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论“人间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殊胜因缘(释印顺)
 
{返回 人间佛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56
论“人间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殊胜因缘
  释印顺
  内容摘要:“人间佛教”是太虚大师提出来的,在他的倡导、教育及思想的影响下,使“人间佛教”成为新世纪发展的方向,其文化底蕴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殊胜因缘,突出表现在佛陀理念的四大特征和三个途径上,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就是不断调整,适应中国国情完成弘法利生的历史。“人间佛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中,必须要有新思维,才能履行造福社会,服务人群,“净化心身,净化环境,净化社会”的历史责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使命,并为构建和谐世界作出贡献。
  21世纪中国佛教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在新的世纪佛教将肩负怎样的历史使命?这是佛教界的人士都在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佛教界一致认为中国佛教今天的昌隆,与赵朴初高举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的旗帜,力倡“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壮举有关,他功不可没。本文试从“人间佛教”的文化底蕴,看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殊胜因缘。
  一、“人间佛教”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主流
  “人间佛教”是太虚大师提出来的。所谓“人间佛教”,就是要在人间建立一片净土,首先自己发大愿,渚恶莫作;还要慈悲为怀,普渡众生,使人们生活变得纯洁美好。这个思想,顺应了历史潮流,成为佛教进步的旗帜。
  太虚大师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佛学家、佛教改革和教育家。他倡导“人间佛教”,推动佛法适应现代社会,化导人心、维护道德,为中国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带来了无限的生机,迎来了佛教发展的新阶段。在他的倡导、教育及思想影响下,中国佛教产生了一大批高僧大德,在教界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迄今在国内外和海峡两两岸佛教界享有崇高的声望。他们中有学生,有追随者,更有坚定的继承者,如巨赞、正果、本焕、一诚、法尊、印顺、星云、圣严、惟贤、演培、隆根、茗山、圣辉、昌明、净慧等大德高僧。尤其是赵朴老,绍续太虚大师的未竞事业,顺应时势,几十年来一直高举“人间佛教”旗帜,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使“人间佛教”成为20世纪佛教发展的主流。
  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在漫长的历史河中,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太虚大师是当代中国佛教的集大成者,在海峡两岸佛教界树立了一座丰碑,受到海内外佛教界子孙尊重与怀念。确认太虚大师倡导的“人间佛教”,就是确认佛教在新世纪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弘扬“人间佛教”,就是继承、扬弃、拓展有着“永久旺盛生命力”的中国传统文化,使之在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到促进人类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与道德水平,促进社会进步、世界和平的积极作用。
  “人间佛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其文化底蕴与殊胜因缘,突出表现在“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上。
  二、“人间佛教”的基本特征
  “人间佛教”的思想不是凭空提出的,它是以佛陀对人间净土的构想为依据,充分反映了佛陀理想的四大特征。此四大特征是:
  1、自然环境极为优美、洁净、舒适、无荆剌坑坎秽浊尘埃,无旱涝等灾患,无蚊蝇蚤虱蛇蝎害虫毒物,土地平正、风调雨顺、气候凉热宜人,树木花香馥郁,草坪青翠,水果甘甜,是人们理想中的天国、仙境。
  2、生活用品极其富足,“财宝丰饶,无所匮乏 ”,无有贫穷,无有因物质财富不足所引起的种种苦恼、争斗。
  3、人们的道德水平极大提高,皆行十善、贪、嗔、痴等烦恼淡薄,“人心均平,皆同一意,相见欢悦”,互爱互敬,没有语言隔阂。政治清明,永绝战争之患。
  4、人类生理缺陷得到极大改善。人人皆形貌端正,身无疾患而长寿。
  从科技发展的前景来看,佛陀描述的这幅理想国图景,并非凭空虚构,而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当然,这种理想人间不会自然到来,只能是全人类努力建设,辛勤创造的成果。创造理想人间。须遵循客观规律,创造能缔结理想人间之果的因。从佛法看来,果由心造,境由业感,创造清净、庄严的美好人间,须从能创造的主体——人类的心灵根本着手,率导、带动令人类力行众善,不做能污染心灵和环境的恶业,以精神文明建设带动物质文明建设,以净化、庄严心灵为本,最终净化、庄严国土。
  三、“人间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
  构建人间佛教的途径,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根据世界发展趋势,建设人间净土。
  1、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佛教作为一种社会教化体系,以教化众生自净其心,从而以净化人间为已任。佛教尤其强调,教化众生,应先教化自已,以身作则,为人表率,主动、热情地关心众生,服务众生,助人为乐,广结善缘,做众生良朋益友,以德行、智慧、热情感化众生。
  严格遵守个人关系的原则:“议政而不干政”。佛是典范。太虚大师遵循世尊的教诲,率先垂范,指出建设美好人间的关键性问题,是政治。中国佛教与各个历史时期的王权政治可谓相依相存,不断发展。著名高僧释道安就提出“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的主张。天台宗、华严宗的创立都是得到帝王支持的结果。
