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5
 
{返回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23
尔时,佛告诸天子:如是!如是!诸天子!如汝所言,是般若波罗蜜中虽无法可得,所谓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而有三乘之教,所谓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诸天子!若有菩萨摩诃萨行是般若波罗蜜不远离者,视是人当如佛,以无所得故。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中广说三乘之教,所谓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
 
「尔时,佛告诸天子:如是!如是!」这是第二段「佛述」。前面第一科,是诸天赞叹须菩提尊者说般若法门的殊胜,现在是第二科,佛认可这件事,佛同意他的赞叹。这一科里面分二科,第一科是「述叹」,就是同意他,又分二科,第一科「述其如佛」,就是同意他如佛的赞叹。
 
「尔时,佛告诸天子」,诸天赞叹完了的时候,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就告诸天子:「如是!如是!」就是你这样的赞叹是对的!是对的!
 
「诸天子!如汝所言」,前面这两个「如是」是总说的,下边是别说,就是详细的说。在说之前,佛先招呼诸天子:「如汝所言」,像你刚才所说的话:「是般若波罗蜜中虽无法可得,所谓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你刚才这样子说的话,能够这样子呢,「行是般若波罗蜜不远离者,我辈视是人如佛」,你这样的赞叹。这个「行般若波罗蜜不远离」,怎么叫做「不远离」呢?就是「所谓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不可得,观一切法空。
 
「而有三乘之教」,前边这样的学习般若波罗蜜,这个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人,这个学者,这样的观察色受想行识是空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空的、色声香味触法也是空的,眼识、耳识乃至意识也是空的,乃至到佛的一切种智,也是空的,这是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人自己用功修行的境界。「而有三乘之教」呢,他的般若波罗蜜里面,他这个智慧里边,还有慈悲心的;如果这个般若的智慧里面没有慈悲心,那就是小乘佛教的般若法门;现在是大乘佛教,这个智慧里面还是有慈悲的,所以有三乘之教,就是为众生宣扬三乘佛法,你宣扬这样的佛法为众生作解脱的因缘,所以这是一个大慈悲的行为。「所谓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就是这三乘之教。
 
「诸天子!若有菩萨摩诃萨行是般若波罗蜜不远离者,视是人当如佛,以无所得故」,这是昨天讲过,能这样学习,就是「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都是无所得的,无所得就是空的意思。
 
我们第一天解释这个本经的题目的时候,曾经说过,但是我现在想要再描一描。佛,本师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为我们宣说佛法,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解脱我们的苦恼,我们姑且只说人,我们人在世间上生存,你决定会有老病死的苦恼的,一定会有这种苦恼。也有爱别离苦、也有怨憎会苦、还有求不得苦,这另外还有一种苦呢,就是内心里面贪瞋痴的活动也很苦,小孩子可能不是太明白,人年岁渐渐大了,会明白一件事,就是自己忧愁、愤怒的时候,你很苦!你感觉到很痛苦!对于自己的身体有伤害,有的时候饭都吃不下去了;这个愤怒的时候有这些苦,若是你的贪心动了起来的时候,其实也是很苦的,也是很苦的。
 
这个佛法,尤其是般若波罗蜜,就是解除一切痛苦的方法,能解除痛苦。我们昨天简略地解释了这个色受想行识不可得、一切种智也不可得,简单解释过。那么简单的解释,就是观色受想行识是空、无所得,无所得就是空的意思,就是无色受想行识了,这样的观察,怎么能够解除苦呢?这个道理何在呢?我简单说,就是在你的卧室里面有一条大毒蛇在那里,你心里有什么感觉?你若在那房子休息的时候,有一个大毒蛇向你吐舌头,你感觉怎么样?我看除了特别的那个蛇王可能是不同,一般人都会心里不安,都是苦啊。那么若没有毒蛇了,你心就安了,就可以安心的休息了。
 
