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随力起修种正因·以愿导行善护心
1、能修即修不弃舍·净罪集资发正愿
【阐释论典】:
——“是故应当依善依怙”,善于依怙,照着去做。
[论]:“于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数取趣成佛的支缘,所有道理令起定解,诸现能修者即当修习,诸现未能实进止者亦不应以自未能趣而为因相,即便弃舍,应作是思,愿於何时,於如是等,由趣遮门现修学耶。遂於其因,集积资粮,净治罪障,广发正愿。以是不久渐渐增长智慧能力,於彼一切悉能修学。”
——就是我们听到的道理,听到的佛法,我们能够做得到,就要马上去做;就是能够做到的,就是我们自己能力做得到的,那么我们就要愿意去做。
——反过来说,我们如果听得到的、我们听得懂的、我们也能够做得到的,但是我们不愿意去
做,我们现在(原稿:坚决)不去做,那就不是叫做修行了。
【依师教修】:
——“诸现能修者即当修行”,那如果我们能够做得到都不去做,那我们做不到的,我们怎么去做?
——做不到的肯定没法做,修不了,太高了,太深的境界,我们没法修。
——那我们修得了,我们现在就开始修;
——那修得了的,我们不修;修不了的又想去修,你去修的时候,还是修不了。
——那修不了的怎么办呢?不要因为说我们修不了就弃舍,这也是很关键的问题。
[喻]:比如我们现在要发菩提心,发不起来,那不发了。你说你们修行修得没什么感应,不修了,弃舍。
——那弃舍,下面就不好说了,下面就不好谈了,下面谈的佛法跟自己就没有关系了,那都是一种戏论。
【如理思维】:
——那实际上你修不了的,你就要思考:为什么这些佛法我修不了?为什么我用功用不上路?为什么我会常常发生障碍和问题?这些的遮难,你就要想办法去解决。
——然后你慢慢去思考,慢慢去了解,慢慢去请教,你就会得到答案,因为缺乏资粮,因为有罪障,所以就需要去净治罪障,就需要去集聚资粮,就需要去广发正愿。
2、愿行合一莫退失·意乐发心为上首
【如理认识】:
——所谓广发正愿,就是不能随着自己的习气做。
——“哎,我喜欢做这件事情,我不喜欢做什么事情,什么事情做不了,什么事情没有兴趣去做”,那就不是广发正愿。
——你要广度有情,这有情的话,各行各业的人都有了,你如果没有广学多闻,没有广发正愿,你怎么去度呢?那度不了,肯定度不了。
——所以必须集聚资粮,净治罪障,广发正愿,(这)都是很重要的科目。
——那么我们愿发出来以后,就不能退失了。
——如果退失的话,就不是愿,就不叫做愿,不是菩提愿,就退心了,就没有愿力了。
——没有愿力的话,我们的行为跟愿就不搭杠,就行跟愿就挂不上钩。
【破邪显正】:
——行跟愿挂不上钩,自然而然就不能显示出你行为的意义。
——那你就会觉得:在庙里面干嘛?你既不种地,又不搞生产,既不是工人,又不是农民,我们又不是来搞一个发明,(当)科技工作者,又不是学校,来这边干什么?”
——那庙里面就是搞宗教了,宗教教职人员就是搞宗教,就是培养纯正的信仰,就是要树立、要建立、要重建道德的风范,要来完成人格了、僧格了,宗教的品格了等等,就是跟其他行业的人不同了。
——那么我们如果一个修行的法师或者一个居士,如果跟不修行的人、不学佛的人一样的话,那还了得,那你修行都白修了。
——修行肯定是不一样,那不一样的话,他不等于说就是不对的。
——那么我们不一样,当然也不是要跟不学佛的人格格不入,那也不对,那也不能来体现我们的慈悲心,体现我们的菩提心。
【把握要旨】:
——所以我们在道场当中,常常我们说要净罪集资,要发愿,这些都是有来头的,不是随便说的,也不是说你做一次、两次那么你的罪障就消除干净了,也不是说你拼命干活,干一年你的资粮就够了,这不可能的事情。
[喻]:你看外面一个打工仔,打工打一年,也只能赚几千元钱,对不对?在庙里边,你干活还没那种劲头了,是不是?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那有些人劲头也很大,修水管的劲头都很大。
——他不能这样子来比了,他不好比。
——就是我们集聚资粮这种心怎么来认识,是从我们意乐来认识,这是首要的,然后再看我们的行为,再看我们的结果,是从我们出发点来认识的。
——那社会上面,他人要来工作,他看你的成绩了,他不管你这个人怎么样,你只要干好,你这个人你回家了、加班了,他不管你,来上班的时候你把事情要给我做好。
——寺庙里面就不同了,他注重调心,注重教育,注重教化,注重发心、集资粮,这是最重要的,然后才谈到做事。
——所以,他有一个标准,有一个注重的效果的不同。
——这样子的话,慢慢慢慢我们这些观念建立起来,那么你对很多不了解的事情,很多不容易理解的事情,别人很多不同的做法,慢慢你就能够包容和接纳。
『附录·思考题』:
1.什么是广发正愿?为什么要广发正愿呢?
2.我们在寺庙里应该做什么,以区别于其他行业?
3.在寺庙做事和在世间做事标准和注重的效果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