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日经 结构和大意
 
{返回 大日经·白话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8368

结构和大意

《大日经》共三十一品,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品〈入真言门住心品〉,为该经教相部分,也就是讲该经的基本教义,或者说基本义理、基本理论和思想。第二部分即第二品〈入漫荼罗具缘真言品〉至第三十一品〈嘱累品〉,为该经的事相部分,也就是讲密法和修行实践,包括基本内容、主要方法、器具条件、规则方式等等。其中第二品是该部分的中心,讲该经的主要密法。

第一品分三大段,第一大段即第一自然段,为该经的序言。第二大段即二、三自然段,为该经的核心,讲全经的中心思想。第三大段从第四自然段至品末,解释和展开第二大段的思想内容。第一大段序言交代该经产生的背景,将要说法时的情景和经中要说的是什么法,即表明全经的主题。在交代背景时首先说明该经法的来历,所谓「如是我闻」,因为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文字,他所说的法靠弟子们一代代口耳相传,后来结集成经之时,每个人都说出他们各自听说的法,所以第一句话就说我是这样听说的,在这里也用了这样的话来表明将要说的经的来历。其次交代说法的时间、地点、说法者和听讲者。

据一行《大日经疏》说,密教的经文需要浅深两种理解,浅略的理解就是文字表面的意思。深秘的理解就是在文字中所含有的特定的意思。如说如来以菩萨之身为师子座,浅略的意思是说诸菩萨深心敬法,以至于以身体来支撑如来所坐的师子座,而深秘的意思则是如来本行菩萨道时,次第修行如同登阶梯,后一地以前一地为基础,精进无畏,步步进升,直至十一地。

又如说来集会的十九执金刚和四大菩萨,表示大日如来的十九种内证功德和定慧慈悲四种德性,故每一个执金刚和菩萨的名字并不仅是个代号,而有其特定的含义,如秘密主,表面上是夜叉,实际则代表佛之身语意三密。这就需要触类而思,尤其注意的是其事相,一句真言、一个手印、一件器具都表示一种特定的含义,如一朶莲花、一枚金刚杵,或表示慈悲,或表示定慧,金刚杵置于莲花上,则表示对立的两极和合为一体,或表示生死即是涅槃,众生即是佛,而在另一处也许表示其它的意思。

再次,说大众集会坐定之后,佛以其神通力展现种种情景,以使听众从中领悟本经所要说的主题,所谓身语意平等句法门,并由此引起听众的思考和提问。最后,进一步说明本经所要说的教法主题,就是要讲密教诸菩萨如何在此一生内初发心之时,便能顿觉成佛,如何使有情众生消灭轮回受苦的根源,而得如来善根种子,以至如同植物一样生根发芽、长茎出叶、开花结果,最后亦能得成佛果,所谓真言道清净句法门,《疏》称顿觉成佛神通乘。

第二大段分三小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二自然段,提出问题;第二部分从第三自然段开始,直到「乃至一切分段中求不可得」,通过回答和论证问题来阐明全经的中心思想;第三部分从「秘密主此菩萨净菩提」等至段末,讲本经所说法门的功用。

第一部分中首先提出一个总的问题,即全经主题的内容,因为上段中佛示现了种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佛能一时普现于十方三世,同时显现为种种不同的形体像貌而在一切地方为有情众生说法,大会听众不免产生疑问:既然佛能示现如此神通的外用境界,必定有其内在的本原,或者动力,所谓「相彰于外,必有性成于内」,而这本原、动力、性质究竟是什么呢?金刚手明白大众的心理,便乘此提出问题,问佛如何成就菩提,得到一切智智而能如此这般。这里借金刚手的话提出问题之后, 便举出五种譬喻来说明如来内在本原的特性,即内性外相的同一性和世界的无差别性,也就是说一切众生色心意识的本质,从无始本际以来,本是佛之平等智身,一体不二,如同海水无论何处都是同一个咸味一样。然而这样的佛智本性是如何发生形成的呢?这就是经中借金刚手的话提出第二个问题,也就是第一个总问题的具体化和进深一步。

