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若希望经》五
 
{返回 玛欣德尊者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83

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
由众多居士共同努力完成,但尽管这样,
也不能保证里面完全没有错漏,未经尊者最后校对,
仅供大家学习参考,不宜公开。

第三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若希望经》五

玛欣德尊者讲于江西佛学院

我们大家一起合掌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等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禅修营的大德们:

晚上好!我们今天晚上将讲完这部《若希望经》。在前几天晚上大家学习了,如果一位佛弟子若想要得到同修、同梵行者的恭敬、供养,就应该持戒清净,勤修戒定慧。他若想获得到供养,也应该持戒清净,勤修戒定慧。他若希望恭敬、供养他的居士和施主获得利益、功德、大的果报,就应持戒清净,勤修戒定慧。他若希望过去世的那些亲友们,在想起他时能得到大果报、大功德, 就应持戒清净,勤修戒定慧。他若希望克服对修行的不满,克服恐惧,怖畏,就应持戒清净,勤修戒定慧。他若想要证得禅那,证得无色界定, 也应持戒清净,勤修戒定慧。在上一节课,我们讲到一个人若想证得初道和初果,就要断除三种最粗的烦恼,也就是身见,戒禁取见和怀疑,就应持戒清净,勤修戒定慧。

我们在前天晚上就简单地讨论了如何证得初果和修观的方法。对于一个禅修者,无论是在家的、还是出家的,当他在证得初果之后,佛陀说这种人,他比世上人间的王、天上的王以及梵天人都更加殊胜。在《法句经》第178句里佛陀这样说到:「“Pathabyā ekarajjena, saggassa gamanena vā;

Sabbalokādhipaccena, sotāpattiphalaṃ varaṃ.“地上唯一王,或生于天界,一切世界主,入流果最胜。”」意思是:即使成为统一世界、统一大地的转轮圣王,或是投生到天界,乃至成为梵天人,都还不如证悟初果那么殊胜。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即使作为人间的王、天神、梵天神,如果还是凡夫的话,他必定还会再继续轮回,还会退失掉他现有的果报。

有一次佛陀和一群比库到外面,佛陀在地上抓起一小堆土,然后问:“诸比库,你们认为我手(指甲)上的土多。还是大地的土多?”比库回答说您手上的土很少,大地上的土很多,您手上的土根本不能和大地上的土相比,佛陀说:正是如此,已经证悟初果的人灭掉的苦犹如大地上的土那么多,而他剩下的苦将犹如我这手上的土那么多。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想假如一个人还没有断除邪见,还没有证得初果,那么他的未来是不确定的,是不是?他的未来有可能会堕落到恶道,会堕落到地狱、畜生、恶鬼,这些苦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如果投生为人也要受很多的苦,这种苦我们可以用无穷无尽或者毫无止境,没有尽头来形容。但是,如果一个人证得初果的话,轮回的终点就能够看得到,一个证得初果的人最多还有七次的轮回,七次的投生,一般上来说,一个证悟初果的人最多就是两到三世的轮回。甚至如果他精进的话,他在今世就能灭尽一切苦不再轮回,不再继续受苦。一个人无论做多大事业,拥有多大的财富,多大的名利,这些只是他现在的果报,必定会失去。一个人如果投生到天界多么地快乐,投生到梵天界,多么地殊胜、寂静,寿命多么地漫长。但是只要他还是凡夫,终有退堕的一天,这个就是轮回,很现实的事实。而且一个人如果证得了初果,就拥有了圣者的财富,一般人追求的是世间的财富,金银呀,房子呀,土地呀,园林呀,佣人呀这些都是世间的财富,但是一个初果圣者所拥有的是出世间的财富,圣者的财富。

