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四分律 第四分
 
{返回 四分律·白话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189

杂揵度之三
译文
  那时,佛召集众比丘僧,为众比丘讲解各种有关持守大小戒律的条文规定。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在一切诸天、世人、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王众中,能够自我觉悟,契会真理。然後又为众人讲说正法,自始至终,善义具足,文从义顺,开示清净修持行为。
  如有居士,或居亡子弟,或其他种姓的人闻听此正法後,便会生起信乐佛法之心,由此并会想到:如今我居於家中,妻儿老小拖累,使我不能全身心来修持清净行。现在我宁可剃除须发,披著袈裟,以信乐佛法之心出家修道。若到那时,无论家中有多少财产钱物,都要舍弃;无论有多少亲戚眷属,都要舍离。要剃除须发,披著袈裟,出家修出世法。要同其他出家人一样去除各样装饰用品,与众比丘持守同样的戒条。
  不杀害生命,舍弃刀杖一类的杀生器具,对众生常怀有慈悲惭愧之心,这才是不杀生的真义。
  断绝偷盗之念,施主给与便收取,未施与便不取,心境清净,断绝偷盗之念,这即是不偷盗。
  舍弃淫欲不净行,精进不懈地修持清净行,不贪著於世俗欲受,清净无染,即为舍淫不净行。
  禁绝妄语,凡事如实敍说,不欺骗世人,则为不妄语。
  杜绝两舌语,不将听到的此人的话传给彼人,亦不将彼人说的话传给此人,即不在两者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破坏彼此的和合。如别人间有隔阂,要适时地调解,使其和合友善,欢喜共处,这即是不两舌。
  禁说粗言恶语,因为说话粗野,会苦恼别人,使人心生怨恨,而不欢喜。断绝这样的粗言恶语,说话和气,使人不生怨怪,可以让大家安乐,喜闻其言,获得和善的大利益,这就是不说粗言恶语。
  禁说无利益语,应说适时语、真实语,对人己皆有益的话,说法语,讲律语,止诤语。有事由则说,所说适合时宜,即是离无利益语。
  不饮酒,远离放逸邪恶的地方。不著花鬘璎珞,不用香料涂身,不作歌舞倡伎,也不去观听声色娱乐。不坐卧高广大床。不非时食,唯日中一食。不捉持金银钱币及一切宝物器具。
  不娶妻妾及童女,不蓄养奴婢。不占有象马车乘及田宅园观,也不蓄养鸡狗猪羊等物。不欺诈世人,公平买卖,童叟无欺,决不轻秤小斗,缺斤少两。不和合恶物,同流合污。不因养生活命而操持贩卖之业,屠杀其他生物性命,斫断其肢节而买卖。断人财路,役使他人为自己干活二目则虚伪欺诈,挑起诉讼争斗,不顾别人利益。出家修道之人,应断除以上作恶之事。外出时要知时而行,非时不行。食时要量腹而食,不应贪食。著衣要量身而穿,不多持衣物,取足则可。比丘所行之处,一定要衣鉢随身,好比飞鸟羽翼护身一般。
  原典
  佛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为诺比丘说大小持戒犍度①。如来、出世应供、正遍知、明行足、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於一切诸天、世人、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王众中而自觉悟证知②为人说法,初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文义具足,开显净行。
