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观宗 第六节 二谛
 
{返回 中观宗简介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48

第六节 二谛

二谛是佛教最基本的理论原则。通达二谛的道理才可以通达佛教;反过来说,不了解二谛的道理是无法了解佛教的。佛教主要目的是教人破除人执、法执而体认真实。唯有从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互成互破,才能扫尽一切执著而显现真实,因此中观宗特别重视二谛的应用。

二谛是俗谛和真谛。俗谛又名世谛,真谛又名第一义谛。谛是真实的意思,也就是真理叫做谛。真俗二谛是事物所具有的两种真理。凡夫从时间上由于经验或习惯所观察的事物原理(有)叫作世谛或俗谛,圣人由究竟处体验事物的真实情况(空)叫做第一义谛或真谛。因此俗谛是肯定事物所以存在的道理,真谛是否定事物有其实质的道理。佛教认为但从有或但从空来理解事物,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必须从空有两方面来体认方能得到实际情况。

二谛既是佛教基本原则,因此各宗无不盛谈二谛。由于各宗派的思想体系不同而对二谛的解释也就有所不同。首先对“谛”的含义,有四家不同。有人以为真理为谛。有人以为真理不是谛而能观理境的智慧是谛。有人以为境智都不是谛而诠示理的言论是谛。有人以为综合理境智文才是谛,单独一项不能是谛(《大乘玄论》卷一)。就古三论师来说,多半以境为谛。僧馥(罗什弟子昙顺的弟子)《菩提经注》序云:“夫万法无执而有二谛,圣人无知而有二名。二谛者:俗也道也;二名者,权也智也。二名以语默为释,二谛以缘性为言。”这是以谛智作为境智相对而言,并且以缘起为俗谛,性空为真谛。至于摄山和嘉祥相承是以言教为谛,认为“如来常依二谛说法:一者世谛,二者第一义谛。故二谛唯是教门,不关境理。:’同时又开为“于谛”、“教谛”两种二谛(于谛相当于天台宗的“随情智”;教谛相当于天台宗的“随情”)。于谛是指有于凡夫是实,这是世谛;空于圣人是实,这是第一义谛。诸法性空而世间颠倒以为是有,这于凡夫是谛,叫作世谛;圣人真实了知其为颠倒,性空无生,这于圣人是谛,叫做第一义谛。这名为于谛。如来诚谛之言,依凡夫之有而说有,目的不在于有而在于表示不有,依圣人之空而说空,目的不在于空而在于表示不空。以有空之二表示非有非空之不二,这便是教谛。所以说:“如来依二谛说法。”所依是于谛,说法是教谛。不善了解佛教的人,闻有便执有,闻空便执空,还成为“迷教于谛”。三论之中,《百论》以于谛为正宗,教谛为旁;《中论》以教谛为正宗,于谛为旁。又佛所说经多就于谛,菩萨造论多就教谛。

二谛的具体内容,各宗派也随其思想体系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解释。在《四阿含经》中,只有《增一阿含经》卷三中提到二谛的名称而没有说明。《大乘经》中,如《大品》、《涅槃》、《华严》、《宝积》等处处叙述二谛的道理。至于各宗派中,无论其为大乘或小乘,都有对二谛的分析。就汉地所流传的小乘各派别,是为一切有部和经部。一切有部就是毗昙师,解释二谛只是相对而言,随时有所不同,大略有七种说法:第一,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的事法是俗谛(事);四谛、十六行相的理法是真谛(理)。第二,妄情所安立的众生事相是俗谛(妄情);无我之理是真谛(真理);第三,假名人天、男女等无其实质是俗谛(假);五阴、十二入、十八界是真谛(实)。第四,就四谛而言,苦集是俗谛(世间);灭道是真谛(出世间)。第五,又苦集道是俗谛(有为);灭是真谛(无为)。第六,就十六行相而言,十四行相是俗谛(有);空、无我二行相是真谛(空)。第七,三藏言教是俗谛(教);三十七道品是真谛(行)(《大乘义章》卷七)。七说之中正以第一事理二谛为主旨。

