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八‧别请僧戒
若佛子。有出家菩萨。在家菩萨。及一切檀越请僧福田求愿之时。应入僧坊问知事人。今欲请僧求愿。知事报言。次第请者。即得十方贤圣僧。而世人别请五百罗汉菩萨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若别请僧者。是外道法。七佛无别请法。不顺孝道。若故别请僧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有出家菩萨,在家菩萨」﹕菩萨散于九界,天、人、阿修罗,那里头都有菩萨,所以出家、在家里头都有菩萨。「及一切檀越」﹕檀越是梵语。檀,译为布施;越,即超越。以布施功德故,能超越苦海。简单来说,檀越就是三宝的护法。
檀越「请僧福田求愿之时」,他求愿时,「应入僧坊问知事人」﹕僧坊,即是大众僧住的地方。应当入僧坊,先问知事人,说:「今欲请僧求愿」。那么,知事人就应当报言:「次第请者,即得十方贤圣僧」﹕要是次第请,就可以请得十方贤圣僧。「而世人别请五百罗汉菩萨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世人要是单请五百罗汉菩萨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你看!别请,就是在罗汉中请出一个罗汉来,还赶不上一个凡夫僧,这是怎么回事?罗汉是圣人,为什么赶不上一凡夫僧呢?世人能次第如法请僧,即能得十方贤圣僧。因为凡圣难测,故不应妄生分别。又凡夫僧里,往往有佛菩萨罗汉等示现,非一般世俗人所能了悉,故请僧不应生分别心,否则顿失功德。
罗汉ARHAT,是梵语,译为(一)杀贼:杀除见思二惑诸烦恼贼。(二)应供:既除妄想,具大福德,应受人天供养。(三)无生:罗汉已断分段生死。凡夫舍命,前五阴已断,后五阴未生,此时有「中阴身」,俗称为灵魂、鬼魂。五阴,色、受、想、行、识也,凡夫未断烦恼,故不能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脱出轮回。但罗汉既断分段生死,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已证入空理,超出三界,故曰「无生」。「若别请僧者,是外道法」:若挑选别请,就是一种外道法。
「七佛无别请法」﹕七佛皆无别请法。七佛者,(一)毗婆尸佛VIPASYIN:翻胜说、胜观。(二)尸弃佛SIKHIN:或云式弃,翻曰宝顶、大胜。(三)毗舍浮佛VISVABHU:翻遍一切自在。此三世尊是过去庄严劫出世。(四)拘留孙佛KRAKUCCHANDA:翻所应断,即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位佛。(五)拘那含牟尼KANAKAMUNI:翻金寂、金色,即贤劫中第二位佛。(六)迦叶KASYAPA:翻饮光,即贤劫中第三位佛。(七)释迦牟尼佛SHAKYAMUNI:释迦翻「能仁」,牟尼翻「寂默」,是贤劫出世之第四位佛。戒文兹引七佛证义,谓皆无别请法。「不顺孝道,若故别请僧者,犯轻垢罪」﹕若是别请僧,就犯轻垢罪。
次第请僧,请来的僧,就能使人悟道都不一定。兹述公案二则,用为引证:
佛住世时,比丘尼半月僧中求教授,到大众僧里请一位和尚来供养,之后,请他说法。周利盘陀伽,他是释迦牟尼佛最蠢的一个弟子。佛教他四句偈子,他就是记不起来。之后,教他念「笤帚」两个字,念了「笤」就忘了「帚」,念了「帚」就忘了「笤」,人人都知道他是佛的笨弟子。比丘尼请说法,次第请,就把他请来了。他说:「我生来就愚蠢,不会什么,我只在世尊那儿学了四句偈。」其中有一位年轻比丘尼,轻慢地说﹕「你那四句我知道,我给你背背。」她要背,就张不开嘴。你看!他就有神力了。之后,周利盘陀伽把这四句偈子一讲,比别的罗汉都来得利益大,很多比丘尼都悟道了。这四句偈是﹕
身语意业莫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
正念观之欲境空,如是行之得度世。
为甚么他这么样愚蠢呢?因为宿世的时候,他是个三藏法师,却吝法不教人,人家问他问题,他不肯教,所以得这个愚痴报。幸亏这时候遇到佛,因权巧方便,证了阿罗汉果。
中国终南山有一位女居士,每半月都到寺里请一位和尚到家里应供,之后,请和尚给说法。可是,最后请的这一位,他出家日子不多,在家时又没读过书,一个字也不认得,次第请,就轮到他身上了,他说﹕「只吃饭,我会;我不会说法,叫我去,不会说法,怎么办呢?」有人告诉他,说﹕「不会说法,你说一句就行。」「一句我也不会说!」说:「一句,你不会说,我告诉你啊!你吃完饭了,要说法的时候,你说﹕『谨慎莫放逸。』你只说这一句法就行,就把这事应酬过去了。」他说﹕「要那么的一句话,那我可以。」他就去了,到了那地方,吃完饭,搭上法座,要说法的时候,那一句法他忘了,也想不起来了。这时候,他坐在那儿,脑袋直冒汗,想了一阵,他说﹕「苦啊!」一说苦,女居士说﹕「今天师父说这话真好极了!你看世间这苦该有多苦啊!生苦、老苦、病苦,哪样不是苦呢?!」这女居士就证初果了。
你看!这一位和尚,他能说一个苦。其实,他说这苦的意思,不像我们平常说的苦,我们说的苦,没达那苦的环境上,就像我们没吃过黄连的人,就不知道黄连的苦,不知道那个味。他是真苦,他自己知道这个苦,所以说出来那苦,特别的有一种滋味的苦,他这个逼迫之苦,他正说在那苦境上了。
举个例子,就像越南难民,他在轮船里受怎么样的灾难,他说起来,必定比我们说得透彻,因为他尝那苦味了。所以这个时候,这位和尚说一声:「苦啊!」他就下座了。下座后,他想,女居士若要他再继续说,他没办法。因此,他没敢穿鞋,就偷偷溜回寺了。这位女居士闻法之后,想了一会,说:「哎呀!今天师父说这话,这么好!」之后,抬头一看,师父走了,鞋留下了,就把鞋包起来了,送到庙上去。她要谢法,她找这位师父,想请师父再说法。
这位师父不敢见她,他愈藏得紧,她就愈找得紧。她说﹕「我非得见着师父不可。」之后,找到了,她说﹕「师父!今天你说的法真好极了!你看这世间哪样不是苦呢!」这位和尚一听,说﹕「根本我不会说法。」他大生惭愧,之后,他也证初果。惭愧,《遗教经》云﹕「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常当惭耻,无得暂替。」人的一生,一大生惭愧,这就能进道;之所以退道,就是因为无惭愧才容易退道。你看!听法的,说法的,都证初果,这不就是因为次第请的关系吗?她若挑好的请,就不能有这样的法益。这么一个不会说法的人,倒反比会说法的人还说得好,还得利益了。
具缘:此是遮业,施主生出亲疏厚薄,论僧胜劣高下,不顺平等法门。若云:「这位出家人有德行,吾于彼广植福田。那位出家人非福田,吾不供养之。」妄生分别,心性狭窄,有乖平等。而诸佛普缘所有众生,一视同仁,故云:「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堪作佛。」佛法才是大公无私,最平等的教义!此戒有开缘:(一)如亲师取友,则善须拣择:好比说,居士在别请僧的时候,或者是自己受皈依的师父,或者是自己特别亲厚的道友。(二)如欲说法授戒,化导众人,择其才德俱优者请之,非犯:或者想专请某法师来说法或授戒,如虚云老和尚、印光老法师,真正品学兼优之法师,若请之,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