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检验佛法的标准
 
{返回 玛欣德尊者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56

检验佛法的标准

四大教示,巴利语cattàro mahàpadesà,意为检验佛法的四个标准。在经律中,有两种四大教示:一、出现在经藏《长部.大品》的称为“经的四大教示”(Sutte cattàro mahàpadesà),二、出现在《律藏.大品.药篇》的称为“篇章的四大教示”(Khandhake cattàro mahàpadesà)。篇章的四大教示为判断是否随顺于佛陀所许可的四种方法,属于律制的检验标准,在此不作详论。经的四大教示,是佛陀在八十岁那年于财富城的阿难塔庙中所教导的,此节经文记载于《大般涅槃经》。

佛陀在此经中说:如果有比库前来说:我亲自在1.佛陀、2.某个僧团、3.某些通达经教的长老、4.某位通达经教的长老跟前听闻:“这是法,这是律,这是导师的教导。”你们不要轻易相信,而应记住其文句语言,再与经和律作比较,如果与经律不符,则应舍弃,若符合经律才可接受。

佛陀之所以将其称为“四大教示”,是因为诵法的比库引用佛陀、僧团、长老等四类大人物所说的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说用四种方法来判断是否符合佛法。真正用来检验是否符合佛法的只有两个标准——经(sutte)和律(vinaye)。

那么,本节经文中所说的“经”是否指《经藏》呢?“律”是否指《律藏》呢?假如是,那么《论藏》就不是检验佛法的标准了,而这节经文也就可作为某些望文生义的人,武断地否定《论藏》是佛陀教导的依据。然而,佛陀在教导这段话时,《经藏》和《律藏》都还没有被结集诵出和编集成型呢!显而易见,佛陀在此所说的“经”和“律”都不应该是在佛陀般涅槃之后才定型的《经藏》和《律藏》,而是指较为笼统的教说。

那么,到底“经”是指什么?“律”又是指什么呢?笔者在此把《长部.大般涅槃经》中相关的经文,以及古圣贤们对该节经文的注释(义注)直接从巴利语翻译过来,提供那些恭敬佛陀教法以及尊重上座部传统的弟子们学习。毕竟,古代有资格对三藏作注释者,必须是精通三藏甚至是能够背诵三藏的圣贤们,他们的解释更加接近佛陀的教导,更能代表上座部佛教的传统!本文所依据的巴利语原典,为缅甸第六次结集(Cha..ha Sa.gàyana)的缅文版,其序号是第六次结集的缅文版巴利三藏的章节序号。

四大教示论 (Catumahàpadesakathà)
D.2.187. 当时,世尊在般哒村(Bha.óagàma)随意居住之后,对具寿阿难说:“来,阿难,我们前往象村、芒果村、贍部村、财富城。”具寿阿难回答世尊:“是的,尊者。”于是,世尊与大比库僧团一起到财富城并住下。在那时,世尊住在财富城的阿难塔庙(anande cetiye)。于其处,世尊对比库们说:“诸比库,我将要说这四大教示,谛听,善作意之,我要说了!”

那些比库回答世尊:“是的,尊者。”世尊如是说:188.“诸比库,在此,若有比库这样说:‘贤友,我在世尊跟前听闻、跟前领受:这是法,这是律,这是导师的教导。’诸比库,对这比库所说的既不应喜欢,也不应蔑视。不喜欢、不蔑视而很好地记住其文句语言后,应查对经和比较律。如果在查对经和比较律时,它既没收进于经,也没出现于律,则可得出结论:‘这确实不是彼世尊之语,而是这比库误解了。’诸比库,你们要舍弃它。如果在查对经和比较律时,它既收进于经,也出现于律,则可得出结论:‘这确实是彼世尊之语,这比库善解。’诸比库,你们要忆持这是第一大教示。

诸比库,在此,又有比库这样说:‘在某寺居住着有长老、领袖的僧团,我在该僧团跟前听闻、跟前领受:这是法,这是律,这是导师的教导。’诸比库,对这比库所说的既不应喜欢,也不应蔑视。不喜欢、不蔑视而很好地记住其文句语言后,应查对经和比较律。如果在查对经和比较律时,它既没收进于经,也没出现于律,则可得出结论:‘这确实不是彼世尊之语,而是该僧团误解了。’诸比库,你们要舍弃它。如果在查对经和比较律时,它既收进于经,也出现于律,则可得出结论:‘这确实是彼世尊之语,该僧团善解。’诸比库,你们要忆持这是第二大教示。

