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天语释提桓因诸天言:应受是般若波罗蜜,应持,应亲近,应读、诵、说、正忆念。何以故?若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一切所修习善法当具足满,增益诸天众,减损阿修罗。
这一段文里面,前一段文是诸天劝我们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法门。「何以故」以下呢,是说明学习般若波罗蜜所得到的好处,是这样意思。
我们若是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全部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说一切法空的道理的。说一切法空,可是这里边呢,得到的利益是「修习善法当具足满」,这里边我们如果思惟观察的话,就发现里边还是有文章的。这个「修习善法当具足满」,这是有的境界,这是在有上说的事情。《般若波罗蜜经》是说一切法空的,这个学习空的道理,他表现于外的相貌,得到的好处,在他的思想上发出来的作用呢,是要修习善法,就是由空而有了,这里面是有点事情!
如果学习般若波罗蜜法门,学习偏了的话呢,可能会不相信有因有果的这件事,因为因果都空了,因也没有了、果也没有了,所以可以不分别善恶,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因为都是空的。如果学习般若波罗蜜法门偏了的时候呢,可能会有这样的现象;而这里边呢,不是那样说法,学习诸法空的道理之后,欢喜修学善法,它不说无因无果,他要检点自己的行为,不敢做恶。学习诸法空的道理之后,自己不敢做恶,而且努力地要做善法,这是学习般若波罗蜜一个正确的现象,表现于外的一个相貌。
这相貌怎么样解释呢?我昨天曾经说过,就是学习般若波罗蜜,增长了智慧,观一切法是空的,但是同时一切法也是有的,就是有善、也有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说一切法都是空,为什么我们看有一切法呢?这是因缘有的。那怎么叫做「空」呢?因为因缘有,所以是空的。这个道理就是这样,我们到下文再多说一点。
所以在这个地方,学习了诸法皆空的道理,在自己的思想上,会努力地学习善法,不敢做恶;这表示这个人学习般若法门有心得了,他是得到了般若法门的正义,他才会这样子。
「当具足满」这句话呢,还有一个次第,是什么呢?就是初学习般若法门的时候,这个智慧不是那么深刻,所以虽然愿意修习善法,修得不圆满;但继续不断地学习般若法门的时候,这个智慧也继续不断地增长,到最后来的时候,所做的善法就圆满了,这里面也有这样的次第。
「增益诸天众,减损阿修罗」,这是这个般若法门流传世间的一个现象。因为般若这个法门在世间流传的时候,大家都增长智慧了,不敢做恶,所以都是努力地学习善法,所以生到天上去了,到天上去享天福了,所以是天上的人就多起来。「减损阿修罗」,这话的意思是说,修学善法的时候,他是纯净的善心来做善事,没有烦恼的杂染,所以阿修罗众也减少了,不是说没有,只是减少了,「减损」就是减少了,这样意思。
诸天子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佛种不断、不断、僧种不断。佛种、法种、僧种不断故,便有檀波罗蜜、尸罗波蜜罗、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皆现于世。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菩萨道,皆现于世。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佛道,须陀洹乃至佛普现于世。