佛陀在世时,有一个麻风病人,这个病人身上很多地方长疮,烂掉了很臭,人家都不喜欢他。有一天他去佛陀住的地方,因为听闻佛陀说法,结果他证悟了初果,当他从佛陀住的地方给孤独园回去时,三十三天的天主沙咖天帝(帝释天)就想要试验他,想看这个人的信心怎么样?于是就出现在空中对他说:“可怜的人啊!你很贫穷,但是你想要变得很有钱,你现在就对我说:‘佛陀不是真的佛陀,法不是真的法,僧不是真的僧。’只要你这么说,你立刻会变得很有钱,你的病也会好。”那个麻风病人就望着天上说:“你是谁?”他说:“我是天帝。”“你说我贫穷,其实我并不贫穷,真正贫穷的是你。不要说你一个三十三天沙咖天帝,即使十个、一百个天帝让我说出这样的话都不可能,因为我已经拥有了圣者的财富。”结果,沙咖天帝消失了,就去佛陀那里告诉了佛陀,佛陀说:“你这种尝试显然是很无聊,因为他已经证悟了初果,拥有了七圣财。”哪七圣财?信、戒、惭、愧、闻、舍、慧。这七种圣财,是一切圣者所拥有的财富。信是什么?是指对佛、法、僧三宝有毫不动摇的信心。戒是什么?戒是指即使牺牲生命,也不会故意违犯佛陀制定的戒律。如果对在家人来说就是五戒。惭是什么?惭是指他对作恶感到羞耻。愧是指他会害怕去作恶。闻就是指对佛法的多闻。舍是施舍的舍,舍就是很慷慨,对布施、对供养僧团,对于供养佛陀,很慷慨。慧是指拥有出世间的慧,对四圣谛的慧。这是一切圣者都拥有的财富,七圣财,信、戒、惭、愧、闻、舍、慧。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说初果圣者已经证得了四不坏净,不坏就是不可以动摇的,净就是指净信心。哪四不坏净呢?对佛陀不动摇的信心,对正法不动摇的信心,对僧不会动摇的信心,以及对圣者赞叹的戒行不可能去违犯,这就是初果和初果以上的圣者都具有的四不坏净。对一般的凡夫来说,虽然今生是一个很虔诚的佛教徒,然而这种信心是不确定的,为什么呢?因为轮回当中他还会退失,一个圣者即使是投生在天界,在没有佛陀的时期,对三宝仍有很强的信心。但是一个凡夫,假如堕落到四恶道,他还能想到对佛法僧信心吗?今生他可能是很虔诚,但如果到下一生,他可能会成为异教徒。所以说凡夫的信心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凡夫在今生的信心无论是多么坚固,多么虔诚,不能说是不会坏的,今生可能会以佛陀为导师,但是下世可能会以其他的天神、鬼呀、夜叉呀、山河大地为导师。

接着佛陀又继续讲:「“诸比库,假如比库希望:‘愿我灭尽三结,贪瞋痴减弱,成为一来者,只来此世间一次即作苦之终尽。’他应完全持戒,致力内心之止,不轻忽禅那,具足于观,增加空闲处。”」这里讲到的愿我灭尽三结的三结,在证得初道时就已灭尽。贪、瞋、痴减弱,这个是指第二道,叫做一来道,一来道并不能断除任何烦恼,但是它可以减轻贪嗔痴,成为一来者,一来者巴利文称为sakadàgàmin,sakid (一次) + àgama (来,前来),sakadàgàmin是一来,古代翻译成斯陀含,只来此世间一次即作苦之终尽。是指他虽然证得一来果,但是他的烦恼还没有完全灭尽,他还必须要来世间,这里的此世间有两种解释方法,一种是欲界的世间,另一种是指人界,在这部经的义注里就讲到这里的此世间是指人界。在此人界先修证一来道之后,即在这人界入般涅槃者,他在今生就证得阿拉汉果,不会再轮回,这是指第一种一来者。‘若在此修道后,投生到天界’,就是在人间证得一来道,投生到天界,并在天界入般涅槃者,这是第二种。第三种,在天界证得一来道,再在天界入般涅槃。第四种是在天界证得一来道,再在人界入般涅槃。第五种是在人界证得一来道,再投生到天界,但在天界寿命终尽未能证得极果,再回到人间入般涅槃者。只来此世间一次即作苦之终结,是指这种意思。但是说一来者的话,以上五种都是一来者。一来果比初果更高,因为初果圣者没有断除任何的贪嗔痴,他的贪嗔痴和凡夫还是一模一样,只不过在佛教上他建立了不动摇的信心,他没有邪见,不会修习错误的方法。但在贪嗔痴上还是一样,就好像Visàkhà维沙卡(毘舍佉)一样,她七岁就证得初果,但是她经常去参加一些宴会,去享受一些音乐,喜欢穿着打扮啊,她好像在十六岁的时候结婚了,所以,对于在家的初果圣者还是会享受一些欲乐,不过她不再有与邪见相应的心去享受。给孤独长者也是一样,给孤独长者用今天的话说,是个大银行家,大投资家,他的家非常富有,为了邀请佛陀到他居住的Sàvatthã沙瓦提城(舍卫城)那边去居住,他用黄金铺地,买了杰达王子的花园,佛陀就经常住在那个地方,即Sàvatthã萨瓦提城的给孤独园。给孤独长者也是一位初果圣者,也仍然享受欲乐,他有三个女儿,其中一个女儿是位二果圣者,后来那个女儿得了场病,在临终时对给孤独尊者说:“弟弟,我要先走了。”给孤独尊者听了很伤心,心想我这么疼爱的女儿,临终时怎么这样昏迷,神志不清地叫我弟弟,明明我是她的父亲。在他女儿去世后,就去问佛陀,佛陀告诉他,你的女儿死的时候神智很清楚,叫你弟弟不是因为你们世俗的父女的辈分上来说,而是因为她已经证得二果,而你才证得初果,所以她才叫你弟弟。

