戒条说话,吃素是一件好事情,应该提倡。但是佛法不能不懂,法不能讲错。

净口是指口业清净,口不造四恶

哪怕你这个人确实在修行,进步很快,智慧也很大,但没有做到完全吃素,马上会被人否定,“这个人还早哩,他还没有净口呢。”喏,这个又搞错了,净口照佛法来说是口业清净,你不要造口业的四种恶,造了四种恶就口业不净,所谓两舌、恶口、绮语、妄语,是那么解说的,跟吃不吃素有什么关系?那些人自己创立了一些不是佛门的理论观念,佛门就大变样了。

为断烦恼,是真修行

第二个,看你念佛不念佛。你不念佛(指口念阿弥陀佛),哪怕你智慧很大,你不算修行人,说起来,“他不念佛,不知道他在修些啥?”其实真正修行是根据断烦恼不断烦恼,佛教修行人只有一件工作:断自己的烦恼,了脱生死。

佛教对动物慈悲,更要对人慈悲

还有第三件事情,叫放生。那么什么是佛教?吃素,念佛,放生,这就是佛教。佛教刊物也经常报道某寺某人放生多少。放生是好事,是修慈悲心,但是佛教不完全只讲对动物的慈悲啊,更要讲对人的慈悲。还要讲智慧。

悲智双全,才不会好心没好报

没有智慧的慈悲心,有时会起反作用,好心办坏事。好心是肯定的,可是结果不好。人们常说:“现在好心没好报啊。”往往由于你这个好心是你自说自话的好心,后果不好,反把别人搞苦了,有苦说不出,当然也就没有报答的心了。所以佛教修慈悲心,还要修智慧,要悲智双全的。

为了供应放生,小贩抓得更多

如今每到佛菩萨生日,尤其是观世音菩萨生日,放生的多啊,钱越多买得越多。放鸟,要二千只,放鱼,放什么,市场供应不上,先订货,做生意的人只知道赚钱,生意越做大越好,说定了,鱼多少,黄鳝多少,螺蛳多少。到那天要交货,就雇工去抓,这叫满足供应啊。结果,你出了钱,他叫别人去抓,这不是放生了,这变了捕生了。半路里总有死掉的,其实你不抓,也用不着放,它本来就生存在虚空里、海水里的。这样放生,性质也变了,不去劝人不要抓反成了我给你钱,你去抓,我来放,这个功德怎么算?这就有点离谱了,归根结底还是贪功德,也太没有智慧了。

有法的存在,才有佛教的存在

你有慈悲心,没有智慧,三恶道也难免,跳出三恶道不是凭悲心,而是凭智慧。有智慧没有悲心,你也不愿度众生,有悲心没有智慧尽做错事。如果佛教变成仅仅是吃素,念佛,放生,佛教就不存在了。有法的存在,才有佛教的存在。佛教是指佛的教言,佛教引导众生的话没有了,佛教就没有了。

经文不懂称宝,经书成古董了

寺院里的佛像不叫佛教,叫佛像。有经书,你不懂,也不叫佛教,叫法宝,稀有难得,将来经书越来越少了,有的人把法宝当古董了。

这样下去想想可怕不可怕?所以希望大家发菩提心,不能让寺庙变成文物馆,不能把佛像、菩萨像变了艺术品。

佛教没有法,成了佛教文物

有个佛学院学生在黑板上就写了“把我们出家人当花瓶”。花瓶懂吗?成了装饰品了,所以大家要发发菩提心啊,挽救佛教。再这样下去,寺院卖门票,因为这儿有文物,菩萨是唐朝的、宋朝的,艺术价值高,变成参观古董了。

佛法僧全在佛法里

佛弟子不懂佛法,天天磕头,也了不脱生死。拿禅宗的话来说,这是泥塑木雕。那么佛在哪里啊?佛在法里。有法才有佛,没有法就没有佛。佛名觉,觉在法里,懂法的人才叫真正信佛,才叫真正皈依佛。

