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〇〇年,在印度菩提迦耶举办的第一届“雪谦国际研讨会”(Shechen International Seminar),我教导了雪谦·嘉察启发人心的本论,本书即是以这次的教导为基础。其后在二〇〇二年,我于纽约和旧金山香巴拉中心的演说内容,则增补到本书之中。
我想要对所有成就此书的人表达我诚挚的谢意。感谢马修·李卡德担任我所有演说的口译、翻译本续,以及在出版本书的每个阶段所提供的协助。我特别感谢尼师金巴·帕嫫(Ani Jinba Palmo)逐字翻译母带。感谢露西·尼翰(Lucy Needham)誊写原始的翻译,莎莉·威廉斯(Sally Williams)的校正,以及麦克·维德(Michael Tweed)的编辑。
我特别感谢我们的策划经理薇薇安·克兹(Vivian Kurz)协助编辑,以及她在形塑本书的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也要感谢黛博拉·修柏林(Deborah Schoeberlein)从事编辑,梅格·费德里戈(Meg Frederico)给予建议,以及堪布耶喜·嘉岑(Khenpo Yeshe Gyaltsen)为尚·派斯(Sean Price)翻译的本续提供标题。感谢拉菲尔·奥德(Rafael Ortet)从事排版和设计封面。
最后,我要感谢菩提迦耶雪谦寺的僧众协助组织一年一度的研讨会。
佛行种子
本人很高兴台湾雪谦文化出版社即将在十二月份出版《大药:战胜视一切为真的处方》中文版。
这本书是根据雪谦·嘉察·局美·贝玛·南贾所写的偈颂加以释义而成,内容主要是探索菩提心的根基、慈悲的内在运作、空性的见地,以及把这些了解实际应用于修道的方法。
在此衷心祈愿,本书的出版将利益众多读者,并带领读者把这些教法融入生活之中,从内在转化成为更好的人,到达全然觉醒的境界。
我要对所有成就此书的人表达诚挚的谢意。感谢莲师中文翻译小组总召集赖声川、译者项慧龄、审定杨书婷,以及另外两位成员丁乃竺和刘婉俐,感谢他们一直以来给予雪谦文化的全力协助。
感谢刘绍茵努力推动本书,李博德提供财务支持,以及张滇恩给予行政协助,让本书得以顺利出版。最后,感谢常驻堪布彭措·多杰的多方奔走,让本书与之前的其他中文译本在台湾及亚太地区出版。
雪谦·冉江仁波切
2008年11月3日
体验慈悲和无量的智慧
雪谦·冉江仁波切是雪谦寺(Shechen Monastery)的住持,过去二十年来我一直居住在该寺之中。仁波切经常说,在他年幼的时候,他认为顶果·钦哲仁波切(Dilgo Khyentse Rinpoche)是一位非常慈祥的祖父。后来,他长大成人,开始把顶果·钦哲仁波切视为上师。在他展开学业之后,了解到钦哲仁波切如经典所描述的,体现了一位真正上师的所有功德。
冉江仁波切的整个人生都受到钦哲仁波切这位卓越非凡人物的滋养,并且致力奉献毕生之力来实现钦哲仁波切的愿景,弘扬他的教法。现在,他也用最大的关爱来照料他挚爱上师的年轻转世。
对顶果·钦哲仁波切而言,在灵修传承之中,没有人比他的第一位根本上师雪谦·嘉察·贝玛·南贾(Shechen Gyaltsap Pema Namgyal, 1871-1926)更为殊胜珍贵。仁波切不用“雪谦·嘉察·贝玛·南贾”这个名字来称呼他的根本上师,而是用“噶仁千”(kadrinchen),意思是“极为仁慈者”。
在顶果·钦哲仁波切离开西藏、……在外三十年之后,有人带给他一函雪谦·嘉察的甚深教法;这是一函关于佛教基础修行前行法的教法,原以为已经佚失了。当钦哲仁波切收到它的时候,他把它置于头上,眼睛含泪地说:“这比地球上所有的黄金更加贵重。”
