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出三藏记集 26 中论序第一
 
{返回 出三藏记集·白话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02

26中论序第一 

  释僧叡
  译文
  《中论》有五百偈,是龙树菩萨所作的。以「中」为名称,是昭示它的实际义理;以「论」为称谓,是表示对其名言的解释。实际义理不用名词表达,就不能使人们领悟,所以借「中」这个名词来表达;名言不加解释,就不能使人明白,所以通过「论」来加以说明。实际义理既已表达,学说既已说明,对于菩萨的修行、成就佛道的认识,就能得到清楚玄妙的理解了。
  疑滞迷惑产生于颠倒的见解,由此而在三界中沉溺流转;偏颇的见解起因于厌恶智慧,固执者因此而背离佛教。由此而知,最大的觉悟在于深远的观照,而小智则被狭隘的认识所束缚。如果没有深远的观照,则不足以消融有与无的差别、统一佛道与世俗;如果不断尽狭隘的认识,则不能够契入中道、泯除生死与涅槃的分别。佛道与世俗的对立不消除,生死与涅槃的分别不泯灭,是菩萨的忧虑。因此龙树菩萨提出破除两边的「中道」,使迷惑于偏见的人,看到玄妙的旨趣而改变原来的见解;以虚寂恬淡为教化,使悟解能力强的人,不须咨询而一朝之间达到彻悟。宏大呀!真可以说指出了通向虚寂境界的平坦大道,敞开了宇宙间的玄妙之门,把智慧之风吹向缺乏智慧的世间,把甘露撒向枯竭憔悴的人们。
  兴建有百根柱梁的宽广房舍,就鄙视茅草盖的简陋小棚;看到《中论》的宏大,就知道偏颇之见的鄙陋背理。幸运的是,小小的中国忽然间成为佛法流布的重要之地,边远之地的有情众生,蒙受佛教光辉的余惠。从今而后,讲论佛道的贤者,可以开始论说诸法实相了。据传印度诸国敢于成为佛教学者的人,无不研习翫味这部论书,作为要领。其中执笔为这部论书作注释的人也不少。现在所译出的,是印度一位名叫「宾罗伽」的学者,汉语称为「青目」的人所注释的。此人虽然信奉并理解这部论书的深奥佛法,但言辞不够典雅和切中义理。对于其中的背离、阙漏、烦琐、重复之处,罗什法师均加以修正删补,使经中义理得以畅达,但文辞或许有偏颇之处,未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
  《百论》是从外部防止人们的邪恶言行,《中论》是从内心去掉人的思想愚痴,《大智度论》渊博,《十二门论》精到。探寻这四论,真好像日月之光照亮了胸怀,使人恍然大悟,如同明镜般彻见一切。我研习玩味这部论书,不能放手,于是忘了自己的愚钝笨拙,为此书作序,记下自己的心得感受,以及书名的含义,放在此书的卷首,哪敢说是解释呢,只是自我欣赏罢了!

  原典
  中论①序第一
  释僧叡
  《中论》在五百偈,龙树菩萨之所造也。以中为名者,昭其实也;以论为称者,尽其言也。实非名不悟,故寄中以宣之;言非释不尽,故假论以明之。其实既宣,其言既明,于菩萨之行,道场②之照,朗然悬解矣。
  夫滞惑生于倒见,三界以之而沦溺;偏悟起于厌智,耿介以之而致乖。故知大觉在乎旷照,小智缠乎隘心。照之不旷,则不足以夷有无一道俗③;知之不尽,则未可以涉中途泯二际④。道俗之不夷,二际之不泯,菩萨之忧也。是以龙树大士,折之以中道⑤,使惑趣之徒,望玄指而一变;恬之以即化,令玄悟之宾,丧咨询于朝彻⑥。荡荡焉,真可谓理夷路于冲阶,敝玄门于宇内,扇慧风于陈槁,流甘露于枯悴者矣。
  夫百梁之构兴,则鄙茅茨⑦之侧陋⑧;睹斯论之宏旷,则知偏悟之鄙倍⑨。幸哉,此区区赤县,忽得移灵鹫以作镇;险诐之边情,乃蒙流光之余惠。而今而后,谈道之贤,始可与论实矣。云天竺诸国,敢豫学者之流,无不翫味斯论,以为喉衿,其染翰申释者,甚亦不少。所出者,是天竺梵志⑩,名宾罗伽,秦言青目之所释也。其人虽信解深法,而辞不雅中,其中乖阙烦重者,法师皆裁而裨之,于经通之理尽矣。文或左右,未尽善也。
  《百论》⑾治外以闲邪,斯文祛内以流滞。《大智释论》之渊博,《十二门观》⑿之情(精)诣。寻斯四者,真若日月入怀,无不朗然鉴彻矣。予翫之味之,不能释手,遂复忘其鄙拙,托悟怀于一序,并目品义,题之于首,岂期能释耶,盖是欣自同之怀耳。

