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四讲 上篇
 
{返回 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13
师父开示《大乘百法明门论》笔记要点(第四讲)上篇
(5月22日)
 
【原文】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此设疑问。意在欲人了悟。知一切法本自无我也。以问有五种。一、利乐有情问。谓菩萨知一切法无我。而众生不知。为欲利乐。故问于佛。使其了悟革凡成圣也。二、不解问。谓自己于一切事理不明。而问于人也。三、愚痴问。谓愚暗痴迷于理事不分。而问于人也。四、试验问。谓以己所知问于他人。以验他知不知也。五、轻触问。谓我慢无状。而戏问于人也。此菩萨设此一问。即五问中利乐有情问也。
 
甲一、佛法要解决的问题
    乙一、唯有佛法,才能带来快乐
【审视自身】我们有习气、烦恼障、业障,我执、法执,种种的问题,所以不能通达缘起,不能通达诸法;不能知道、了解和把握与佛法相应的快乐。
只有同佛法相应,才有快乐可言。
 
         丙一、外在快乐与内在快乐的差别
【观察思维】有人买了衣服觉得快乐;有人买钢笔觉得快乐;有人买房、买车觉得快乐;有人旅行觉得快乐。这些快乐都是外在的,有条件的。
只有同我们的法性光明相应,同最高的佛法相应,那我们所得到的生命的喜悦和快乐才是我们要追求的离苦得乐的意义。
 
         丙二、情绪和快乐的差别
【应机譬喻】来到寺里,看到寺庙很庄严,大家很用功,觉得感动、快乐;但过了几天,快乐就消失了,痛苦就生起来了。
【辨析原因】这只是一种情绪,只是因为我们的习性与外在的环境和气氛相应而产生的快乐的感受,而不是内在体会到佛法所获得的快乐。
 
         丙三、对比认识
【情绪的快乐】都是生灭法,都是短暂的、无常的、把握不住的。
【(佛法的)快乐】让我们内心远离了障碍,消除了隔阂,内心没有束缚,内心对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对五欲六尘八风都能超越,对顺境、逆境都能够超越。
【错误现行】我们(虽然学佛了,但仍)以世间的观念、价值评判体系来感受快乐,快乐与痛苦都是共世间的。
【应机譬喻】不学佛的人来到山上,也会觉得法师很有修行,义工很有礼貌,大家很善良等,但是这些只是对有形有相的外在人和事的印象,这种印象在自己内心中留存的一种感觉。我们来到山上以后,(开始可能也会觉得快乐),住的时间长了,如果放弃了对佛法的追求,就会感到痛苦,并不是说住在这里就会感到快乐。
【辨析原因】(这是因为)对佛法、对信仰没有坚定的皈依,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追求,追求的都是外在的成就和喜悦,离我们的本心越来越远。外在的人事都是无常的、会变化的,人多了你觉得嘈杂,人少了觉得寂寞,都是观念的问题。
【师父强调】实际上是我们内在对自己的信仰,内在对佛法相应,已经越来越离谱,而不是外在的人和事影响、妨碍了我们。
【反省自身】如果我们出现问题,就是和烦恼相应的标志,而不是同佛法相应。如果同佛法相应,就不会有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
 
    乙二、以法转心,化苦为乐
        丙一、非理作意引发痛苦
【错误现行】觉得我在这个地方住了很久了,这个地方的佛法都学完了,没有可学了。
【师父破斥】法都在人的心里头,你怎么能知道呢?我们对外在的东西了解都非常不够,更何况人内心的佛法呢?
【喻】手,五个手指头各有名字,合起来为拳,分开来为掌,就一只手都有这么多说法、意义、作用,还有左右手之分;还有脚呢,头呢,有耳朵、鼻子……它们彼此是有关联的,一体的,生命整体的意义。手指头为何有长有短?这么长都是有道理的,长短各有用处,都是生灭法,都是相。
【心与相】我们认为一个相好不好,都是我们的观念。相的和合与隔阂,都是人心造成的,都是非理作意造成的。
【错误现行】看到一个人,就觉得自己比他强,其实对方并没有与你比较的本意。
【团体观念】实际上在群体中,再能干的人也需要别人帮忙,才能成办广大事业,和合才能把事情做好。
【师父破斥】如果观过、比较、分别,就有高低、有你我,都是世间法,与佛法的本意是相违背的!
我们常常把世间的思维模式带到佛门里面来,看到自己比不上别人,心里难过;看到别人不用心,心里也难过。无论比别人好还是坏,都难受。对方也是如此,无论如何都是痛苦。
【究其原因】为什么会痛苦呢?因为跟佛法不相应,无明!
 
