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谈世间空与六入处灭
 
{返回 许智铭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99

谈世间空与六入处灭

智铭

世间!世间!这个名词,被人叫个不停,但什么是世间?一般的人认这包括了所见的山河大地,以及其内所包的一切,尤其是人与人之间交互织成的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有的人把这个社会称之为“世间相”。

但佛陀对“世间”一词,另有其解说,他认为六入处触,即成世间,若无六入处触,世间即不存在。以眼来说,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因有此触觉的苦、乐,才知有世间,为什么眼、耳、鼻、舌、身、慧的六触所生的因缘受是世间呢?因为六入处集,则触集,触集的结果,造成了纯大苦聚集,倘若没有六入处触,当然就无所谓色,也无所谓识,更无所谓受了。因为无触因缘,即无受因缘,无受因缘,即无有苦、乐;不苦不乐的事发生,一切都得有了,就无所谓世间了。因为六入处灭触随之也灭,触灭则受灭,如是,纯大苦聚集灭。至此,还有什么世间不世间?

众生愚痴,执着这虚幻不实的“世间乙,你争我夺,极尽其眼、耳、鼻、舌、身、意之欲,看看今天的世间,无处不是声色犬马,穷奢极欲,因此也无处不是罪业丛生,无处没有痛苦,但众生却乐此不疲,以此为真实哩!

佛陀认这世间是脆弱的,是败坏的,而这败坏的根源,就是六根,佛分析眼是危脆的败坏法,因眼见色生识生触,因触而苦乐,不苦不乐生,而这些的苦乐、不苦不乐又何尝不是败坏法呢?其他,如耳之于声,鼻之于香,舌之于味,身之于触、意之于想,无一不是危脆败坏法。但众生认危脆败坏法为常,执着不放,所以痛苦有增无已,如今日的物质文明,比数十年前,确实进步了不少,众生也利用这进步的物质文明得到了生活方面的享受,但是物质文明带给众生的幸福和快乐,远不如心理上所得的痛苦。因为今天的世间人,天天都处于追逐,贪求、恐惧之中。今日的世间,那一处是安稳的,它带给众生的是太多的痛苦和不安。

佛陀教导行者,必须要以正智来认识这世间,这世间一无所有,是空幻的、不实有的。人身的眼、耳、鼻、舌、身、意固然是空,而其认为常恒不变的世间,又何尝不是空呢?“我”是空、“我所”也是空。因为任何事物,它的自性本来就是空的嘛!谁能举出一个实例,证明这世间的事物,那一样是实有的,是永恒不变异的呢?人毒不过敷十寒暑、地球也不过百数十亿年,谁能在这世间掌握住什么?所以说,没有一样事物,不归于空的,只是时间的长短有别而已,最终,将一切归于乌有。

所以,佛陀教谕行者,以三段法来认识这世间,处理世间事。这三殷法,就是世间集,世间灭、世间灭道迹:

世间集者,前面已经分析过,世间是由于六入处的原故而存在,即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入处触,因六入处触而生受、而执着;而以虚为实、以苦为乐。因此而生爱、喜、贪、嗔、慢、疑等等恶业,集着不放,由于大家都这样集着,才造成这世间的纯大苦聚集。

世间灭者,就是要行者当六根接于六尘之时,所生之识、触,要以自性智慧观察,立刻勘破其为虚幻不实,是恶不善法,将这些恶、不善法,舍尽、吐尽、离弃,并使之止息,隐没、灭绝,这样才不为六入处的纯大苦聚集所困,不为所困,即灭世间。

世间灭道迹者:就是要在灭世间,使纯大苦聚集不生l不作、不为犯时,就得修八圣道,所谓八圣道者,即是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这八圣道不但适用于用于佛弟子,若将之扩充,也适用于一般世间人,则这世间将立刻成为净土。现在的世间,无论在娑婆世界的什么地方,都有很为严峻的法律,但这些法律不足以儆策世间人,为非作歹,贪得妩厌者,此此皆是。唯有以佛陀八正道的内圣修为,才能使世间人先正于内心,由内心正而外行正,心、行俱正,罪恶不生,娑婆岂不即为净土?;

佛虽然以这八圣道教导行者,行者即使都依八圣道而行,但佛陀仍不肯定说出所有的世间人都必定能究竟苦边。佛为什么不作肯定的说法呢?因为这要看世间人的行持,是否百分之百的合乎“正”的标准。因为众生无边,各人的行持能力强弱的不同;,夙世善恶因缘有异,怎么能肯定说凡依八圣道修持的人,就一定能究竟苦边呢?