    佛陀接着说:「“诸比库,假如比库希望:‘愿我灭尽五下分结,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再从那世间回来。’他应完全持戒,致力内心之止,不轻忽禅那,具足于观,增加空闲处。”」这里的‘灭尽五下分结’‚五就是五种,下分就是连接到下界,连接到欲界。在三界中欲界是最低的,包括天界也是一样,这里的欲界包括人间和天界,结就是指烦恼。也就是说能让人投生到欲界有五种烦恼,包括前面说的三结,即身见、疑、禁戒取见,再加上贪结和嗔结,就是五下分结。不来圣者已经断除了五下分结,这里的不来anàgàmin(古代翻译为阿那含),na (不) + àgàma (来,前来)。不来圣者已经断除了五下分结,其中的三结在初道时就已断除,第二道不能断除任何烦恼,第三道主要是断除对欲界的贪和嗔恨,一个三果圣者不会去追求任何的金钱啊,男女啊,不会贪着饮食啊,睡眠啊,不会追求名利啊。在过去Kassapa咖沙巴佛(迦叶佛)时,有个陶师的儿子,我们就叫他陶师子,当他证得了三果之后,本来可以出家,但是他要赡养他双目失明的母亲,并没有出家,因为他要尽自己的孝道,我们知道一个三果圣者不会再执着于任何金钱,即使是在家人也是一样。他每天去河边挖一些土,做成陶罐烧,然后将做好的陶罐带到集市上去换米啊,柴啊来维持生活,并赡养他年迈的母亲。即使是一个在家人如果当他证得三果后,他都不会执着于金钱呀,欲望呀,名利呀,更何况是一个出家人呢。即使是一个在家人也能证得三果,成为三果圣者。由于一个三果圣者已断除了嗔结,所以,一个三果圣者不会哭,不会生气,不会害怕,不会担心,不会忧愁,如果一个三果圣者在人间寿命终尽后,他将会投生到色界的梵天界或者无色界梵天界。不过,如果他是一个没有禅那的三果圣者,只能投生到初禅天。但是一个三果圣者很少没有禅那的,因为一个三果圣者没有了欲贪,没有了嗔恚,没有了疑,这些五盖,虽然还会有昏沉、睡眠,还会有掉举,但是已没有恶作,三果圣者不会后悔,因为这五盖他已经镇伏了七七八八了,所以要证得禅那很容易。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称三果圣者为定圆满者。只是有极少数的圣者是通过听闻佛法而直接证得三果,他没有禅那,在死后他投生到初禅天。其他的,就可以按照他的愿望投生到大梵天,或者第二禅天,第三禅天,第四禅天,无色界梵天也可以,但是在第四禅天当中有称为五净居天的,只有三果圣者才能投生在那边。也就是说,在我们这三界当中,在三十一天界中,第四禅天中的五净居天那里只有两种圣者-----三果圣者和四果阿拉汉圣者,四果阿拉汉圣者不是投生到那儿,而是由三果圣者投生到净居天后在那里证得阿拉汉果的。