        丙二、策发希求转变苦乐
【如理转化】如果换一个角度,换一套思维方式,痛苦就没有了,问题就解决了。唯识“三能变”,初能变阿赖耶识、二能变末那识、三能变前六识。苦乐都是从我们内心变出来的,内心能够转变的,再苦的境界我们也能把它转变为快乐的境界。
【喻】得了癌症,要开刀把肿瘤去除。开刀虽然是痛苦的,甚至有生命危险,可是你知道开刀对自己生命有好处,就会心甘情愿接受,不会觉得苦,还要花钱找医生开刀;平时如果叫人拿刀砍你一下,给你多少钱都不会愿意。
【认清关键】(有这些差别)都是你内心求不求的问题,希求的问题。(希求就不会觉得苦)。
【师父强调】学佛法也是一样,你没有希求怎么会得到快乐?这是不可能的事。
 
 
甲二、百法之功用
    乙一、观察诸法生灭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百法不是告诉我们结果,而是告诉我们怎么观,怎么入,住,出,你怎么进入这种观察的状态,你怎么一直保持这种观察的状态,最后你怎么超越于这种观察的状态。
【脱离误区】如果掌握不了这种入、住、灭,一直在“住”想,就会产生种种的幻觉。
幻觉出现就是与现实状态脱节了,你能够住,但是出不来,很多着魔就是这样的原因。常常听到居士出现这种情况,眼睛一闭就看见佛菩萨,耳朵听见什么人跟自己讲话,佛菩萨告诉他什么,他就是住在这里,出不来,不知道怎么办。他没有观察到这都是生住灭,不会出。
 
    乙二、破除名相对立
    佛法在动静语默中都有,并非只有哪一种才是佛法,关键看我们怎么用心。
【错误知见】有些人认为说你一天喋喋不休,说那么多话,一点不寂静,都在散乱,没有佛法;另外一边的人就说你是个自了汉,一天坐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有些人说你这个人一天到晚都是在承担、都是在做事,没有佛法;有些人说你在那里很懒惰,什么事情不管。互相埋怨,互相观过。
【名相对立】那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是没有真正理解到什么是佛法,它都是在名相上的对立。喜静的人看不惯好动的,喜欢说话的人看不惯不喜欢说话的,这样就很难共处,很难和合。
【解决办法】这些都只有从我们内心的境界去体会,用佛法去体会,才能过得去。否则就会出问题,有障碍、有麻烦。
 
    乙三、从外相体会境界
【喻1】拈花微笑。花、微笑都代表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境界,是无形无相、至高至圣的境界,我们供养佛菩萨都是香花,通过这些有形有相的,来表达我们内心无形无相的一种境界。
【喻2】插花。普通人不知道花的意思,但是插花的人知道什么花代表什么意思,代表人的思想、心情,只有体会到了这种境界才是有意义的。
【喻3】生病送礼物。在城市里会送花,如果在农村你送花他反而会骂,到处都有,不实用,还不如送点馒头。那如果在城市里,别人生病你送馒头人家会觉得你头脑有问题。这就是知境界的问题。你送的东西对方要能领纳、能懂得你的意思。
【喻4】宝石。钻石、宝石、水晶,本质与石头一样,也没有什么用,但是人为什么会喜欢?因为喜欢它的象征意义,大家给它赋予了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与法相应】佛法也是如此,它是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祖师大德们的一种证明,(只有当我们体会到它的意义、体会到它的境界,)同佛法相应,我们才会有这种快乐。如果不同佛法相应,我们就没有快乐可言。
 
    乙四、从有为通达无为
    对外在相和内心观念的把握、转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学的佛法名词越多,障碍越大,消化不了。
【修学误区】所有的法相名词在心里不能融会贯通,不能消归自性,不能圆融,不能产生观照力。
【修学次第】对任何一个法,从相上观察与从性上观察是不同的。先从行相上观察,再悟入诸法的真实性(空性)是比较容易的。如果一下从法性上面(入手),非常容易进入断灭空的状态。
【对照本论】百法的前面九十四个法都是有形有相的,宇宙万法概括成九十四个法,便于我们来修学。百法是凡夫到圣者心路历程转变的一个过程的需要,从有为法、生灭法,转到无为法、不生不灭法。后面的六个无为法就是不生不灭法。
有为法也好,无为法也好,都是无我的。也就是从有为法的本身来体会它的无为法,从生灭法的本身来通达不生不灭法。
 
 
甲三、学习“无我”对我们的意义
    乙一、净化信心
    我们常说对哪个法师有信心,对哪个法类有信心,那么,我们有没有信心如何来衡量呢?我们有信心,归根究底是看我们对佛法有没有信心。无论哪位法师、哪位善知识他都是要引导我们皈信三宝,行持戒定慧。
【衡量标准】如果我们有信心,内心一定清净,信的本意就是净心为信。内心清净的特点就是没有执着、没有高低、没有你我他种种的障碍、没有对立。
【师父破斥】不是说我们对哪位法师、对哪位大德、对哪位菩萨有信心,我就比你高一等。那另外一个人说我对哪尊佛、哪尊菩萨有信心,那我也比你高一等。用社会上面的话来讲,你是搬出一尊菩萨来吓唬人,搬出一尊菩萨来压人,然后比你高。你讲这种话,本身就是没有信心的表现,那是不对的,都是一种邪见,都是一种烦恼。
    譬如说,认为自己的老师了不起,别人就会尊重你。其实只有真正你自己的学问比大家高,大家才会佩服你,不是说你是哪位大师的门下,人家就一定会认可。老师的成就是老师的成就,你的成就是你的成就。如果你的老师成就高,人家对你的要求会更高,若自己没有成就,别人反而会更加看不起你。
【师父提醒】但是我们就非常容易犯这种毛病,觉得这些善知识、大德的功德好像就是我们自己的功德一样。这样子内心当中的慢心不知不觉都是在增长,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最后都成障碍,处处障碍。
 