不过,阿难尊者,为了使世间人明了能不能究竟苦边,他下了一个定义;他认为:凡世间者:世间名、世间觉、世间言辞、世间语说,这些都入世间敷。所以,眼见世间,世间名、世间觉、世间言辞,世间语说,都是入世间数,其他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此,行者对这六入处触,以智慧正观察其集、灭、味、患、离,如实知而不为所困,才能到达世间边而究竟苦边,也才是知世间、度世间。若于六入处触不知其为集、灭、患、味、离,不能以智慧正观察,就不能到达世间边,更不能究竟苦边。

所以,佛陀将弟子修六人处分成两大类:

第一类是有师有近住弟子,这类师、弟子,苦于独处。他们之所以不愿独处,因他们缘眼色生恶、不善法觉,耳、鼻、舌、身、意缘法生恶,不善法觉,虽觉知此六入觉触的恶,不善法,而仍犹贪、恚、痴俱,若乐着于贪、恚、痴俱者,怎能究竟苦边呢?

第二类是无师,无近住弟子,这些的行者,常乐于独住,他们缘眼色生恶,不善法觉;耳、鼻、舌、身、意缘法生恶,不善法觉,也生贪、恚、痴俱,但立刻知其为贪、恚、痴俱,是恶,不善法,不生乐着而生厌离,不为贪、恚、痴俱所困的人,当然能究竟苦边。

所以,无师、无近住弟子者,都是乐于独住的,因为独住才能修梵、修福,也才能正尽苦边,究竟苦边。

但是,独住的行者,并不是要与人烟永远隔绝,他们仍得入聚落行乞食。在入聚落行乞食时,应正思惟:“我眼见色时,此心仍多少起欲,恩爱,爱念执着否?”经思惟仍觉有起欲,恩爱,爱念,执着时,为了断除这恶不善法,而勤于系念修学,好像火烧头农似地。对待这样的行者,应该起增上方便,帮助他们熄灭那些欲,恩爱,爱念,执着之火。若有行者,眼见色,毫无爱念、染着者,这样的行者,当然是由于他们日夜精勤系念修习有以致之的,对这样的行者,更应以喜乐善根,帮助他们,更求精进,使其无论在行、住、坐、卧之时,始终是一位清净的乞食者。

中国行大乘佛法,独住的行者,巳越来越少,入聚落乞食的行者,更不复再有,但进入市镇、聚落的行者则到处可见。在这样五彩缤纷的繁华世间、如何善摄六根,不让欲、恩爱、爱念等恶、不善法,入住六入处中,是一件重要的修持功夫了。若进入繁华市城、聚落之中,不能把握自我,六根触于六尘,三事和合而成六入处,对景爱念欲起,依于六染识而住,那末、就将被这六染识所缚,若更取着,那就永远也见不到涅槃了。

依六染识而住为什么不能见涅槃呢?因眼绿色,眼识生,若眼识生,则眼、色即成因缘法,其他如耳、声因缘;鼻、香因缘;舌、味因缘;意、法因缘……都能生识,一切的意识,都是意法因缘。而因缘所生法,皆是结系法,被爱念、欲贪所结系的人,如何能得见涅槃?不但不能得见涅槃,反而永远输堕。所以,佛陀慈愍地告诉弟子们:

“宁愿火烧热铜,燃烧二目起火,也不愿以眼识取于色相;

取随形好,为什么呢?因取于色相、取随形好者,身坏命终,将堕恶趣,如沉铁丸,永远无法浮升。  

“宁愿烧铁锥以钻其耳,也不愿以耳识取于声相,随声相好。因为若取声相、随声相好,身坏命终,将堕恶趣,如沉铁丸,永远不能浮升。

“宁愿以利刀割其鼻,不以鼻识取于香好,随香相好,因为、取于香好、随香相好者,身坏命终,将堕恶趣,如沉铁丸,永远不能浮升。   

“宁以利刀断截其舌,不以舌识取于味相,髓味相好。因为取于味租、,随味相好者,身坏命终,将堕惑趣,如沉铁丸,永远不能浮升。

“宁以钢铁利枪刺其身,不以身识取于触好及随触相好。若取触相、随触相好者,身坏命终,将堕恶趣,如沉铁丸,永远不能浮升。”