第二部分首先就近回答第二个问题,然后以此为基础回过头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再后加以论证。因根究竟三句是讲菩提发生的过程和因果联系,也就是全部修行实践的理论概括,包涵了佛教的全部内容,也可以说该经通篇讲的无非是此三句,所以《疏》说:「以此三句义中,悉摄一切佛法。」但在此是从修行成佛的角度说的,就修行过程的因果联系而言,无意于以它来包罗全部的佛法,说它悉摄一切佛法,不过是从广义上的理解罢了。

在此已知如何修行进趣,但还不知道如来佛性种子之所在,不知从何处得此一切智智,于是回答第一个总问题,说菩提就是如实知自心,佛法不是从他处得,而是从行者自心得,如果能于自心如实观察,了了证知,就叫成菩提。

如实知自心一句是该经的核心思想,全经通篇讲因行果三句,无非就是为了明白这句话的道理,无非就是让你如实证知自心,所以一行在《疏》中总结说:「此品统论经之大意,所谓众生自心即是一切智智,如实了知名为一切智者。是故此教诸菩萨真语为门,自心发菩提,即心具万行,见心正等觉,证心大涅槃,发起心方便,严净心佛国,从因至果,皆以无所住而住其心,故曰入真言门住心品也。」这一段对全经大意的概括最精辟不过了。

密教学上曾经对《大日经》的法体,亦即主题或中心思想有过争论,有的说净菩提心一切智智是一部法体,有的说阿字本不生是一部法体,有的说阿尾罗哞欠五字门是一部所说大宗,有的说四阿字门是一部所说大宗,还有的说三平等句法门是一部所说主旨,还有的说因行果三句是一部所说主旨,这种观点直到现在还广为流行。

其实,一部经典的法体,或大宗、或主旨,无非就是该经所要说的最基本的一个道理,也就是它哲学上的原理,如果抓住了最基本的原理,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大日经》所说的基本原理,正是体现在它专讲教义部分的题目上,即「住心」二字上。广而言之,住,就是如实证知;心,就是众生自心,亦是佛心净心。但如何而住呢?其原因、条件、结果如何呢?这就是因根究竟三句,讲的是住心的基本条件和过程,但这种条件、基础、过程如何才能具备呢?这就是身语意三密,讲的是住心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如果用传统的体相用来分析,住心就是体,三句就是相,三密就是用。

然而又如何把握心呢?这就是心之自性清净,心之本不生,心之无分别,心之无相无得等等,讲的都是心之特性、事物之共性,都是从不同角度而言。一行之所以以「众生自心即是一切智智,如实了知名为一切智者」二句作为全经之大意,其用意正在于此。

经文以下阐发和论证如实知自心一句,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至本性清净故,是正面阐释,此后是从反面加以论证。正面阐释以表明自心之特性,即唯一、无相、无能所,总之本性清净。反面论证以表明不可不如实证知,心不在内外等,就一切事物和现象论证心之本性实相,非青非黄等,就种种对「真我」的外道观点加以论证。心不住眼界及非见非显现等,就佛教内部种种偏见加以论证。心、虚空界、菩提三种无二等,就性相的关系加以论证。最后总结正反论证,引导出本宗的结论: 初发心时直观自心实相,故下称此门为初法明道,《疏》称顿觉成佛入心实相门。

第三部分讲入此真言住心门的功用,每一种功用前后所说,都有递进增生的关系,如获除一切盖障三昧,则与诸佛菩萨同等住,则得五神通之力;得五神通之力,则可获得无量语言音陀罗尼;而获此陀罗尼,则又能知众生心行。如此递相增生,直至成就菩提,期间功德无数,故最后说无量功德皆得成就。

第三大段主要讲各种认识相续发生的过程,以及处于不同认识阶段中的各种心理现象。

共分四小段,第一段即第四自然段,提出九大问题。第二段即第五自然段,讲最高的认识境界和三十种外道的认识,及菩提种子最初相续发生的过程。第三段第六自然段,讲世间六十种心理现象及认识,和出世间的各种不同阶段的认识。第四段即第七自然段,讲密教的认识。第一段提出九个问题来展开和发挥第二大段的意思,这九个问题就是:一、如何知道此心菩提种子发生?若已发生,其性质如何?二、菩提心发生之时有何相貌?三、有几心次第相续而得生菩提心? 四、相续诸心有何差别之相?五、诸心相续胜进凡经几时而得净菩提心?

