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人间佛教的经证 进德之道
 
{返回 人间佛教的经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08

进德之道

节身慎言,守摄其心;

舍恚行道,忍辱最强。

             --《法句经》

一、节身慎言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自处?节身与慎言是最基本的应世接物之道。节身就是进退得宜,行止合度,也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而懂得用慈悲的眼眸等视天下众生,用智慧的耳朵倾听苍生的呐喊,用慈悲的口说抚慰苦难有情的语言,用精进的双脚走访各地,弘法利生。

慎言更重要,俗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言足以兴邦,一言也可以丧国,所以,嘴巴最容易做功德,嘴巴也最容易造恶业。我们想要立身处世,广结善缘,就不能说粗恶的话,不能说虚妄的话,不能说沮丧的话,不能说过头的话,而应该说慈悲的话,说诚实的话,说鼓励的话,说谦虚的话。

二、守摄其心

经云:“心是一切的主导。”身口二业都是心念投射出来的结果,只要把心守好,则无事不办。性空庵主有一首偈语形容得很恰当:“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中军主将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城池是指我们的身体,常常被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盗贼所扰乱,其中,心是主帅,如果他能觉醒自己的本来面目,善于调兵遣将,就能使六个原本窃取功德的盗贼,变成坚守岗位的忠臣,在人生的战场上,纵使面对无边的烦恼,也能够无往不利,百战百胜。所以我们应该随时随地观照自己,收摄心念。

三、舍恚行道

我们平常做人处事必须提纲挈领,修行学道也是如此。在诸多心垢之中,以瞋恚最为恶毒。《华严经》云:“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瞋恚,能坏人善事,能破坏感情,能引发祸患,能尽焚功德,总之,瞋恚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扩大争端,因此摄心行道,首须去除瞋恚。

四、忍辱最强

忍辱是对治瞋恚的最佳法门。《佛遗教经》说:“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又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在历史上,貌不惊人的林肯由于能够忍耐别人的非挑衅,以幽默的态度从容应付,因而赢得全民的爱戴;浮山法远禅师在学道时忍耐种种耻辱,终于获得寺主的器重,传授衣,驻锡一方,道风远播。因此忍辱并非懦弱退缩,而是在养深积厚中承担责任,其所蕴含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法集经》中曾提及菩萨修行忍辱波罗蜜有六种功德力:

能忍所骂,如空谷之应答众响,能得“如响平等智力”。

能忍所打,如明镜之印现众像,能得“镜像平等智力”。

能忍所恼,视其为虚幻不实之物,能得“如幻平等智力”。

能忍所瞋,能得“内清净平等智力”。

能忍八法,能得“世法清净平等智力”。

烦恼不染,能得“集因缘平等智力”。

《法句经》这首偈语,从节身到忍辱,虽是寥寥数句,却循序渐近地指出人生的通路,足以让我们在万丈红尘中安身立命。

 


{返回 人间佛教的经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人间佛教的经证 离人我是非之道
下一篇:人间佛教的经证 离八风之患
 人间佛教的经证 戒贪欲
 人间佛教的经证 说话的艺术
 人间佛教的经证
 人间佛教的经证 进德之道
 人间佛教的经证 财富的处理法
 人间佛教的经证 利己利人
 人间佛教的经证 端正的真义
 人间佛教的经证 忍辱多力
 人间佛教的经证 惭愧
 人间佛教的经证 孝顺之益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杂阿含经卷第十九(五一七)[栏目:杂阿含经]
 相应7经 自恣经[栏目:相应部 8.婆耆沙相应]
 宝鬘论讲义[栏目:五部大论专集·入中论·参考]
 人定胜天——对老祖宗的误会[栏目:陈大惠居士]
 家里人反对我学佛、拜佛、诵经,怎么办?[栏目:大安法师·开示问答]
 判定佛法真实义之准绳 三法印与一实相印[栏目:吕胜强居士]
 丁亥年清明报恩渡亡施食法会开示[栏目:噶玛天津仁波切]
 倾听法音[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10年]
 与心对话 第一章 走在生命河中 3 人生会重复,也会循环[栏目:与心对话·嘎玛仁波切]
 舞中的禅机—圣严法师与林怀民的对话 探看智慧与般若[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智慧对话]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