我们有很多的苦,都是很多的事情,心里面种种的分别,有种种的所分别的境界,你因此而有很多的烦恼、有很多的苦,你若用般若波罗蜜观察那个所分别的境界是空的,空无所有的,能分别的这个色受想行识的识也是空的,就无分别了,你就不苦了,就没有苦。就像你的房子里面没有毒蛇了,你心里就安了,这是一样,道理是一样的。
 
当然这件事不是像说话那么容易,你要经过一个时期的学习,怎么叫做因缘生、自性空?要经过一个时期的学习。而且前面要有戒、要有定,这个观一切法自性空是慧,慧的前面,你还要有一点定、还要有戒,就是不应该做的事情,不要做,你不要做。那么,我做了又怎么的呢?你做了的时候,你这个定就不容易修,这个慧也不容易学习了,就是障碍你的定、慧的成就,那就不能解脱苦,苦恼你不能排解出去的。
 
所以,佛告诉我们持戒清净就是为了定成就,告诉我们学习定的方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慧成就,能成就智慧,智慧成就,就得解脱了。因慧得解脱,由慧得解脱的,就是这么一回事。若是说我不感觉到苦,那这件事不需要。若是众生不感觉到苦,释迦牟尼佛不出现世间的,不能出现世间,出世间没有用,你为他说这些佛法,他不需要。我们通常会说到一句话,就是《四十二章经》上说:「富贵学道难」,「富贵学道难」是怎么回事呢?可以有两个原因:一个不感觉到苦,那他不需要佛法,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呢,这个富贵的境界是个什么境界?是个大烦恼境界,这个大烦恼把他困住了,他没有时间,没有时间学习佛法,他没有时间,所以他们要来学习圣道,这是不可能的,很困难、很困难的,除非是特别善根深厚的人,那有可能,不然的话都是很难、很难的。
 
现在这一段文呢,诸天赞叹须菩提尊者,这个般若法门的殊胜,那么赞叹完了,佛现在认可这件事,所以也把前文重说一遍,「若有菩萨摩诃萨行是般若波罗蜜不远离者,视是人当如佛,以无所得故。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中广说三乘之教,所谓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所以叫做「如佛」,是这样。
 
我还想再说两件事,说两件事。这个般若波罗蜜是六波罗蜜的最后一个,前面有一个禅波罗蜜,再前面就是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这四个波罗蜜是帮助我们修禅波罗蜜的,因为禅波罗蜜成就了,就可以修般若波罗蜜。但是这个六波罗蜜在《摄大乘论》上,无著菩萨有很多种解释,现在我姑且就说一种。禅波罗蜜的这个「禅」字就是止观,就是修止、修观。修止观成就圣道了,得到了清净无漏的智慧了,叫「般若波罗蜜」,这样意思。这个禅里面也有智慧的,一个止、一个观,就是禅。
 
我们中国的佛教有禅宗,我们看这个禅宗的历史,看禅宗的历史,禅宗的人也会写了一些禅宗的事情,但是我想,你看道宣律师,他写得比较好,我是感觉。这个藏经里面有《高僧传》、《梁高僧传》,这个道宣律师写的《续高僧传》,这个我感觉到可信的程度比较高。禅宗的人写的禅宗历史也可以看。但是这个《高僧传》里面看,达摩禅师他来到中国,应该是宋、齐、梁、陈、隋,不是梁武帝的时候来的,他最晚可能是在齐以前,南北朝这个齐以前,有可能是宋,宋、齐、梁,有可能是宋的时候来,来得很早。他来的时候,在中国传禅,跟他学禅的人,不是看话头,而是以《楞伽经》来印心的,以《楞伽经》印心,就是学习《楞伽经》,根据《楞伽经》来坐禅的,是这样。但是达摩禅师他开示的法门有「二入四行」,也不是很多。在这一段文章里面,也有《维摩诘经》上的意思,也有《般若经》上的意思,里面有《维摩诘经》、有《般若经》的道理,那么就是依据佛说的法门,也还是依据「般若波罗蜜」来学习禅的,还是这样。
 