三皈依看上去是分开来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其实是不能分割的,皈依法就是皈依佛的觉,皈依法就是皈依僧的清净。四众弟子以出家人为主,都要以清净为体。那么法呢?法就是教导我们怎么觉悟,怎样走上清净的道路,所以法宝里三宝都全了。

有瞋有爱就不是清净道

你只皈依佛不学法,三宝都不全。你不懂法,做出来的事情都不清净,凭贪瞋痴烦恼,搞歪风邪气。在家人首先要修掉瞋恨心,出家人呢,要断爱,不光要断男女的爱,还要断对可爱的东西所起的爱心,否则了不脱生死。有部《清净道论》,写得非常好,我们女众专修班也把这部论作为我们的必修课。

对法要晓文、作观、有修行经验,三者合一

刚才讲到,我们佛弟子必须要懂法,必须要把经文一个字一个字地解说清楚。讲经说法有好几种方式,一种照文字解说叫晓文,有一种讲修行经验,还有一种讲如何观想。我往往把这三种合起来讲,有人往往听不习惯,听不习惯嘛却又喜欢听,喜欢听又总觉得心里有点意见,什么意见?讲了那么多时候,经书上的话只讲了一两句,说浪费时间。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不破不立才是科学的辩证态度。邪的不破,正的是立不起来的。辩证地来说止恶修善,恶如果止不了,你这个修善是大有问题的。所以一方面要告诉大家什么是好事,也要告诉大家什么是坏事,好坏都要明白。听法的人应该有这样一个观念: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治病救人,应该是知无不言,言者无罪,何况话并没有说错。

能如法修行,证道者多

佛住世时证道者多,以弟子能如法修行也。渐及后世,证道日稀,以学修无方便善巧,法缘不及,故力微也。(能海上师)

佛住世时,有一万六千四百人证阿罗汉

佛住世,就是佛在人间的时候,那个时候跟佛修行的人,听了法以后,就去思惟,修禅定,证道的很多。经书里就常有看到“千二百五十人俱,皆大阿罗汉”,有1250人都是证阿罗汉果的弟子,是经常在如来身边,而遍布其它各个地方的证果弟子那就更多了,有一万六千四百人。你看佛当年证果弟子这么多,连一个最最笨的,叫愚路,就是周利槃陀,也证了阿罗汉果。可见证果证道并不难,问题是如今我们佛弟子不听佛的话。学生不听老师话,是很难学成的。

猴子学禅坐,竟然也得了初禅

《阿含经》里记载有一只猴子,看到佛弟子经常在禅定,猴子模仿性很大,它也装模作样,天天这么坐,佛说这个猴子也进入初禅了。连个猴子学学修行人的榜样也会入定进入初禅,怎么猴子这么容易,我们这些人却这么难啊?猴子学修行学得很像啊,我们学得怎么样?说句实在话,如果我学能海上师学得很像,今天的我也不会现在这个模样了,就是没有学像呀!猴子学像了呀,哪怕它修禅定的方法不懂,就学这个样子,也能够起作用了。

在家向出家学,师要做个好榜样

出家弟子要广度众生,要对居士慈悲。要做个好榜样,让居士学,居士是跟出家人学的。四众弟子里在家弟子看见出家弟子称师父,不跟师父学,那跟谁学啊?出家人一举一动要有威仪,可让居士们学习;出家人该讲什么话,不该讲什么话,也可让居士学习。

要入灭受想定,才能超出三界

佛在人间的时候,证道者多,因为他们认真地向佛学习。这个猴子呢装模作样地学,证初禅已经算了不起了,我想可能证不到阿罗汉果,因为猴子不懂什么叫烦恼,它听不懂人话。学禅定得初禅升初禅天,我们佛弟子修四禅八定,再要进入灭受想定,才能超脱三界。