在之后的年岁中,更多雪谦·嘉察的著作被人们寻获,并且带到西藏境外。在这些著作之中,有一本关于修行忠告的合集,其中包括《大药:战胜视一切为真的处方》(The Great Medicine that Conquers Clinging to Reality),其针对究竟菩提心做了精简、甚深而优雅的阐释。
每个上师各自有独特的方法来持有、传授其灵修传承的正统教导。冉江仁波切的教法简明真诚而特别感动人心。他的话语发自肺腑,坦率直接、毫不做作,而且充满力量,读者可以从中一再地体验到他倾注一生所奉献的上师顶果·钦哲仁波切其遍在的慈悲和无量的智慧。
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
2006年3月写于尼泊尔
治疗烦恼和无明的甘露
二〇〇〇年,在一年一度于印度菩提迦耶举行的“雪谦国际研讨会”期间,我传授了这个论释。每一年,我们都会邀请顶果•钦哲仁波切①的弟子到菩提迦耶传法,让学生有机会在这么一个非凡的处所来闻、思、修教法。根据大乘佛教的传统,菩提迦耶不但是世尊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地,也是此贤劫千佛往昔成道和未来成道的处所。我们在菩提迦耶举行一年一度的研讨会,乃是因为在这个圣地修持佛法、施行供养、做大礼拜和从事绕行非常具有意义。
佛陀的教法如同甘露(medicine):它们能够治疗烦恼和无明等沉疴。藉由彻底了解教法的力量,我们将对教法生起巨大的敬意,进而对传授这些教法的释迦牟尼佛生起巨大的敬意。佛陀在印度出生、居住和传法。因此,西藏人对印度极为崇敬。他们常常称呼印度为“无上”或“圣地”。
① 顶果•钦哲仁波切(Dilgo Khyentse Rinpoche,1910-1991)受到藏传佛教各个宗派的敬爱,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禅修大师之一。他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诗人,著作达二十五函。他的众多教法已经被翻译成为英语及其他西方语言。冉江仁波切是他的孙子暨法嗣。这个法本的作者雪谦•嘉察是顶果•钦哲仁波切的第一位上师,也是他的主要上师。参见马修•李卡德所著之《西藏精神——顶果钦哲法王传》(Spirit of Tibet)。
在印度所有的佛教圣地之中,西藏人特别敬重佛陀成道之地,这个处所名叫“菩提迦耶”(Bodhgaya)或“金刚座”(Vajrasana,或Diamond Throne)。世上现存的各种佛教哲学和修行,都起源自菩提迦耶这个地区。尤其,佛教教法就是从伟大的那澜陀寺(Nalanda)传播至西藏。
在一般人眼中,菩提迦耶或许是一个肮脏污秽、满是垃圾、不怎么讨人喜欢的地方。但是当我们思量,菩提迦耶代表世尊佛陀成道之座,菩提迦耶就有了完全不同的面貌。有了这种了解,我们开始对菩提迦耶另眼相看。
我们对一个地方的感受会随着我们的观点而转变。我的祖父顶果•钦哲仁波切的么女即是一例。在离开西藏之前,我的祖父及其家人造访西藏第一座寺院所在地桑耶(Samye);这座寺院由莲花生大士(Podma Sambhara)、寂护大师(Shantarakshita)和西藏国王赤松•德赞共同建造。在这次造访期间,顶果•钦哲仁波切的么女绕着桑耶寺做五体投地的大礼拜。那里到处都是尘污、垃圾、尿液和粪便。她不管这些情况,坚定地做大礼拜,绕行整座寺院。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顶果•钦哲仁波切问她:“你不觉得在这里做大礼拜有困难?你不觉得恶心吗?”她回答:“当我想到莲师(Guru Rinpoche)②曾经造访这个地方,我做大礼拜的地面正是他的尊足碰触之处,我就仿佛觉得他刚刚从这里经过,土地仍然因为他履踏的足迹而温暖。我没有感觉或注意到任何其他的事物。”她已经生起了净观。同样的,我们也可以怀着清净看待菩提迦耶。