至于「看话头」,是后来,就是禅宗衰微了的时候,才看话头的。你若看看禅宗的历史,很明白的、很容易明白这件事。所以后来的人,当然就是对于佛教的书读得少,当然这个人有可赞叹的地方,就是对祖师的法语的恭敬心很深、很诚恳。但是你对于经律论、《高僧传》没有多读,你就限在这个境界里,就限在这个框框里面,你不能出来,不能出来,就有点问题。那么我这一段话说完了,再说第二段。
 
第二段,我们中国佛教也很久了,这个念佛法门很兴盛,流行得很广,为什么它会流行得很广呢?就是提倡的人多,我也宣扬念佛法门,你也宣扬念佛法门,所以大家念佛的人多;没有人提倡,就没有这件事。那么这件事,很好!念阿弥陀佛,求生阿弥陀佛国去。这件事和般若波罗蜜来对比的话,是怎么情形呢?也很容易明白这件事。我们看这个《观无量寿佛经》,你读大本的《无量寿经》、读小本的《阿弥陀经》,我们做功课的时候,读小本的《阿弥陀经》,你可能不是容易明白;你若读大本的《无量寿经》和读《十六观经》,就知道一件事,知道什么事呢?就是我们在这里诚心地、不散乱地、一心不乱地、心不颠倒地念阿弥陀佛,又怎么的呢?临命终的时候,可以到阿弥陀佛国去,到阿弥陀佛国又怎么的呢?到阿弥陀佛国,就是听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你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还是学习这个法门,得无生法忍,还是这么回事。你若读《十六观经》,你会知道这件事、读大本《无量寿经》也会知道,小本的《阿弥陀经》,你不知道,小本的《阿弥陀经》没有说这件事,不知道。
 
那么这样子和《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来对比,我们也就发现佛的大慈悲,就是我们不能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没有人提倡嘛,倒不能说决定不能学习,没有人提倡,没人提倡就没人学习。很少人不经过别人的提倡,我就去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当然这种人,我看也可能有,但是不是很多;那么,当然你提倡念佛,我就随着念佛。念佛,你若能够精进、一心不乱的念佛,能往生阿弥陀佛国,非常的殊胜,这件事非常是对的,非常好,非常好的!但是大多数人呢,还不是那么样的……像说的那么好,就是你懈怠嘛,你不能精进嘛,就是很多很多的事情,把你牵去了,你没时间念佛,少少的时间念佛,这样子也可能往生,也可能不能,不一定,不一定的。
 
那么这件事就是明白,就是两种人:一种是我不知道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这个法门;一个是我知道了,也不能学,那么怎么样解脱我这个老病死苦呢?就是念阿弥陀佛,就是这么回事了。那么这样说就可以知道,我们的善根不是太深厚了,也就是根性太钝了,但是能念佛成功,还是很殊胜的。
 
那么若是我们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我们没能够精进地观一切法空,你没能修止观,修就是昨天修,今天又不修了,不精进,就还是懈怠,那你也不会成功的,你也不会成功,那还不如念阿弥陀佛好。你念阿弥陀佛,可以往生阿弥陀佛国去;你若不念阿弥陀佛,般若波罗蜜的法门,你也没能精进修行,死了要到那儿去?因为你没有愿生阿弥陀佛国的愿,那就不如念阿弥陀佛,有愿,求生阿弥陀佛国好,这个事情应该这么说,应该是这样的。
 
我们再从另一个态度来说呢,若是我们……当然这件事,这个六祖大师是特别的人,其他没有那种特别因缘的人,那还是要读书的;我们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我感觉,你是要读点书。这是汉文,而且又是古文,就是你要读过书,而且要是拿出来时间用功,拿出时间来用功的,你早晨起来,早晨你不要贪睡觉,早晨早点起来,就要修止观,午前也修、午后也修,那么晚上也修。你一天,初开始我看至少要修八个钟头,一天修或者四次、或者五次、或者修六次、或者修七次,最少要八个钟头;等到再进一步的时候,就是十个钟头,再就是十二个钟头、二十四个钟头,那么你就成功了;如果说我只是每一天静坐两个钟头,这还是不行,那还是不行的。
 
