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修学大乘 自利利他
 
{返回 宽运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70

修学大乘.自利利他

     佛经形容人身难得如「盲龟浮木」,我们既然生而为人,同时具足一切顺缘,一切学佛的内、外在条件,应该深自庆幸。因为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即使未来能再次遇到,亦是非常的不容易,而且也不能永远拥有。所以为了追求未来世的利益,我们应该生起清净的归依心,而且要很谨慎地认识因果,明白何种行为该断、何种行为该修,按照自己目前的能力好好地学佛,使身、口、意三业逐渐地变得更为柔和、更为清净。

  如果我们修学佛法的目的,只是希望来世能够做人或者生到天道,这样的目标是不够的,因为人、天道的安乐是短暂的,并不能永远保持。要知道,生死的本质是苦,不管是苦苦、坏苦或是行苦。世间上,虽有贫富贵贱之分,但是这些都不是固定的,都不是永恒的;生死里面的一切现象,都是不可依赖的。我们在生死轮回之中,不断经历生、老、病、死的种种苦,不断地投生到不同的生存状态。除非达到彻底觉悟的境界,否则就无法解脱、出离。

  如果我们修学佛法,只是为了无法忍受个人的痛苦而寻求出离,这个佛法就不是大乘佛法。因为所谓「大乘」佛法,是指我们发心学佛的唯一动机,是要令一切有情脱离痛苦,成就究竟的安乐──佛果。大乘之所以称为「大」,就是因为这个心量的「大」。

  因此,不管我们所用的法门是诵经、念佛或是禅思,只要动的念头是为了能利益一切众生,那怕仅是诵一部经或念一句佛号 ,所造的功德就像所关心的众生的数量一样大。这种随时随刻要利益一切有情的想法,如果能够不断地持续下去,那么就连穿衣、吃饭等行为,都不会造恶业,因为它的基础就是利益一切众生的念头。然后把一切善业的功德回向给众生,希望它变成众生安乐的因。

    事实上,我们真心利益一切众生的同时,间接地也就是在利益我们自己。我们修学佛法,一切修持、作为无非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乃至追求佛果,也只是希望能给有情安乐。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也就是修我们的心,培养我们的心恒常保持利他的念头。凡事皆从利他出发,这样的话,当我们碰到任何的困难,就会变得非常渺小。

    举例来说,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要夺取我们的财物,危害我们的身体、生命,我们可以把他当作是中了烦恼毒而发狂的众生。如此思惟,就可以减少对这类众生的瞋恨心,而且更会生起悲悯心。

  对一般行者来说,如果他受的损害较小,还可以忍受,但如果是重大的损伤,要维持内心的平和,那就很困难了。除非已经成就忍辱波罗蜜,而且调伏了瞋恨心。不过对修菩提心的菩萨而言,无论遇到的伤害或损失有多大,他的反应都会是非常的喜悦,而且深深感激。为什么菩萨在损失的时候会感到喜悦呢?因为当财物丢了或身体受伤,他会觉到这是偿还多世恶业所欠的债。相反地,别人给他东西,反而不会很欢喜,因为他了解到这可能将会进一步再造新债,而且不只是债本身,还加上利息,所以即使是很小的东西,他都不敢轻易接受。

  一般而言,我们都没有这种菩萨心肠,所以一旦碰到损失、伤害,就会生起怨恨心,如此的话,只会再造更多的恶业──生起种种烦恼、不善的念头,所以除了损失以外,还加上更大的损失。这是多么划不来!不如去思惟:宿世的债,现在已还了。内心就会感到安乐自在。即使不能生起感激心,最起码亦不要起瞋恨心。假如我们能够这样修心,学佛就会变得真实而有意义。

 


{返回 宽运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出世高僧 入世菩萨──佛门泰斗本焕老和尚105岁寿诞(祝寿贺词)
下一篇:信解行证与佛法之修学
 百年人生 名利幻影──西方寺八关斋戒开示
 面如净满月 眼若青莲华──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阿难尊者
 出世解脱之善因 八关斋戒 十七
 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七
 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孝亲感恩 吉祥欢喜──佛教盂兰盆供的起源与意义
 心包太虚 量周沙界──西方寺华严吉祥法会过堂开示
 努力耕耘 欢喜收获──佛说耕心田之法
 十善业道之不瞋恚
 劝修念佛法门(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预测三千年[栏目:论语禅]
 六、广转*轮[栏目:能海大师传]
 正分1 道前基础(1)[栏目:佛子行三十七颂·菩提行法摄要集萃]
 心经开讲(下)[栏目:达观法师]
 关于超度的问答[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四]
 “即色游玄”的一代名僧——支遁(高华平)[栏目:佛教历史文化研究]
 大学生刚毕业...如何择业?[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亲近导师[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微教言]
 007 大乘北宗论(唐 慧光 释)[栏目:02 论]
 僧宝论1、自序[栏目:僧宝论·明贤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