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由心生】因为我们的心有高下、不平、远近、前后、对立,所以就会造成种种的问题。
【圣凡差别】
◇佛菩萨的心是平等心。所谓平等心,即只要众生与佛有缘,众生与佛说的话相应,他就能够得度。
◇我们的心是根据我们自己的喜怒哀乐,根据我们自己的情绪来判断的,(根据我们的情绪)来判断我们对别人要怎么办。
【喻一】我们常常讲正法、像法、末法。
对众生来讲有正法、像法、末法,越到末法离佛法的距离越来越遥远,佛法的味道越来越淡。
对佛来讲有什么正法、像法、末法呢?
【喻二】众生有本门、性门。
本门是平等不二的,性门是差别、有相的。
我们看到性门,不认识本门;
我们看到有相门,但是我们认识不到无相门。
这就是我们众生取相的原因。
【深入分析】心是整个活动的一个过程和状态,相状,我们只是在整个心相续的过程当中取了某一个相而已。取了某一个相,就执著于某一个相,这就产生了颠倒,产生了问题。对自己如此,对别人也是如此,就成了我们的障碍。
【修行误区一】学佛法如果不是对我们自己的心认识越来越透彻的话,一年、两年、三年下去,如果学得不好,就(会出现)刚才我讲的那种状态——善法凝聚不起来。
【修行误区二】学好一点的人,如果对自己的心相把握不好的话,会有更严重的问题。
什么问题呢?
【自赞非他】就是认为我们自己所作所为才是如理如法的(前面我谈到的另一种状况),别人的所作所为、别人的用功都不如理不如法。
【排斥异己】一旦认为自己得到了佛法,就犹如拥有真理一样,别人意见同你不合,情绪同你不顺,观点与你不一致的地方,你就认为他是谬论,就会这样认为、作意。
时间一长,问题就很严重。
【极端体现】为什么西方的一些宗教会出现极端呢?原因就在这里——他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最正确的,乃至发生宗教的一些战争等等,都是因为背离了宗教基本的教义形成的。
【背离初衷】没有真正认识到我们学佛法是要利人的,不是要跟别人对立的。
【判断标准】一旦我们跟别人,跟其他的法有对立,就不对了。
【万法无我】一切法都是无我的,百法也是无我的。
用一百个方法,用许许多多的方法来说明无我,来理解无我,让我们觉悟无我。
【紧密相关】我们内心的信仰同自己内心活动的状态、过程紧密相关,心所跟我们的信仰紧密相关。
【小结】如果我们不是这么来学佛法的话,(就很容易)学偏了,学出问题。
【弘法误区】注重外在形式的人,非常容易拿一本经、一本论,或者说拿经论中的某几句,某一段,某一个法类,作为自己的智慧。
【生搬硬套】这时我们内心就感受不到佛菩萨的力量,感受不到佛法传递的力量、加持的力量、内心充满善法的力量,感受不到慈悲柔和的力量,而是非要让人家接受这两句话。
【应机为要】这两句话我们应该怎样来稀释,让对方、让现实时空因缘下的人能够接受、领会、相应,非常关键。
【以他为主】我们跟人家说法,不是说引用经论的原文就没有错。
“没有错”只能说明你说的这个话完全是跟经论符合的,但是能不能管用(就不一定),只是我们自己在说,不是说给对方听的。
要说给对方听,要度人,要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是以对方对佛法理解的程度来判断的。
【适得其反】如果我们讲了半天,最后他理解不进去,或者学一学反而不愿学了,或者他学得出现了偏差,甚至出现了错误,产生了执著,这跟我们的引导、带动、讲说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坚固我执】这个过程不知不觉就会把自我的意识转嫁到别人的身上去。
别人接受了我们的观点、做法之后,我们在内心当中就树立了一个更加坚固的自我意识,这个我就会越来越坚定。有一天遇到一个更自我的人就麻烦了,就过不去了,问题就很大了。
【应机设喻】到庙里来,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你为什么会坐在这里,坐在这里干嘛?
第二个问题:你是不是真正坐在这里?
第三个问题:究竟你是谁?或者“我是谁?我在哪里?我为什么会在这里?”
这些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要回答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我是谁?”是很难回答的问题。
他肯定(会回答)说:我是某某人,叫什么名字,家住什么地方,哪里人,身高多少,体重多少,文化程度怎么样,就是把简历说一通,但真正很难回答。
【深入思惟】我们的名字、身高、体重、身份,这些信息只是和我们有关而已,并不代表这个就是我们本身。
你叫张三,他叫李四;你体重七十公斤,他体重八十公斤;你身高1.7米,他1.8米……
很难说到底1.7米好还是1.8米好,七十公斤好还是八十公斤好,这个名字好还是那个名字好,分不清楚。
从这些不能看出你跟他到底有什么差别,说明不了什么大问题,跟你的本身相去甚远。
【喻二】看简历。简历跟一个人的阅历有关系的,阅历就是你在人世间的经过:发生什么事,受过哪些教育,(等等)。(阅历)只能说明说你受过哪些教育,你经过了一些什么事情,不能说明说你是什么。
你学历不高,只是说明说你没有念过那么多(书),没有接受(多少)世俗社会的正规教育,没有那么丰富的社会、人生阅历,它只能说明这个问题。
【宗】它同“你是谁”、“我是谁”、“人是谁”这样的生命本意是不同的。
【开演思惟】佛教徒也是如此,我们也可以这样来假设:佛教徒是谁?佛教徒是什么?你是不是一个佛教徒?你是一个佛教徒,为什么会在这里?
从人、我(的概念),到佛教徒(的概念)。
这样就知道:我们是佛教徒,我们应该要做什么事情,就非常清楚。
就如说:我是谁?我在这里,我为什么在这里?我要学什么?我要说什么?我要做什么?(进而去想)佛教徒在这要学什么?要说什么?要做什么?
【以法识心】这样慢慢从世俗的名言到佛法名言的安立,然后清楚名言里的内涵,一步一步去追究、去认识我们自己的心及身份。
【无明现状】我们模模糊糊,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身份,不了解自己的心态、心路历程、内心的活动过程。
【由此下手】我们都不知道,怎么来发现、把握、改变它的规律呢?
【师父策励】所有这些我们都要非常细心去学习。
百法明门论一步一步都会对我们(进行)非常深细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