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人间佛教全球化的省思(觉继)
 
{返回 人间佛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55
人间佛教全球化的省思
  觉继(香港大学硕士生)
  一  、前言
  收到每一期《普门学报》总是迫不及待地一睹为快,主要是因为可以阅读诸多佛学先进、专家学者的精辟论点,从而学习思考问题、治学态度与论文写作方法,获益匪浅。星云大师躬身力行的人间佛教理念,也随著这份学报进入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大专院校、学术研究机构、图书馆、及佛学同好的书架上。《普门学报》对于养成学佛者的正知正见上,厥功甚伟。个人十分珍惜阅读这份学报的因缘,捧之在手,细细阅读,深恐遗漏精采好文的只字片语!
  二、深思
  人间佛教关心现世人生的现实问题与精神生活,对于二十一世纪全球人文、科技、经济等交融流通现象理应关注。因而全球化也应是人间佛教行者所须努力的目标。蒲长春先生于(人间佛教与普世伦理)所提出的研究,条理十分清晰,也引发我深思人间佛教全球化的未来。星云大师提倡“人问佛教”与“地球人”的理念,实践这个理念的理论基础为何?蒲先生的研究方向,可以做为一个侧面的参考。
  三、问题研究
  (一)宗教与伦理
  人间佛教与普世伦理,一个是宗教,一个是伦理,所以先要解决两个问题:1、宗教能否是伦理?2、宗教能否全球化?我赞成蒲先生的看法:二不教无非是一种伦理最高价值的追求形式”,宗教不必与伦理对立,两者都是一种价值理想。藉由伦理的世俗性,可以伸展宗教的发展空问,将人类心灵成长的高度,透过宗教的神圣性,提到极高点。星云大师说:“社会上人心浮动,需要佛教的定力安详来弥补,人心自私需要佛教的慈悲来净化。”而宗教的全球化就要探讨宗教和宗教的关系问题,所以各个宗教之间要加强沟通,星云大师也做过这样的譬喻:“不同的宗教如同目、鼻、耳、口,大家存在,各司其用,共容共存,目的在以更生活化的宗教理念人世导善人群,都是为人带来服务、信心、欢喜与希望。”世界各个宗教未来整体的趋势是要努力追寻共识、谋求共存共生的·
  (二)现代化、本土化与全球化
  蒲先生研究普世伦理,“现代性”是个要题。而人间佛教也面临著「现代性”的问题。“人间佛教立足于此地、此时、此人的关怀与净化。对应于不同时代与不同的地域,强调以人为本,来建立“本土性”思想,关怀本土社会”。人间佛教在“现代化”的横截面上,纵贯以人为本、本土化的深入关怀,正与普世伦理所涵括内容息息相关。普世伦理的内容是对于“全球宗教冲突和伦理危机的初步思考……(举凡)宗教分歧、民族压迫、政治霸权、经济侵略、环境污染这一系列的问题”皆是普世伦理所要解决的,它包含了宗教诉求和世俗承诺。普世伦理之所以成为当今热门的话题,因为这是“全球化的趋势和全球性的问题”,而它要在“全球范围内达成相当程度的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共识”,其内涵有待充实,并且是一个不断扩展的结构。
  其实,本土化与全球化是问题的一体两面。在现代社会里,任何一时、一地、一人的心念与行为,牵一发而动全身,都与整个大时代的脉动交互相连,也符合佛教所说的缘起法之道理。人间佛教契合现代资讯时代的社会人心,既要发展、拥有自己的本土特色,又希冀跟进世界潮流、不故步自封,人间佛教要处理的,不外是内心与外境的牵引、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张力问题。
  四、回顾与前瞻
  回顾历史,中国佛教到了晚清是最衰颓的时期,也是佛教兴亡的一个重要关节。当时佛教本身无法自强,又无法抵御外来文化的侵入,所以太虚大师发愿道:“我对于佛教改进的思想,就是要怎样根据佛教的真理,适应现代的国家和社会,使衰颓的佛教复兴起来。”当时佛数自身的问题有:僧尼素质低落、修行庸俗化、教界不深研佛法义理。这些问题就算是现今佛教界也未完全解决。星云大师对此现象也慨叹道:“把宗教的信仰建立在个人的私欲、贪求之上,使宗教的格调不能特出,人性无法透过宗教的薰陶而提高升华。”