  若居士、居士子闻,若复种姓生者,彼闻正法便生信乐,以信乐心而作是念:我今在居家,妻子系缚,不得纯修梵行。我今宁可剃除须发,披袈裟以信舍家人非家道。彼於异时,钱财若多若少皆悉舍弃,亲属若多若少皆亦舍离。剃除须发,披袈裟,舍家人非家道。彼与出家人同除舍饰好,与诸比丘同戒。
  不杀生,放舍刀杖,常有惭愧,慈念众生,是为不杀生。
  舍偷盗,与便取,不与不取,其心清净,无有盗意,是为不偷盗。
  舍淫不净行,修梵行动精进,不著欲爱,清净香洁而往,是为舍淫不净行。
  舍妄语,如实不欺诈於世,是为不妄语。
  舍两舌③,若闻此语不传至彼,若闻彼语不传至此,不相坏乱。若有离别,善为和合,和合亲爱,常令欢喜,出和合言,所说知时,是为不两舌。
  离粗恶语,所言粗犷,苦恼他人,令生瞠恚,而不喜乐,断除如是粗恶言,言则柔软,不生怨害,能作利益,众人爱乐,乐闻其言,常出如是利益善言,是为不粗恶二曰。
  离无利益语,知时语、实语、利益语、法语、律语、灭诤④语,有缘而说,所言知时,是为离无利益语。
  不饮酒,离放逸处。不著华香璎珞,不歌舞倡伎,亦不往观听。不高广床上坐。非时不食,若是一食。不把持金银七宝⑤。
  不取妻妾童女,不畜养奴婢、象马车乘、鸡狗猪羊、田宅园观,储积畜养一切诸物。不欺诈、轻秤小斗。不和合恶物,不治生⑥贩卖,断他肢节,杀害系闭。断他钱财,役使作业。言辄虚诈,发起诤讼,弃舍他人。断除如是诸不善事。行则知时,非时不行。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取足而已。衣鉢自随,犹若飞鸟羽翮身俱,比丘如是,所去之处,衣鉢随身。
  ①犍度:又作犍度、建陀、建图、乾度。意指蕴、聚、众、分段。即分类编集,把同类之法聚集一处。相当於节或品。指把有关受戒、布萨、安居等僧团内的仪式作法,与日常生活的规定条文,分类整理而成。
  《四分律》载有二十犍度。㈠规定出家受具足戒法的受戒犍度,又称大犍度。㈡说明布萨规定的布萨犍度。㈢说明安居规定的安居犍度。㈣说明有关自恣规定的自恣犍度。㈤说明持用皮革制品的皮革犍度。㈥说明有关食物、药物等制定的药犍度。㈦说明有关迦缔那衣规定的迦缔那衣犍度。㈧说明有关比丘著衣的衣犍度。㈨说明释尊居於瞻波时所制定的有关众僧会议方法的瞻波犍度。㈩说明在拘啖弥所发生教团内部纷争的拘睒犍度,以及诃责犍度、人犍度、覆藏犍度、遮犍度、破僧犍度、灭诤犍度、比丘尼犍度、法犍度、房舍犍度、杂犍度等。
  ②证知:证,即契会真理,而入悟境。证之境地,唯有自己体验方可了然,故有己证、内证之称。就能证而言,则称为证智、证知。
  ③ 两舌:即於两者间搬弄是非,挑拔离间,破坏彼此的和合。又作离间语、两舌语。为十恶业之一。两舌之罪,能令众生堕入三恶道。
  ④减诤:又作止诤,即止灭僧尼争论之法。乃比丘、比丘尼所受持的具足戒的一部分,因有七种,又称七灭诤。㈠现前昆尼,使起诤双方对决於现前,或於现前引证三藏教法及戒条而决之。㈡忆念昆尼,诤议有无罪过时,以犯戒者忆念有无而决之。㈢不痴昆尼,犯戒者若精神异常,待治愈後,羯磨而令悔其罪。㈣自言昆尼,比丘犯戒时,令其自白,始治其罪。㈤觅罪相昆尼,犯人不吐实,陈述矛盾时,举示其罪状。㈥多人觅罪相昆尼,互有争议而不易裁决时,集有德之僧,依多数而决是非。㈦如草覆地昆尼,斗讼者互悟其非,如草之伏地,共至心发露,相道歉而忏悔。
  ⑤七宝:即七种珍宝。诸经说法不一,《阿弥陀经》 、 《大智度论》卷十等谓七宝即:㈠金。㈡银。㈢瑠璃。㈣颇梨,即水晶。㈤车渠,指大蛤或白珊瑚之类。㈥赤珠。㈦玛瑙。
  ⑥治生:即日常养生活命的产业。
  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对众比丘说:「你们听著,要仔细考虑,如有比丘以相似文句讲说有违正法的禁戒,这个比丘会使众人不能得到修道的利益,反而造作众多苦业,令正法疾灭。如有比丘随顺文句不违背正法禁戒,此比丘会让众人得到利益,不造作众多苦业,使正法久住世间。所以你们众比丘应当随顺文句,不应使正法禁戒有所增减,你们就应当这样学修。」众比丘僧听了佛的教导後,欢喜信乐,如法受持。