佛陀认为睡眠者,是愚痴活,是痴命,无利无福,但若行者取于六识;随其相好;宁愿行者睡眠。因睡眠之人,不于彼色觉想:不造恶业,身坏命终,不致堕于恶趣:水无浮升的机缘。所以佛陀一再劝慰行者,莫于彼色起觉想,若起觉想,必生缠缚、诤讼,能令多众生起于非义,不能饶益利乐人天。

佛陀之所以宁愿众生的眼、耳,鼻、舌、身、意受那些热铁”、枪矛穿刺之苦,而不要使六根取于相好;,随缘相好,实在是因—为佛陀以他的智慧,正观察了眼、耳、鼻、舌、身、意是妩常法、是有为法、是心缘生法,如虚空、不实在。执着这些无常、虚空、有为、缘生法而堕于恶趣,太过于愚痴,其愚痴此之于贪求睡眠的人的愚痴更严重千百万倍,睡眠虽是愚痴,无利无厢,但—总比堕于恶趣。永不浮升要强得多,佛陀用心的良苦,是何等的令人感戴?

故行者,应视六入处有如六魔钩:眼味着色,则被色应钩;耳味着声,则被声魔钩;鼻味着香,则被香魔钩,舌味着味,则被味魔钩;身味着触,则被触魔钩;意味着法,则与法魔钩。六魔钩钩身,如何得能自在?所以,凡眼习于色者,即随魔自在,不能解脱于魔所系。耳、鼻、舌、身、慧,也是如此。若六根不习近色、声、香、味、触、法,则不为魔钩所钩,不随魔自在,不为魔缚,才得自在解脱。

行者最要了解的是:六根之于六尘,彼此之间,本是各;自独立,本妩牵连关系的。如眼之与色,本是两个不相关的东西,若眼见色,不起若好、若丑的贪欲,则眼与色超不了化合作用,所以贪欲是眼与色的媒介,是行者的大患,必须断此贪欲,使二者不起作用,则魔不能侵,无魔能侵,即得自在。

所以说:“学佛”者,学什么呢?就是学那一个“知”,知道什么是恶法,什么是善法l什么是究竟法。所谓“无明”者,简洁地说,即是“无知”。如眼是无常的,却不能如实知其为无常,眼所见之色是无常的,及眼见色所生之识也是无常的,却不能如实知其为无常,因不如实知,所以才成为“无明”,若能一一如实知,那末就变“无明”而为“明”了。于六入处,一一如实知其为“明”,则觉、悟、慧一举而得,就成了一个智慧的行者了。

人生的一切苦,都从因缘生,要脱离这世间苦,须修六入处法、闭六八处法,断六入处法,但在修、断之时,不可懈怠,但也不可操之过急,以平等修习摄受,行于中道。于六入处中,修离欲解脱,修离恚解脱,修爱尽解脱,修诸取解脱,修心不忘念解脱、修远离解脱。修这六解脱时,不可以少信心,不可以少持戒,不可以修习利养。若于此六处未尽诸漏,于诸地末得增上涅槃乐,即不得解脱。若能成就学戒、成就学根,则必漏尽,漏盛则心解脱。此时,虽眼见于色,终不为色识住,其他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因为内修无量善解脱,正观察了世间生灭法,是无常法,是空法,不实在法。内修无量善解脱巳,乃得心解脱,慧解脱。

是以,行者应善为守护诸门,不可因六八处而起缘着心,缘着心不起,则一切恶不善法不生,世间脆弱,是空,是幻,六入处应离、应断、应灭,能如此,可得无漏而解脱。

七四年元月廿四日于净室

摘自《内明》第157期


{返回 许智铭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谈三无漏学中的戒无漏学
下一篇:谈修禅应先断欲
 谈佛说诸妇不相随
 谈三乘总持门
 谈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优婆塞
 谈佛说四识住舆五受阴
 谈生死的来去问题
 谈佛说四识住舆五受阴
 谈六身修习
 谈佛说出入息修习法
 谈二王的布施功德果报观
 谈出家众入白衣家的律仪相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讲记 第十八:十念皆生我国愿[栏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讲记]
 佛法概要·第九章 佛教各宗概况[栏目:明旸法师]
 第四章 不容亵渎的尊严 第四节 汉藏密法一家亲[栏目:般若锋兮金刚焰]
 圣者言教 第二十课(十八)珍惜人身 精进修法[栏目:圣者言教]
 修密法需要受持哪些戒?[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漫说《中阿含》(卷三)~F 六、伽蓝经[栏目:界定法师]
 此心安处是吾乡[栏目:觉真法师]
 出离心的误区[栏目:达真堪布]
 贪嗔痴的源头[栏目:达真堪布]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六二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三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