「诸天子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佛种不断、法种不断、僧种不断」。前边是学习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是我们会学习世间的善法,会努力地受持五戒、修学十善,这是世间善法。这下面这一段呢,是出世间的善法,学习般若波罗蜜,能令我们向出世间去,更殊胜的善法了,这样意思。学习世间的善法,就是还是不能够出离三界,解脱生死的苦恼,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出世间的善法就是超越了欲界、色界、无色界,得到圣道了,这是究竟的法门了。
所以这底下诸天就对释提桓因说:「诸天子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看这样,是诸天劝诸天子要学习般若法门,这样意思,像前面文一样;「受是般若波罗蜜,应持、应亲近、应读、诵、说、正忆念」,这里面包括修止观在内的。故「佛种不断,法种不断、僧种不断」,「佛种、法种、僧种」,就是栽培了无漏的善根,所以叫做「种」。这个种是种子,就是这个植物,不管是一般的蔬菜,或者花果,或者是树木,它都是有种子的,有种子,它就生芽,然后根茎枝叶、开花结果,所以那个种子是这样意思。现在我们修学佛法呢,也用这个「种」这个字,就是你在佛法里面栽培了出世间的善根,那它就是种子,它有功能使令你修学无漏的戒定慧,可以得大解脱,所以叫做「种」,这个「种」是这样意思。
现在「佛种不断」这句话怎么讲呢?譬如说我们修学五戒十善,可以使令这个人在人间、在天上享受如意的五欲之乐,这是人天的种,人天的善法种;若是我们对于世间上种种的苦恼,发大悲心,很多很多的人在这里受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我们对于世间上这样的事情,很多人在这里受苦难,我们发了慈悲心,愿意救护这一切人,使令他们离苦得乐,有这样的慈悲心呢,那就是成佛的种子。按佛法的语言说,就是发无上菩提心的意思;发了无上菩提心,这个人虽然还是凡夫,但是他栽培了成佛的种子。有了这样的种子了,将来就有人成佛了;有人成佛了,在这个世界上弘扬佛法呢,又有人发无上菩提心,又有人成佛,这样子辗转不断地有人在这个世界上成佛,所以叫做「佛种不断」。这是佛种不断。佛种不断呢,所以法种也不断、僧种也不断。
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上也说,我们若是能够诚心地学习佛法,他将来他死掉了,来生的时候,他还能遇不遇见佛法呢?这个人一定能遇见佛法的,他还能遇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他还能遇见。那么这可以知道,只要我们有诚心地学习佛法,对于佛法有欢喜心、有恭敬心的话,你的阿赖耶识里面,你栽培了这个善根,与佛法有缘了,将来它就会再遇见佛法的,所以法种它就不断,它不会断的。这是因为对佛法有认识的人,知道佛法的重要,他会继续不断地印刷、印行佛教的经典,继续不断地印行。所以我们栽培了善根的人,再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他就会遇到。但是若是那个人没有栽培善根的话,与佛法无缘,虽然是佛法的经书很多,他看不见,他看不见的,所以这叫做「法种不断」。
「僧种不断」呢,就是有佛法在世间流传,就有人学习佛法,那么他就会发心修学圣道,所以僧种也就不断。一般来说呢,就是发出离心为僧的种子,就是对于世间上的,我们这个生命体的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的这些境界有厌恶心,对于我们这个生命体不爱着,没有这个染着心,感觉这个生命体不理想;这个生命体一定是要老、一定要病、一定要死,可能还没有老就死,也可能,很多很多的不如意事,这种生命不理想,我想要创造一个没有老病死、没有这么多苦恼的生命,你有这样的意愿呢,这叫做出离心。如果说我还想要,我要受持五戒、我要修学十善法,我还在人间富贵荣华,我还欢喜这个事情,我欢喜享天福,这不是佛种不断、不是法种不断、不是僧种不断,这不是。因为你还是……,你不能出离世间,你还是在这个世间上流转的,那不是三宝的种性不断,不是这个意思。