  佛又对他们说:「如有比丘将非法说成如法,将如法说成非法,这个比丘将使多人不得利益,且造作众苦业,疾灭正法。如有比丘,非法则说为非法,如法则说为如法,此比丘会使多人得到利益,且积众多善业,能使正法久住世间。所以你们应当随顺此教,非法当说为非法,正法当说为正法,是非分明,你们就应当这样学修。」众丘比僧听后欢喜信乐,如法受持。
  那时,佛对众比丘说:「如有比丘将非佛制禁戒说为如法禁戒,而将佛制禁戒说成是非法禁戒,此比丘会使多人不得利益,造作众多苦业,以灭正法。如有比丘将非法禁戒则说为非法禁戒,将如法禁戒则说为如法禁戒,此比丘可使多人获得利益,不造作众苦业,能使正法久住世间。所以你们应随顺此教,非法禁戒则说为非法禁戒,如法禁戒则说为如法禁戒,你们就应当如此学修。」众比丘僧听了佛的教导,欢喜信乐,如法受持。
  佛对众比丘僧说:「如有比丘佛末制戒而擅自制定戒条,这样佛制禁戒也会逐渐断灭,使戒法毁坏,使多人不能得到修持的利益,并造作众多苦业,最後使正法疾灭。如有比丘佛未制之戒而不另制,则佛所制定的戒条就会逐渐为人信受持守,从而利益多人,不作苦业,使正法久住世间。所以你们应佛末制而不应另制,佛所制定的戒条就应持守修学,不应使其断绝。」众比丘僧听了佛的教导,信乐欢喜,如法受持。
  那时,佛告众比丘僧说:「如来出世,因见到众生过失的缘故,就以此一义为众比丘僧制定戒法,来统御摄受众僧。正是由於这一缘故,如来才为众比丘僧制定戒法。」众比丘僧听了佛的教导,都欢喜信乐受持,以至令正法久住世间,制定戒法中的每一条戒法,都是如此。
  那时,佛对众比丘僧说:「如来出世,以一义因缘,为众比丘僧制定呵责羯磨,以摄受统御众僧,如来以此一义因缘,出世为众比丘僧制定呵责羯磨。」众比丘听了佛的教导,欢喜信乐受持,以至令正法久住世间。呵责键度中的每一条戒法,都是如此。
  如搂羯磨、依止羯磨、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作不见罪举羯磨、不忏悔羯磨、恶见不舍羯磨等。如来依据法律制定戒条,制受依止、制灭搂、制举罪、制忆念、制求听、制自言、制遮得阿罗汉果、制遮说戒、制遮自恣。制戒法、制说戒法、制布萨、制布萨羯磨、制自恣法、制自恣羯磨、制白白羯磨、制白二羯磨、制白四羯磨、制与覆藏、制与本日治、制与摩那埵、制与出罪。制四根本罪、制十三僧残罪、制二不定法、三十舍堕、九十单堕、四悔过法、百众学法、七灭诤等二百五十条戏法,如来对每一类戒法的制定,都与呵责羯磨出於同一因缘。
  那时,佛对众比丘僧说:「受戒後,如欲舍弃所受之戏,只要声明一句便为舍戒。如这样说:我舍佛。如果说这样一句话,便这样对众比丘说法,众比丘僧欢喜信乐,如法受持。  佛在舍街国只桓精舍给孤独园。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谛听,善思念之,若比丘说相似文句遮法见尼①,此比丘令多人不得利益,作诸苦业,以灭正法。若比丘随顺文句不违法昆尼,如此比丘利益多人,不令作众苦业,正法久住。是故诸比丘,汝等当随顺文句,勿令增减违法昆尼,当如是学。」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佛言:「若比丘非法说法,法说非法,如此比丘令多人不得利益,作众苦业②,以灭正法。其有比丘,非法说言非法,是法说言是法,如此比丘利益多人,作众善口业③,令正法久住。是故汝等当随顺此教,非法当说言非法,是法说言是法,当作如是学。」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④。