能如法修行,佛弟子必须要学法

“弟子能如法修行”,这一句很重要。修行不懂法你怎么修?修行是照法来修的,要如法修,你修得不如法,也很难成就啊。邪知邪见的人越学越邪了,你佛法不懂,你修什么啊?即使天天朝佛菩萨磕五百个头,那你得到了什么啊?什么都没有得到,好比小孩子向老爷爷鞠躬,老爷爷说:“小朋友乖。”说句笑话,你磕500个头,如来也给你说了500句“善哉”。礼节是必须的,不要光停留在礼节上,把时间都浪费掉了。哪有一个学生,看见老师招呼打个不停:“老师早。”“老师好。”“老师身体健康。”老师会说:“你进教室上课去。”你不上课咋能毕业了?咋能工作?佛也叫我们佛弟子要学法上课呀。

“如我修行”证道者日稀,就成了末法

末法时期修行很少有成就,根源是什么?是以自己的一套修行,不是以佛法修行,“如法修行”被改成“如我修行”。证果证道的人极少极少,是末法时期的众生搞出来的,并非“命中注定”,佛不过有这一个预见。佛教并非“定命论”,一切都可以转变。

(第五讲完2001.4.4)

生活简单,烦恼轻,易证果

内外因殊胜,证道者多

佛住世时证道者多,是有很多殊胜的因缘,因缘就是条件。那个时候所以证道的人多,内因为主。那时的人,烦恼比我们轻,生活也比较简单,所以他也不大多打妄想,没有现在人这么复杂。

烦恼抓起容易放下难

我从前总以为历代皇帝的生活是如何富豪、奢侈,后来我58年到北京,也到故宫里去看看,去了两次,第三次不想去了。用现代人的生活标准去看他,帝王生活也很简单,皇宫看起来富丽堂皇,细看画和雕刻的大都一样的,总是雕龙啊,那一套远远比不上现在。现在人动脑筋动得多,也正因为是这样,促使生活改善,促使科学发达。但是从修行角度来说,动脑筋动在修行上呢?那就有成就了。所以不论从烦恼来说,从欲望来说,从妄想来说,古代人比现在人少得多,现在的人思想复杂。修行就要把你的脑筋放在修行上,但以往的烦恼抓起来容易,放下倒难了,那这是从内因上说。

常随佛学易证果

在外在条件上说,遇到佛出世,所以常随佛学就是容易证果的一个条件。释迦佛游化诸国,弟子们跟来跟去。佛跟弟子们就做两件事情:一件佛讲法,弟子们坐下来听法,一件教大家修禅定。在家人吃饭麻烦,出家人托钵乞食有什么麻烦?所以你要想修行容易进步,可以总结两条经验,一条生活简单一点,菜饭饱,布衣暖,生活上的脑筋少动一点,吃饱了就可以修行了。

佛涅槃应随法学,要有次第

现在佛涅槃了,怎么做到常随佛学呢?佛在法里,你要常随法学!你就大有希望。可是佛教传到中国来,多少年代了,法呢?始终没有很完整地排一排,该先学什么,后学什么。拿居士林来说各地都有,但学习没有步骤。今天这位老居士来讲法,他喜欢讲什么就讲什么,今天请一位法师来讲也由法师自己定,有的来讲讲三皈依,进佛门第一步要知道皈依,这很好。但很多已经三皈依的人,听到半路里就跑掉了。下个星期另一个居士来讲,讲《六祖坛经》,自性就是佛,一下子就从小学串到大学,就这样没有系统没有步骤。佛当年讲经说法是有步骤的,佛讲菩萨法就排在出离法后面,佛讲密乘就排在菩萨法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原则,有一定的步骤,那叫科学态度。