② 释迦牟尼佛预示莲师或称莲花生大士会宣扬金刚乘的教法。在第八世纪,西藏国王赤松•德赞邀请莲师入藏。莲师成功地在西藏建立佛教经典与密续的教法。
在传授任何教法之前,顶果•钦哲仁波切总是以流畅的声音念诵以下的偈诵,仿佛在吟诵一篇祈愿文。
“数量如虚空般广大无限的一切有情众生,在过去都曾经是我们仁慈的父母。无一例外的,所有的有情众生都渴望获得快乐,希望避免痛苦。然而,由于受到无明和心毒的折磨,他们忽略了快乐之因。他们的行为与愿望相互抵触,他们饱受轮回的各种痛苦折磨。他们如同眼盲的人被遗弃在荒漠之中。当他们是我们仁慈的母亲时,他们赋予我们生命,提供我们食物、衣服、保护和教育。如今目睹他们不快乐的情况,我们禁不住感受到巨大的悲心。然而,仅仅有悲心的感受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有所作为,让他们从痛苦中解脱。现在,我们拥有人身,遇见了上师,因此是为了他们的利益而朝证悟前进的时候了。”
钦哲仁波切说,在他传授每个教法之初所念诵的这些句子,如同覆诵一篇惯例的祈愿文。我把它们视为理所当然,没有太去留意它们的含意。但是现在,当我真正地加以思量,我了解到,透过这几个句子,钦哲仁波切传达了佛教修道的精髓,以及修行的所有重点。这些句子也为我们的心设定了一个方向。
当他说:“无一例外的,所有的有情众生都渴望获得快乐”,他不光是指佛法修行者,而是指一切有情众生。所有众生都努力求取快乐和满足。以不断工作来增加财富的商人为例,商人相信财富将带来舒适和美好惬意的人生。简而言之,他相信他的生意将带来他所想象的快乐。相同的,汲汲营营于权势地位的政客认为,这种权势会带来快乐。从事佛法修行也没有什么不同;我们也期望从中获得某种满足。这正是我们聆听教法和阅读书籍的原因。我确信,没有一个人是希望增加自己的痛苦而阅读这本书!
尽管渴望快乐,我们却轻易地失离从事这些行为的真正目的,并且受我们认为会带来想望事物的方法所束缚。因此,商人努力增加财富想获得一个快乐美好的人生,却常常陷入赚钱的机制之中。日日夜夜,他完全被求取、持守和扩张财富所占据。许多年后,他的头发白了,在“赚钱”这个唯一让他全神贯注的活动中死去,完全忘记他最初的目标是寻找快乐。
佛法修行者也可能忘记他们的目标。我们从事许多不同种类的修行,但是在从事这些修行的时候,是否总是记得修道的目标?在求取不变的智慧和慈悲的同时,是否忘记尽除痛苦及痛苦之因的目标?
为了追寻真正而究竟的安乐,我们需要检视痛苦的真正自性。痛苦主要有两种。一种包括来自外在因素的痛苦,例如贫穷、疾病、天灾、战争等等。另外一种痛苦则源自我们的内在;这些内在的痛苦是我们自心的产物。虽然我们偶尔能够相当轻易地疗愈或改善外在的痛苦,但对内在痛苦的掌控总是有限。
相反的,佛陀的教法让我们看见,我们如何透过对治各种烦恼,实际学习改变内在的痛苦。内在的痛苦,即心的痛苦折磨,源自我们具破坏性的烦恼和珍爱自己的我执。“法”(Dharma)的字面意义是“修正”或“转化”,指的是转化或修正这些内在的心毒。据说,有两万一千品的教法专门用来对治嗔怒,有两万一千品的教法专门用来根除贪爱和执着,有两万一千品的教法专门用来驱除痴迷,有两万一千品的教法专门用来脱离细微面向的贪嗔痴三毒。
尽管教法明晰,我们却常常忽略尽除心毒和我执的重要目标。事实上,我们不但没有根除这些心毒,反而经常让它们愈加增长。举例来说,修持佛法的人有组织聚众的倾向。他们创立机构、道场和寺院;这些组织迅速成为他们宣扬自大的旗帜。“我们是这个。我们是那个。我们是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这些机构的人指派某某人为首长、秘书和库司。这些高层干事轻易地为自己的头衔感到骄傲。
渐渐的,所从事的行为就悖离了原本的目的。
