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重在实践
悟一法师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各种改变现实生活的客观因素中,科学技术无疑是占主导地位的一个最重要的要素。
当今时代,是一个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最强有力的武器,它改变着人们的物质生活的模式,影响着人类精神生活的趋向,可以说任何一种在这个时代流传的思想或文化都要经受科学的洗礼。
陈兵与邓子美在其合著<<二十世纪中国佛教>>一书中在谈到佛教所面临的时代的挑战与佛教的积弊时列举了六点,一: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挑战。二:新的政教关系的挑战。三:传统佛教经济基础的崩溃。四:科学。无神论等新思潮的挑战。五:基督教等[外道]的挑战。六:佛教自身的挑战。其中在科学与无神论等新思潮的挑战中讲到: 现代社会,科学成为不同阶级。党派。民族的一切人士共同信仰的对象,举世公认的裁判准衡,一切文化学术无不惟科学之马首是瞻,一切宗教都难免被世人用科学的尺度来衡量。宗教建立的基石上帝创世。灵魂。来生。天堂。地狱等说,被天文学。生物学。医学等科学知识所否定。
宗教与科学的对话始自近代的西学东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科学谈论佛学成为当时兼通科学与佛教研究的佛教学者的一种主流思潮。
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到了人类历史上的最高峰,我们已经生活在信息社会之中,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佛教现在所面临的挑战在历史上也是空前的。
面对科学时代的来临,当代的佛教应该做出怎样的回应?在佛教的各种理论形态中,尤以人间佛教的理论最具有科学精神,以倡导和弘扬人间佛教而著称的太虚大师生当民族危亡之时,各种革命思潮风起云涌,大师以前无古人的战略眼光,立志改造传统的佛教,顺应时代潮流的提出了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的佛教革命理论。在中国佛教史上,被举世公认为佛教领袖者唯大师一人而已。
前事不远,后事之师。事实上当今佛教所面临和亟待解决的理论和现实的问题在大师那里已经有了完备的论述。1921年,针对不少佛教徒偏于厌世,昧于时代大势的现象,太虚大师着重强调指出:[中国]从来为佛教徒者,大都只知以“享受福乐”或“静定理性”为果。。。。。。无论重理解,或证悟到如何圆妙[境地],都只空想,不成事实,至近世乃更厉行。[学佛的]一般知识阶层中,或认佛法为达到本体的哲学,或则但认一句禅迷,或则但守一句佛名,或则但以佛的经书。形象。数珠。木鱼。蒲团等项为佛事,而不悟盈人世间无一非佛法,无一非佛事。。。。。。不知一切有益人群之行为皆佛之因行。他大声疾呼:吾人学佛,须从吾人能实行之佛的因行上去普遍修习,尽吾人的能力,专从事利益人群,便是修习佛的因行。。。。。。废弃不干,便是断绝佛种。
由此可知,传统的佛教能否转变职能,将离尘出世的追求转向对现实人生建设的有效促进上来,是佛教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根本性的问题。从太虚大师开始弘扬人间佛教,到现在已近一百年的时间,反观当前的佛教现状,人间佛教的理念仍然没有深入人心,人间佛教的理论也没有落实到实处。具体来讲,当前佛教寺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寺院建筑功能的局限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贯彻落实,各地的寺院开始恢复重建,虽然现在全国有近1.8万所寺院,但所有寺院的结构和功能几近雷同。恢复寺院是无可争议的,但是否恢复寺院就是完全照搬古代寺院的模式,则值得商榷。因为在小农经济环境下建立的寺院模式并不能完全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人们的要求。
二。传统寺院管理方式的局限性。现在的寺院未能建立科学的管理方法,寺庙的管理方式是松散形的。
三。传统寺院弘化方式的局限性。
四。传统寺院地理位置的局限性。深山藏古寺,古代的寺院多建筑在山林之中,现在的宗教政策只允许寺院在原址上恢复重建,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广大的农村人口将逐渐向城市转移,一方面这将直接导致佛教弘化范围的局限,另一方面佛教将失去城市这个最重要的弘法阵地。
当今台湾的人间佛教已经探索出了自己成熟的发展模式,不论是佛光山。法鼓山还是慈济,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反观大陆的人间佛教,虽经赵朴老和中国佛教协会的大力提倡,但目前来看大陆的人间佛教尚处在理论研究的阶段,现在最重要也是最迫切的是如何将人间佛教由一种理论转化成一种具体的形式,这其中可分为两部分。其一:如何在传统寺院的基础上弘扬人间佛教,开展人间佛教的实践。其二:能否在传统的寺院形式之外探索出新的道路,例如现在在一些地方兴起的居士林就是很好的人间佛教的一种模式。
综上所述,大陆的人间佛教之路任重而道远,圣严法师在其<<正信的佛教>>中谈到,佛教的发展将经过四个阶段,即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人间佛教。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如何在当代践行人间佛教,是一个时代的命题,也是我们这代佛子必须要回答的命题。
正如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言: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