成为化生者,就是说不来圣者已经排除了胎生等三种生,一个三果圣者不会是胎生,不会是卵生,不会是湿生,只会是化生,也就是他将会化生为梵天神,并且在梵天界那里入般涅槃,那里指梵天界,并且不会再从梵天界投生到更下层的天界和欲界。

    接着佛陀说:「“诸比库,假如比库希望:‘愿能证得种种神变:愿我一[]能成多[],愿我多[]能成一[];显现,隐匿;能穿墙、穿壁、穿山,行走无碍,犹如虚空;能出没于地中,犹如水中;能行于水上不沉,如在地上;能在空中以跏趺而行,如有翼之鸟;能以手触摸、擦拭有如此大神力、如此大威力的月亮和太阳;乃至能以身自在到达梵天界。’他应完全持戒,致力内心之止,不轻忽禅那,具足于观,增加空闲处。”」

接着佛陀就讲了如果一个人想要证得神通abhiññà,或者称为胜智,就应当持戒清净,应当勤修戒定慧。这段是指神足通或者神变通,或者称为如意通的,能够飞行,能够变化的。

    接着佛陀说:「“诸比库,假如比库希望:‘愿能以清净、超人的天耳界,听到远处、近处的天及人的两种声音。’他应完全持戒,致力内心之止,不轻忽禅那,具足于观,增加空闲处。”」这段话是指天耳智,或者称为天耳通的。

    接着佛陀说:「“诸比库,假如比库希望:‘愿能以心辨别了知其他有情、其他人的心:对有贪心,能了知有贪心;对离贪心,能了知离贪心。对有瞋心,能了知有瞋心;对离瞋心,能了知离瞋心。对有痴心,能了知有痴心;对离痴心,能了知离痴心。对昏昧心,能了知昏昧心;对散乱心,能了知散乱心。对广大心,能了知广大心;对不广大心,能了知不广大心。对有上心,能了知有上心;对无上心,能了知无上心。对得定心,能了知得定心;对无定心,能了知无定心。对解脱心,能了知解脱心;对未解脱心,能了知未解脱心。’他应完全持戒,致力内心之止,不轻忽禅那,具足于观,增加空闲处。”」这里讲到的是他心通或他心智,就是一个人能了知他人的心念,这里说的他人的心念包括十六种(八对)的心,有贪心跟没有贪心是一对,有嗔心跟没有嗔心是一对,有痴心跟没有痴心是一对,有欲望跟没有欲望相对应,这里没有欲望并不是一个人完全没有欲望,而是说,与那些欲望不相应的心。一个人生气他知道生气了,一个人没有生气他知道没有生气,昏昧心是指心的软弱,心的无力,散乱心指心散乱不安,胡思乱想。这里的广大心是指禅那心,包括色界禅那与无色界禅那心都是广大心,不广大心是指欲界心。有上心是指欲界心,无上心是指色界心和无色界心,或者欲界心和色界心称为有上心,把无色界心称为无上心。得定心是指拥有安止定的心,无定心是指没有定的心。解脱心的解脱是指禅那的解脱,没有解脱心指没有禅那的心。对凡夫来说,这里的解脱心就是指禅那心。对于圣者来说,如果拥有他心通的话,初果圣者可以知道凡夫和其他初果圣者的心,但是,他不知道第二果、第三果、第四果圣者的心。二果圣者如果拥有他心通的话,可以知道凡夫、初果圣者和其他二果圣者的心,但是,他不知道第三果、第四果圣者的心。三果圣者如果拥有他心通的话,可以知道凡夫、初果圣者、二果圣者和其他三果圣者的心,但是,他不知道四果圣者的心。四果圣者如果有他心通的话,可以知道谁证了果,谁没有证果。