所以,我说这个话的意思呢,就是学禅的人,你若愿意听达摩禅师的开示,你应该去学《楞伽经》、或者学《维摩诘经》、学《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禅宗这个四祖,道信禅师,道信禅师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还是欢喜的,他还弘扬这个的。《六祖檀经》里面也提到《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所以《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就是禅,就是禅了;所以,从禅宗史上来看,你若愿意看话头,那当然是你的自由,但是你若希望有成就,学《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个禅,好过看话头的,这是很明显的事情。
 
我刚才说,你的卧室里面一条毒蛇,什么是毒蛇呢?就是你自己的虚妄分别心,就是毒蛇,虚妄分别心所面对的一切境界都是毒蛇。因为我们平常人,我们没有学习佛法的时候,你就在这上贪瞋痴,贪瞋痴就是毒蛇,若用般若波罗蜜这样观察,慢慢地训练自己,这个毒蛇没有了,你心就安了,所以你这个老病死苦,苦而不苦,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所以,《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应该好好学习,幸而这个《大智度论》就是这一部经的注解,到现在我们还有这部,这个藏经里面还有这部经;南传佛教没有这个书的,而印度佛教很早就失传了,这个《大智度论》就失传了。但是我们中国,鸠摩罗什法师他传到我们中国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我这几句话说完了。
 
这地方说,所谓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前面这一段呢,「述其如佛」,就是佛同意诸天赞叹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人是如佛的,与佛相似,不是佛,但是与佛相似,这也很了不起啊!能与佛相似,还了得,很了不起了。那么下面这一段文,佛又进一步地解释这件事,就是「明佛不可得,此是如佛」,怎么叫做「如佛」呢?就加以解释的意思。
 
檀那波罗蜜中,佛不可得;离檀那波罗蜜,佛亦不可得。乃至般若波罗蜜中,佛不可得;离般若波罗蜜,佛亦不可得。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亦如是。佛语诸天子:菩萨摩诃萨若能学是一切法,所谓檀那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以是事故,当视是菩萨摩诃萨如佛。
 
「檀那波罗蜜中,佛不可得;离檀那波罗蜜,佛亦不可得。乃至般若波罗蜜中,佛不可得;离般若波罗蜜,佛亦不可得」:这个「檀那波罗蜜」,这个戒波罗蜜,「檀那」就是布施,布施波罗蜜。施波罗蜜、戒波罗蜜、忍波罗蜜、勤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这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是什么呢?就是成佛的法门。因为这个般若波罗蜜,它不是孤独的一件事,它是和前面五波罗蜜统一起来,名为般若波罗蜜的;不是单独一个般若波罗蜜,名为「般若波罗蜜」,一定有前面五波罗蜜在一起合作,那么叫做「般若波罗蜜」。
 
那么这六波罗蜜是什么呢?就是得圣道的一个法门,就是成佛的一个方法。这样说呢,我们昨天也提到,得一切种智,得佛智慧,一切种智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法,说佛是人,这个人一定成就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而名为佛的。你没得无上菩提,不能名之为佛。所以佛是个假名字,一定是成就了佛的功德,而名为佛。这样说,这个佛是因缘成就的,经过长时期的努力的修行,这个大般若的智慧和大悲心,这两种功德圆满了,名之为佛。这样说,佛是因缘成就的。
 
你若是读禅师的语录、或者是读《起信论》、读《楞严经》,就是另一个态度,现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它不说「即心是佛」,不说这个话,它不说:「你本来就是佛」,就是这个佛法说的,它不一样。但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佛是经过长时期的修行,先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然后能修六波罗蜜,修般若波罗蜜,广度众生,功德圆满了就是佛;佛不是本来就是佛,而是经过修行才成为佛的。玄奘法师翻的《大般若经》上说:「得一切种智,名之为佛」,说得很明白。什么叫做佛?得一切种智,就叫做「佛」。你没有得一切种智,不名为佛。这就是佛是经过修行的因缘而成就的,如果你不修行呢,你没这样努力地用功修行,那你就不是佛,就是没有佛这件事。
 
