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善寺慧绪尼
译文
慧绪尼,俗姓闾丘,高平(今属山东)人。她为人坦率阔略,望之直如丈夫,全然不像女子。每当她高谈阔论,都显得十分刚直大方,一点顾忌也没有。七岁时,她就蔬食持斋,志向节操,精进勇猛。年十八,出家修道,住在荆州(今湖北江陵)三层寺。她秉持戒律,去恶从善,为道俗之辈所叹赏。
当时江陵(今湖北江陵)有一隐尼,在西土颇负德望。一见慧绪,就深相崇敬,认为她落落不凡。于是她俩约定,相携相伴同行道业。她俩曾共住了一个夏天,一起诵习《般舟三昧经》,又一道勤苦修持身心,日夜精勤不懈。
后来沈攸之任荆州刺史,他大规模地沙汰僧尼,慧绪在此难以托身,就避难到了下都。等到沈攸之被击败,慧绪尼后又回到了荆州。
齐太尉大司马豫章王萧嶷,于宋顺帝升明(公元四七七——四七九年)末年,受命镇守荆、峡二地,他闻知慧绪尼道行很高,就将她迎入家中,供养她衣服、饮食、卧具和汤药。当时有名振京师的玄畅法师,从成都来到荆州,慧绪就前往请受禅法,深研它的微妙义旨。玄畅师常称赞她天资高朗,为大乘根器。
慧绪既善解禅行,又励节食素,故而豫章王妃以及内官眷属,都十分钦敬信服她,从她禀受禅法。她每得施供,都随得随散,从不聚积以自润。她立志高远,超然脱俗,全然不把生计放在心上。萧嶷邀她一起返回京都建康,为她建了一座寺庙,寺庙坐落在宅第东边的田地之东,于是便取名为福田寺。在这里,她也常到萧嶷的居所去讲经
说法。
齐武帝永明九年(公元四九一年),慧绪自称精神疲顿,身体不适,倒也没有大病,只是不想进食。她面容憔悴,便苦苦请求萧嶷让她返回自己的寺庙。回去之后,怪病就立即消除。十天之内,萧嶷又延请她来讲经,可一到他家,又病况如前。此等怪事,人们都不知是甚么缘故。
不久,豫章王萧嶷逝世,可是他的住所里祸乱仍未停止。齐武帝认为福田寺地处近郊,远离市区,对弘扬佛法多有不便,因而另建一座集善寺,并将福田寺中的尼众全部转移到新建的寺庙中,而将福田寺另行安置外国僧人阿梨。萧嶷死后,他家依然敬奉佛事,讲经说法一如往常。慧绪尼自从移居到集善寺后,已有多年没到萧府。当时,萧家内外都很敬重她,便常常劝她去萧家看看。
后来,萧家竺夫人想在家建七日禅斋,便派人去请慧绪。慧绪对来人说:「很好!我年岁已高,此时倒也确实想去萧家一番,和各位夫人寒喧作别。」于是,就去萧家作七日斋,斋作完,自己取来纸笔,当即作诗一首,诗曰:
世人或不知,呼我作老周。
忽请作七日,禅斋不得休。
作诗完毕,又与人笑谈阔论,全然还是以往那副高傲阔略的性情。临别时,她说道:「此番出寺,将成永别。我年岁大了,也不容再轻易走动了。」
去作七日禅斋前,她身体很健康,可离开集善寺一个多月,又旧病复发。于是她说道:「此番病发恐怕和以往不一样。」果然在这天晚上,她就辞世了。这天是齐东昏侯永元年(公元四九九年)十一月二十日,卒年六十九岁。死后,周舍曾为她写过一篇序赞文。
原典
慧绪尼,本姓闾丘,高平人也。为人高率疏远,见之如丈夫,不似妇人。发言吐论,甚自方直,略无回避。七岁便蔬食持斋,志筛勇猛。十八出家,住荆州三层寺。戒业具足,道俗所嗟。
时江陵复有隐尼,西土①德望,见绪而异之。遂乃契②意,相携行道。尝同居一夏。共习《般舟》③,心形勤苦,昼夜不息。
沈攸之④为刺史,普沙简僧尼,绪乃避难下都。及沈破败,后复还西。
