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人间佛教的经证 报恩与息怨
 
{返回 人间佛教的经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48

报恩与息怨

少恩加己,思欲大报;

于己怨者,恒生善心。

--《优婆塞戒经》

一、报恩的人生

知恩报恩,是做人的根本。但是,一般人往往凡事都以自己为前提,只想接受,不想付出,当然更遑论报恩了。我们学佛的人,要学习佛陀的慈悲,要以大众的安乐为安乐,对于宇宙世间要能知足、感恩,要有“我能给别人什么”的胸怀;不能自私贪求,只想“别人能给我什么”。因为施者的境界比受者更宽大,施者所获得的快乐比受者更丰富。唯有分享快乐给人,唯有懂得报恩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二、报恩的对象

既然如此,我们要感恩什么?佛教说“报四重恩”,即:感念佛陀摄受我以正法之恩;感念父母生养抚育之恩;感念师长启我懵懂,导我入真理之恩;感念施主供养滋润我色身之恩。

除此之外,我们要感念众生自旷劫以来供我所需之恩;感念宇宙自然界:太阳供我光明与热能,空气供我呼吸,雨水供我洗涤,花草树木供我赏悦,,感念世间种种的给予。

三、报恩的态度

《增一阿含经.等见品》说:“当知反复,识其恩养,小恩尚不忘,何况大者?”因此,一个人应该时时自忖:自己何功何德而能生存于宇宙间,接受种种供给,不虞匮乏?他人给我们的一个笑容、一个点头,都是给我们大慈大悲,我们都要力图回报。《大方便佛报恩经》说,能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名知恩,亦名报恩。即:见恶众生,心生怜愍,以修慈因缘故;见苦众生,目不暂舍,起悲因缘故;见师长父母有德之人,心情欢悦,起喜因缘故;见怨家众生,心不瞋恚,修舍因缘故。

古来的大德,他们都知道从感恩中去体证佛法,如印光大师二十一岁出家,在一个寺院里挂单当水头,每天烧热水供应全寺大众,柴火没有了,还要亲自上山砍伐。虽然工作如此粗重,但是印光大师却非常感谢地说:“啊!你们对我太好了,你们给我的恩德实在是太大了。你们准许我挂单,并且给我学习的机会,我要感恩图报,把热水烧得更好!”印光大师,他带着感恩的心情,虽然做的是粗重的工作,却也能够逍遥自如。

过去的人都是“滴水之恩,涌泉以报”,如韩信接受漂母一饭,后以千金相报。可是,现代的人,你对他施以九十九分的恩惠,只有一分不如意,他就会永远记恨你。人与人的相处,若能时时怀抱感恩的心情,则仇恨、嫉妒便会消失于无形,是非烦恼自然匿迹于无影。又我们能时时以感恩的心来看这个世间,则会觉得这个世间很可爱、很富有。即使只是树上小鸟的轻唱,路旁花朵的芬芳,也会令你感到心旷神怡,生活的人间自可获得和谐美满。

四、以德报怨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误会或摩擦的事情产生,只要我们有宽大的度量容人,不念旧恶,犹如大海之深广,能纳任何污秽之物,且不失去大海的清净;又如虚空之宽大,任何美丑之物皆能包容无余。所以,与人相处,不论任何的怨隙、过失,都要以宽宏的心量来包容,如大海之容纳百川,如泰山之不辞土壤。《出曜经.忿怒品》说:“不可怨以怨,终已得休息。”这是说以怨报怨,永远不能息怨,唯有以德报怨,才能结束一切冤怨的根本。例如提婆达多虽然一再和佛陀作对,甚至三番两次设计陷害佛陀,但是,有一天提婆达多生病了,群医束手无策,佛陀还是亲自前往探视,给予无尽的关爱。《维摩诘经》也告诉我们,对朋友要不念旧恶,要感念别人对我们的好处,如《优婆塞戒经》说:“少恩加己,思欲大报;于己怨者,恒生善心。”

 


{返回 人间佛教的经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人间佛教的经证 交友
下一篇:人间佛教的经证 知足与不知足
 人间佛教的经证 生命的维系
 人间佛教的经证 戒杀得安隐
 人间佛教的经证 粗言与善语
 人间佛教的经证 常富之道
 人间佛教的经证 离人我是非之道
 人间佛教的经证 治身
 人间佛教的经证 报恩与息怨
 人间佛教的经证 交友
 人间佛教的经证 获好名声之道
 人间佛教的经证 戒妄语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有惭有愧,无怨无悔[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八大圣地[栏目:佛学名相杂集]
 四 给孙伦禅修者的一些提示[栏目:孙伦禅师(宣隆大师)]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一二八一)[栏目:杂阿含经]
 谈六法出苦处[栏目:许智铭居士]
 与心对话 第五章 精进 3 穿着盔甲去打仗[栏目:与心对话·嘎玛仁波切]
 梵音海潮音[栏目:海涛法师·菩提心语]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六[栏目:增一阿含经新译·悟慈法师]
 「苦」从哪里来?如何是离苦得乐的方法?[栏目:宽运法师]
 汉 摄摩腾尊者[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