    接着佛陀又说:「“诸比库,假如比库希望:‘愿能忆念种种宿住,也即是: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许多坏劫、许多成劫、许多坏成劫:在那里有如此名、如此姓、如此容貌、如此食物、经历如此的苦与乐、如此寿命的限量。他从该处死后投生到那里,在那里有如此名、如此姓、如此容貌、如此食物、经历如此的苦与乐、如此寿命的限量。他从该处死后投生到这里。如是能以形相、细节来忆念种种宿住。’他应完全持戒,致力内心之止,不轻忽禅那,具足于观,增加空闲处。这里佛陀讲到宿住随念智(pubbenivàsànussati abhi¤¤à)或者俗称宿命智,宿命通。就是一个人能够回忆起自己过去世,乃至到种种细节,这是指宿命智。说到宿命智,我们要来讲一下,我们的禅修过程中也有个阶段,需要观照自己的过去世,也就是在缘摄受智阶段,也可以取过去世的,现在我们讲到的宿命智也可以取自己的过去世,那么它们之间是不是一样呢?现在有一些人就批评帕奥禅林的禅法,说现在有些人强调说要观自己的过去世,但那必须要有宿命智,观智怎么能见到?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教理的原因,佛陀在《相应部》里就说到,有些沙门能回忆起自己过去世的五取蕴的一部分或全部,在《义注》里也提到了,观智与神通是不一样的。观智特别是我们这里所讲的缘摄受智与宿命智有两大不同,一个是心的不同,一个是所缘的不同。心的不同,一切观智的心都是属于欲界心,除非他已经证得了出世间智,出世间智是属于出世间心。世间观智,比如我们说到的名色识别智,缘摄受智这些都是世间智,都还是欲界心,但是这里讲到的神通、宿命智它是属于色界第四禅心,属于色界心,也就是属于广大心。从心上来说,它们一个属于欲界心,一个属于色界心,它们是不同的。从所缘,也就是所取的对象来说,宿命智它能取四种所缘,在《义注》里面讲到了,蕴khandha,取蕴upadanakkhandha,蕴相关(读音巴蒂吗噶),概念法pabbatti,这四种是神通宿命智的所缘,蕴khandha,包括出世间心在内的五蕴。Pabc’upadanakkhandha五取蕴,不包括出世间心的五蕴。蕴相关(读音巴蒂吗噶)是跟五蕴有关的,比如说宿命智他可以看到过去生他的岁数、他的年龄、他的父母、他的亲戚、他吃什么食物、他经受什么苦乐、那个时候他的寿命是多少都可以看到。第四个宿命智可以看到的是概念法pabbatti,他可以知道他过去叫什么名字,他过去世所住的那个村落叫什么名字,种种的很多细节他都可以知道,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说如是能以形象细节来忆念种种宿住,宿住就是过去一些的经历,过去的生命的意思。但是,观智只能取这四种所缘的一种,就是五取蕴。一个人修缘受摄智时,他能看到过去世,并不能看到出世间法,也不能看到和五蕴相关的那些细节,他看到的只是五取蕴或者五取蕴中的一种。换而言之,他看到的只是名色法,所以,不能把神通与观智混淆起来,混淆起来的话,就可能会觉得观智是不可能见到过去世的。这个是经典里面讲到的。

 观智是可以取过去的所缘,因为观智的所缘必须是名色法,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神通的力量比较强大,观智的力量比较小。因为,神通心是属于色界心,一个没有证得禅那的人不可能生起这种神通。但修观的人,即使没有证得禅那,他仍然可以修缘受摄智,他仍然可以看到过去世,只不过很朦胧而已。因此,在我们修到缘受摄智时,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过去,当时造的是什么业以及造业当时生起的是什么心,这种心当时有多少种名法,还有那个时候你的性根是什么,一个人想要知道他过去生是什么性别,可以通过查他的性根色,一个人如果想要知道他过去是什么状态,要通过查他过去的那堆色法,来确定他是属于男还是女,是属于怎样的,他只能这么样查。但是神通呢,他一看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有一位长老,在修神通时,可以看到他过去五百大劫,有一次这位长老向他的禅修导师汇报,说他在过去Kassapa咖沙巴佛时期,是一位比库,在托钵时,看到大师也在托钵,那位禅修大师就立刻说出当时他的一个细节出来,结果那位长老说:是的,是的。所以在帕奥禅林有些禅修者,要看他们修什么,如果修神通的话,他们可以互相对比,他们在过去世遇到的话,他们可以谈论一些细节的问题,这是在帕奥禅林的一位长老在修宿命智时的一件事情。

