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戒律学常见问题探讨》讲稿(界崇法师)
 
{返回 戒律学研究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23

《戒律学常见问题探讨》讲稿

  灵隐寺 界崇(杭州戒律培训班讲座 07-10-15)

  诸位法师慈悲:

  在近代中兴律宗的弘一大师圆寂六十五年之际,我们杭州佛教协会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在佛协领导的安排下,由我和大家一起探讨戒律学方面的知识,我要说的内容是“戒律学常见问题的探讨”。这些问题,我是以比较粗略而非精确的方式来进行说明,所以,在讲说过程中有不当之处,敬请在坐法师给予批评斧正。

  戒律,指僧众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应该遵守的规定或制度。戒律为佛陀亲自制定,不同经论可以由五种人来论说,他是一种严肃的佛教重要课题,是僧伽大众安身立命、修行解脱的基础。戒律由产生到传到中国乃至到现在,虽然有相当长的一个过程,同时也缠绕在我们生活中每一个角落与每一种心念;但,由于时间的迁流、空间的变化、主观意识的加工等因素,使戒律学的一些常识或概念在我们生活中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甚至出现了一些畸形的言论。

  乘这个机会,我收罗了一些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戒律学问题,以问答的形式和在坐的法师一起探讨一下。

  1. 戒律二字有什么意思?

  答:戒律,有三种梵语名称,分别是:“毗尼”,“尸罗”,“波罗提木叉”。

  毗尼翻为“律”。所谓“律”是法的意思,法者就是教法,此中所说的教法,是  三藏中的律藏之教。因为,此教法阐述僧人于生活中所行是非重轻、开遮持犯等等诸相,若无此律法,那么我们也就无从谈起是持戒与破戒,所以毗尼翻为“律”。

  尸罗,译成中文是“戒”的意思,戒有“警、禁”的意思,即是由于警策身口意三业,将能远离种种过非之不善缘。

  波罗提木叉,中文译为“别解脱,”或解释为“别别解脱或处处解脱。”

  一般解释戒律是,戒是有所不为,律是有所当为。戒和律之间,在内容上没有太大的不同。通常将戒和律放在一起使用,合称为“戒律”。

  2. 有法师说,我们没有学戒不懂戒律,犯戒的话,那是“不知者无罪”;他们有学,如果有犯的话,那是“罪加一等”,请问这种说词对吗?

  答:①佛制一切比丘都要学戒不可触犯制度,若有触犯必受僧团及因果制裁。

  ②对于有学有持的僧人,如果触犯戒法,与其他僧人的犯戒性质一样,该受什么处罚就受什么处罚,不可能会“罪加一等”。

  ③再者,律中规定,对于学戒、并精严持守的僧人,于‘不可学’的戒法威仪中,有所触犯的话,即使犯了也不结罪。

  ④对于不学无知的僧众,不但不可能有‘不知者无罪’的特赦,反而要增加‘不学无知罪’,乃至于‘不可学戒’前同样有过失。

  3. 戒律能够独立成宗吗?

  答:①戒律是佛教的三藏之一,他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戒律是三学中必不可少的戒学,没有基本的身心规范,必定没有清净的心态。

  ③他是诸宗的基础。

  ④佛入灭是教诫弟子,以戒为师。

  ⑤他是言行的准则、评判邪正的标尺。

  4. 在受戒场合当中,是尽量折磨戒子为受戒的圆满?还是多讲些戒律与清规,为受戒的圆满?

  答:①受戒是对戒子人生中一次革命性的严肃锻炼,不单是确定比丘身份,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次锻炼,使他们真正了解作为一个比丘基本生活规则、威仪礼数、戒法思想等内容。

  ②在早期一些戒会中,许多戒师专以礼忏、跪拜、惩罚、排班、唱念、烧香疤为戒会的要务,很少讲解必要的戒学基本教育,这使得本该是很好的一次生命中特殊的锻炼,结果,也只不过如此而已啊。

  ③所以,戒会中以讲解戒学思想、清规兼之及树立僧人坚实志向为要务。不是折磨戒子的场合。

  5. 戒律包括哪些内容?

  答:①就本位来说,律藏及祖师的律学著作是戒律的内容。②就吾人的解脱来说,我认为一切佛法,皆可摄为戒律的内容,如动身发语、内心意念的不合教法,将不能解脱。③宣祖判教时,就判一代时教为制教与化教,既然是教,就有教化及禁止的意义。

  6. 戒学有戒法、戒体、戒形、戒相四科,那我们应该怎么理解“戒体”?