所以这个「不断」呢,一定是超越世间的、圣道的善根,才是佛种不断、法种不断、僧种不断。这个佛、法、僧种,这个栽培的善根不断,是由那里来的呢?由学习般若波罗蜜法门来的。所以般若波罗蜜法门在世间上流行的时候,就会有这样的现象,就会有这样的成就。
「佛种、法种、僧种不断故,便有檀那波罗蜜、尸罗波蜜罗、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皆现于世」。佛种不断、法种不断、僧种不断,这是总说的。下边是别说的;别说,先说这个六波罗蜜。通常说,这是大乘佛法,发无上菩提心的大菩萨,他就学习这六种波罗蜜,自己修学六波罗蜜增长道力,同时也广度众生,所以叫六波罗蜜,用这六种方法教化众生。「便有檀那波罗蜜」,「檀那」就是布施,「尸罗」就是戒,「羼提」是忍辱,「毗梨耶」是精进的意思,「禅那波罗蜜」我们一般说就是四禅,色界四禅叫做「禅那波罗蜜」,「般若」,般若就是无漏清净的智慧了。
「檀那波罗蜜」,我们若能这样学习,能得大富,能得到很多的财富,这个「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我们能持戒、诸恶莫作呢,你就能得到人身、或者天的身体,不会到三恶道去。
「羼提波罗蜜」这个「忍」呢,忍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你能够布施也好、你能持戒也好,但是并不保证一切都是如意的,就还会容易遭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那么我们学习佛法的人,遇见这种事情,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要忍、要容忍,要容忍这件事,你不要因为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就放纵自己的瞋心,不可以。要调伏自己的瞋心,叫他减轻,叫他没有,这个事情怎么样处理,是应该用智慧去处理,不能用瞋心来解决问题的。佛法提倡忍,就是你不要愤怒,你心里面不要愤怒,把心静下来,用智慧处理问题,这叫做忍;不是说是这个人太老实,受人欺负,不是这个意思。佛陀的智慧的观察,认为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这个不如意的事情出来的时候,你不可以愤怒,你要心要静下来,心静下来去处理问题,这叫做忍,「忍」是这样意思。当然这个忍是和智慧相应的,不是糊里糊涂的忍,不是!说是世间上,说那个人老实,很老实、很软弱,那个聪明人、那个力量大的人就愚弄那个笨人,笨人感觉到我斗不过他,我就要忍一忍,佛法说「忍波罗蜜」不是这个意思。佛法里说这个忍,就是不管什么情况,不要愤怒,你心里面静下来,用智慧观察,这叫做「忍」,是这样意思。
我们看《史记》上,韩信受胯下之辱。韩信这个人,当然不是简单的人,我们赞叹张良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认为韩信也是同样的,那个心里面的事情,他有广大的智慧的,不是一般平常人;他受人家毁辱,他的想法和一般人不同。我认为韩信他前半生的确有可学习的地方,这个人。他做了淮阴侯的时候,以前受胯下之辱那个少年,他去把他找回来,找到他呢,给他一个小官做。我认为这个人,有一点,韩信还是有一点的,是不同的。我们一般人,你以前毁辱过我,好!我现在一下子杀掉你,解解恨,韩信不是,韩信还有这个心量的。但是他那个忍辱和佛法说的忍辱不同,那是世间上说他忍辱,佛法不是。佛法是有智慧,心里不愤怒;你怎么样地毁辱我,我心里不动,心里面没有瞋心,也没有高慢心。说这个大人受小孩子欺负一下,心里面笑而置之,就是我不和你一般见识,但是心里面瞧不起你,这不是忍辱。佛教是一种大智慧境界。这个般若波罗蜜,我们现在学习《般若波罗蜜经》,如果你有时间,你全部读一读,就会说明什么叫做「忍」,它会说得很清楚。这是「忍波罗蜜」。
「毗梨耶波罗蜜」是精进的意思,就是不断地修学善法,不间断地修学善法,那么这叫做「精进」。如果说是我修学了,我发心,我打念佛七七天,三天我走了,我不打念佛七了,这就是这件事没做成。有始有终的,把这一件事做好了,这也有精进的意味;但是佛法说的精进呢,又不止于此,就是不断地修学善法,都能做成功了它,那么叫做「精进」。