  2、佛教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活设施的改善,并将其看作美好人间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佛教戒律禁止杀害动物,提倡护生、放生、禁止砍伐树木、践踏青草,植树造林,保护林木,成为佛教的优良传统,真可说:“自古名山僧建多”。佛教还鼓励人们参入社会公益,社会救济活动,积极投入国家建设,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3、要与世界发展趋势相适应。当今世界发展趋势之一,即经济全球化。同时也伴随着生产、消费、竞争的全球化。它体现在投资的自由化、贸易的自由化和金融的自由化上,从而推动了世界发展的又一大趋势。经济结构的调整,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即发展经济和结构调整要重视科学的世界发展观、消费观、医疗保健变化的影响,它带来人类回归自然的潮流,这些变化表现在:
  第一,科学的世界发展观——以人为本。发展的目的是要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性发展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体系。
  第二,科学的世界消费观——生活质量观的兴起与繁荣同步,使世界人口快速增长,环境污染加剧,资源过度消耗,贫富差距加大等社会问题丛生,并日益突出,成为全球性重大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影响经济的发展,继而威胁着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重视提高生活质量是世界消费观的特色,它既反映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又反映了社会心理,涵盖了人们生活需要的各个方面。在这个意义上说,也表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第三,科学的世界医疗保健观——重视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和整体医疗保健。“以人为本”是现代医疗保健观的核心观念,它强调要以病人为中心,以完整的人和人的全面健康为中心。在现代医疗保健观念中,健康不仅仅是个人的自我追求,而且是全社会共同行为的取向。
  “人间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中,强调注重科技,也是佛教的一贯精神,利用科技“以少功力集多资财”饶益众生,是大乘菩萨必修的方便。《解深密经》、《法华经》、《瑜伽师地论》等皆教导大乘行者应勤学五明,掌握世间的一切知识技术。五明中的医方明、工巧明可总摄各门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声明(语言学)、因明(逻辑学)、内明(佛学)则为人文社会科学、哲学中的重要学科。佛教中曾出现过龙树、一行等国际级的科学家。佛学中蕴含有可以启迪科学的深刻智慧。“科学愈发达,佛法愈昌明”,成为愈来愈明显的事实。“人间佛教”应高扬大乘注重科技的思想,鼓励人们钻研科学、革新技术,以科技兴国救世;应提供善用科技的知识,揭露科技发展中偏失弊病,防止和反对利用科技发动战争,破坏环境;以佛法的如实智慧促进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整合和科技的革新飞跃,走出“科学终结”的低谷。
  四、佛教在21世纪的使命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就是不断调整,适应中国国情,完成弘法利生的历史。佛教认为,佛菩萨是众生的导师,凡是为众生造福的领袖人物皆是“佛菩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都是党的领袖“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理论阐述。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关心与支持下,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中国佛教徒与全中人民共同的理想。中国佛教界高举“人间佛教”的旗帜,倡导“和谐社会,从心开始”。提出了21世纪佛教要适应社会发展,造福社会、服务人群、“净化身心、净化环境、净化社会”新的思维和历史使命。
  (一)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相适应的目标中发展佛教事业。21世纪的中国和中国佛教都面临着希望和挑战,佛教将担负起比以往更复杂、更艰巨的使命。佛教首要的使命,就是要向太虚大师那样致力于佛教改革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活动中去发展“人间佛教”。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因此知识将直接成为财富,身为知识的真接拥有者知识分子的价值也将受到重视,而且未来的社会将会有更多的知识分子跻身于中产阶层。自从20世纪70年代中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进入成熟的青年男女、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属于“独生子女”的家庭。这种现状,决定了佛教拥有高文化素质的人才来源受到限制。
  “人间佛教”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要,提倡出家众的弘扬在家学佛之道,教人善于“了生”为主。学佛应先好生做人,树立正确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教人珍视极为难得的人身,如实认识自身依天地、父母、国家、社会、众生而生存的实际情况,体认自身具有理性抉择、自制力、忍耐力等人类特性,知晓精勤劳动工作、尽心尽责,报答父母、国家、众生,是做人最起码的天职,以互爱、互敬、自他俱利的原则,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遵法守纪,遵守社会公德,做一个有价值、有德行,俯仰无愧的合格人。不一定非要学佛就要过遁迹山林、超然世外的寺院出家生活,走自了之路,“即时成佛信贪心”,而提倡改革、振兴佛教以救国为已任,倡导在社会人众中,在各自岗位以无私无我的精尽心尽职服务社会、利乐众生、便是行菩萨道。
  (二)佛教重要的使命就是佛教教育和佛学研究。赵朴老一再强调,佛教最重要的使命,第一是教育,第二是教育,第三还是教育。