  尔时,佛告诸比丘:「若比丘非晃尼说言是毗尼,是晃尼说言非毗尼,令多人不得利益,作众苦业,以灭正法。若比丘非毗尼说言非毗尼,是毗尼说言是毗尼,利益多人,不作苦业,令正法久住。是故汝等当随此教,非毗尼说非毗尼,是毗尼说是毗尼,当作是学。」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佛告诸比丘:「若比丘非制而制,是制便断,如是渐渐令戒毁坏,令多人不得利益,作众苦业,以灭正法。若比丘非剠不制,是制不断,如是渐渐令戒成就,利益多人,不作苦业,令正法久住。是故汝等非制不应制,是制不应断,当随所制戒而学。」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佛告诸比丘:「如来出世,见众过失故,以一义为诸比丘结戒,摄取於僧。以此一义故,如来为诸比丘结戒。」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乃至正法久住。句句亦如是。
  尔时,佛告诸比丘:「如来出世以一义故,为诺比丘制呵责羯磨⑤,摄取於僧,以是一义故,如来出世为诸比丘制呵责羯磨。」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乃至正法久住。句句亦如是。
  如是槟羯磨、依止羯磨、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作不见罪举羯磨、不忏悔羯磨、恶、见不舍羯磨。检校法律所制,制受依止、制梵罚⑥、制亿念、制求听、制自信、制遮阿琵婆陀⑦、制遮说戒、制遮自态。制戒、制说戒、制布萨⑧、制布萨羯磨、制自态、制自态羯磨、制白白羯磨、制白二羯磨、制白四羯磨、制与覆藏、与本日治、与摩那埵、与出罪。制四波罗夷、制十三僧伽婆尸沙、二不定法、三十尼萨耆⑨、九十波逸提、四波罗提提舍尼⑩、式叉迦罗尼⑾、七灭诤,一一句如呵责羯磨。
  尔时,佛告诸比丘:「说一语便成舍戒⑿。作如是言:我舍佛。作如是一语,便为舍戒。」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注释
  ①昆尼:即律,合有调伏、灭、离行、善治等义。即制伏灭除诸多过恶之意。此乃佛陀所制定,而为比丘、比丘尼所须遵守的有关生活规范的禁戒。
  ②苦业:即烦恼业缘。苦,指因前世恶业而遭受的痛苦。业,即身业、口业、意业,为人的行动、言语、意识活动的代称。
  ③善业:指善之作业,与恶业相对称。即能招感善果的身、口、意业。
  ④受持:指领受於心,忆而不忘。可分三方面:㈠受持戒律,无论出家在家者,一旦领受佛制定的戒法,即须誓愿持守,不得有违。㈡受持经典,即受学经典之际,发净信解,以恭敬心阅读,并须时时讽诵、忆念。㈢受持三衣,僧众得受三衣後,须依法於适当之时、地穿著。
  ⑤呵责羯磨:即於僧众面前呵责犯过比丘,并宣告剥夺其应享有的权利。佛为处分好争斗的二比丘,并行呵责羯磨,而产生了羯磨犍度,亦称呵责犍度。
  呵责犍度的内容共有七种,其中规定受呵责羯磨者的治罪法,呵责犍度的如法或非法,以及解羯磨、槟羯磨、依止羯磨、遮不至白衣羯磨、不见罪羯磨、不忏悔罪羯磨、不舍见羯磨等各种羯磨。
  ⑥梵罚:即梵坛之治罪法。有二法:㈠默搂,一切人不与犯者来往、言语等。㈡灭搂,犯重罪而心无惭愧,众所不能容,不可与其共住,於众中举示其罪并驱出。
  ⑦阿劣婆陀:梵语anutqada,亦译阿耨波陀。 《大智度论》卷四十八:「阿提,秦言初。阿褥波陀,秦言不生。」不生,即指得阿罗汉果者,不再受生於三界五趣之中,永入涅槃,不受生死果报,故称为不生。
  ⑧布萨:又作优波婆素陀、优婆娑、布萨陀婆。意译为长净、长养、净住、共住,或称说戒。即同住之比丘每半月集会一处,或齐集布萨堂(说戒堂) ,请精熟律法的比丘说波罗提木叉戒本,以反省过去半月内的行为是否合乎戒条,若有犯戒者,则於众前忏悔,使比丘均能长住於净戒中,长养善法,增长功德。又在家信徒於六斋日受持八斋戒,亦称布萨。
