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心义探奥
 
{返回 胡晓光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68

心义探奥(一)

  胡晓光

  佛教的究竟教义就是主张一个「万法唯心」,可以说「心」是佛教教义最本质范畴,研究探索「心」的本质规定是学佛首要之务,本文仅对「心」的义蕴进行逻辑分析,并将佛教「心」的定义与世间哲学科学宗教的「心」概念的定义进行类比,从而显明彼此真伪优劣。在大乘禅宗学人心目中,佛法是心地法门,所以研究探索「心」的奥秘是具有极其现实意义的,它对增强信仰的正信度定有所益,奈何笔者愚钝、孤陋少闻,故而在于下行文所述之事,未必句句中的,望请贤达不吝赐正,下愚则幸甚矣。
  佛教有二干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佛教思想伴随著历史的进步,其自身的观念,在表现上也是不断地变化著,关于「心」这个范畴的阐释就存在著历史沿革的痕迹,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所关心的问题,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解释方法。但是历史文化又有相续性,从理论逻辑体系性质划分,佛教可以分为印度佛教文化和中国佛教文化两大组成部分。中国佛教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理论核心的区别,就在于对「心」的不同理解和阐释方法上。从佛教共同的本质上讲,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都是共尊同一个佛祖,其思想渊源都是如来佛的心性妙觉之海,终极无二致。但从文化现象学看,两者的区别则是历然在目的。佛法是圆融的,故此佛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不论是从那个维度出发,不论是用什么样的解释方法、不论是依靠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它们的终极指向性则是一致的,所谓「一事百虑,殊途同归」。
  任何一种思想的表现都不能脱离具体存在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不能不具有切中的解释方法,更不能没有自身立论的维度,所以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区别就在于两者之间在背景、方法,维度上有了明显的变化。
  佛教哲学理论的核心观念是因果缘起论,佛教认为佛教在世间的出现也是顺应因果缘起的法则的。佛教的产生原因,主要在于人类对真理正智的寻求,内因条件的充分具备而感应外因条件的随合,在古代印度这些方面都具足,所以佛陀就出世于印度,佛陀在《妙法莲华经》中说:「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所谓化寻令得成佛」。佛教的出世目的就在于建立正智之见,佛教要立正智首先就必须要破邪智,所谓破邪显正,就是这个意思。在佛教没产生以前,印度外道十分兴盛,种种哲学观念应有尽有,所谓六派哲学、六师外道、十六异执、六十二邪见、九十六门外道等等。它们对形上本体弹精竭虑地寻求著,依据各自不同的维度建立起各自不同的形上本体哲学理论,本体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心物关系问题,在对终极形上本体究竟为何之物?其何以为其物?各种哲学依据自身的理论逻辑详加论证,以示如斯。虽然哲学门派繁多,伹从性质类型上划分又不外四种:一、唯物论,二、唯心论,三、亦唯物亦唯心论,四、非唯物非唯心论。佛教认为这些都是戏论本论,形上本体本是主体实践性的亲证境界,并不是一个抽象范畴,本体是离四句灭百非的,所以在印度佛教哲学观念里本没有形上本体论内容;印度佛教就是以破斥外道形上本体论为邪见的;印度佛教认为人的中心问题在于认识论;人的解决问题在于实践论:形上问题不是思辩性的问题而是一个亲证体认问题,从哲学意义上讲,外道形上本体论的问题,提法与方法是错误的,故此佛说「无有此事实」。原本形上本体论是一个人类终极关怀性问题,一切学问都是一个终极性寻求,所谓终极存在、终极解释、终极价值等,就是其终极指向的目的从而寻找安身立命的阿基米德点。寻求终极存在是一切学问的出发点和目的性,这就是形上本体思维,当我们把本体思维作为反思对象时,我们就会意识到,本体寻求是一个终极关怀问题,它同时是一个先验性的实在观念,设想终极存在必是一个实体的存在,这个实体性的存在又可以被思维理智所解释,这个实体性存在是终极的价值本身,它是人的终极目的或回归处,本有的家园。佛教认为这种观念仍然没有超越人的本能的桎梏,在寻求终极本体上有三个层次学理:一、是科学,二、是哲学,三、是宗教,科学是外向性思维活动,它把世界当成客观存在,以探究构成世界的基本原子是什么(:—即从殊相上寻求终极实体;哲学是内向性的思维活动,它把世界纳入统一性原理上,以探究构成世界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即从共相上寻求终极本体;宗教是超越性思维活动,它把主体当成实我(小我),把客体当成大我,小我与大我的合一就是终极本体,这个终极本体是亲证的,中国道家的天人合一,与印度外道的梵我合一,西方一神教的神我合一就是宗教意识。就是宗教本体寻求。佛教认为哲学、科学、宗教的本体寻求都是人的俱生我执与分别我执的具体表现,都不过是无明心识的幻想流住而已,事实本非如此。人是一个实践性的主体存在,一切存在的事物都为主体心识所映现,一切存在就是被思维所思维的存在,存在与思维的本质是同一性的,所以佛教说「万法(存在)唯心(思维)」,佛教的「心」范畴具有深刻的哲学认识论意义和价值论意义,并没有形上本体意义。因为佛教是中道缘起论者,反对实体观念,一切法无我无常,心是主体但不是实体,心是无常的无我的,正因如此,才说心有两种:一、是生灭心,二、是相续心(空宗)或集起心和积聚心(有宗)。并没有实体心存在。然而与佛教观念相反,科学(自然实证科学)它出发点就是一个素朴实在论,它把研究对象客观化,与自我分离,依赖于感性经验对物相本质规律进行揭示。(待续)
  摘自《十方》19卷3期

 


{返回 胡晓光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略论法相与唯识
下一篇:师恩如海 —— 写在陈扬炯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
 从永明禅师的唯心观谈起看中国佛教的基本特质
 略论中观思想本性
 巨赞法师佛学思想简述
 佛学研究断想
 略论慧能禅学三无观念实质
 浅谈正果法师的佛学思想
 师恩如海 —— 写在陈扬炯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
 略论唯识学的缘起与因果问题
 唯识学的真实观
 唯识观是瑜伽行学之必然结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观呼吸与观四界 三、辨识色法的理论 10-3-7 柒、内观与剎那定[栏目:佛法与内观系列]
 好好读书,帮助世界[栏目:宣化上人]
 菩萨学处[栏目:太虚法师]
 1998年 为什么禅修越来越普及[栏目: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
 禅修手册 五盖及其对治[栏目:禅修手册]
 如何一直保持精进修行状态?[栏目:大安法师·开示问答]
 细解念珠(昂江扎西仁波切)[栏目:念珠]
 人间佛教的推广教育[栏目:吕胜强居士]
 想成佛,想向法师学法。[栏目:空谷回音·达照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