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四十二章经(一)
 
{返回 佛遗教三经·白话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6212

(一) 
 

  1出家证果
  译文
  佛教导说:「辞别亲人,出家修习佛法,这就叫做『沙门』。沙门应当时时遵循二百五十条大戒,以四真谛做为修行的法则。沙门只要坚持精进不懈退,清净修行,最终必得证阿罗汉果。所谓『阿罗汉』,能以神通飞行往来,又能变化形体,凡俗莫测;可以旷久住世,经劫不灭,又能以神通震动天地。较阿罗汉果位次一等级的为阿那含果。所谓『阿那含』,即说获此果位者不再来生欲界,命终将生于色界,上往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在第十九天生,断尽烦恼而得阿罗汉果。其次,为斯陀含果。所谓『斯陀含』,须天上、人间各生一次,方才能得到阿罗汉果。最后,为须陀洹果。所谓『须陀洹』,是指在此果位须七度生死,然后才能断尽烦恼得阿罗汉果。得到圣果位的沙门,爱欲诸漏已经断尽,爱欲已断,就好像人被砍掉四肢,无法再用;断尽爱欲的人,也就不会再生爱欲。」

原典
  佛言:「辞亲出家为道,名曰沙门①。常行二百五十戒②,为四真道行③。进志清净,成阿罗汉④。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住寿命,动天地。次为阿那含⑤。阿那含者,寿终魂灵上十九天⑥,于彼得阿罗汉。次为斯陀含⑦。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⑧。次为须陀洹⑨。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得阿罗汉⑩。爱欲断者,譬如四支断,不复用之。」
注释
  ①沙门:古印度出家修行者的通称。佛教中特指出家修习佛法的男子。又称作比丘,现通称和尚。
  ②二百五十戒:又称具足戒,出家比丘所应遵循的二百五十条戒律。
  ③四真道行:即苦、集、灭、道四真谛。
  ④阿罗汉: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得此果位,不再受生死轮回、业力报应,永入涅槃之地。又证入阿罗汉果之圣者,超出三界,四智已经圆融无碍,已无法可学,故称为无学。
  ⑤阿那含:小乘修行四果中第三果。得此果位能断尽欲界烦恼,来生将摆脱欲界,受生于色界、无色界。
  ⑥十九天:指阿那含寿终经色界四禅天之十八天,在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受生为阿罗汉。色界十八天为,初禅天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九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色究竟天、和无想天、善现天。
  ⑦斯陀含:小乘修行四果中第二果。
  ⑧一上……阿罗汉:由于斯陀含思惑尚未断尽,还须在欲界和天界各受生一次,方成阿罗汉,所以说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
  ⑨须陀洹:小乘四果中的初果。即指入见道时,初见四圣谛之理,得无漏清净智慧眼之阶位。
  ⑩七死……阿罗汉:指须陀洹思惑未除尽,需要七死七生才能断尽烦恼,得阿罗汉果位。所以说七死七生,便得阿罗汉。


  2少欲知足
  译文
  佛教导说:「剃除象徵人生烦恼的须发,才能做沙门,接受佛法。沙门应该舍弃世间凡俗认为赖以生存的多余的财物,仅仅乞求维持自身的物品就足够了;太阳正中时吃顿饭,夜间树下一宿觉,千万莫要贪求更多的了!使人愚痴并受蒙蔽的,正是爱和欲啊!」
  原典
  佛言:「除须发,为沙门,受道法。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不再矣!使人愚弊者,爱与欲也。」

  3十善恶业
  译文
  佛教导说:「人们因为十件事成为善人,也由于十件事成为恶人。哪十件事呢?其中身体力行的有三,口中所说有四,心理活动有三。身体力行的三件事是:屠杀生灵、偷盗和行奸淫之事;口中所说的四件事是:两舌(挑拨离间)、恶骂(恶语伤人)、妄言(口出狂言)、绮语(华言巧语);心理活动的三件事是:嫉妒、忿怒和愚痴。这十种恶行,都是由于不信奉佛法僧三宝,认邪门外道为真理所致。在家居士坚持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丝毫不放松懈退,去除上述十种不善的行为,成就十种善的行为,就能修行证得道果。」
  原典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煞①、盗、淫;口四者:两舌、恶骂、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②、痴。不信三尊③,以邪为真。优婆塞④行五事⑤不懈退,至十事必得道也。」
  注释
  ①「煞」,当为「杀」字之误。
  ②恚:愤怒。
  ③三尊:即佛、法、僧三宝。
  ④优婆塞:在家修行之男子。现通称「居士」。
  ⑤五事:即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4灭罪得道
  译文
  佛教诲说:「有的人有各种过错,却不知道懺悔,立刻停息那纷乱受染的心,罪业就会很快找上门来。这就像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不觉中加深加宽。身上有了恶业而能够知道自己的过错,改正自己的过错而从善业,罪业就会日渐消灭,今后定会证得道果。」
  原典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止其心,罪来归身。犹水归海,自成深广矣。有恶知非,改过得善,罪日消灭,后会得道也。」


  5以善待恶
  译文
  佛说:「对于那些不怀善意者,我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来回应他。如果他再以恶意待我,我仍待之以善。福德之气,常常就表现在这里。而那种由恶意所导致的大灾祸,反而落到那不怀善意的人身上。」

  原典
  佛言:「人愚吾以为不善,吾以四等慈①护济之。重以恶来者,吾重以善往。福德②之气,常在此也。害气重殃,反在于彼。」
  注释
  ①四等慈:四等,又称四无量心,即以慈、悲、喜、舍四心平等对待众生。
  ②福德:指能够获得世间、出世间幸福之行为。福德即指布施等行为,系成为生天之因的在家修行。