  答:①防非止恶之功能也。戒法授受之作法成就时,指防非止恶之功能,发现于受者身中者谓之戒体。

  ②更明白的说,是一种强烈的愿心,是在受戒当时所留下的一种长远、尽形寿的誓愿。在生活的动作中,这种誓愿将伴随着我们每一个心念。

  ③由于宗别的不同,他的性质或者认为是色法,或者认为是心法,或者认为是非色非心、或者亦色亦心。

  7. 在安居期间可不可以出寺院大门?(案例:大和尚与侍者)

  答:①佛教僧徒,两期三月间禁止外出而致力于学修禅坐,是名两安居,异名为坐夏,坐腊等。

  ②于安居期间,僧众若有三宝事、父母病、自己病等事,要外出几天,皆可受日(请假)外出办理。

  ③于早、晚饭后皆可到寺外散步,但于晚间明相前必须在安居的界内,否则即破夏。或者于请假时间到时,也必须于当日赶回安居寺院的界内,否则也算破夏。

  8. 有法师说,谁学戒谁应该持戒,我们没有学戒,可以不要持守。对于都受过大戒的法师,到底谁应该持戒?

  答:①凡为僧人必受比丘大戒,这是无人可以否认与不受比丘戒法的洗礼的。

  ②既然已受,当然要学习与随分守持了,因为在登坛时已经立过誓愿了的,不管男女老幼一律平等,只要受过大戒的僧众都应持守。

  9. 在炎热的夏天,僧人的“免衣”合法吗?他有根据吗?

  答:①在律典中找不到免衣的字样。所谓的免衣,我想无非因为夏天特别炎热,于早晚课时再加上短袖、海青及袈裟,感觉更热。所以,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开始,即出现于二课时只穿海青而免穿七衣。

  ②海青的服式,它原是从我国汉唐时代的服式衍流而来的。在从前,无论僧俗都穿用它。所以他不是法衣,除了样式有所不同外,其实与大褂的性质没有差别。佛教尊重古制,出家人生活比较保守。同时为了整肃仪容、庄严道风,所以到今天都还遵守穿著。

  ③七衣,梵语叫郁多罗僧,华言上着衣。其用处是:于礼佛诵经斋会讲法时穿着也。依这样讲,于夏季里的二课时,可以不穿海青而单着七衣。

  ④如果要勉强说‘免衣’是有根据的话,我想无非是从安居后受“加絺那衣”说起。大众于结夏圆满时有受一功德衣,受此衣已,即于五个月中有五种的生活优惠,其中有一条,可以于三衣中离衣经宿无罪。我想是不是从这个地方附会而来的所谓“免衣”。

  10. 我们把登坛受具称为传戒,那么,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三师七证到底“传”些什么给戒子?(早期的戒台打扮的象阎王殿那样漆黑)

  答:①一般的戒子于登坛受戒时,心情是特别紧张,双手发抖,展具象摊被单一样,弄的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所以一听到招呼就急急忙忙而上,不到几分钟就慌慌张张地下来,到底羯磨师说此什么,戒子本身回答此什么,后来想想,脑子一片空白。这种情况下,即使有所传,戒子也不能领会。

  ②传戒过程其实是一个比丘身分的证实过程。也就是说,在三师七证面前得到证明,我已取得比丘的资格。

  ③更重要的是,“十师以殷切之心,希望座下的戒子能成为持戒守法、传播佛教理性精神的法门龙象”,这应该是传戒所要传的内涵。

  11. 现在任何一个常住传戒,将有几百的沙弥参加受戒;如果站在戒律的意义上,得戒和尚于戒会中,到底能够为多少个沙弥传戒?戒和尚传完戒后,就没事可干了吗?

  答:①就传戒的形式来说,在佛世,没有象现在这样限时、限地、限人的传戒,他是随时随地、很平常的一种僧人身份确定的活动,和尚所授的沙弥人数,一人极致三人。因为除了为沙弥受大戒外,更重要的是如何教导新戒比丘于生活中的戒律做法及思想培养,这是戒和尚的责任与义务。

  ②就中国来说,由于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与所谓的规范化管理,就出现定时、定点、定数、颁发戒牒等的传戒方式。所以就出现一坛戒会少则三五百人,多则上千人(八十年代的几次传戒)。这样,一位戒和尚有能力去教导这么多的戒子吗?答案是:不可能。既然不可能,决大多数的戒子即面临着无人教导的可悲下场。那后果呢?