六、菩提心聚集多少微妙功德?七、如何修行而能获得无上悉地?此句可分为二句,(1) 问以何方法进行修行?(2)问修行的规则是什么?八、众生之异熟识心如何?九、真言行者的殊胜心如何?此九个问题亦略称九句,或将第七问分为二问,称十句。一行引善无畏的话说,从此以后迄至经终,皆是如来酬九问之意广分别说。但并不按顺序依次而说,或后问先答,文无定准,或又转生疑问,以尽支流。

第二段分三小部分,第一部分即「如是说已」之后诸偈颂,主要回答第一、二问。第二部分从「秘密主,无始生死愚童凡夫」至「希求顺理解脱」,回答第三问,说三十种外道之违理之心。第三部分从「秘密主,愚童凡夫犹如羝羊」至第二段末,继续回答第三问,说顺世八心。

第一部分中头两句赞叹金刚手,后四句赞叹经中所说之法。「越百六十心」等四句回答第一问,「无量如虚空」等六句回答第二问,最后两句说初发心之处所起始。

第二部分举出三十种外道的观点,实指以万物有灵思想为基础的原始宗教和信仰,以及由此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多神教及一神教等有神论宗教,其共同的一个特征是违背因果规律,不知前因后果的客观联系,不能观察认识灵魂、神祇虚幻不实的本性。

第三部分说递进相续而生的顺世八心,如以善恶来划分,三十种外道之见是恶心,亦即消极的心理和认识,顺世八心是善心,亦即是积极的心理和认识,因为这八种心理和认识是顺应因果规律,知道前因后果的必然关系,知道善恶受报的道理,但深浅程度不同,故有八种相次递生的认识。其中第八心亦可分为二心,婴童心之外有殊胜心,即择而从善之心,殊胜心又可分出决定心,即证得一般空理之心。故《疏》作十心。

又第八心中举出自在天等外道,并以此无畏依婴童心为世间最高的认识层次,这岂不与上部分中所举之外道见被视为邪见相矛盾吗?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如《疏》所说,前者不识因果关系而盲目崇拜,认为这世界就是由自在天所造,而后者已认识到因果关系,知道善恶受报,归依自在天外道,修行善业,想以此从生死流转中得到解脱,故同是自在天外道但认识却不一样。

第三段分两小部分,前一部分自段首至「凡百六十心」,回答第四问心相句;第二部分自「越世间三妄执」至段末,回答第九问殊胜心句。心相共一百六十心,在此举出其中六十心。这六十心相是在修行中产生的各种不正确的心理现象和认识。其产生的原因,或者是修行者本性所致,或者是积习太深,或者是用心不专。其出现的方式,或者同时杂起,或者相次而生,故须随时留心观察,加以克服和制止。《疏》中指出了对每一种心理现象加以对治的办法。后一部分说殊胜心,也就是出世间心,实指佛教的认识。先说违世八心,也就是声闻、缘觉二乘的认识,实际上指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阶段的认识。

所谓违世八心,是指与世间的认识,包括佛教以外的、世俗的,或宗教的各种认识相背离的认识,或者说是对世界的有神论的认识相对立的无神论的认识。这八种认识也同前一大段一样有相续胜进的层次关系,一层比一层高,但总称之为出世间心。