那么现在这个文,就是表示这个意思,「檀那波罗蜜中佛不可得」,就是「本来就是佛」这件事不可得。「檀那波罗蜜」就是我们依据经论发菩提心,修这个布施波罗蜜来利益一切众生的时候,这个时候,「佛不可得」,就是不因为因缘而成就的佛,没有。「本来就是佛」这件事没有,没有这回事情,就是佛不可得,就是不经过修行就是佛,没有这回事情。如果说是本来就是佛,那么你在因地的时候,就是现在我还是凡夫,但是我发无上菩提心,我修布施波罗蜜的时候,那么你就是佛了?你本来就是佛嘛,这时候你就是佛了。但是这个时候,不是佛;因为你没得一切种智嘛,你心里面还是贪瞋痴的活动,是污染的,甚深的三昧乃至陀罗尼,这一切的功德你都没有成就,没有成就,这佛不可得。
 
「离檀那波罗蜜,佛亦不可得」,说我修这个檀那波罗蜜,也没有一个本性佛;说我「离檀那波罗蜜」,我不修,不修也没有,这个自性佛也是不可得,也是没有的;就是不经过因缘,你就是佛,这件事,不承认这件事,不承认有这件事的。「乃至般若波罗蜜中佛不可得」,中间是戒波罗蜜、忍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波罗蜜,也是一样。「乃至到般若波罗蜜中」,如果你认为本来就是佛,那么你在修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不管你成功、没成功,你应该那里有一个佛才对的,有一个不经过修行的,本来就是佛,应该就在那里了,但是,不是的;你在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时候,那个本性佛也是不可得。
 
「离般若波罗蜜,佛亦不可得」,说我不修般若波罗蜜,本来就是佛,也没有这回事情。那么怎么样才能成佛呢?一定要发无上菩提心、功德圆满、得一切种智的时候,才名之为佛,应该是这样子。
 
「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这是十八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一共有十八空。十八空在前面第一卷,《大智度论》第一卷有解释,我想在这里不要解释了。这个十八空,主要就是自性空,观一切法是因缘有,自性不可得,主要是这个自性空。这个自性空,这个十八空呢,就是观察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些是内空、外空、空空、大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就是一种智慧,这个十八空,就是有十八种智慧的意思;也和前面一样,十八空中,也是佛亦不可得,离十八空,也是佛亦不可得。
 
「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亦如是」:这个「四念处」就是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这一共是三十七条,三十七条也是,你修四念处的时候,四念处中,佛亦不可得,离四念处,佛亦不可得。这里面说这个不可得,就是说那个自性佛是不可得的,是这样意思。「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亦如是」,这个「十八不共法」,就是佛所成就的功德,一共有十八条,这十八条是「不共」,不共于声闻、缘觉,他们没有这种功德,这十八种。

{返回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6
下一篇: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4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8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24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七喻品 6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上 6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集散品 1 (2001年于法云寺禅学院)..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下 7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5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7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劝持品、遣异品 9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心经释义[栏目:其它善知识]
 0365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刘宋 畺良耶舍译)[栏目:净土三部经]
 放生你的孩子吧[栏目:格桑扎西仁波切]
 狮吼棒喝 大藏寺祈竹仁波切问答选录 3 有关净土法门[栏目:祈竹仁波切]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三二、念佛会饿死吗[栏目:慈航法师]
 六度之五:禅定波罗密[栏目:达真堪布]
 为僧等请上佛殿梁表(王维)[栏目:隋唐居士名家文集]
 由经济理论说到僧寺经济建设[栏目:太虚法师]
 Meeting the Divine Messengers[栏目:Bodhi Bhikkhu]
 智慧──诸佛的母亲[栏目:洪启嵩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