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阿难称誉品 4
 
{返回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11
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世间便有剎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咤诸天。
 
「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世间便有剎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咤诸天」,能够这样做,世间便有剎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姓、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都出现了。欲界六天,加上人间这些富贵的人。「剎那大姓」:剎利大姓,古代就是统治阶级,就是做王的;其余的「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这都是这些读书人、这些有财富的人,指这些人说的。这些人,为什么这个人他能够在世间上,有那么大的权力,做国王,这个人很有学问、这个人很多的财富,他能生天,在天上享福呢?就是因为在人间受持五戒十善的关系。修学受持五戒、能够修学十善法,你将来就是这样子,你将来在人间是一个大富贵的人,到天上去 享天福。这修学五戒十善,是有这样的好处。
 
「乃至阿迦尼咤天诸天」:这个「阿迦尼咤」,是翻个色究竟,就是色界天的最高的一层天。就是由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都是在这以内。就是你得了四禅的时候,得了四禅、四无量心,你就生到色界天。得了四无色界定,就生到无色界的四层天,这地方照理说,应该还有一个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非想处天,也应该列出来才对的。
 
前边说十善、四无量心,这些是说因;这里边是说果了。
 
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便有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
 
我们学习般若波罗蜜,我们就会修四念处这些法门,这样子呢,那么这个世间上「便有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了。就有圣人出现世间了。
 
我讲个故事。本来我昨天就想讲故事,但是时间到了,没讲。
 
佛在世的时候,在舍卫国有一个婆罗门,叫师质。这个中文写这个老师的师,体质的质、性质的质,师质婆罗门。这个婆罗门也是有财富的,但是他有一样苦恼的事情,就是希望有个儿,就是没有。没有,怎么办呢?他就到那个外道的六个大老师那里去问,一个大老师、一个大老师问。我会不会有儿呢?我现在没有儿,我希望将来能有儿。那么这个大老师说:你没有儿。一个大老师、一个大老师都说:他没有儿。那人就回家来,很苦恼,愁眉苦脸地在那里不出声。当然,他也会告诉他太太了。
 
正这个时候,他家来个比丘尼。来个比丘尼,这个比丘尼来了就问他的,同他太太说:你先生为什么这样不高兴?怎么回事情?她就如此如此这一说。这个比丘尼说:你怎么去问大老师外道,他们不是一切智人,他怎么知道人的这个业报因缘的事情?不知道嘛!要去问佛!佛是一切智人,来问佛那才是对的嘛!那么这个比丘尼就走了。那么,他这个太太就对他先生说:刚才来这个比丘尼告诉我们,不要问这些大老师,去问佛去,佛有大智慧才知道这件事,你究竟有没有儿,才知道的呀。啊!还有点希望!那么,他就心情好一点,就穿上好的衣服就来见佛。也就是向佛这么说:我希望有个儿,我能不能有儿?佛说:你有儿!你这儿福报很大,相貌非常好,有大智慧;但是有个问题,他非出家不可!他非要出家不可。后来他心里想:只要有儿,出家何苦?也好,出家也好。那么就他当时心里欢喜了,就请佛、大众僧到他家吃饭去。佛也就默然地允许了,那么就到他家吃饭。
 
吃完饭了,佛就领着大众僧就回来。回来,中途在一个山边,高山的边上有泉水,这个泉水清美,那些比丘就是到那儿去洗钵。洗钵的时候,就来了一个猴,来个猕猴。来个猴,这个猴就是到阿难尊者那里抢他的钵,阿难尊者就不给他。佛说:给它,给它,你不要怕!给它。那么阿难尊者就把钵给它。给它,这个猴拿这个钵,过一会儿回来了,盛着一钵蜜,蜂蜜,就拿来供养佛。供养佛,佛说:你把里面的不净拿掉。这里面有个虫。那猴也就这么拿掉。佛说:你再加上水,加上清水,拌一拌、搅一搅。这个猴也就这样做了。做了,然后佛就把这个蜜就分给大众僧,每人就吃这个蜜。这个猴这时候一看这个境界,心里非常欢喜,就跳!就在这跳。一跳一跳的,从山谷里掉到山涧里面去,摔死了。
 
