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维摩诘经序
释僧肇
译文
《维摩诘不思议经》,是穷尽微妙变化,达到了绝妙境地的一种称呼。它的义旨深奥微妙,不是用言语、形相所能了解的;它的道理超越三种空观,不是声闻、缘觉二乘所能议论的。超越一切名称法相之外,离开一切意识活动的境界,幽微深远,没有造作活动而又支配一切,不知道为什么能这样,真是不可思议。
为什么呢?因为圣人的智慧是不依靠知识,而能洞照万事万物;法身没有相状而能应教化的需要,现出各种不同的形相;最高的韵味是不用语言,而玄妙的经典愈加流布;泯除权变、没有虑谋,而其活动却事事相融合,所以能够统摄周济一切方面,导利事物,成就事业,利济天下众生,而自身却没有造作。可是,迷惑的人们看到能感应洞照万物,就称之为智慧;看到随应教化需要而现出的形相,就称之为法身;看到玄妙的典籍,就称之为言语;看到活动,就称之为权变。然而,至高无上的道,哪里能用「形、言、权、智」来说明它的神妙境界呢?
但是众生长久以来愚昧无知,不用言语不能开悟他们,佛道不能自己孤立流布,必须由人来弘扬它。因此如来于异方他土召来文殊菩萨、维摩诘大士聚集于毘耶离城,共同弘扬佛道。
《维摩诘所说经》这部经典所要阐明的是,以善权方便和智慧为主来统帅一切修行,以六度为根本来建立功德,以大慈大悲为首位来拯救蒙昧迷惑的人们,以「不二」为法门来谈论终极宗旨。凡此种种说法,都是不可思议的本质内容。至于像维摩以神力向灯王借师子宝座,从香积佛土化来香饭斋供与会大众,以手接取三千大世界,一室能包容天地万象等等,都是不可思议的迹象。然而高深的佛道义旨难以开示,圣人适应教化的方式各有不同,没有根本义旨就不能呈现具体迹象,没有具体迹象就不能显示根本义旨,根本义旨和具体迹象虽然有差别,但不可思议是一样的。所以命传者标此经以《维摩诘不思议经》的名称。
后秦国王姚兴,才智超世,深心独悟,弘扬治国之道于万机之上,阐扬佛教之化于千载之下,时常玩味这部经典,作为慰藉精神的寄托,然而又嫌支谦和竺法护的译本,未能清楚地表达义理,常常担心佛教深奥的义理被译者埋没。佛教的流传,自有时来运通的时候。在弘始八年(公元四O六年),岁星处于鹑火的位置上时,姚兴命大将军常山公、左将军安城侯姚嵩,与研习佛教义理的僧人一千二百余人,在长安大寺,请鸠摩罗什法师重新翻译正本。罗什的学识绝论超世,契心于真理的境界,既精通佛理真髓,又通晓地方语言。当时他手持胡本,口头宣读和翻译,僧人和俗人恭敬聆听,每句反复三遍,推敲琢磨,陶冶求精,务必体现佛的思想义理。其译文简约而达意,其义旨委婉而明显,微妙深远的言辞在这里得到体现。
僧肇我愚昧乏知,有幸时常聆听译经,虽然缺乏玄思,但也粗略领会到经文的义旨,于是根据所闻,撰写注解,简略地记述已有的说法,只是陈述而没有创造,意在使将来才德之士,在不同时代都能知晓。
原典
维摩诘经①序
释僧肇②
《维摩诘不思议经》者,盖是穷微尽化,妙绝之称也。其旨渊玄,非言像所测,道越三空③,非二乘所议,超群数之表,绝有心之境。眇④莽⑤无为而无不为,罔知所以然而能然者,不思议也。
何则?夫圣智无知⑥而万品俱照,法身无相⑦而殊形并应,至韵无言而玄籍弥布,冥权无谋而动与事会,故能统济群方,开物成务,利现天下,于我无为。而惑者睹感照因谓之智,观应形则谓之身,觌玄籍便谓之言,见变动便谓之权。夫道之极者,岂可以形言权智而语其神域哉?