  佛教要走出衰颓,从时间、空间、文化背景来说,都要来个彻底的检视。身为一个当代人间佛教实践典范,星云大师接著说:“现代化的佛教应该发扬服务、奉献的精神,为大众付出一片热诚,为社会奉上一份关爱。”他以简易、朗朗上口的四大工作信条——“给人欢喜、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方便”将佛法慈悲济世、普度众生的情怀,具体地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在普利群机的前提下,佛教不得不加人世俗的价值,但仍保有其宗教神圣性。佛教的神圣性与世俗性并不相悖,佛教所不能容许的不足世俗化,而是庸俗化。若能把握佛教的超越性,即可避免庸俗化。所谓佛教的超越性,即是以出世的心,做人世的事。在避免人间佛教步向庸俗化这方面,印顺导师提出“依正见而起信”的佛教基本态度,正是针对近现代佛教日趋庸俗化的流弊所做的呼吁。佛教是理性的、觉悟的、解行并重的信仰,在走向人间化的同时,应明白佛法的本源乃是“性空缘起”,正见佛陀解脱众生烦恼的本怀,自可避免步向庸俗化的歧途。
  于追溯正见佛法的理性传统时,蒲先生说中国佛教“理性”的传统在中国被歪曲了,背后“隐藏著一个思想传接的秘密:中国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天人合一”的思路与印度后期佛教结合的产物”。赖永海先生对这一方面也有详尽的论述:“中国古代之圣贤名哲实际上一直是在“天”或气天道乙的框架里谈道德、做文章,一直是在“天人合一”的思惟模式下去阐发他们的思想。……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特别是作为中国传统学术主流的儒学哲学,始终都是围绕著「天人关系”问题。”又据蒲先生的看法,印度佛教则继承了印度最早的哲学奥义书的思想,“梵我一如”是印度本体论的肇始,认为宇宙的本体和人的本体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中国佛教便是受到这种本体论倾向的影响,但是中国佛教却未承续“印度佛教的知性传统和理性的自我批判力”。
  人间佛教的努力是找回佛陀的本怀,包括重新把握知性传统和理性的自我批判力。从对治众人的贪、嗔、痴三毒人手,以理性的“缘起”道理来解决现实人生的诸多苦难。人生之所以苦,皆因无明而起,由无明而起执著。了解缘起,依“缘起”法而悟“性空”,正见正知佛法,在世俗生活中完成超越自我的任务。这超越性即是避免庸俗化的先决条件,对于宣扬将佛教现代化、普及化、生活化的人间佛教而言,至为重要。
  五、结语
  事实上,佛教自印度传到中国,“都经历了适应时代、社会和地域环境的过程,佛教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每一个时代,事实上都在实践人间佛教与提出其当代的普世伦理。时代越进步,社会越发展,人们便能更加自觉地促进各种社会文化形态向前发展。所以近代太虚大师提出人间佛教的理念,便是佛教弘化过程中为使其适应新的时代、新的社会所做出的尝试。由印顺法师将理论予以系统化整理,再经过星云大师策励佛光山与国际佛光会全力实践,于理论上也日趋充实完备,解行相辅相成,现今遍布全球的佛光山教团正是为人间佛教与普世伦理,做了巧妙的结合。在此,衷心祈愿《普门学报》于新年度的开始,继续提供学界论文佳作,嘉惠遍及全球的莘莘学子!

{返回 人间佛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人间佛教理念的现代价值探寻(田艳)
下一篇:人间佛教是当今世界佛教发展的必然趋势(许抗生)
 管理科学机制思维与人间佛教管理的关联性(陈淼胜、依空)
 人间佛教的慈悲观(心培)
 人间佛教理念弘传方式的转折——以《普门学报》为标志(董群)
 现代社会多元特性与人间佛教(邓子美)
 关于“人间佛教”的几点思考(何劲松)
 “人间佛教”与佛教本质特征的彰显(陈建华、明远)
 [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会议记实(永本)
 推进人间佛教与科学关系研究的省思(白欲晓)
 唤醒和谐自觉提升心灵素质——和谐,人间佛教的当代实践课题(觉真法师)..
 现代文化新特征人间佛教新使命(王仲尧)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The Buddha and His Stepbrother Nanda[栏目:A Manual Of Buddhism]
 大悲咒句解[栏目:宣化上人]
 第十七品[栏目:增支部二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