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佛陀的随宜方便教学法
智铭
释迦牟尼佛是位生活教学家,他能寓教育于生活中,以最平常的生活事物来譬喻佛法的进德修业,使听道的佛弟子不论其智与愚,都能很快乐知道、明道而悟道,这是最真实而有效的教育法。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一位链金师的住处,他看了链金师的链金而有所感,就借这个机会教导随行的比丘们:修学佛道也要像链金师的链金一样。
链金师所链之金,本来都是混合着沙、石、泥上埋藏於地下的。链金师为了要取得其中的真金,必须要挖掘那些含金的泥土,放于水槽之中,然後以水来淘洗。当淘洗的时候,首先洗去较大的石块,再冼去较粗的沙粒。这时的金子仍被细沙缠结着,最後将细沙洗去,黄金才出现。但出现的黄金中仍含有许多的杂质,必须除掉。於是将金沙置于锻炉之中,以烈火来锻链,使金沙成为溶液,将杂在黄重中的杂质除掉,黄金的粗相就出现了。但这时的黄金不轻不软,也无光泽,还得将黄金入炉,一再地锻链,才能使纯金出现,这时的黄金柔软光泽,弯折不断,就可以用来打造钗环等等的饰物了。
佛陀认为佛弟子们的佛性,也如埋在泥土中的黄金一样,被那矗重的烦恼尘垢所缠结着,不但有恶、不善业,还有邪见邪惑。要想使佛性彰显,也得像链金师似地来锻链自己。
佛陀告诉佛弟子们,首先要洗去恶、不善业的欲觉、恚觉、害觉。其次就是除去亲里觉、人家觉、生天觉的缠缚。最俊还存有一个善法觉,也要将之除去。这时的佛性仍为诸三昧有行所持,未得清静胜妙、末得息乐、未尽诸有漏,所以还要锻链。直锻链到於所得三昧中不为有行所持,这才能得寂静胜妙、得息乐道,离诸觉观,乃至进入第二、第三、第四禅。至此,才能正受纯一清静,离除烦恼,柔软真实,得见佛性,就如同链金师最俊链得柔软光泽的真金一样。凡得见佛性的人,必须成就智慧。
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之中,必须要修得智慧,成就了智慧的人才能自度而又度人,就如同炼金师炼得真金以俊,除了能自用以外,并且还能打造钗环去装肴其他的人。然则要如何利用智慧自度度他呢?佛陀曾看见牧牛的人驱牛过河的例子。用来教育佛弟子们如何自度而又度人。
佛陀告诉弟子们:有一个牧牛的人,愚痴而没有智慧,每当夏末初秋的时节,正是恒河水张的时候,愚痴的牧牛人,不详细观察恒河的此岸,也不观察恒河的彼岸,就驱逐群牛自陡峻的此岸下水,要渡到陡峻的彼岸。滚滚的洪流,洄旋处处,牛群在那急流中,发生了很大的患难。有的牛甚至被洪流淹没,随波而去。
另有一个牧牛人,不愚也不痴,并且具有方便智慧。他先观察恒河的此岸和彼岸,选择较平坦的河床驱牛渡河。渡河的方法是:首先将身强、体壮、力大而又有领导能力的大牛做先锋渡河,尝牛群下了河的时候,它们阻断了些急流的河水,然後再驱第二壮健多力的少牛随其下方而渡;最後才驱赢瘦力弱的牛更随其下方而渡。新生的小犊牛,因为爱恋其母,也随母牛之後渡河,於是所有牛群,都安然地渡过恒河,没有发生患难、流失、淹没的现象。
佛陀认为自度度人也是如此,前面所说的愚痴无智的牧牛人,就好比是那些外道六师;那聪明智慧的牧牛人,就好此是正觉如来。
所谓外道六师,是指富兰那迦叶、末伽黎拘赊黎,删舍夜昆罗胝、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迦旃延、犍陀若提子,这六位外道与佛陀是同时的人,向的是邪道、修的是邪见,他们好像是那愚痴无智的牧牛人,不能善於观察此岸和彼岸,所以不但自己脱离不了苦海中的洄旋,更坏的是,他们还教导其他的众生习他们之所学,持他们之所见,使从学的众生不但不能由此岸渡到彼岸,而要在那急流的洄旋中遭受患难。
如来正觉就如同是善於牧牛的人,他成就了智慧,不但能善观察此岸,而且也善观察彼岸,更能教导众生在那急流的洄旋中,如何安全地自此岸渡到彼岸。佛陀将善根深厚的众生首先下河,横截急流,安然地度到生死彼岸,尽诸有漏,不受後有,得安隐之乐;次渡善根次一等的众生,使他们在前一类善根深厚横截急流的众生前导下,也截流横渡,断五下分结,得阿那含果,安隐渡到彼岸,不还此世;最俊渡那善根薄弱的众生,随顺更为安全的水流,断除贪,瞋、痴三结,得斯陀含果,再来此世一次,究竟苦边,然後是那些新生的小儿们,如小犊牛之爱其母一样,其母既已得渡,小儿们也断三结而得须陀洹果,不堕恶道,正向三菩提,七次往返人、天,然後究竟苦边,断截恶流,安隐渡到彼岸。
佛陀告诉弟子们,一个牧牛人如果具有了十一法,就不是一个善於牧牛的人。什麽是十一法呢?