然群生长寝⑧,非言莫晓,道不孤运,弘之由人。是以如来命文殊⑨于异方,召维摩于他土,爰集毘耶,共弘斯道。
此经所明,统万行则以权智为主,树德本则以六度⑩为根,济蒙惑则以慈悲为首,语宗极则以不二为言。凡此众说,皆不思议之本也。至若借座灯王⑾、请饭香土⑿、手接大千⒀、室包乾像⒁,不思议之迹也。然幽关难启,圣应不同,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殊,而不思议一也。故命侍者,标以为名焉。
大秦天王,俊神超世,玄心独悟,弘至治于万机之上,扬道化于千载之下,每寻玩兹典,以为栖神之宅,而恨支竺所出,理滞于文,常惧玄宗坠于译人。北天⒂之运,运通有在也。以弘始八年,岁次鹑火,命大将军常山公、左将军安城侯,与义学沙门千二百人,于常安大寺,请罗什法师重译正本。什以高世之量,冥心真境,既尽环中⒃,又善方言。时手执胡本,口自宣译,道俗虔虔,一言三复,陶冶精求,务存圣意。其文约而诣,其旨婉而彰,微远之言,于兹显然。
余以闇短,时豫听次,虽思乏参玄,然粗得文意。辄顺所闻,而为注解,略记成言,述而无作,庶将来君子,异世同闻焉。
注释
①维摩诘经:全称《维摩诘所说经》,又题为《佛说维摩诘经》、《佛说无垢称经》、 《维摩诘说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经》等。维摩诘,人名,意译作「净名」或「无垢称」。据称:维摩诘是印度毘耶离(吠舍离)的大居土,深通大乘佛法;倡导解脱的关键在于主观修养而不在于出家苦修;此人「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是真正的菩萨行;其修行济世要「善权方便」;其最高境界为「不二法门」,即泯灭一切对立差别,无思无知,「乃至无有文字语言」。
据宋代智圆撰《维摩经略疏垂裕记》说,此经有六种译本。即:一、后汉严佛调译,一卷,名《古维摩经》;二、三国吴支谦译,二卷,名《维摩诘说不思议法门经》;三、西晋竺法护译,一卷,名《维摩诘所说法门经》;四、西晋竺叔兰译,三卷,名《毘摩罗诘经》;五、姚秦鸠摩罗什译,三卷十四品,名《维摩诘所说经》;六、唐玄奘译,六卷,名《佛说无垢称经》。严译本及二竺译本(即竺法护、竺叔兰二译本)现已不在。隋唐以来讲习此经者,大都依罗什译本。罗什译本的注疏有:僧肇撰《维摩诘所说经注》十卷、隋慧远撰《维摩经义记》八卷、智顗撰《维摩经玄疏》六卷、《维摩经文疏》二十八卷、吉藏撰《维摩经游意》一卷、《维摩经略疏》五卷、《广疏》六卷。
②僧肇:东晋时代著名佛教学者,生于公元三八四年(一说三七四年)卒于公元四一四年。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少年时家贫,以佣书为业,遂得历观经史,爱好老、庄,然感叹老庄虽美而尚不足以慰藉精神、消除烦恼,后读旧译《维摩经》,欢欣鼓舞,披寻玩味,始知所归,因而出家。鸠摩罗什到姑臧(今甘肃武威县)后,僧肇远道往从学,随什公于逍遥园详定经论,成为罗什门下「四圣」或「十哲」之一,被罗什赞为「解空第一」。
其主要撰述有:《维摩诘所说经注》、〈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等(后四论被编为《肇论》一书),表达了他以般若为中心的佛学思想,在中国佛教史和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三空:人空、法空、俱空。
④眇:微小、细微。
⑤莽:无边无际。
⑥圣智无知:圣人的最高智慧,就是没有世俗人的一般知识。僧肇在《般若无知论》中集中阐述了无知与知的关系,说:「有所知,则有所不知,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因为圣人不拘执于某种具体知识,所以能洞照一切而无所不知。
⑦法身无相:僧肇在《维摩诘所说经注》中释「法身」云:「法身者,虚空身也,无生而无不生,无形而无不形,超三界之表,绝有心之境……故其为物也,微妙无像,不可为有;备应万形,不可为无;弥纶八极,不可为小;细入无间,不可为大。故能出生入死,通洞乎无穷之化;变现殊方,应无端之求。」(见大正三十八·页三四三上)
⑧长寝:长久地睡眠未觉醒,喻长期愚昧无知。
⑨文殊:文殊师利菩萨之略称,又译为「曼殊室利」、「妙德」、「妙首」、「普首」、「妙吉祥」等。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手持宝剑,以示智慧锐利;其塑像多骑狮子,表示智慧威猛。相传中国山西五台山为其道场。
⑩六度:六种度到涅槃彼岸的途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⑾借座灯王:见《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称:东方有世界名须弥相,其佛号须弥灯王,其师于座高八万四千由旬。维摩诘现神通力,即时须弥灯王遣三万二千师子之座来入维摩诘室。
⑿请饭香土:《维摩诘所说经·香积佛品》云:舍利弗心念,众菩萨当于何食?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以神通力,化作菩萨云,上方世界有香积佛士,可往食,于是九百万菩萨得食。
⒀手接大千:《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云: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断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轮,着右掌中,掷过恒河沙世界之外。
⒁室包乾像:《维摩诘所说经》称:维摩诘居室「悉皆包容三万二千师子座,无所妨碍」、「大海、江河、川流、泉源,日月星辰,十方诸佛说法,亦现于宝盖中」。
⒂北天:佛教的代称。相传佛将涅槃时,头向北方,意谓佛法将传于北方。
⒃环中:圆环之中心,意谓核心、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