接着佛陀继续说:「“诸比库,假如比库希望:‘愿能以清净、超人的天眼,见到有情的死时、生时,低贱、高贵,美丽、丑陋,幸福、不幸,能了知有情各随其业:“诸尊者,此有情的确因为具足身恶行、具足语恶行、具足意恶行,诽谤圣者,为邪见者,受持邪见业;诸尊者,他们身坏死后,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然而,诸尊者,此有情的确因为具足身善行、具足语善行、具足意善行,不诽谤圣者,为正见者,受持正见业;诸尊者,他们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如此能以清净、超人的天眼,见到有情的死时、生时,低贱、高贵,美丽、丑陋,幸福、不幸,能了知有情各随其业。’他应完全持戒,致力内心之止,不轻忽禅那,具足于观,增加空闲处。”」这里佛陀讲到的是属于有情死生智(sattanam cutupapate banam),或者称为天眼智dibbacakkhu-bana,俗称天眼通,天眼通就是能以清净超人的天眼见到一般的人见不到的东西,比如说很多的生命界和生存界,有天眼通的人可以很清楚的见到一些我们平时肉眼看不到的生存界和生命界。我们的肉眼可以见到的是什么?在六种趣里的轮回----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里面,人的肉眼只能够见到人类和大部分的畜生,其他的都见不到,但是用天眼他可以见到,而且可以见得很清楚。

一个人在修习慈心的时候,由于慈心是属于定心,可以大概的见到很多有情,比如说他祝愿一切天人快乐,可以见到很多天人,但是天眼通可以见到他们那里详细的情况。有些禅修者见到天人的情况,会发现到天人的情况和我们中国画中的天人并不一样。好象四大天王那样,有的禅修者见到的四大天王并不是现在我们在寺庙里看到的那样,像夜叉、象鬼一样的,四大天王是天人,所以他很漂亮,很美丽。但是他的手下有些是很丑陋的。比如北方的叫Vessavana维萨瓦那天王(多闻天王),他手下有很多夜叉是很丑陋的。虽然他也是夜叉,但是他是很漂亮、很庄严的夜叉。越到高层的天界,会发现高层的天界他们会越来越漂亮,而且身体越来越清净,越庄严。对比起低层次的天来说,低层的天反而变得丑陋,(低层的)天人和人比起来,(低层的)天人就像丑八怪一样。

难陀Nanda尊者的故事就是讲,当时难陀尊者很喜欢他的未婚妻(读音加拉瓦达嘎啦倪,巴利语:“加拉瓦达”是那个地方的,“嘎啦倪”是最漂亮的),她是那个地区最漂亮的人,被称为国花的。后来他很不情愿的出家后还经常想着他的未婚妻,没心思出家。后来佛陀就跟他说:“Nanda尊者,你想不想到天界去玩?”难陀尊者说:“我没有神通,我没有办法去。”佛陀说:“不要紧,我带你去。”于是佛陀就带他去,在半路上,Nanda尊者就看到一只尾巴被火烧掉,身体烧得黑黑的老母猴,站在一段烧尽的树桩上哀鸣。佛陀就带他来到了三十三天,天王见到佛陀就去礼敬,很多天子围绕,难陀尊者看得眼都傻了,佛陀就问难陀尊者说:“是你的被称为国花的未婚妻漂亮,还是这些仙女漂亮?”难陀说:“哎呀!佛陀!您怎么能拿我的未婚妻和她们相比呢?我的未婚妻和这些仙女相比根本不能算做是人,就好像在路上见到的那只老母猴跟我的未婚妻相比一样。”天人由于他们的福报是很清净,很漂亮,很光明的。这也是天眼通所看到的范畴。

讲到神通,在现在这个时代,如果说五种神通,就是世间的神通,要修习已经很难了。如果要修习神通的话,神通一般有几种原因可以得到。

第一种就是与生俱来的,犹如鸟儿生来就会飞,犹如有的鬼会变化,有的天神一生来他们的眼睛(我们叫天眼)能看到很多我们看不到的众生,他们可能会飞行会变化,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

第二种是证得,就好像一切的佛陀和阿拉汉圣者,他们一证得了阿拉汉果同时就具有了六种神通,他们不用刻意去修,有些三果圣者也可以证得神通。就象(玛第嘎吗噶)的故事一样,那些比库都是凡夫,但那些比库教他修行,他证得三果之后呢,自然就有他心通,他就经常去查那些比库的心,发现那些比库没有一个是圣者,连禅那都没有,这是证得。