  注释:
  ①中论:全称《中观论》,龙树著,内容主要讲缘起性空、入不中道和实相涅槃。旧传在罗什时就有七十多家注释,罗什认为青目的注较好,一同译出,共四卷、二十七品,号称五百颂,实际四四六颂。著名注释书还有:印度清辨注,唐波罗颇蜜多罗译《般若灯论释》十五卷;印度安慧注,宋惟净等译《大乘中观释论》十八卷;佛护之《根本中论注》;月称之《中论注》;龙树之无畏论二千一百偈(此注释是否为龙树亲撰,犹为当今学界之疑案);中国的注释有隋吉藏的《中论疏》(亦称《中观论疏》)十卷,是对罗什译《中论》的详细论释。
  ②道场:原意为释迦佛成道之处,后把修习佛道或修成佛道之处都称为道场。
  ③一道俗:将佛教的道理(即「真谛」)与世俗的道理(即「俗谛」)统一起来。《中论·观四谛品》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第一义」即「真谛」。认为真谛讲的「空」和俗谛讲的「有」是不可分割的,「空」不在「有」之外。
  ④二际:即生死际与涅槃际。小乘佛教认为生死与涅槃是对立的。大乘中道观认为二者是统一的。因为生死与涅槃二者的本性皆空,故无差别,生死即涅槃。《中论·观涅槃品》云:「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大正三十·页三十六上)
  ⑤中道:以缘起法为基础,不落于有无、生灭、常断等对立之两边的观点、方法。《中论·观四谛品》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大正三十·页三十三中)〈观因缘品〉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大正三十·页一中)此「八不」,后被称为「八不中道」。
  ⑥朝彻:语出《庄子·大宗师》:「朝彻而后能见独」。意谓修持达到一定阶段,便一朝之间豁然大悟,悟到常人所不能见的境界。
  ⑦茅茨:茅草盖的屋顶。
  ⑧侧陋:歪斜矮小、窄狭而简陋。
  ⑨倍:通「背」。背离佛理。
  ⑩梵志:梵,意为「清净」、「寂静」、「离欲」。志,即立志。梵志,即立志求清净道者。
  ⑾百论:详见《百论》序注。
  ⑿十二门观:即《十二门论》,详见《十二门论》序注。

 


{返回 出三藏记集·白话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出三藏记集 27 中论序第二
下一篇:出三藏记集 25 大智释论序
 中部18经 蜜丸经
 中部83经 摩伽提婆经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六(六六五)
 中部55经 耆婆经
 比丘尼传 源流
 南传小部·经集·第四品·八颂经品
 杂阿含经卷第十五(三九七)
 《因明正理门论直解》序(张家龙)
 露遮经第二十九
 唯慈法师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在家与出家(黄念祖)[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解脱歌”浅释[栏目:元音老人]
 在多元价值观冲突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怎样才能保持一种祥和平静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实践佛陀的教导[栏目:葛印卡老师文集]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阿难称誉品 8[栏目: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机缘不熟、闻法有年,暂时不便皈依。秘行静坐、诵三归、诵持五戒,可以吗?[栏目:空谷回音·达照法师]
 学禅的心路历程(海天)[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印光与《峨眉山志》[栏目:业露华]
 群居防口、独处防心[栏目: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佛教各宗大意—成实宗大意[栏目:黄忏华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