摔死了,它这个神识,中阴身,死掉以后有个中阴身,就到这个请佛吃饭的这个师质婆罗门家去,去投胎了。所以师质婆罗门的太太怀孕了。怀孕了,时间到了,就是降生一个儿。这个儿相貌是很好,父母都欢喜。渐渐,欢喜以后,就请相命佬来相相面。相命佬也就是给他算一算、相相面嘛!哎呀!这个儿好!福报很大、智慧很大,将来能够荣耀你的家庭。怎么怎么地,说了很多的好听的话。那么这个父亲心里欢喜了,就问:起个什么名字呢?叫什么名字呢?这个相命佬说:他降生了以后,你家里面有什么瑞相呢?说:家里面啊,所有的器、碗,这些器皿,都有蜂蜜,满满的蜜,都是蜜。好!那就起名为蜜胜,叫做蜜胜。给他起这个名字。起这个名字以后,那么,渐渐长大了以后,果然就是向父母要求要出家。出家呀!说:不准!不准出家。不准出家也要出家,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要求要出家,父母还不准。这回这个儿说:若不准,我活不下去了啊!我不能过这在家人的生活,不行!非要出家不可!如果不出家,我就要死了。
 
然后,这父母就商议,说是:最初佛说了,他要出家,说若不出家,可能他会死嘛!我们还是随他意吧!好!你要出家,随你出家。这个儿欢喜了,就出家了。
 
到了庙上去,就是佛为他说法,说这个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说这苦集灭道的道理,他就这样修行,没有几天就得阿罗汉果,很快!得到阿罗汉果以后,有什么奇妙的事情呢?就是这些阿罗汉他不是在一个地方久住的,在这里住一个时期,就到别的地方去,各地方走,经过这山野中有时候口渴了,他就是把这个钵往虚空里一掷,就是满钵的蜜。所以,各比丘大家都是随他走,随时会有蜂蜜吃,就是有这种事情。然后,阿难尊者这一天就问佛:这位蜜胜比丘,他怎么这么奇怪呢?有这么多的事情,把这钵往虚空里一掷,就会有蜜,满钵的蜜,别的人把他,只要经过他的手的,他若把你的钵拿过来,他一掷,也是有蜜。究竟怎么会这样子呢?
 
佛说:你记住吗?有个师质婆罗门请我们吃饭,后来经过到一个山野里面,有泉水,大家洗钵,有个猴来,拿了一钵蜜供养我们大众僧。他说:记住这个事儿。说是:那个猴就是这个蜜胜比丘,就是他。那么,阿难尊者说:哎呀!他用蜜来供养佛、供养大众僧,今生就有这么大的福报;但是为什么他做猴了呢?是怎么个因缘呢?佛说:在迦叶佛的时候,有一个年轻的比丘出家了。出家了以后,在大众僧里面这么生活嘛!有的时候大家很多的比丘也是到别的地方去,经过河流的时候,有个比丘从这地方就跳过去,没有桥嘛,就从这儿跳过去。这个年轻的比丘说:那个比丘跳得就像猴似的,一下子跳得很轻快呀,像个猴似的。然后那个比丘就对年轻比丘说:你认识我吗?我是阿罗汉!你说我是猴似的,你有罪。哎呀!这个年青人立刻向他忏悔。虽然是忏悔了,忏悔了没有堕地狱,那么就是五百世做猴。所以他做那猴了。佛说这个故事,说到这里。所以,我们人要谨慎,不要说暴恶的语言,不要骂人,要修学十善法。你一不谨慎,说些骂人的话,严重了啊,就会到三恶道去了。所以,修学十善法,有世间的富贵的人、有天上的人出现;我们若是修十恶法,那就出来三恶道了。
 
那么,现在这里说:「便有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就是他出过家,持戒、修学过四念处,所以这一回有,虽然是经过了五百世做猴,但是以前出家栽培的善根没失掉,还没有失掉。还没有失掉啊,所以今生善根一成熟,就遇见佛了啊!就得阿罗汉果了。所以,「便有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出于世间,出现世间了。
 