  ③当时在唐朝某年的一次戒会中,有二十多位沙弥参加受戒,道宣律师就感叹人太多啦!

  当然了,在一堂戒几百号人的漫长传戒历史中,现在,谁也无能为力而使之改变一二。

  12. 于受戒场合中,“结界”可以用“念大悲咒”来代替吗?

  答:①结界,是在建佛寺、作戒坛、或僧众对某僧事用羯磨法来决策之时,所行的一种之佛教正规的作法,而定其区域、界限,也就是作法所限定之范围。要求全体是比丘,不可以有一个比丘不来参加。特别在受戒、自恣、忏悔等佛事中,都要在有结界的场合中才能进行。

  ②念大悲咒是一般佛事当中一种洒净仪式,目的在祈求诸佛菩萨护法神等的护佑,在法会中能一切顺利无诸障碍,取得法事最后圆满的这么一个目的。

  ③所以,结界是实地实事的、是一种用羯磨法来取得大众一致通过的区域划定的严肃僧事。而洒净是一种可有可无、僧俗皆可参加、有个别来或不来都可以的一种场所净化的活动。所以在受戒法会中,洒净不能代替结界,但可能洒净。

  13. 在大乘佛教中,一些法师会堂而皇之地说:大乘行者不拘小节,可以行任何方便而不受戒律的束缚,而那些小乘行人,那是必须戒律精严哪!这样的说法对吗?

  答:①这是一般行人为放任自流的自我辩护,要知道大乘戒法最基本的成犯条件是以‘起心动念’无非是罪,无非是业。

  ②而小乘行者,他的成犯条件以‘形于身口’才结罪,也就是小乘行者,他的起心动念、想什么坏点子还不算犯戒,表现于言行了,才算犯戒。这样相比,那类大德更应该持戒呢?

  14. 在佛教僧团中,就清规戒律来说,应该多提倡戒律学?还是要多提倡清规?以哪个为主要?

  答:①戒律是佛陀亲自制定而不通他人,他是僧团和合、正见张显、分别邪正的保证之一。

  ②清规是在人多、事繁、物累的情况下产生的,他有他的作用性与机时性,但,清规的出台一定以戒法为根本依照原则,同时,生活中的运作也还必须以戒律为唯一溯原对象。

  ③再者,清规流行到北宋及元代,经过多人数次增订,即使是德辉《敕修百丈清规》的出台颁行全国。虽仍命名为《百丈清规》,而其内容精神已去古益远,或更严肃的说是面目全非。这样就难怪,弘一大师及现代的圣严法师也作一些评价,甚至说‘或可不用也罢。’

  ④所以,当以戒律为主要,清规为辅助。

  15. 僧人的僧腊、戒腊和夏腊有什么区别?三者中以哪个为重要?

  答:①僧腊是出家为僧的时间。

  ②戒腊是受戒的年数。

  ③夏腊又曰法腊。比丘之真正年岁也。比丘每岁为九旬之安居,由其安居之数,以算法龄,称呼为法腊几岁,故安居中与安居竟之日,犹如世俗之旧腊与岁首。

  ④就此三种中,以夏腊为僧人的真实岁数,犹如工作的工龄。

  16. 尼众于安居期间,应该依止个人为合法?还是依止僧团为合法?

  答:①在明了论里说。无可依人不可安居(可依人还须具备能决断是非,正见无曲等条件方可依止),男众需要依止,尼众同样需要依止。

  ②关于尼众安居的依止,现在一些尼寺庙的作法有所差异。有的是依止某个男众僧团,有的是依止某个男众法师。

  ③从佛姨母大爱道依八敬法而出家,尼众半月请教诫等许多做法来看,男众都要经过男众僧团的公开差遣委派,才能到尼众僧团中去教诫。

  ④由此可知,尼众的安居是依止男众僧团,而不是男众某个法师。

  17. 三个月安居,到底在做什么事情?

  答:学习或温习戒学,诵经、讲经、听法。

  18. 僧人可不可以还俗?尼众不许重新出家,但开不开舍戒?

  答:①首先切不可没有经过成熟的考虑而还俗,不要随便就回家。

  ②律制僧人在本人决定下,或者在某种事件的逼迫下,可以还僧为俗,还俗并不是可耻的事情。但希望回家后有个正常的生活,吃了几十年的佛家饭菜,回家后要时刻不忘三宝的恩德,不能做与佛教不利的事情。看到僧团的不正之风,可以以事实来提出建议。不能毁谤三宝。否则,我想是有果报的。

  ③律制尼众,还俗后不得再度出家。于回家前要舍戒,否则,有戒在身,处处都有违犯的可能。

  19. 沙弥于登坛受戒时,多少人一坛为合法?为什么要有这样的人数规定?