还有第三种情况是修得的,要修得神通,必须要先证得四种禅那和四种无色界定,在修行时,要专门修十四种御心法,或者称为十四种行相的。他必须得用跳禅,跳遍,跳禅遍,顺禅,顺遍,顺禅遍,顺禅,逆禅,顺遍,逆遍,顺逆遍,他必须通过这样的修行,就是十四种方法,比如说,我们说到的顺禅,一个人想要练神通,想要练顺禅,他先要进入地遍的初禅,再到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要这样进,然后重新再进水遍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这样进,他要在一个半小时内,他要这样进几百遍,几百遍其实还不够。之后,他还要修逆禅,他一下子要进入地遍的非想非非想处,然后再无所有处,识无边处,空无边处,第四禅,第三禅,第二禅、初禅,然后再进入水遍的非想非非想处,无所有处,识无边处,空无边处,第四禅,第三禅,第二禅,初禅,他是用这样的方法。然后再顺逆禅,然后再顺遍,顺遍就是他进入地遍的初禅,水遍的初禅,火遍的初禅,风遍的初禅,青遍的初禅,黄遍的初禅,红遍的初禅,白遍的初禅,然后再进入地遍的第二禅,水遍的第二禅,火遍的第二禅,风遍的第二禅,青遍的第二禅……等等这样的方法来训练他的心,使他的心已经完全的听话,就正如佛陀所讲到的:他的心已经柔软、坚固不动,堪任作业,光明、清净、洁白、无染之后,他才把心导向于他所想修习的神通,唯有这样他才能成就通过修行得来的神通。

还有另外一种神通,是通过灵(维佳玛雅)(维佳)就是咒术或者说通过一些外在的力量来成就的神通。这种神通就比如有些人通过念咒或者说通过请一些所谓的“护法”,其实是一些夜叉、鬼等等,去成就他们的神通,他们可以知道他人的心,甚至可以呼风唤雨,可以变现一些东西,甚至有些很强的名咒师,很有名的一个,他可以飞行。不过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往往请那些所谓的“护法”、鬼类的话,在现在他果报很强时候,可以支持你。但是,当他果报享尽后,往往就要轮到他受自己的果报了。

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要修行神变通、天耳通、他心通相对比较难,但是在这个时代,要修行宿命通、天眼通仍然还是有可能,因为现在还是可以证得三明阿拉汉的时代,也正是因为如此,现在还是能修得这两种神通。一个人如果有了十四种御心法的话,应当先修宿命通,宿命通比较容易修,再修天眼通,当成就了天眼通,还可以修他心通。不过,虽然是如此,仍然有一些传说,关于会飞行,具足神变通的人,好像在1994年,中国的佛牙舍利迎请到缅甸,当时就供养在(犀利玛嘎啦干哈黑)那个地方,现在叫和平大圣窟,就是1954年到1956年举行巴利三藏第六次结集的地方。有一天,在窟外,人声鼎沸,很多人就看到天边有个红点,就是一个出家人,拿着一个扇子,就飞远走了。当时就有好事者拿着摩托车去追,就一直追追追,追到北缅,叫做米奇拉的那个地方,后来发现一个叫做西亚多(酷迪玛拉)的,原来是他在飞行。当然在近代和现代,在缅甸也传说着,比如说,(达不鲁)西亚多,(北印古)西亚多,也是有传闻他们会飞。当然他们不是故意显现,只是当他显现时给人发现了。所以在近代也是有这样的说法。在帕奥禅林里也会教授神通,但一般不会随便教,一个人如果没有修完整个禅修学程是不会教你的,不会随便教,为什么呢?因为《清净道论》里说到了,假如一个人他的心是不清净,他修天眼通的话,当他把他的光明扩散到岩石里,一些山里,他会见到一些很恐怖的对象,他的心会害怕。如果一个人心还没有清净,他的观智还不强,他修神通的话,神通往往会对他有害处,所以,在帕奥禅林里修神通也是为了帮助禅修的。如果一个人修完了禅修学程,禅师会教他宿命通的。但是学完宿命通,禅师还是会教他取过去生,也要观照无常、苦、无我,这样的话,让你的心更早的趋向出离,趋向想要证得更高的果位,这个是通过我们称为胜智的,更殊胜的智慧,最终导向解脱,最终导向不要去执着这些生命界,导向更早的出离的方法,而不是拿神通来炫耀。

