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药 跋
 
{返回 雪谦·冉江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29

如是,我,莲花尊胜(Padma Vijaya),

饮用了流自伟大传承持有者之口的教导,

已经稍稍窥视这些教导,如今已有些许觉受,

应一位尊贵善知识之请,

我说明此一简短的论释。

 

藉此功德,

愿菩提心在一切有情众生的心识流中生起,

愿一切有情众生看见未被遮蔽的胜义谛,

即佛性的面貌。

 

    在结论之中,作者总结说明本论的起源,献上一篇祈愿文,并且回向撰写这本著作的功德。因此,我也非常高兴有此机会阐释、探究此一清晰而优美的文本。你或许已经熟悉这些教法。我没有什么特别加以补充的,我只想要藉此提醒读者。

    根据西藏的传统,论释有三大类:逐字的字面论释,针对文本意义所做的论释,以及“无所不包”的论释。我所给予的是逐字的字面论释。

    在这个本论之中,我们学习不同的方式来发起菩提心。我们需要运用这些珍贵的教导来获得真正的觉受,并且把这些教导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这么做是研读这些教导的唯一理由。我们修行的结果应该是我们从内在转化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在修行数月或数年之后,我们应该比较不容易嗔怒、骄慢和忌妒。我们的修行应该使我们的心更广大而轻安自在。

    举例来说,节食的目的是在减轻几磅的重量,而不在于累积知识,成为每一种节食方法的专家。我们或许已经听说不同的节食方法,阅读了众多的书籍,但是除非我们切实执行其中一种节食方法,否则我们不会减轻重量。除非我们决心把节食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否则节食无法对我们有所助益。如果你没有减轻重量,那么就没有必要遵循任何一种节食方法。同样的,如果你不修持教法,具破坏性的情绪和我执将不会消失。那时,无论你领受了多少佛法教导,它们将一无所用。

顶果·钦哲仁波切总是大力强调融合心与佛法和结合修行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在禅修时,把我们的心与佛法融合,并且把禅修的品德融入我们的所作所为之中。佛法需要成为我们的第二天性。在我们修行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如果我们仍然像以前一样动怒,甚至比以前更容易动怒,那么我们可能没有把修行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欠缺安乐感是我们没有把修行融入生活的另一个征兆。一个真正的修行者至少应该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你或许觉得自己可能对心已有些许控制,或修行有了些许进步,然而一旦遭遇困境,你的心毒就像以前一样,以相同的力量压倒你的心。如果真是如此,检查看看你是否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你正在慢慢脱离障蔽的情绪吗?你正在享受内在自由的成果,远离障蔽的情绪吗?

    在数年的修行之后,我们应该获得内在的平静感,对外在情境也不再那么脆弱。如巴楚仁波切这般伟大的上师,他们体验到巨大的喜悦和甚深的快乐,乃是他们修持佛法的结果。当负面情绪和迷妄消失时,内在自由、轻安、开放的快乐和喜悦将会生起。相反的,如果我们的心毒仍然是全能的,时时折磨我们,让我们老想着自己,我们就错失了修行的重点。

你可能没有亲见顶果·钦哲仁波切或雪谦·嘉察,但是当你阅读他们的著作,你可以感受到他们领悟的深奥、智慧的深度,以及心的广阔。这是真正佛法修行的自然结果,这在修行开花结果的修行者身上显而易见。即使是尚未获致证悟的修行者,仍然会散放出一种内在的安乐。这是良好修行者的一个征兆。修行差劲薄弱的人可能会紧绷而难以相处。这样的修行者体验到许多烦恼的念头和问题,而无法加以应付。相反的,修行稳固坚定的人自然会变得更加开放,体验到内在的自由。他或她已经准备怀着喜悦、精进和慈悲行于菩萨道,在世俗和究竟的层次上利益众生。愿这些教法鼓舞一些人怀着热忱和信心,踏上慈悲与自在的道路。

 


{返回 雪谦·冉江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药 本论
下一篇:大药 第十二章 回向功德
 大药 第十一章 座下瑜伽:六波罗密
 大药:战胜视一切为真的处方 作者简介 目次
 大药 第三章 前行与皈依
 大药 第八章 究竟菩提心的修学次第
 大药 跋
 大药 第十二章 回向功德
 大药 第二章 辨认菩提心
 大药:战胜视一切为真的处方 中文版序
 大药 第九章 大圆满
 大药 第十章 偏离见地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法华经讲演录 (序品第一)[栏目:太虚法师]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六讲 下篇[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楞严大义今释 第一章 心性本体论[栏目:南怀瑾居士]
 455.朝宗通忍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佛教是人类最高文化的产物(索达吉堪布)[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透过佛法看世界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栏目:透过佛法看世界·希阿荣博堪布]
 241.问曰:若满三千大千世界珍宝,从何处得?又诸佛贤圣,少欲知足,谁受是者,若凡夫无厌足,何能受三..[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佛教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栏目:佛教与管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五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集]
 原始佛教的特质 七、修行道——三学[栏目:水野弘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51La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