菩萨摩诃萨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诸佛出于世间。
 
这底下说是超过阿罗汉的境界、超过辟支佛的境界,那就是佛的境界。这个菩萨摩诃萨,就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人,也就善男子、善女人,他若肯努力地学习、「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故,诸佛出于世间」,将来就有人成佛。所以,学习般若波罗蜜有世间善法出现世间、也有出世间的善法出现世间,所以有阿罗汉、辟支佛,也有佛出现世间的,这可见般若波罗蜜的重要。
 
「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这里边还有些话没有说,就是,读诵,受持、读诵、书写。古代的时候没有印刷这件事,所以都是用笔写;现在有印刷。所以受持、读诵、书写、「施他」,你书写了经、印刷了经,布施给其他的人学习,也有这件事。还有香华供养,还有这个,还有讲说,为人演说这个《般若经》,然后才说这正忆念。这正忆念,就是修止观了,修奢摩他、修毗钵舍那的观,在奢摩他里面观察诸法实相的道理,观察色、色相空,受、受相空,想、想相空,行、行相空,识、识相空。观察色受想行识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就是这样观察,那就叫做「正忆念」。
 
我再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不是刚才这个猴故事,这是我们中国佛教这个禅的学禅的人。在《高僧传》上提到洞山禅师,像福建有一个雪峰禅师,这都是大禅师。雪峰禅师、洞山禅师,都不是平常人,都是开悟了的人。他在还没有安下来的时候,还在各处参学的时候,他到了一个地方。到了一个地方,看这个水,就是从山里面流这个水,有菜叶流出来。菜叶流出来,喔!这山里面一定有人住。那么这个洞山禅师就顺这个水到山里面去,果然到那儿看着有茅蓬,有一个老修行,瘦,羸形垢面,好像他也不洗脸;但是非常瘦,但是非常有精神。那么这一位禅师叫做龙山禅师。这龙山禅师一看,有出家人来了,一共有两位。一个洞山禅师,还有一个密山禅师,这两个禅师结伴出来参学。见到这个龙山禅师,龙山禅师他先说话,说是:此山无路。这个山里面没有道路,你们怎么能够到这儿来呢?说这么一句话。那么洞山禅师说:无路且置。没有道路这句话先不要说。说:大德!他那儿说是,说和尚。我们通常说和尚。其实,说和尚是不对的。和尚,是亲教师,称为和尚,我跟你出家,你来教导我修学佛法,我称你为和尚。你以前都不认识他,你称他和尚,是不对的。不过,我们中国佛教就是这样子,就是有的时候说话,也就是不那么准,不过这不管。和尚!无路且置。和尚你从什么地方来的?那么龙山禅师说:我不从云水来。这个话就是我也不是从天空飞来的。这句话里头有意思啊。无路,这句话有意思的。我们平常的想法,我们的这个思想,我们总是这儿有条路,我们从这里走。说没有路,用禅宗的话,这是禅机,其实不是什么禅机,这就是佛教的教义是这样意思。色不可得,当然,路就是不可得嘛,就是这样意思。
 
他说:我不从云水来!那么洞山禅师又问他,说是:和尚,你来到这个山里面用功,有多少时了?多少时,有多久了,来这山里面。这龙山禅师说:春秋不涉!这话都是很好的一句话。春天,春夏秋冬。不涉,就是没有经过春夏秋冬,没有时间,时间不可得,按佛法的道理是这样意思。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当然时间不可得。
 
我们现在这个时间,譬如说有昼夜,就是这样说月亮绕地球,地球是绕太阳,这里面就分出来春夏秋冬,也分出来昼夜了,就从这里安立时间。如果这一切色法都是毕竟空寂了,你怎么安立时间呢?所以,时间的安立,是世间上的有智慧的人,凭物质现象的差别,来安立时间的。一年安立十二个月,三十天或三十一天一个月,十二个月是一年,那么一天二十四小时。在我们中国以前是十二个时,不是二十四小时,是十二个时。
 
他说:春秋不涉。你问多少年?时间不可得。用佛法的话来说,春秋不涉就是时间无所有,不可得的。就是这么一句话。而这个时候,这洞山禅师具足威仪,礼拜,礼拜这个龙山禅师,感觉到龙山禅师是有道德之人,有道之人。有道之人,我们现在说,就是正忆念,明白点说就是有正忆念,就是有止观的工夫,就是这么回事儿。我们平常人见面了,说话都说什么话?你吃饭了吗?就说些世间上的事情,「你股票涨了没有?」就说世间上的事情。但是,禅师见面了,不说世间的话,就是说些法语,说这种话。
 
