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青园寺业首尼
译文
业首,俗姓张,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她风仪高峻严整,戒行清白无染,深解大乘佛经,善构玄妙之理;又深好禅定之法,心体寂静,洞观法理,即使在仓猝之间,也绝不懈怠。宋高祖武皇帝刘裕对她十分敬重。宋文帝刘义隆年幼时,曾从她受三归,奉持佛、法、僧三宝。后居住在京中名寺永安寺内,人们布施给她的供品源源不断,从没有匮乏之感。
元嘉三年(公元四二六年),王景深的母亲范氏,把侍中中书令王坦之以前的祠堂土地施给业首,修建起一座寺舍,取名为青园寺。她持戒甚严,整肃徒众卓有成效,弟子无不甚有风规。因此,潘贵妃赞叹说:「业首弘扬佛法,非常值得敬重。」
于是潘贵妃在元嘉十五年(公元四三八年),为业首开拓寺舍西面,创建了一座佛殿;不久,又开拓了寺舍的北边,为她造了一座僧房。同时,潘贵妃还不停地供养她所需的物品,使她的寺业日益昌隆。她领信徒二百人,法事绵绵不绝,蔚为一时之盛。
业首年事渐高,从道者愈来愈多,仰慕者也愈来愈盛。她多次以年迈为由,请求告退,但徒众都执意不允。她于孝武帝大明六年(公元四六二年)时圆寂,享年九十岁。
当时又有净哀、宝英、法林三尼,都以持身清俭,扬名京都。其中净哀尼久习禅定之法,处事清廉公允,卒于宋明帝泰始五年(公元四六九年)。宝英尼筹建佛塔五层,动于探究佛理,蔬食精进不怠,逝于泰始六年(公元四七0年)。法林尼则博览经律论三藏,愈老而愈不懈怠,殁于宋后废帝元徽元年(公元四七三年)。
业首又有弟子昙夤,兼通禅定、戒律,不羡慕荣华富贵,不窥视名利场所,于元徽年间入化。
原典
业首,本姓张,彭城人也。风观①峻整,戒行②清白;深解大乘③,善构妙理;弥好禅诵,造次④无怠。宋高祖武皇帝⑤雅相敬异。文帝⑥少时,从受三归⑦,住永安寺⑧,供施相续。
元嘉三年,王景深母范氏,以王坦之⑨故祠堂地,施首起立寺舍,名曰青园⑩。齐肃⑾徒众,甚有风规⑿。潘贵妃⒀叹曰:「首尼弘振佛法。甚可敬重。」
以元嘉十五年。为首更广寺西,创立佛殿。复拓寺北,造立僧房。赈给所须,寺业兴显。众二百人。法事不绝。
春秋稍高,仰者弥盛。累以耆艾⒁自陈,众咸不许。年九十,大明六年卒。
时又有净哀、宝英,法林,并以治身清约,有声京县⒂。哀久习禅诵,任事清允,泰始五年卒。英建塔五层,阅理有勤,蔬食精进,泰始六年卒。林博览经律,老而不懈,元徽元年卒。
又有弟子昙夤,兼通禅律⒃,简绝荣华,不问朝市⒄。元徽六年⒅卒。
注释
①风观:风神仪表。
②戒行:奉守戒律之操行。
③大乘:佛家学说有大乘、小乘之分,传入中国的主要是大乘佛学。
④造次:此指短时间。
⑤宋高祖武皇帝:宋武帝刘裕(公元三五六——四二二年)。彭城人,字德舆,小名寄奴。曾为东晋将领,后击败桓玄,封晋公,元熙二年废晋帝,建立宋王朝。
⑥文帝:宋文帝刘义隆,小字东儿,刘裕第三子,元嘉元年八月登基,改元,元嘉三十年殁,谥文帝,庙号太祖。
⑦三归:即三归依,又作三自归。即归投、依靠三宝,并请求救护,以永解脱一切苦。即指归依佛、法、僧三宝。此系成为佛教徒所必经之仪式。
⑧永安寺:即何后寺,元嘉十八年,宋江夏王刘义恭为惠琼建南永安寺,原永安寺改称北永安寺。
⑨王坦之:晋侍中、中书令,乐善好施,供资佛寺,曾造临秦寺和安乐寺等。
⑩青园:关于此寺之建造,唐许嵩《建康实录》引《京师塔寺记》云:「驸马王景深为母范氏,宋元嘉二年以王坦之祠堂地与比丘尼业首为精舍,十五年,潘淑仪施西营地以足之起殿,又有七佛殿二间,泥塑精绝,后代希有。」乃当时京都名寺,达官显贵多出入此。《宋书》卷九载宋后废帝刘昱「乘露车,从二百许人,无复卤簿羽仪,往青园尼寺」。《建康实录》卷十四亦载刘昱「往青园尼寺、新安寺偷狗,就昙度道人煮之饮酒。」
⑾齐肃:专一虔诚。《国语.楚语下》:「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这里是使动用法。
⑿风规:风教、成规。《续高僧传》卷六〈释僧乔传〉:「少秉高操,慕安泰之风规,而弊衣蔬食,终身不改。」
⒀潘贵妃:名潘淑仪,宋文帝贵妃,甚得宠幸,爱倾后宫。
⒁耆艾:年老。
⒂京县:京都。
⒃禅律:此指禅定和戒律。
⒄朝市:朝廷与市肆,泛指名利场。《史记.张仪传》:「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⒅元徽六年:宋后废帝元徽年号仅四年,此处乃误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