此乃举世皆然的事实。在西藏的世界,我们兴建寺院,意在提供适当的环境来研习和修持佛法。然而,寺院常常只变成人们竞逐权力和名望的忙碌场所。他们不但没有减少心理的烦恼折磨,反而助长了自大和有毒的念头。结果,他们忘了兴建寺院的初衷。过去一些如巴楚仁波切(Patrul Rinpoche)③这般伟大的上师们,常常责备他们的学生,藉以提醒他们修行的真正目的,让他们知道自己错失了重点,没有真正修持佛法的精义。
③ 巴楚仁波切(1808-1887)出生于西藏东部,是具有高度成就的宁玛派上师。他以不分教派的态度、过着极为谦逊与简朴的生活而闻名。他的著作丰富,在西方国家以《普贤上师言教》(Words of my Perfect Teacher)这本书而著称。参见注解六。
在凡俗的人生中,我们受到诸如自大、嗔怒和贪爱等烦恼的控制。我们无法掌控它们,因此它们折磨我们,让我们饱受痛苦。我们是这些烦恼的奴隶;这种情况并不会令人愉快。佛法的目的是去扭转这种情况,帮助我们成为自大、骄慢、贪爱、嗔怒和仇恨等奴役我们的负面情绪的顶头上司。做一个上司远比做一个奴隶要舒服多了。因此,切勿忘却这个重点:佛法的目标是消除烦恼,而这是获得真正快乐的唯一途径。每个人都想要对自己最有好处的事物;没有人想要受到伤害或不快乐。如果你想要对自己仁慈,那么你要修持佛法,让自己远离内在的痛苦和引起这些痛苦之因。
五圆满
在领受佛法教法的时候,为了从阅读或听闻的教法中获得最大的利益,你要先做好辈备。首先,你要生起正确的发心和态度,然后从事正确的行为举止。菩提心(Bodhicitta)或证悟心(enlightened mind)是领受这些教法、把这些教法付诸实修所必要的发心。菩提心是一种殊胜的态度,也就是为了帮助一切有情众生从痛苦中解脱,而努力圆满自己,获致成佛。
领受教法的正确方式,是去避免阻碍我们了解教法、把教法付诸实修的过患。我们要避免三种过患(断器三过)。我们可用一只碗或空的容器来比喻,以解释这三种过患。第一种过患如同一个上下颠倒的容器。不论倾倒了多少甘露,没有一滴甘露会进入这个容器之中。若不注意上师说话的内容,我们就如同上下颠倒的碗。
第二种过患如同底部穿孔的容器。这个容器会漏,所以甘露一被倒入容器,就立刻漏失了。用这种态度聆听教法时,我们既不记得教法的字句,也不记得教法的意义。一切从左耳进、右耳出。
第三种过患如同含有毒药的容器。毒药污染了所有倒入这个容器的液体。因为容器本身有毒,即使是纯净的液体也会变成毒液。聆听教法的时候,如果我们的心充满心毒或负面的念头,我们就如同这样的容器。在这种情况下,教法将没有利益。如同过患有三种,人们未能适当记忆教法的情况,也有五种(持法五失)。
一、记得意义,但不记得字句,因此漏失某些重要的事物。
二、记得字句,但未了解意义,因此漏失某些重要的事物。
三、既不记得字句,也未记得意义,因此没有从中得到任何事物。
四、记得字句和意义,却有错误的诠释。
五、弄乱教法的顺序,因此漏失教法的逻辑,进而对教法衍生错误的想法。
我们要全力避免断器三过和持法五失。领受教法也有五种圆满的因缘。
一、圆满的处所:诸如佛陀成道的处所菩提迦耶。
二、圆满的上师:以释迦牟尼佛为例,他积累所有获致究竟觉醒所必须的福德与智慧,因而成为如同技巧娴熟的医师,能够解脱一切众生的痛苦。
三、圆满的教法:如同医药的教法,能够治疗烦恼和心毒的疾病,同时尽除引起烦恼和心毒的根本之因——无明。在这个情况下,圆满的教法是指由雪谦•嘉察•贝玛•南贾所写的教法。
四、圆满的弟子:所有佛陀的弟子、阿罗汉、菩萨,以及我们的僧伽。
五、圆满的时间:当佛住世,传授现存教法的贤劫。
目前,这些因缘都已具足,使你能够在最佳的顺缘下领受教法。因此,当你听闻和阅读这些教法的时候,要对能获得这些圆满的因缘来领受这些教法,生起感激和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