一 、是不知色。
二、是不知相。
三,是不去虫。
四、是不洽牛疮。
五、是不能起烟。
六、是不知择路。
七、是不知择处。
八、是不知度处。
九,是不知含处。
十、是尽取其乳。
十一、是不善料理能领群者。
一个出家的比丘,也有十一法,如果有了这十一法,他就不能自安,当然也不能安他。什麽是比丘的十一法呢?
一,是不知色。
二、是不知相。
三,是不能除去害虫。
四、是不能覆其疮。
五,是不能起烟。
六、是不知正道。
七、是不止处。
八、是不知度处。
九、是不知食(放牧)处。
十、是尽取其乳。
十一、是若有上座多闻耆旧、久修梵行、大师所叹;不向
诸明智修梵行者,称誉其德,悉令宗敬、奉事、供
养。
什麽是“不知色”呢?就是所有色都是四大所造,色即是空,不能如实知。这就是不知色。
什么是“不知相”呢?事业是过相;事业是慧相,不能分辨,不能如实知,这就是不知相。
什么是“不知去虫”呢;所起的欲觉,安而不离、不觉、不灭;所起的瞋恚害觉,安而不离、不觉、不灭。
什么是“不覆疮”呢?是眼见色,取其形相,不守住眼根,世间贪爱,恶不善法,心随生漏,不能防护,耳鼻舌身意根,亦复如是,这就是不覆疮。
什么是“不起烟”呢?凡於佛陀之处所闻、所受之法,不能分别为人显示,这就是不起烟。
什废是“不知正道”呢?即八正道和圣法律,是名为道,对这些道不能如实知,这就是不知正道。
什么是“不知止处”呢?就是对如来所知之法,听受以後,不得欢喜、悦乐、胜妙、出离、饶益,这就是不知止处。
什么是“不知度处”呢?就是不知修罗(经)、昆尼(律),阿毗昙(论),又不随时亲近大善知识之所,谘问诸受。以致不知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有罪、什麽是无罪。依何等法修是胜非恶,於隐密法不能开发;於显露法不能广问,於甚深句义自己知道的不能广宣显示,道就是不知度处。
什么是“不知放牧处”呢?就是四念处及贤圣法律,不能自行,也不能教他行,更不如实知,这就是不知放牧处。
什么是“尽取其乳”呢?例如那刹利婆罗门长者,自在施与衣被、饮食、床卧、医药、资具,凡受施的比丘,不知限量,这就是尽取其乳。
什么是“上座大德多闻耆旧,乃至不向诸胜智梵行者所,称其功德,令其宗重承事供养,令得悦乐。”呢?就是比丘不称彼上座,乃至令诸智慧梵行者,往谐其所,以随顺身、口、意业,承望奉事,这就是於上座多闻耆旧乃至令智慧梵行,往诣其所,承望奉事,令得悦乐。
一个善於牧牛的人,必须要善於成就以上所说的十一法,就是要能知色、知相、去虫、覆疮、起烟、择路、择处、知度处、知食(放牧)处。不尽取其乳、善料理能饮群者。同样的道理,一位如法的善比丘,也要成就上说的十一法。凡是能成就上说十一法者,能自安乐,亦能令他安乐。
佛陀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采取了链金师和牧牛人的生活,用作修学佛道的教材,浅出而深入,使佛弟子们契入佛理,达到自度度他的目的。
(完)
(摘自《内明》19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