说到这里的时候,这个洞山禅师又问他,说:如何是主中宾?怎么叫做主中宾?主就是主人、宾就是客人,有主人、有客人。怎么叫做主人?怎么叫做客人?如何是主中宾?这样问。
 
那么这个时候,这龙山禅师回答:青山覆白云。青山有白云遮盖这个青山,就这样回答。这样意思,青山是主人,云是客人。那么这道理是什么呢?山在那里是不动的,这个云是来来去去的,主人是不动的,客人是来来去去的,他住几天就走了嘛,他不常在这里了。所以,以不常在这里为客,常在那不动为主;但是这还是个譬喻。这个譬喻在正面来说,应该怎么讲呢?
 
我是个学教的人,就是出了家以后在佛学院读书的人,不是在禅宗的门下出家的。我不是那个出身。所以我的想法和他们的想法也不是完全一致;但是这种话,学教的人来看是可以解释的。那么究竟这个主中宾怎么讲呢?
 
「青山覆白云」,我的解释,青山就是无为法。无为法是主,「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是无为法是非常地重要,是重要的。所以,这个青山是无为法,是主。这有为法,当然是说我们凡夫的世界,这些惑业苦,我们有了烦恼,迷惑颠倒,然后造了很多的罪业,然后流转生死,惑业苦这些有为法都是客,都是生灭变化,不停止地变化,这是客。无为法是主,这是这么一个解释。如何是主中宾?龙山禅师说:青山覆白云。这无为法隐藏在有为法里面,隐藏在惑业苦里,就是这么个境界。
 
这个时候,洞山禅师又说了:如何是宾中主?宾中主,这宾中主,就是在宾里边也有一个主,就是在有为法里边,也有主、也有客。那么这个有为法里面,谁是主?谁是客呢?如何是宾中主?这就是我们在惑业苦里面流转生死,感觉到苦了,然后我们相信学习佛法。学习佛法就是清净的有为法。我们学习佛法,学习三十七道品、我们学习戒定慧,这也是有为法;但是这属于清净的。我们原来的贪瞋痴,这些造种种的罪,这都是染污的有为法;学习了佛法以后,是清净的有为法。清净的有为法也是有为,也是有为、也是宾。那么谁是主?这个谁是主?
 
那么这个龙山禅师他回答了:长年不出户。长年不出户,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小时、两小时。我们静坐的时候,坐一个钟头,心里面没有妄念,我们姑且说这一小时不出户,一小时就在这里不动,没有从这个门,户,门户的户,出户,这个户是什么?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是户,这一个窗户、那一个窗户,有六个窗户,你的心在里面不动,就是没出户。但是,现在我们现在没得圣道的人,坐一个小时,有时候打妄想,就是出户了,跑了。若没打妄想,就坐着不动,就是不出户;但这里高过这个境界。
 
「长年不出户」,这个长年,不是一小时、两小时,也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个月、两个月,是成年的不出户。出户,这个户是什么?户是什么?你们拜过大悲忏了。「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会无为舍」:舍,就是房子;我们是用这个做房子,这样做房子;但是圣人是以无为为他的房子,以无为法就是他居住的地方,是无为舍。《维摩经》上:有个「毕竟空寂舍」,毕竟空寂就是无为法,无为法是个房子,他常住在这个房子里面不出去。这「长年不出户」,就是这么个意思。就是他长年的这样修道,他这一念清净心总是与无为法相应,不离开无为法,不出户。你若出去了,出了这个门,离开了无为法,就是有为法了,那就是有戏论的境界。
 