齐太尉大司马豫章王萧嶷⑤,以宋升明末,出镇荆、陕。知其有道行⑥,迎请入内,备尽四事⑦。时有玄畅⑧禅师,从蜀下荆。绪就受禅法,究极精妙,畅每称其宿习⑨不浅。
绪既善解禅行⑩,兼菜蔬厉节。豫章王妃及内眷属,敬信甚深,从受禅法。每有(左贝右亲)施,受已随散,不尝储蓄。意志高远,都不以生业⑾关怀。萧王⑿要共还都,为起寺舍,在第东田之东,名曰福田寺,常入第行道。
永明九年,自称忽忽⒀苦病,亦无正恶⒁,唯不复肯食。颜貌憔悴,苦求还寺。还寺即平愈。旬日中辄复请入,入辄如前,咸不知所以尔。
俄而王薨,祸故⒂相续。武皇帝⒃以东田郊迫,更起集善寺,悉移诸尼还集善。而以福田寺别安外国道人阿梨。第中还复供养,善读诵咒⒄。绪自移集善尼寺已后,足不复入第者数年。时内外既敬重此尼,每劝其暂至。
后第内竺夫人欲建禅斋⒅,遣信先谘请。尼云:「甚善!贫道年恶,此段实愿一入第,与诸夫娘别。」既入斋,斋竟,自索纸笔作诗曰:
世人或不知,呼我作老周;
忽请作七日⒆,禅斋不得休。
作诗竟,言笑接人,了不异常日高傲也。固具叙离云:「此段出寺,方为永别,年老无复能人第理。」
时体中甚康健,出寺月馀日,便云:「病无乃有异于恒。」夕日而卒,是永元元年十一月二十日卒,卒年六十九。周舍为立序赞。
又有僧威尼。德合志同,为法眷属。行道习观⒇,亲承音旨也。
注释
①西土:西域。
②契:定约。《敦煌变文.搜神记》梁元皓、段子京条:「出入同游,甚相敬重,契为朋友,誓不相遗。」
③般舟:《般舟三昧经》的简称,乃梵文Pratyutpa-nnasamadhi的音译,又作《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系支娄迦谶于东汉灵帝光和二年所译。全经共分十六品,内容系采佛陀应贤护菩萨之请而说法之形式。般舟乃现前、佛立之意。此即言修般舟三昧之行者,即可见十方之佛立于眼前。有三卷和一卷两种本子流行。
④沈攸之:字仲达,沈庆之从父兄子,父沈叔仁为衡阳王刘义季征西长史。宋明帝时,攸之曾作东兴县侯,明帝即位后,他征战不息,屡建功勋,迁郢州刺史、荆州刺史,有不臣之心。后为齐豫章王萧嶷所败。
⑤萧嶷:齐高帝第二子,封豫章王。沈攸之之难后迁侍中、尚书令等。永明元年,领太子太傅、大司马,声名显赫。永明十年以疾终。
⑥道行:指修习佛法而得道。
⑦四事:佛家以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为四事。
⑧玄畅:俗姓赵,金城(甘肃卓兰)人,玄高法师弟子,在凉州出家。太武法难后,避祸而至巴蜀江汉。不久,齐武帝迎至京师,居灵谷寺。《高僧传》称其「洞晓经律,深入禅要」 。本尼传说他过荆,正是其避难途中所至。
⑨宿习:宿世之习也,通于善恶。《天台别传》曰:「宿习开发,焕若华敷矣。」
⑩禅行:坐禅之具体行法,乃禅家之仪式。
⑾生业:业为人之身、口、意之作业,生业乃维持生存之业。
⑿萧王:此指豫章王萧嶷。
⒀忽忽:疲顿、乏力的样子,亦作「勿勿」 ,《法帖释文》载王羲之书云:「乏气忽忽」。
⒁正恶:严重的毛病。
⒂故:仍旧。《搜神记.李寄斩蛇》:「祭以牛羊,故不得福。」
⒃武皇帝:齐武帝。
⒄诵咒:即诵持咒语。
⒅禅斋:禅室。
⒆七日:禅宗和净土宗的重要仪式活动,或称「打七」。
⒇习观:学习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