经部师说,也就是成实师说,是以现象的有为俗谛,以本质的空为真谛。具体而谈,就现象来说,俗谛有四种解释:一、就事相而言,阴界人是俗;二、就法相而言,一切法是苦,无常是俗谛;三、就理相而言,世法虚假,只是因缘集用是俗谛;四、就空相而言,五阴之中无有我人是俗谛。就本质来说,真谛有三种解释:一、就理而言之,因和合中无性之空是真谛;二、就法而言,法和合中无性之空是真谛;三、就空而言,第一义中无有凡夫所计我人是真谛(《大乘义章》卷一)。

至于中观学派自传人汉地以来,当般若师的时期,所讨论的偏重于性空,如法性、觉性、般若、法身、解脱等;而忽略了中观宗的基本理论——二谛的研究。所以般若师六家七宗之中,除道安外,余都偏而不即。

自罗什人关以来,译出《中论》、《维摩》等,才重视二谛的理论。一般认为僧肇所著《肇论》中,《物不迁论》是从生灭无常来谈俗谛,《不真空论》是从性空来谈真谛。僧肇的《维摩经序》中也说:“统万行则以权智为主。”权是通达俗谛的权智;智是照了真谛的实智。但是由于三论师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竺道生曾撰《二谛论》,今不传,其后梁昭明太子(萧统)曾撰《解二谛义》,以为“二谛即是就境明义”,“真谛离有离无;俗谛即有即无。即有即无是假名,离有离无为中道。中道以不生为体,俗即假名,以生法为体”(《广弘明集》卷二十一)。当时僧俗咨问,提出异义有二十三家,昭明太子一一作了答复。智顗《法华玄义》卷二说:“陈世中论破立不同,或破古来二十三家明二谛义,自立二谛义;或破他竟约四假明二位。”湛然《法华经释签》卷五释此句即说破二十三家明二谛义“文在梁昭明集”。约四假明二谛就是摄山一系的主张。吉藏《三论玄义》卷下云:“凡有四门:一因缘假,二随缘假,三对缘假,四就缘假也。一因缘假者,如空有二谛,有不自有,因空故有;空不自空,因有故空,故空有是因缘假义也。二随缘假者,如随三乘根性说三乘教门也。三对缘假者,如对治常说于无常;对治无常,是故说常。四就缘假者,外人执有诸法,诸佛菩萨就彼推求,检竟不得,名就缘假。”

摄山、兴皇、嘉祥相承,立三重二谛:第一、说有是俗谛;说空是真谛。第二、说有说空都是俗谛;说非空非有是真谛。第三、说非空非有是不二以对待空有之二,此二与不二都是俗谛;非二非不二是真谛(《二谛常》)。以上三重都是教门。说此三种为令人悟解无所得中道。因此不二是二谛的体,二是二谛的用。二谛的言教,目的在于表显中道。以非有非无为中道,于是立有以为俗谛,立空以为真谛。这二谛都是因缘假立以显中道的,二谛是假名也是中道。所显中道就随二谛而有三种:一世谛中道,二真谛中道,三二谛合明中道。就生灭而论,非生非不生是中道,说生说不生是假名。假名的生即是不生之生是俗谛,假名的不生即是生之无生是真谛。俗谛既是假名之生,便不可定言是生,也不可定言是不生,这便是世谛中道,不动不生灭的真际而建立生灭诸法。真谛既是假名之不生,便不可定言是不生,也不可定言是非不生,这便是真谛中道,不坏生灭的假名而通达无生灭的实相。世谛之生是无生之生,真谛之不生是生之不生。无生之生岂是生,生之不生岂是无生,便是非生非无生,这是二谛合明中道。言亡虑绝,离四句、绝百非,毕竟空寂。


{返回 中观宗简介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观宗 第七节 八不
下一篇:中观宗 第五节 涅槃
 中观宗 第三节 佛性
 中观宗 第七节 八不
 中观宗 第二节 诸法实相
 中观宗 第九节 十喻
 中观宗 第四节 一乘
 中观宗 第八节 二智
 中观宗 第六节 二谛
 中观宗 第十节 判教
 中观宗 第一节 略史
 中观宗 第五节 涅槃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悌也可以权变[栏目:蔡礼旭老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