    乙二、破迷开悟
    进入大乘法门,学习百法的目的就是要破我、破执。
【如理辨析】我:五蕴和合;
            法:有哪些法,每一样都是无我的。
条分缕析,这样我们就不会对外在的种种东西产生执着,进而对整个的宇宙都会认为说它是如梦幻泡影的,它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它都是相,它不是诸法的本性。
【从相入性】我们破迷开悟,就是从这里开始。我们迷于一切法的相,从相的上面进行开导,让我们悟入到法性。我们悟入到法性以后,我们就不会迷于法相,这样我们才会清醒。
 
    乙三、坚定信愿
【辨析心相】现代人大多很聪明,聪明人想得很多,但是遇到痛苦、麻烦,内心没有力量去对待,然而又看得很清楚,就会很孤独、迷茫、不安,没有安全感,就觉得不快乐。慢慢就逃避责任、推卸责任,大聪明就变成小聪明了,就没有动力去做种种利益众生的事业了。最多愿意去辅助别人,但自己却没有勇气去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不肯发心,一旦遇到问题、困难,就过不去了。
【应机譬喻】不要说做惊天动地的事业,比如说我们要讲一百次课,你都不一定敢发愿一百次都来听。可能有什么事啊,要去哪里啊,都会有障碍,都很难做到。
【如理认识】要做到很小的一个事情都很不容易,没有极大的愿力是做不到的。如果想真正做成一件事情,一定要把它摆在生命的第一位,譬如吃饭,不吃饭不行。
如果我们不是把佛法摆在这样重要的位置,(认为不学法不行),那是很难(把佛法学好的)。
【反问自心】假设佛真的来到我们面前,我们敢跟着他走吗?不少人吓都吓跑了。
【如实认知】实际上我们的信心是很脆弱的,我们对佛的概念都是建立在一种假想当中。
【错误现行】我们常说要跟某法师生生世世,却过几天就跑了。
【师父破斥】这都是人的一种情绪,越是讲大话的人越是靠不住。不是从内心当中发出来的(愿),都是不行的!
【坚定信愿】你发了愿就不能改了,你今天能改,他明天也能改,到后天也能改,以后怎么会有成就呢,不可能的事情!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我们学佛法是一种最高的、不二的选择。如果我们经常变来变去,就说明我们内心对佛法最基本的信愿的前提还没有解决,信心的问题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解决,这样是不行的!
【信为根本】信、解、行、证,如果信心上面不能解决,那我们学了很多的理论、很多的实践,它的意义就显示不出来了。
【究其原因】有障碍,也就是不能通达无我的道理。(理解:我们不认识无我的道理,不认识万法的本性,都是迷在相上头,所以处处执着。正是这些执着障碍了我们,使我们不能对佛法产生清净的信心,不能对学佛发出真实的愿力,反而把佛菩萨、善知识当作了炫耀自己的资本,增长慢心。要破除我们身心上的种种执着,增长学佛的信心和愿力,培养清净心……等等,都要学习无我的道理。)
    所以说一切法都是无我。
 

{返回 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四讲 下篇
下一篇: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三讲
 从现实业果看,珍惜当下因缘 2
 学佛——在漂流的苦海中寻找另外一条路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课堂笔记(二十六)永远的大乘行者——特..
 苦乐人生 5
 深信业果 依法行持 31
 苦乐人生 1
 警策——从改善习惯做起,让心灵趋向极乐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课堂笔记(二十)从无限生命中看待..
 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与经验 三、解脱在心莫外求·离诸五受幻化事..
 认识人生之五 2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7 飞越生死[栏目:大机大用]
 杂阿含经卷第十三(三二四)[栏目:杂阿含经]
 净土宗四大念佛原理[栏目:净土宗文集]
 石家庄虚云禅林首届禅七开示 第三讲 觉知每一念[栏目:净慧法师]
 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之法[栏目:修行笔记]
 十一、活佛的神通游戏[栏目:金山活佛神异录]
 大成就者的死与生[栏目:咏给明珠多杰仁波切]
 正授行法的两个基础[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禅法]
 七十一世 天愚净宝禅师[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参话头在动力学心理治疗解决阻抗中的整合运用(张天布)[栏目:禅宗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