「禅那波罗蜜」呢,就是修禅定。修禅定,有世间禅、有佛法的出世间禅。现在这个「禅波罗蜜」包括世间禅在内,还有出世间禅的妙法,这是不同的。「般若波罗蜜」是一种智慧。前面尸罗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忍波罗蜜,这都是修福的境界,修福的事情。福这句话怎么讲呢?就是能得到可爱的果报,就叫做福。譬如说是我饿了,我就有饭、有菜、有可口的这个饭菜,使令我解决这个饥饿的问题;天气冷,我有好的房子住,在房子里住,我就不冷;热的时候不热,使令我很舒服,这都是属于福的境界。这个福的境界简单说,还是生活上的问题,在生活上有美满的享受;像人间有福德的人有这个事情,天上的人更不要说了,这都是福的境界。
「禅波罗蜜」和「般若波罗蜜」是什么?是思想上的问题,是思想上的问题。思想上有什么问题呢?第一个,「禅」是解决欲的问题,我们人间的人都有欲的问题,各式各样的欲;睡眠也是欲、饮食也是欲,乃至男女的欲,各式各样的欲很多,都是欲的问题,但是最重的就是男女的欲。若是修禅呢,能够解除这个欲的问题;世间禅也就是这样,能解除这个欲的问题,所以就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了。那没有欲的时候,这个人高明,高明得多了,就是高明。因为世间上,古代和现代一样,我们从历史上看,乃至国家的命运,都因为欲的问题破坏了,因为欲的问题破坏了。现在的人也是一样,不能说比古人好,不见得!但是若得到禅呢,就心里面没有欲。这个没有欲的人,叫做「梵」,「梵天」就是一个林,双木林,加一个凡夫、平凡的凡,中国话这个「梵」是什么?是净的意思,清净的意思。离了欲、没有欲的那个人,他看我们有欲的人都是污染,他是清净的,是这样意思。当然我们有欲的人,我们不感觉欲是染污,我们欢喜欲,我们不感觉是染污。但是已经离了欲的、有禅的人,我们中国的书上有记载,就是有所谓「神仙」这件事,按佛法来讲呢,得到了禅的人,就可以名之为神仙,就称之为神仙的;他修禅成功了,虽然他还是人,但是可以名之为神仙了,可以名之为神了,他若死掉了生到天上去,那就色界天以上的人,不是人间的人了。
般若波罗蜜是大智慧境界,能破除去很多很多的烦恼;不但是欲了,统统都破掉了,使令心里面究竟清净、究竟自在、究竟安乐了,这般若是这样意思。
这样说,这是两件事;这个精进波罗蜜也通于檀那波罗蜜、通于尸罗波罗蜜、通于羼提波罗蜜、也通于禅波罗蜜、也通于般若波罗蜜,你修学这样的善法,都是要精进的。这样说呢,这个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思想上的清净;这个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这是我们的生命体比较安乐自在一点,就是一个福、一个慧,是这样意思。
但是这个福圆满了,但是未必有禅、有智慧。我们现在,我们看仁俊老法师的文章上,有一句话「福报狂、智慧荒」,哎呀!这话说得很好!就是我们现在世界上的人,连国家的政府领导人,国家的领导者,全世界的国家的领导者,他领导国家向那地方去呢?就是要经济搞上去,就是追求经济的繁荣,这就是追求福报嘛!就是追求现世的生活上的安乐,就做这件事,这是社会上一般大众都是这样子嘛!那么我们佛教徒呢?我们佛教徒干什么?我们学习佛法的这些佛教徒,南传佛教,他们在干什么?我们或者不说。就说我们汉文的佛教,我们在干什么?我看我们佛教徒,也是这么回事,也是福报狂,就是努力地去追求福报,还是做这件事。怎么知道呢?譬如说是有人说:今天我们在各地方讲演,立一个专题在讲演,就是「富贵荣华之道」,或者「健身之道」,或者讲究风水,可能会有很多很多人来听,很多很多人来听,为什么这么多人愿意听这个题目呢?他就是追求福报嘛!他目的是追求福报!如果现在说我们要传戒,要你三归五戒、修学十善法,不可以做恶,恐怕来做这件事的人不是太多,我要自由,你怎么可以拘束我?所以追求福报的人特别多,而学习智慧的人不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