  答:①从近代多处受戒的情况来看,有的一坛三人,有的五人,乃至十人二十人。

  ②按律典,戒子登受具时,一起上去的只能三人,不能超过三人。如果超过三人,十师不能为他们加法。因为,律中就僧团作法的条件来说,所谓的成僧是:四人及四人以上。即此一个僧团,不能为另一众加法,不能以众加众。

  ③所以规定登坛受戒时,只能三人一坛。

  20. 于剃度时出现过“代刀”的做法,请问什么叫“代刀”?“代刀”合法吗?

  答:①所谓代刀,是代替某师对其弟子进行剃度。还有另外一种,就是居士准备在以后出家,现在请某法师先为他作所谓的“代刀仪式”,目的是,于以后此居士就可以随时剃头改装出家,不需要重新剃度了。

  ②在律典中,没有所谓代刀的字眼,同时也不允许代替剃度、代替和尚(于一些戒场中,就出现过冒名顶替的戒和尚),因为于剃度或受戒时,律制和尚不现前是不得戒的。

  21. 于受戒时,如果戒子的年龄达不到二十岁,就有一些法师用“赠岁、借岁”的办法,将不满岁的沙弥凑足二十岁,请问这种作法合法吗?真的能将岁数凑足吗?

  答:①这种作法的原因是:某戒子年龄不到二十岁,可能这位沙弥很能干,但于僧团中作事的人,都要具备比丘的身份。为了使他尽早成为比丘,那么有人就创造出这种办法。

  ②戒律当中没有所谓的赠岁、借岁的说法与作法。但在近代的受戒场中却真实的出现过。

  ①这种的作法不但不能增加年岁,而且是枉然毫无意义的。

  22. 佛制比丘不许剃度尼众,那么,尼众能度男众吗?

  答:两个都不可以。

  23. 于月底诵戒到戒本“请问诸大德,是中染净否”时,在坐的比丘要不要回答什么?

  答:①佛世佛陀答应别人请求也好,或者于僧团中作法也好,对事情的确认都用默然表示同意,不同意的话可以开口说话的。

  ②于诵时“请问诸大德,是中染净否”时,同样也以默然表示清净。不需要在下面喊:清净或什么的。

  24. 所谓的“僧人”,到底几个人才算是“僧”?

  答:依《大乘法苑义林章》载,僧有三种:

  ①就理和,则一人即可称僧;

  ②就事和,约三人始称为僧;

  ③就戒律办事来说,则有四人僧、五人僧、乃至二十人才称僧。

  25. 大和尚升座穿戴千佛袈裟如法吗?佛陀到底穿几的祖衣?

  答:①现在有各别大和尚于升座时,穿着二十五条的千佛祖衣登上法座,将佛像坐在屁股底下,大家以为如何?

  ②大衣虽然有三类九品的差别,但佛陀他只穿粪扫的九条袈裟。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的探讨至此结束,最后祝福诸位法师:统理大众,一切无碍,谢谢!


{返回 戒律学研究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戒律应注重创新的管理(清远法师)
下一篇:东晋汉僧戒律学探微(屈大成)
 戒律与社会的互动是正法久住的基础(温金玉)
 能海法师戒律思想研究(温金玉)
 《戒律学原理》摭言(南怀瑾)
 律典中对亲教师资格的要求以及可度人数的探讨(戒法法师)
 学习戒律的意义
 戒律之精神与目标
 试论原始僧团的财物制度(释恭融)
 什么是“传戒”
 三戒印――止恶、行善、利他(刚晓法师)
 泰国大藏经律藏 戒律纲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丛林生活仪规 三、礼佛仪式[栏目:丛林基本知识]
 天地灵文楞严咒 The Shurangama Mantra--The Efficacious Lan..[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杂阿含经卷第七(一五○)[栏目:杂阿含经]
 14.佛陀对有我还是无我?”之问的应对[栏目:专题经文选译]
 两面人[栏目:高处不胜寒·迷悟之间 ]
 自觉手册 Manual of Self-Awareness 第一篇 培养自觉 Self-Awaren..[栏目:自觉手册 Manual of Self-Awareness]
 《观无量寿经》图文解说 13、莲花宝座观[栏目:观无量寿经图文解说]
 迷悟由心[栏目:太虚法师]
 摄要而言,云何为我执及无我义?[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二十一、修习受戒仪轨[栏目: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