诸比库,在此,又有比库这样说:‘在某寺居住着许多多闻、通达圣教、持法、持律、持本母的长老比库,我在那些长老跟前听闻、跟前领受:这是法,这是律,这是导师的教导。’诸比库,对这比库所说的既不应喜欢,也不应蔑视。不喜欢、不蔑视而很好地记住其文句语言后,应查对经和比较律。如果在查对经和比较律时,它既没收进于经,也没出现于律,则可得出结论:‘这确实不是彼世尊之语,而是那些长老误解了。’诸比库,你们要舍弃它。如果在查对经..也出现于律,则可得出结论:‘这确实是彼世尊之语,那些长老善解。’诸比库,你们要忆持这是第三大教示。

诸比库,在此,又有比库这样说:‘在某寺居住着一位多闻、通达圣教、持法、持律、持本母的长老比库,我在该长老跟前听闻、跟前领受:这是法,这是律,这是导师的教导。’诸比库,对这比库所说的既不应喜欢,也不应蔑视。不喜欢、不蔑视而很好地记住其文句语言后,应查对经和比较律。如果在查对经和比较律时,它既没收进于经,也没出现于律,则可得出结论:‘这确实不是彼世尊之语,而是该长老误解了。’诸比库,你们要舍弃它。如果在查对经和比较律时,它既收进于经,也出现于律,则可得出结论:‘这确实是彼世尊之语,该长老善解。’诸比库,你们要忆持这是第四大教示。

四大教示的注释 (Catumahàpadesava..anà)
D.A.2.187. 大教示(mahàpadese):大空间或大理由。引用佛陀等大人物所说的为大根据的意思。188. 既不应喜欢(neva abhinanditabbaü):若欢喜地赞同后,却发现乃以前没听闻过的,在作这样的比较之后发现.这不相同时,说.为何之前这是法,现在就不是法了.而不能去掉邪执。

也不应蔑视(nappa.ikkositabbaü):在如此比较之前不应说:这愚人在说什么?若这样说时,即使他所说的是适当的也不会说。因此说.不喜欢、不蔑视后。文句语言(padabya¤janàni):诸文句和语言。很好地记住后(sàdhukaü uggahetvà):很好地记住这个地方是圣典所说,这个地方说的是义理,这个地方是说结论,这个地方是说前后关系。应查对经(sutte osàretabbàni):应放进经中。应比较律(vinaye sandassetabbàni):应对比律。

在此,经(suttaü)是指律。比如说:在哪里禁止?在沙瓦提城,在经分别。(Cv.457) 律(vinayo)是指篇章。比如说:违越于律。但这样连律藏都不能涵盖。或者两部分别为经,篇章和附随为律,这样才涵盖律藏。或者以经藏为经,律藏为律,这样才涵盖两藏。或以经、论藏为经,律藏为律,即使如此也不能涵盖全部三藏,的确还有不以经来命名的佛语,例如本生、无碍解道、义释、经集、法句、自说、如是语、天宫故事、鬼故事、长老偈、长老尼偈、传记。

但苏定那长老(Sudinnatthero)反对这些,他说:没有不以经来命名的佛语。三藏为经,但律是原则。他的理由是根据这部经中所说而来的:苟答弥,若你知某种法:此法导致有贪而非离贪,导致结缚而非离缚,导致积集而非损减,导致大欲而非少欲,导致不知足而非知足,导致聚集而非远离,导致懈怠而非精进勤勉,导致难扶持而非易扶持。苟答弥,你就可以肯定地受持:‘这不是法,这不是律,这不是导师的教导!’

苟答弥,若你知某种法:此法导致离贪而非有贪,导致离缚而非结缚,导致损减而非积集,导致少欲而非大欲,导致知足而非不知足,导致远离而非聚集,导致精进勤勉而非懈怠,导致易扶持而非难扶持。苟答弥,你就可以肯定地受持:‘这是法,这是律,这是导师的教导!’.(A.8.53)

所以,经(sutte)是指收进三藏中的佛语;在此的律(vinaye)是指调伏贪等的原则应该更符合这里的意思。既没收进于经(na ceva sutte osaranti):按照经的顺序在任何处都没收录,却在秘密韦山答拉(Gu.havessantara)、秘密道(Gu.haummagga)、秘密律(Gu.havinaya)、智解藏(Vedalla-pi.akànaü)等其中一处可以看到的意思。若不能发现三藏有收录并调伏贪等时则应舍弃。所以说:诸比库,你们要舍弃它。当知以这样的方法适用于一切处。