其次说大乘有宗的认识,即无自性心。再次说大乘空宗的认识,即极无自性心。而此诸认识,每一心又有十心。此三心与三劫相对应,出世间心生即超越一劫瑜祇行,无自性心生即超越二劫瑜祇行,极无自性心生即超越三劫瑜祇行。超越三劫即度信解地,升住第十地。在此需要注意的是一行在《疏》卷三所说的:「此经宗横统一切佛教,如说唯蕴无我、出世间心住于蕴中,即摄诸部中小乘三藏。如说观蕴阿赖耶,觉自心本不生,即摄诸经八识、三无性义。如说极无自性心、十缘生句, 即摄《华严》、《般若》种种不思议境界,皆入其中。如说如实知自心,名一切种智,则佛性一乘如来秘藏,皆入其中。于种种圣言,无不统其精要。」这是一行以此段经文为基础,综合全文意思而作出的教相判释,但经文本意不在于判教,而在于说明佛教内部小乘、大乘诸派不同程度的认识。

第四段分两小部分,前一部分说六无畏,也是继续回答心续生之相,说在各个认识阶段得到的不同的解脱,顺世八心阶段得善无畏,违世八心阶段得身无畏、无我无畏、法无畏,无自性心阶段得法无我无畏,极无自性心阶段得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

后一部分自「秘密主,若真言门」等至段末,说十缘生句,即密乘认识的最高阶段,密教以十喻直接观察认识,了了证知心之实相,即初发心时便以此十喻自证自觉,证自心之清净性,觉佛心之无相无别,此即如实知自心。最后之「应了知大乘句」等六句,可次第相释,次第相生。

第二品分三大段,第一大段自品首至「本位中住而复还入」,为该品序分,第二大段自「时薄伽梵复告执金刚秘密主言」至「世尊,彼善男子善女人同见佛世尊故」,为该品主要部分,讲入漫荼罗法之各个部分。第三大段即品末最后一段,讲坛法行事中的主要真言。

第一大段中首先以金刚手领解上文而赞叹佛说希有法,来简要总括上品所说中心大意,诸佛自证之菩提指摄如实知自心,不思议法界超越心地指摄三句诸心,以种种方便道等指摄所示现的加持境界。其次以设立问答来标明本品所说的主题:大悲胎藏生大漫荼罗王。

上已说修行成佛的道理,知道自心成佛是怎么回事,但如此妙果以什么方法来得到呢?

如此境界通过什么途径来达到呢?所以此品接着讲修行的方法,如同已知乳酪中有醍醐性,而以种种性能先进的器具和巧妙有效的技术、方法,加以提取一样必不可少。此品也是回答九问中的第七问修行句。按密教的说法,漫荼罗的修行方法,必须师授才能进行,不可妄自执文而学,否则不但不得成就,反而招致犯戒重罪。没有师授确有许多要领不得掌握。经文中不少行法简繁为略,更有多处地方省略,故传持密典者各有一套行用的密法,如善无畏传持《大日经》,以其《供养次第法》作为补充,并有不少不见之于文的行法,一行据其口传一一书之于《疏》中,因之密教非常重视师传,不是入室弟子不得其密法要领。

又漫荼罗行法中,一举一动、一印一言、一具一物,都有其特定的含义,行与思、体与相,都要并举齐用,相辅而行,这也就是一行浅深两释的原因所在。

再次以佛证人三摩地瑜伽而示现大悲胎藏生大漫荼罗境界,来使从中领悟到漫荼罗所体现的意义,如渐次证入大悲藏发生三摩地中,观悟如何次第修行。初无畏时以声字观修漫荼罗行,第二无畏时于有相观中修行漫荼罗行,第三无畏于唯蕴无我心中修漫荼罗行,第四无畏于法缘心中修行漫荼罗行,第五无畏于无缘心中修行漫荼罗行,第六无畏于平等心中修行漫荼罗行,离垢地以去各于自观心中修行漫荼罗行。并领悟以一切心为一心,一切门为一门,或以一心为一切心,一门为一切门。如世尊一切支分皆悉如来之身,从中领悟如来与众生其心平等,无胜劣之相。再如从遍至十方中领悟一切方便,毕竟同归,佛道各有不同,而归趣是一,如千江万河流趣各异,而终归大海。