    接着佛陀继续说:「诸比库,假如比库希望:‘愿能断尽诸漏,即于现法中,以自己之智证得与成就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而住。’他应完全持戒,致力内心之止,不轻忽禅那,具足于观,增加空闲处。”」这里讲到一个人想要断尽诸漏,诸漏(asava)包括了四种漏----见漏、欲漏、有漏、无明漏。这里的漏是烦恼的意思,见漏是邪见,欲漏是对欲望的追求,贪爱,有漏是指对生命的执着,无明漏也就是无明、愚痴,当一个禅修者证得第四道阿拉汉道的时候,阿拉汉道的威力就能断尽一切漏,如果我们说三果圣者能断除五下分结,但三果圣者还有五上分结,是哪五上分结?

这里的五是指五种,上分是指还可以使他投生到色界梵天和无色界梵天,结是指烦恼。哪五种呢?色贪就是对色界生命很微细的贪着,无色界贪是对无色界生命很微细的贪着,掉举、我慢和无明。这五种是阿拉汉道断尽的,正是因为如此,阿拉汉圣者没有任何烦恼剩余了。如果是用《阿毗达摩》来分,一个阿拉汉圣者,任何不善心和不善心所都不可能再生起了,我们所说到的烦恼、结、漏、耻、恶等等这些都是属于烦恼的异名,如果在《阿毗达摩》里面,它们只不过是一些不善心所而已,是十四种不善心所的不同表现。我们所说的证果,断除烦恼,就是某一类烦恼或所有的烦恼,所有的不善心和不善心所,在一个人的心流里不会再生起。即于现法中,这里的现法ditthadhamma是指今生,就在今生通过自己的智慧证得并成就无漏的(没有任何烦恼的)心解脱,或者说他的心从诸烦恼中完全解脱出来,或者慧解脱,就这样安住,就称为以自己之智证得与成就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而住。

    最后世尊总结说:「诸比库,应当具足戒与具足巴帝摩卡而住!应以巴帝摩卡律仪防护而住,具足正行与行处,对微细的罪过也见到危险。受持学习于诸学处!”如是,[上述]所说的乃是缘于此而说。」

在《义注》中讲到:如此,世尊在教导持戒功德论直到证悟阿拉汉之后,再综合这一切作出结论说:‘诸比库,应当具足戒……乃是缘于此而说。’也就是说佛陀说这些是为了强调持戒。

正如世尊在前面所简要说的:‘诸比库,应当具足戒……受持学习于诸学处。’具足戒的比库能得到同梵行者们喜欢、满意、尊重和尊敬,获得资具,供养资具的施主们能得大果报,去世的亲族们忆念时得大果报,克服不满与喜好,克服怖畏与恐惧,证得色界禅那、无色界禅那、较低的三种沙门果、五种世间神通,以及以自己之智证得漏尽智。所说的这一切,就是因为此持戒功德的缘故才说的。」

「世尊如此说。那些比库满意与欢喜世尊之所说。」这就是这次禅修讲到的《若希望经》。如果大家有希望的话,大家应该持戒清净,再致力勤修戒定慧,这样将会得到世间与出世间种种的功德、果报和利益。大家如果想要得到世间的利益,世间的利益不是追求名闻利养,而是指大家能让施主获得大的果报、大的利益,让我们能安住在梵行当中,能够使我们持续的禅修,不会被烦恼所打败,能够证得世间色界禅那和无色界禅那,乃至证得神通,我们应该持戒清净,勤修戒定慧,如果我们想获得出世间的成就,想断除烦恼,在今生证悟涅槃,灭尽诸苦,我们应该持戒清净、勤修戒定慧,乃至圆满。我们今天讲到这,现在大家来回向:

Idaü me pu¤¤aü, àsavakkhayà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ü 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 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返回 玛欣德尊者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业的开示
下一篇:《若希望经》四
 入出息念 第四节、经文浅释
 禅林开示 第三讲 禅修心态
 沙门果经9讲
 试论南传佛教传承
 入出息念 第三节、去除五盖
 佛陀教导过智慧之光吗?
 业的开示
 《若希望经》四
 《大念处经》开示(四)
 沙门果经5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四正勤讲记[栏目:圣严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