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谈二王的布施功德果报观
 
{返回 许智铭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61

谈二王的布施功德果报观

智铭

在佛教史上,有二位国王都谈到布施的功德果报,第一位是印度的波斯匿王;第二位是中国的梁武帝。

先来谈谈梁武帝的布施功德观。据“五灯会元”上说“梁普通七年丙午岁,九月二十一日也,广州黥史萧昂,具主礼迎接,表闻武帝,武帝览奏,遣使齐诏迎请。当大通元年丁未岁也,十月一日至金陵,帝问曰:

“肤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

耝曰:并无功德。

帝曰:何以无功德?

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祖曰:廓然无圣。

帝曰:对朕者谁?

祖日:不识。”

帝不领悟,祖知几不契,是月十九日,潜回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届于洛阳,当魏孝明帝孝昌三年也。寓于松山少林寺。”

这个故事在另外两本禅史“指月录”、“景德传灯录”中所载相同,只是达摩到达广州的时间,“景德传灯录”说是“梁普通八年丁未岁九月二十一日”与“五灯会元”所载“梁普通七年丙午岁九月二十一日”者,有所不同。关于达摩在中国的经过,胡适先生曾作“菩提达摩考”,将达摩到达广州的以上说法,一一推翻,关于达摩史料的真伪如何,这里不加讨论,所要谈的是梁武帝的造寺、写经、度僧等一切的布施,其用心无非是为自己求取功德果报。他满怀的功德希望,被达摩给破灭了,心内很不自在。

现在再来说一说印度波斯匿王行布施求功德果报的故事,佛住世的时候,波斯匿王去到佛陀住处,请问佛陀说:

“世尊!布施之时,应与何处?”

佛陀告诉他:

“修布施者,随意所乐,布施于彼。

王又问佛陀:

“布施何处,得大果报?”

佛陀听了,就问他说:

“我现在问你,你随意答复我,譬如你出兵上阵打仗、正在战斗的时候,看见东方战线上有位刹帝利种的年轻人,盛壮有力,但是他不懂兵法,也不知道调理自身,施展战技,临阵畏怯,心生惊惧,一与敌人接触,就先退了下来,不能在应停住的地方停止下来,一味地向后跑,要他射箭,他又射不很远,即使射得远一点,却不能射中目标,他根本不能担当大阵的战斗任务,像这样的人,你还能安慰他、叫他亲近你,并且重加赏赐他吗?”

大王说:

“世尊!我实在不能用这样的人,为什么呢?在战斗的时候,像这样的人是没有用的。”

佛陀说:

“若要东方战线上有位刹帝利种人,年轻力壮,身体魁武,善解兵法,对射箭等种种兵术都很精通,勇于向敌,大胆不惧,心无惊怖,见敌不退,住其所当住,弯弓远射,百发百中,箭不虚发,勇往直前,能坏敌人大阵,像这样的人,你要重用他吗?”

大王说:

“当然要重用这种勇敢的人,为什么呢?因为战斗中就是要能勇敢善战。”

佛陀告诉大王:

“正是如此,若有沙门、婆罗门,五支不具,五盖不断,即不任福田;若有沙门、婆罗门、五支满足,五盖除断,即堪任福田。

什么叫做断五盖,具五支呢?凡断除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惑者,即是断五盖;若能满足无学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者,即是满五支。若沙门、婆门罗能如此断五盖、满五支,所行的布施,即得果报深广。”

佛陀以勇敢善战者即能获得重大战果为譬喻,用来说明要想求得报施的大果报,必顺断五盖,满五支才能达到心愿。由此看来、果报的获得,有赖于是否能断五盖、满五支而定,果报是不能混乱的,若今生行善所得的果报,来生也要继续行善,才能续得善业果报。有一次,波斯匿王请问佛陀:

“现世婆罗门种的人,常生婆罗门种家;刹帝利种人,常生刹帝利种家不?”

佛陀纠正他说:

“你不要这么说,为什么呢?世间的人有四种归向,一是从明入明;二是从明入冥;三是从冥入明;四是从冥入冥。”

这里所说的“明”,就是“光明”;所说的“冥”就是“黑暗”。也就是说,世间众生,有的人能从光明入光明,有的人从光明却入黑暗;有的人从黑暗入光明;有的人从黑暗入黑暗,为什么会这样呢)佛陀继续说:

“所谓从冥入冥者,若有众生,生于下贱,在贫穷的环境中,身体羸瘦,形貌黝黑,聋胄瘩哑,诸根不具,对待他人都不合法度,这样的人,身行恶行,口行恶行,意行恶行,身坏命终,当堕地狱之报,这就是由冥入冥。

所谓由冥入明者,像前面的人,若能身行善行、口行善行、意行善行,身坏命终,即能生天上的果报,这就是由冥入明。

所谓由明入冥者,若有人生于刹帝利家、婆罗门家、大长者家,多饶钱财,巨富无量,库藏盈溢,多有眷属仆从,身形端正,有大威力。这样的人若身行恶行,口行恶行,意行恶行者,身壤命终,必堕地狱的果报,这就是由明入冥。

所谓由明入明者,如前面的人,能身行善行、口行善行,慧行善行,身坏命终,即得往生天上的果报,这就是由明入明了。”

由以上的佛说看来,一切的果报,都建筑在自力成就的善业基础上,并不是说,此生得到善报的人,就可以生生世世得到善报,而是要生生世世身、口、意三业清净,才能生生世世得善果报。

达摩对梁武帝之行布施,之所以说他“无功德”者,是站在“空”的立场说的;佛陀对波斯匿王说身行善、口行善、慧行善,即得生天果报者,是站在“有”的立场说的。若布施之人,空、有两不计,即就是行中道了,故金刚经上说:“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能不着相布施,即是大智慧的人了。

摘自《内明》183期


{返回 许智铭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谈缘起法与修断
下一篇:谈本有今无和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
 谈三乘总持门
 谈佛说出入息修习法
 谈佛说除忧患法
 谈往与无住
 谈二王的布施功德果报观
 谈佛说断爱结、修善法
 谈佛说除苦法与五受阴
 谈师子吼与野干鸣
 谈摩诃迦叶与阿难尊者的因缘关系
 谈修不放逸与精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普门品》图文释义 21、现宰官身图[栏目:普门品图文释义]
 略论中国近代佛学之复兴[栏目:业露华]
 在家居士如何在生活中修行[栏目:洛桑陀美仁波切]
 相应11经 魔经[栏目:相应部 23.罗陀相应]
 救世救心八大人觉经·第六觉知[栏目:证严法师]
 禅院深深(外一篇)[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陈景富[栏目:当代佛教学者]
 诵咒病愈 更加健康[栏目:大悲咒感应事迹]
 感悟人生 第二讲 认识烦恼是修行的开示 二、佛法与世间法[栏目:学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