第二大段分六小段,第一段自「时薄伽梵复告执金刚秘密主言」至第五自然段「彼阿阇梨以净香水授与令饮彼心清净故」,为阿阇梨支分。第二段自「尔时执金刚秘密主以偈问佛」,至第九自然段「于彼厢卫中,当建大护者」,为造立漫荼罗支分。第三段自「略说三摩地,一心住于缘」至第十二自然段「行者谛思惟当得不坏句」,为三昧支分。第四段自「尔时执金刚秘密主白佛言」至第十三自然段「诸余大有情一一皆献之」,为供养支分。第五段自「如是修供养」至第二大段末段前「所作随教行,勿生疑虑心」,为加持教授及护摩支分。第六段即第二大段最后一段长句,为入大悲藏功德支分。

第一段阿阇梨支分中大分为二,自段首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为阿阇梨小支分,说漫荼罗行法中对阿阇梨的各方面的要求和标准。自「复次秘密主彼阿阇梨若见众生堪为法器」至第一段末,为摄受弟子支分;其中自段首至「方便作成就当获萨婆若」,为摄受弟子仪式小支分,讲入漫荼罗行法中对弟子的要求和标准,以及摄受弟子的仪式。此诸行法较简略的,《疏》中予以详释。

自「行者悲念心」至「然后治地如其次第当具众德」,为治地支分,说择地治地及造坛择时等法。自「尔时执金刚秘密主头面礼世尊足」,至此段偈颂末「为度彼等故随顺说是法」,说教相与事相的关系,因为在第一品中说诸法实相远离一切诸相,佛住佛位常自寂灭,而此品中又为什么说择地造坛等等有为事相呢?所以此段中通过问答来解释无为教相与有为事相的关系,以解除疑惑。自「秘密主如是所说处所」,至下段偈颂「善哉摩诃萨所画甚微妙」,为图画灌顶坛支分,说造立圆坛、图画圣位、供养持诵等法。自「复次于余日摄受应度人」至第一段末,为摄受建立护持弟子支分,其中首先说所摄受之弟子的条件,及要求和摄受弟子之数。

其次说所造漫荼罗的名称、漫荼罗的含义、大悲藏漫荼罗的含义及其意义,以及限制灌顶弟子之数的原因等。再次说护持建立法,测验弟子是否成器,并护持其身心,增发信心。

最后说密教戒律,即三世无碍智戒及其受戒仪轨。

第二段一分为三,自段首至偈颂末「略说大悲藏漫荼罗位竟」,为造立漫荼罗支分,先说造立漫荼罗坛,次说漫荼罗图位,共三重十二院。其中第二重据《疏》引善无畏的话说:

「此中第二是隐语耳,若从中向外,当以释迦牟尼眷属为第三院,今则以毘卢遮那法门眷属为第一,释迦牟尼生身眷属为第三,诸菩萨在悲智之间上求下化,故为第二。所以如此互文者,此是如来密藏,为防诸慢法人不从师受者,变乱经文,故须口传相付也。」(卷五)

按照这一说法,一般以释迦院为第三重。按此胎藏漫荼罗圣位,中胎八叶院九尊,第一重十七尊,其中遍知院三尊、观音院七尊、金刚手院五尊、持明院二尊,第二重二十八尊,其中文殊院七尊、除盖障院九尊、地藏院六尊、虚空藏院六尊,第三重释迦院四十五尊,另金刚手院四使者、文殊院五使者、除盖障院二使者,共一百一十尊。一行《疏》另载入善无畏所传漫荼罗图位,其组织与经相同,而尊位增加了四十三尊。

此外,在密宗中流传的胎藏漫荼罗有《广大仪轨》、《摄大仪轨》、《玄法仪轨》,都与《疏》所载《阿阇梨所传漫荼罗图位》有些差异。日本入唐僧求取的《胎藏图样》、《胎藏旧图样》、《现图漫荼罗》等亦稍有差异。

自「尔时执金刚秘密主」至「当得通达真言法」,为漫荼罗功德支分,先说功德,后说赞叹金刚手语。自「尔时执金刚秘密主复白世尊」至第二大段末,补充说明造立漫荼罗中有关色彩、规格、供物诸法。其它入引弟子、灌顶、供养师、护摩等法在第五段中回答,三昧、真言二法即在下段回答。