我们读这禅师语录,禅师里也还是这个洞山禅师。洞山禅师他在结夏安居三个月以后,结束的时候,他在对大众讲开示。他说:各位禅师安居以后就要离开这里,到东去、西去,各地方去;但是究竟是应该向那里去呢?万里无寸草处去。你到那没有草的地方去,到那个地方去。也可能这句话从「长年不出户」这里来的,可能是这样。那么,后来其中有一个禅师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去,又遇见另一个禅师,说:你从什么地方来呀?我从洞山禅师那里来。洞山禅师有什么话说呢?洞山禅师说:『万里无寸草处去』,说了这么一句话。那个禅师问:有谁回答这句话?没有人回答。应该怎么回答呢?出门便是草。出门便是草,你从房门出去,外边就有草了啊!「出门便是草」,这话就是「长年不出户」啊,就是长年他在正忆念的时候,都是与无为法相应、与毕竟空寂相应的。如果你有打了妄想的时候,就变成惑业苦了,就有草了啊,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这些我们从这些禅师的他说的这,或者说这叫做隐语、或者说这叫做密语,他不直接告诉你那个道理,他用一个譬喻说这句话。说这句话,我们若不读经论,你不懂这句话。「出门便是草」,这句话怎么讲?「长年不出户」这句话怎么讲?你很难明白呀!但是若读了经论,这句话很明白,就是这么回事。长年不出户,就是念念都与第一义谛相应,就这么回事儿,长年不出户;但是他不这么说;说:长年不出户,这话有点含蓄,一个含蓄的讲法。
 
那么这个洞山禅师又问他,说:宾主相去几何?这个问题也不容易回答。这主人和客人,他们中间的距离有多远呢?宾主相去几何?相去几何?有多远?距离多远?你怎么回答这句话?
 
那么这个龙山禅师说:长江水上波。这个人的智慧很利呀!立刻就能够拿到这个譬喻。这个水和波有多远?他们距离多远?这是说你这个修止观的时候,你差一点就是戏论了;你有一点执着,就是出户了,就有距离了。非要不失掉正念,你才能与第一义谛相应、才与无为法相应的。这是他答复这个,这么答。宾主相去几何?他回答说:长江水上波。这一问一答,完了。
 
这洞山禅师还要问他,洞山禅师又提出个问题。宾主相见有何言句?这宾主相见的时候,他们说什么话了?他说的什么?这也是不容易,你怎么回答呀?不容易!但是龙山禅师他回答说:清风拂白月。拂,飘拂的拂,提手加一个弗。这个清风吹来的时候,吹这个白的月,白月,就不要有浮云遮住它,这么意思。这个清风拂白月,怎么解释呢?清风就是般若波罗蜜,这个白月就是你一念的心,你一念明了的心用般若波罗蜜来观察,不要有贪瞋痴的云、不要有所执着的这些云。所以,你常常有般若波罗蜜的观察,你的一念心上面就没有戏论、没有执着。你有执着就是有云了,有云就把月都遮住了啊!所以,常要学习般若波罗蜜,来观察这一念心不可得、观察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令心无所住。就是说这种话,宾主相见说什么话?就是说这种话。
 
所以,从古代的禅师,不是后来的,后来的禅师,我认为,不是太合…不及格。我这话也有过失,说他不及格。但是,古代的禅师他是学过经论的,他从经论上体悟了修学的圣道,所以他会这样开示,这就是他的正忆念的境界。这些禅师,我认为真是了不起啊!他不是在人间住,他住那个用茅草搭一个茅蓬,就是那么一个境界,真是茅草搭的蓬。然后自己种几个白菜呀、种几个蕃薯啊,就是自己这样子维持生活啊,穿的衣服都是很破烂的,就是那么用功修行,真是一般人受不了这种境界,他能那么样用功修行,所以他也是有成就。
 
所以,「乃至正忆念故」,这个正忆念就是学习了般若波罗蜜多的法门,然后自己这样修止观,这叫做「正忆念」。「诸佛出于世间」,你能这样修行,你成就了般若波罗蜜,当然是要有大悲心,将来就是得无上菩提;你没有大悲心,那就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就是有这个差别。
 

{返回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阿难称誉品 5
下一篇: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阿难称誉品 3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上 7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3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3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下 5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集散品 4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集散品 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天王品 6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关于佛教寺院管理的探讨[栏目:见忍法师]
 因果与布施[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五]
 布施的快乐[栏目:圣凯法师散文随笔]
 菩萨的足迹[栏目:人中之宝]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六)[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你要自己生一个蛋出来呀![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禅法]
 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卷第三[栏目:许止净居士]
 普劝修诵金刚萨埵法门[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第五篇 慢 - 心存谦恭,乐当配角[栏目:放下的幸福]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灌顶[栏目:创巴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