  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佛教历史悠久,三大语系齐全,寺院众多,各民族佛教徒多达上亿人。中国佛教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为佛教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21世纪,汉语系佛教将日益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佛教界不仅需要精通“五明”的专家、科学家、佛教学者、高僧大德,同时还要培育出大批志愿宏伟、品格高尚的社会精英、国家栋梁、民众楷模。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佛教教育和佛学研究工作,佛教界应顺势而上,遵照党和政府提出:“宗教院校也应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哲学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要特别注意在中青年教职人员中培养一批政治上可靠、又有较强的从事宗教方面国际活动能力的人才”的重要指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发扬佛教的慈悲精神,广泛地开展济世利人的慈善事业。弘法利生是佛教的优良传统。佛教需要发展慈善事业,使人们摆脱贫困,引导他们向上、向善,生慈悲心。佛教的慈善事业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慈善。更是精神上慈善。受到帮助的人,一方面得到物质的援助,同是心灵也得到净化;另一方面,我们在救助别人的同时,也是提高自己道德,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
  今天的社会,贫穷与疾病仍是困忧世人的一大难题,佛教界要增强对社会众生的关爱,不能只热衷于把寺庙建得越来越华丽,佛事越来越频繁。慈善事业任重而道远,我们不仅要支持希望工程、扶助教育,还要帮助聋哑等殘疾人士,救助社会中的弱势人群,而且还要兴办医方明医院、安养院等社会福利机构。
  (四)以人间佛教思想为导,探索以现代化管理方式,开创新世纪的佛教事业。科技革命的浪潮,极大地推动现代化管理方式,众生价值,也促使佛教要改变、调整弘法利生的方式。传统型弘法利生的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拓展新的发展方式,无疑成为新世纪有志于“人间佛教”事业僧团的重大使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造新的经济来源,为高素质的出家人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使之无后顾之忧。知识渊博的僧才,也是知识阶层的一部分。如何将佛教建筑、绘画、雕塑、音乐、文学、哲学、医学多方面的文化资源发掘出来,并转化为产业化,逐步由过去以“做佛事,捐功德、靠供养”为主要经济来源,转变为保护自然环境,注意科学研究,拓展素食文化、医疗、养生文化、作为旅游经济产业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并发展慈善、福利事业,作业新的经济来源,已是当代佛教界正在尝试的一个活动。
  第二,建立现代化服务型的佛事社会职能的管理新模式。例如设立“宗教活动场所”,严格按照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管理;佛教文化研究要按照研究机构管理办法管理;“禅修、休闲、养生、健生”旅游度假区按照市场管理;“慈善、安养、医疗区”按照社会公益管理办法管理。
  (五)提倡“三个净化”,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的发展、需要稳定:社会的进步,需要和平。
  维护世界和平谋求发展这一使命是人类所盼望的共同命题,也是每一个佛教徒应该遵循与担负的使命。从过去到现在,以至未来,广大佛教徒始终在致力于净化人心、净化环境、净化社会、消弭战争、实现和平的活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真心诚意,无怨无悔地为“佛曰增辉,*轮常转、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和平理想而奋斗。21世纪的中国佛教徒将一如既往地弘扬佛陀慈悲、无我、平等、尊重和平的教义,虔诚祈祷和坚决维护人类世界的永远和平,并为和谐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人间佛教”河北省佛教协会编印
  2、《2002年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中国中产阶级》——未来社会结构的主流  秦言著 中国计划出版社
  4、《宗教学原理》宗教文化出版社
  5、《中国佛家》宗教文化出版社
  6、《黄金纽带》华文出版社

{返回 人间佛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弘扬“人间佛教”思想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
下一篇:人间佛教之禅观所缘──依菩萨净行入甚深法界(释性广)
 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的“革命”走向――兼论“人间佛教”思潮的现代性问题(李..
 新世纪的台湾新禅学刍议──“人间佛教禅法”理论与当代实践(性广法师)..
 人间佛教·生命教育系列——《观无量寿经》的脱离苦厄自得安乐法(依淳)..
 大乘人间佛教与经典文化教育(吕建福)
 千山竞秀、万壑争幽——人间佛教的菩萨身手(释昭慧)
 被肤浅化和世俗化的人生佛教(济群法师)
 提倡人间佛教圆修世出世法
 准提法门的人间佛教性格(普光)
 明真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
 建设佛国净土的人间佛教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寂天菩萨传[栏目:索达吉堪布]
 难忘的回忆[栏目:开悟·证严法师的生活禅心]
 当代佛门人物 十一、证严法师的慈济世界[栏目:当代佛门人物]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栏目:所依经典]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学菩萨行[栏目: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155.净住居说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一行三昧永宣扬[栏目:明一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