第三段一分为二,自段首至「如是勤勇者为利众生故」,为三昧支分,说身密之瑜伽观想。先说三昧名义,即一心住于缘,而就广义有有相瑜伽和无相瑜伽两种。次说究竟三昧,由此证得自觉之自心。再说差别三昧,由此来证得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的认识。最后说三昧之功德。自「复次世尊告执金刚秘密主言」至段末,为真言支分,因于此所说亦用于瑜伽观相来证悟其义,故置于三昧支分中。

先说如来真言通相及其功用,次说真言别相及其不同功用,再说真言实相,再后说真言教相,即相不异体、体不异相的真言教法。此中说字门观,以阿字为法教之本、真言之母,其它字门展转相释,而总归阿字本不生义。最后说真言功德。

第四段为供养支分,先说献花,次说涂香,再说供食、灯明、宝瓶等。

第五段自「如是修供养,次引应度者」至「住彼随法教,而作众事业」,为引弟子支分,回答前问如何引弟子。

自「如是令弟子远离于诸过」至以下寂灾之真言,为护摩支分。自「行者护摩竟」至此段偈末「而施现前僧」,为供养师支分,亦属加持教授支分。按密教的解释,阿阇梨让弟子供养施舍,并非贪着财物而索取,是为了使弟子发生善根、成就灌顶功德。如果弟子能以内外所有资财,为求大事因缘而无所悭惜,诚心奉献于传法之人,则能摧坏无量宿障,消除疑悔心理,内心平静、灌顶去垢即能起作用,并以此因缘能为众生遍施正法财宝。自「尔时毘卢遮那世尊」至此段偈末「忽生疑虑心」,为灌顶支分,亦属加持教授分。

此中最后诸句说三昧耶戒,共四戒:一、不应舍正法,二、不应舍离菩提心,三、不应悭惜一切法(不惜正法,观机惠施),四、勿于一切众生作不饶益行。此四三昧耶戒被视为密教的戒律,为密教一切行事的根本。《疏》说:「此四夷戒是真言乘命根,亦是正法命根,若破坏者,于秘密藏中犹如死尸,虽具修种种功德行,不久败坏也。」(卷九)

第六段自「尔时金刚手白佛言」至「同见佛世尊故」,为入大悲胎藏漫荼罗功德支分,亦是回答第一品中第六问功德聚一句。

第三大段为行漫荼罗法事时所要用的主要真言支分,以大力大护真言为限前后分为两小段,前段说有如来出世无量广长语轮相,以及出广长舌相遍覆一切佛剎清净法幢高峰等,显示如来语密之藏,因前文已显示如来身密漫荼罗和意密漫荼罗,故于此开示如来普门语密漫荼罗,以使从中领悟真言之意义和功用。此中显示之语密三昧,即三世无比力真言句,为诸真言所出生之处。后段说诸分别真言及其功用。

 


{返回 大日经·白话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日经 基本教义
下一篇:大日经 台密天台宗的有关著述
 敕修百丈清规 1、关于住持的仪规
 比丘尼传 3 宋 南皮张国寺普照尼
 法句经 12 华香品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五四六)
 中部88经 斗蓬经
 贤愚经白话 五百雁闻佛法生天缘品第六十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六二八)
 比丘尼传 2 晋 北永安寺昙备尼
 杂宝藏经白话 大力士化旷野群贼缘第九十七
 般舟三昧经 卷中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51.失败的原因[栏目:星云法语·圆满人生]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观心品第十)[栏目:太虚法师]
 无畏布施:“人间佛教”的虚云模式(陈坚)[栏目:人间佛教]
 杂阿含经卷第十三(三三一)[栏目:杂阿含经]
 佛源禅师禅七开示 初七第四日[栏目:佛源法师]
 最高的智慧是无私[栏目:达真堪布]
 因明讲记之六[栏目:刚晓法师]
 觉明上人在张掖大佛寺禅院佛事法会开幕式上的致辞[栏目:觉明法师]
 梦参老和尚:金刚经[栏目:梦参法师]
 闻思修中得成就[栏目:达真堪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