“诸比库,你们要忆持这是第四大教示:要忆持这是第四种法的安立之处。” 当知在此还有这几种方法:经的四大教示(Sutte cattàro mahàpadesà),篇章的四大教示(Khandhake cattàro mahàpadesà),四种问答,经典,随顺于经,阿吒利之说,自己的意见,三次结集。

其中,用这是法、这是律来判断法,是这里的四大教示的标准。若与此相符则应接受,否则即使他在叫喊也不应接受。用这是许可的,这是不许可的来判断适不适合:诸比库,凡是我未曾禁止:‘这是不许可的。’假如它随顺不许可的,违背于许可的,它对你们则是不许可的等(Mv.305)方法,是《篇章》中所说的四大教示的标准。这些判断论记载于《普端严》中。

在此,依所说的方式若是随顺于许可的,它即是许可的,否则是不许可的。应得出这样的结论。 应肯定回答之问、应分别回答之问、应反问回答之问、应搁置之问,这些称为四种问答(cattàri pa¤ha-byàkara.àni)。

其中,⑴.若问以:眼无常吗?则应肯定地回答:是的,无常。对于耳等也是用这样的方法。这是应肯定回答之问(ekaüsabyàkara..yo pa¤ho)。

⑵.若问以:无常的是眼吗?则应这样分别地回答:不只是眼,耳也无常,鼻也无常。这是应分别回答之问(vibhajjabyàkara..yo pa¤ho)。

⑶.若问以:犹如眼,耳也一样;犹如耳,眼也一样吗?则应反问:你是从哪个角度来问的?若说:我是从看的角度来问。则应回答:不是的。若说:我是从无常的角度来问。则应回答:是的。这是应反问回答之问(pa.ipucchàbyàkara..yo pa¤ho)。

⑷.若问以:命即是身吗?等时,则应说:世尊对此不作回答。而搁置,对这些问题不应作回答。这是应搁置之问(hapan.yo pa¤ho)。若是用这些方式来问时,则用这四种回答来衡量。应这样来回答他的问题。

对于经等,经典(Suttaü)名为收录进三次结集的三藏。随顺于经(suttànulomaü)名为随顺于许可的。阿吒利之说(àcariyavàdo)名为义注。自己的意见(attanomati)名为用所掌握的方法、知识作为自己的观点。其中,经典是无可否认的,若否认它则等于否认佛陀。随顺于许可乃因为符合经典而应接受,而非其它。

阿吒利之说也因为符合经典而应接受,而非其它。但自己的意见是最弱的,它也只有符合经典时才能接受,而非其它。五百结集、七百结集和一千结集为三次结集(Tisso sa.g.tiyo)。即使是经典,也只能以三次结集所传来的为标准,其他应受责难的经典(gàrayhasuttaü)则不应接受。当知收进那里(应受责难的经典中)的文句语言既没有收进于经,也不符合于律。

玛欣德比库 编译于西双版纳曼听佛塔寺  2010-12-20


{返回 玛欣德尊者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自受三皈依及五戒的方法
下一篇:佛陀教导过智慧之光吗?
 《清净道论》讲要 第三讲:止业处 第一节、七清净
 禅林开示 第三讲 禅修心态
 沙门果经3讲
 入出息念 第十一节、达到禅那
 入出息念 第四节、经文浅释
 《盐块经》三
 《大念处经》开示(六)
 《清净道论》-序品
 沙门果经10讲
 入出息念 第五节、调整坐姿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法见 11 佛教与神的概念[栏目:向智尊者]
 往内在寻找自性[栏目:慧律法师]
 三 造车鬼事[栏目:饿鬼事经 第三 小品]
 真正的济贫[栏目:宣化上人]
 相应6经 沙门经第二[栏目:相应部 23.罗陀相应]
 招福茶馆的老先生[栏目:小和尚的白粥馆·释戒嗔]
 多年豆腐帐可追 Recalling the Tofu Debts of Many Years Pas..[栏目:初步参禅的方法 Basic of Chan]
 师父您说我们做事的过程,同时需要提起智慧的观照,怎么理解呢?[栏目:开愿法师答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