  6为恶祸己
  译文
  有个愚蠢的人听说佛道以慈悲为本怀,对心怀恶意而来的人反待之以善,此人不大相信,便来当面辱骂佛。佛保持沉默而不言语,对他深怀怜愍,认为是愚痴、迷闇和狂妄导致他如此无礼。骂佛的人自感无趣,便停止了辱骂。佛启发性地问他道:「你携带着礼物去送人,对方却不接受你的礼,那么你将这礼物怎么处理呢?」那人回答说:「我只好将它带回。」佛说:「你今天跑来辱骂我,我也不接受你的辱骂,你不是只好自己带着辱骂回去吗?遭受辱骂祸殃的正是你自己啊!作恶和报应就好比是回响和着声音,影子追随物体,永远无法将它们分离开来。人们可千万不能做恶事呀!」
  原典
  有人闻佛道守大仁慈,以恶来,以善往,故来骂。佛默然不答,愍之痴冥狂愚使然。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实礼如之乎?」曰:「持归。」 「今子骂我,我亦不纳,子自持归,祸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追形,终无免离。惧为恶也!」


  7害贤殃身
  译文
  佛告诫说:「邪恶之人想要伤害贤德之上,就好比蠢人仰天而唾,唾沫星子不会弄污苍天,反而会落得自家满脸满身:又好像是逆风扬土撒人,尘土不会弄脏对方衣服,相反会落到自己身上,迷乱自己的双眼。有贤德的人是不能诋毁的,一意孤行将致杀身之祸。」
  原典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污天,还污己身;逆风坋人,尘不污彼,还坋于身。贤者不毁,祸必灭己也。」


  8博施福大
  译文
  佛教诲说:「致力于佛道的人必须具备博爱的胸怀,以博大哀愍之心施舍与人。最高的德性没有大过施舍的行为的。坚持精进,奉守佛法的人,得到的福报极大。看见他人遵佛法行布施,随缘欢喜赞叹,也会相应地得到福报。」有人问佛:「这样所得到的福报难道不会减少施舍所得到的福报吗?」佛回答说:「这就好比只有一把点燃的火炬,有几百几千的人各自手持火把而来,从那火炬上引火而去,用来煮食饭米、消除黑闇,而那先前的火炬依然如旧,毫无减损。行布施所得到的福报也同那火炬一样不会减少。」
  原典
  佛言:「夫人为道务博爱,博哀施。德莫大施。守志奉道,其福甚大。覩人施道,助之欢喜,亦得福报。」质曰:「彼福不当减乎?」佛言:「犹若炬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取其火去,热食除冥,彼火如故。福亦如之。」


  9较量功德
  译文
  佛教导说:「供养一百个世俗凡人,不如供养一个善人;供养一千个善人,不如供养一个持五戒的人;供养一万个持五戒的人,不如供养一个须陀洹;供养百万个须陀洹,不如供养一个斯陀含;供养千万个斯陀含,不如供养一个阿那含;供养一亿个阿那含,不如供养一个阿罗汉;供养十亿个阿罗汉,不如供养一个辟支佛;供养一百亿个辟支佛,不如用佛法的教义,救度自己今生的双亲;以佛法教诲亲人一千亿,不如供养一个佛陀。修习佛法的人,只愿修得作佛,为的是救济众生。供养善人,在施舍福报中属最深重。世俗凡人祭祀天地鬼神,不如孝顺他们的双亲。双亲是凡世中最神圣的。」

  原典
  佛言:「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持五戒者一人;饭持五戒者万人,不如饭一须陀洹;饭须陀洹百万,不如饭一斯陀含;饭斯陀含千万,不如饭一阿那含;饭阿那含一亿,不如饭一阿罗汉;饭阿罗汉十亿,不如饭辟支佛①一人;饭辟支佛百亿,不如以三尊之教,度其一世二亲;教亲千亿,不如饭一佛。学愿求佛,欲济众生也。饭善人。福最深重。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二亲最神也。」
  注释
  ①辟支佛:无师友教诲,因观十二因缘之教而悟佛法之人。通常称做缘觉。

  10天下五难
  译文
  佛说:「天下有五种难以做到的事情,它们分别是:自身贫寒,饥寒交迫,而能布施救济他人难;豪门权贵,恣意放纵,而能舍弃尘累,专心致志于佛道难;知因果报应,当舍生施为,以死殉道难;人不信三宝,生死轮回,得见佛经难;人不修善因,能生逢诸佛出世难。」
  原典
  佛言:「天下有五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制命不死难,得覩佛经难,生值佛世难。」
 


{返回 佛遗教三经·白话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四十二章经(二)
下一篇:四十二章经 题解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七(一○三九)
 杂阿含经卷第十五(三八七)
 百喻经 48 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39集
 杂阿含经卷第八(二二六)
 杂阿含经卷第一(三)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七(七四一)
 大般涅槃经卷第四
 菩萨本行经白话 公案(十四)
 舍利弗问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百论释义 舍罪福品第一(2)[栏目:刘常净·三论宗文集]
 苏州自造寺莲社规章题辞[栏目:太虚法师]
 灌顶、口传后才可念咒吗?[栏目:侯松蔚教授]
 漫说《杂阿含》(卷十七)~L 第475经~479经:475经叙述过去毗婆尸佛如何观察三受;476经叙..[栏目:界定法师]
 对专搞神通的,道场予以迁单可以吗?[栏目:道场法会·净空法师问答]
 风月场之陷阱 前言[栏目:风月场之陷阱]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