散漫、片面、排斥,谈不上成就了

可是佛教传到中国来,自由散漫现象很重,加上个人知见,为了弘扬本宗,去排斥别宗。今天参禅的说:“明心都不明心,佛性都见不到,往生极乐世界,你能一心不乱吗?”过几天又请来一个讲念佛法门,“现在末法时期,都是钝根,修禅不念佛,十个倒有九个是抛空的。”明后天又请一个法相宗来讲了,“你法相都没有弄懂,修修修,不是盲修瞎练吗?”过几天呢?又请一个来讲,“一天到晚讲这个法那个法有什么用,数食不饱,要抓紧地修,赶快打坐。”弄得听的人一会儿往那面倒,一会儿往这面倒,佛法就是这样衰落了。宗派之间的互相排斥,谤法造业,功德没有拿到,背罪过已经背上了,还谈得上成就吗?

说不变,违反了三法印

还有的人喜欢看书,因为不懂求懂啊。偏偏写书的人写错,佛法道理讲错了,引路人引错了路,你还有什么希望?还有的非但讲错,还谤佛、谤法、谤僧,这一谤你更没有希望了。还有的人干脆就是执着到底,不肯转弯,那就是错到底了,但是他本人不承认错的。鼎鼎大名的人,什么儒教、道教、基督教都通,有人批判他:解说《金刚经》违反三法印(三法印是鉴定你说的法对不对)。说山十年后仍然是山,你这是肉眼看的现象呀。佛法要从现象看到本质,哪有不变的?水也在变啊。从古以来,高山变成平地,平地会变成池沼。如果不变,老年人的头发怎么会白?小孩子怎么会长大呢?其实刹那刹那在变。科学家都说,当你第二次跳下河床的时候,河床里的水已经不是原来的水了。

密教不公开,难道不光明正大了吗?

有一本书上,问:佛教里的事情也可以对不学佛的人说吗?答:佛教徒所信的是正大光明的真理,哪有不能对人说的事情?这一句就错了。从前有个又讲佛法,又教气功的老师,电话中和一个他从前的学生辩论:“佛法光明正大,为什么有的法就不能讲?”可见也受了这本书的影响。年轻人反问他:“那么比丘戒能公开吗?”没话说了,没话说照样还有话说:“不跟你讲了,不跟你讲了。”同样的道理,现在有人把不能公开的密教公开了,乱成这个样子。说佛法光明正大,什么都可以讲,这样说非但错了,而且在谤释迦佛竟然规定比丘戒居士不能看,还规定密教不能公开讲,这个不光明正大,岂不在谤释迦佛也有不光明正大的一面?接着又说:“不比别的教门”,别的教门当然指旁门邪道了,“有什么真言密咒不传教外的人”,密宗又称真言宗,咒叫密咒,他把真言、密咒都说成是旁门邪道了,那又谤了法了,这个罪过不得了啊!谤佛谤法的人自己在迷里,能把众生度出苦海吗?

(第六讲未完 2001.4.11)


{返回 傅味琴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10~19)
下一篇:普贤行愿品(30~39)
 定学开导(130~139)
 谈三宝功德(10~19)
 文殊真言念诵略法(20~37)
 《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20~29)
 发菩提心,女转男身(10~19)
 心理导引——喜(60~69)
 缘起性空,转染成净(50~63)
 心一境性
 法我习气,坚执难转(10~19)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40~49)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五集[栏目:净空法师]
 冈波巴四法·冈波巴四法[栏目:卡塔仁波切]
 推果寻因[栏目:无常的真理·迷悟之间]
 与祖师同行 叁 佳人独自知 山深因少客来游[栏目:与祖师同行·明一法师说公案]
 3. Ten Benefits of Chan[栏目:The Chan Hand book]
 佛教文学观 四、禅宗语录的特色与内涵 三 禅宗公案的内涵[栏目:佛教与文学]
 般舟念佛行法手册 第三十四 心无缠垢[栏目:般舟念佛行法手册]
 要成佛必受魔[栏目:宣化上人]
 第五 第一八偈经之义释[栏目:大义释]
 作茧而自缚[栏目:禅的智慧与心灵修炼]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