  ⑨尼萨耆:全称为尼萨耆波逸提。意译为尽舍堕、舍堕。即应舍财物之堕罪。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具足戒之一。共有三十条戒,称为三十舍堕。此戒乃警戒因贪心而集贮无用之长物,助长生死之业,遂堕落三途,故舍弃此等之财物、贪心、罪业,称为舍堕。或谓犯此罪将堕入三恶道,故称堕,忏悔之法必先舍其财物,故称舍。
  ⑩波罗提提舍尼: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具足戒之一。又作波罗底提舍尼,或单称提舍尼。意译作对他说、向彼悔、悔过法。犯此戒时,必须向其他清净比丘发露忏悔,是轻罪的一种。此一戒法,比丘与比丘尼不同,皆与饮食有关。
  ⑾式叉迦罗尼:即尸沙迦罗尼,是突吉罗的异名,是应学或宜学的意思,所以通常称为应当学。
  ⑿舍戒:即舍弃所得之戒。在僧团中,僧尼受戒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及一定的仪式,但舍戒却十分简单,只须对任何一人声明,自己愿意舍戒,即算舍戒,便可放弃比丘(尼)身分。
  舍戒有顿渐三舍:顿舍是直做白衣,这种舍戒多数是由於完全退失了信心而引起的;渐舍在受持的四种戒中,或舍弃具戒作沙弥,或舍弃具戒和十戒,作优婆塞。如律法中制定比丘可七进七出,比丘尼只可一进一出。

 


{返回 四分律·白话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四分律 源流
下一篇:四分律 第三分
 百喻经 26 人效王眼瞤喻
 汉传因明弘传史略
 杂宝藏经白话 提婆达多欲毁伤佛因缘第二十七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一(一一四一)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七(一二五七)
 中部55经 耆婆经
 百喻经 54 蛇头尾共争在前喻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二(五七九)
 《阿含经》念佛理论研究
 第五 摄离路分别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每个人的缘法[栏目:戒嗔的白粥馆]
 相应6经 舍利弗经[栏目:相应部 8.婆耆沙相应]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六十三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梭巴仁波切关于疗病的两篇开示[栏目:梭巴仁波切]
 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不持六斋戒第七[栏目: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不确定性原理的恩赐[栏目: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又名根道果]
 莫存定见[栏目:和自己竞赛·迷悟之间]
 Hong Kong University Question and Answer[栏目:Khenpo Sodargye Rinpoche]
 捌肆 他痛他的,我坐我的[栏目:老和尚的禅机之饮水思源]
 式海法师六旬寿序[栏目:太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