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1 (2002年于波乐兰妙法寺)
 
{返回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95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尊导品第三十六
 
这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九,这部经一共三十卷,有的版本是二十七卷,有的是三十卷,它是第九卷。
 
〈尊导品〉,还有的名字叫〈阿难称誉品〉,这一品的名字有这么多的不同。这个「尊导」这两个字怎么讲呢?这个「尊」这个字,就是在这么多的佛法里面,般若波罗蜜是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尊」者,贵也,尊贵,它是最重要的。说是我们可以行布施波罗蜜、戒波罗蜜、忍波罗蜜、精进波罗蜜、还有禅波罗蜜,这么多的无量无边的修行法门,但是以「般若波罗蜜」最重要,所以叫做「尊」,这样意思。
 
这个「导」,这个「导」是什么意思?就是指导我们,就是老师;我们是学生,我们不知道,要听老师的教导。现在般若波罗蜜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听他的招呼,就是这个意思。说是它是最重要的,什么理由呢?它是我们的老师;所以它是「导」,是我们的引导者。我们初开始呢,般若波罗蜜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学习到圣位的时候;其实从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们的心里面,我们的身口意一活动,要有般若波罗蜜做我们的老师,般若波罗蜜教我们这么做、教我们这么做,我们就这么做,这就叫做「导」。
 
我们没有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时候,或者是我不是佛教徒,或者我们是佛教徒了、我不学习般若波罗蜜,我们心里面没有般若波罗蜜的老师;谁是我们的老师啊?「无明」,就是烦恼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做什么事情,用贪心来引导我们做这些事,用贪心、用瞋心、用愚痴心、用我、我所做我们的老师,做这件事、做那件事,就是这样子。但是我们学习佛法以后呢,我们弃舍了这个,这不是我的老师,我们以般若波罗蜜做我们的老师,所以叫做「导」,这个「导」是这个意思。
 
这就是分两个阶段,初开始不明白什么叫做「般若」,我们不可能以它为老师了;我们要学习、学习这个道理,经过闻、思、修的学习。学习以后,你明白了、你体悟了什么叫做般若波罗蜜,这时候我们的身口意以它为导,我们的一举一动、举心动念,我们有老师,这叫做「导」。
 
这个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迦牟尼佛讲到这里的时候,阿难尊者他提出来,提出这个问题,来「赞叹般若波罗蜜」的重要,所以也叫做「阿难称誉品」,是这个意思。这是第三十六品。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共僧睿译」:这个「姚秦」是那个时代,就是中国南北朝的时候。鸠摩罗什,这个人用现在来说呢就是中国人,他不是汉人;他实在是中国人,但是不是汉族。但是在姚秦那个时代,那不是中国,但是那个地方是现代的新疆,在新疆那个地方的龟兹国,当时那个地方的国家叫做龟兹国。他是和国王有关系,好像是国王的外孙,他七岁就出家了,但是这个人智慧很高,学习佛法很快地就是做了大法师,这个名声就传到中国来。当时中国那个时候不叫姚秦,叫符秦,那个皇帝叫符坚,他听说了以后,他派他的一个将军叫吕光,带着六万军队到龟兹国去请这个法师的。也的确是请来了,其实中间也有很多事情、曲折,我不讲了。请来以后呢,这符坚这皇帝死掉了,已经死了。那么吕光就是在中国现在甘肃一带就独立了,自己做了国王了,那么他还不放鸠摩罗什法师。那个时候这个符坚,就是符秦在长安建都,他不放他回来,因为感觉他特别有智慧,怕被别人利用、欺负他,他就不放人。但是后来吕光也死了,那么这时候到了姚秦的时候,这姚兴这个人信佛,他也是,这时候派军队和他谈条件,算是把他请来了。我们汉传佛教多少的译经的法师,只有鸠摩罗什他来中国困难,其他的还不是那么难。所以这是「姚秦」。
 
「三藏法师」,这是赞叹鸠摩罗什法师,说他通达经律论三藏,是这样的法师。
 
「鸠摩罗什」,是他们龟兹国的语言,翻到中国话叫做「童寿」,童子的童、儿童的童,寿命的寿,就表示童年而有耆德,而有老年人的大智慧,叫做「童寿」。
 
「共僧睿译」,还有僧睿法师是我们汉人,这个人中国的文学也好、智慧也高,也学习了很年的佛法,共他翻译这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其实同他翻译不是他一个人,不是他们两个人,还有很多人,但是就是把特别重要的标出来。
 
尔时,慧命阿难白佛言:世尊!何以不称誉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但称誉般若波罗蜜?
 
这是经的正文开始了,这一品正文开始了。上面还有科判,「癸三、明住处安无恐怖果兼明二世功德」。这个「癸三」,这前面还有癸一、还有癸二。
 
这个第一科,就是说明我们若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我们会得到很多功德。其中一个功德呢,「人不得便」。「人不得便」,就是你和谁有点不对劲,那个人想要欺负你,不行;你若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呢,那个人不敢欺负你,「人不得便」,这是一个功德。第二、不横死,你的生命安全,不会忽然间有什么苦恼的事情出现,不会有这件事。还有「二世功德」,就是现在世有很多吉祥的事情,将来还是有,叫「二世功德」。这是第一科。
 
第二科说三种利益。第一个也还有「人不得便」;第二个「魔不得便」,就是魔王常是向我们佛教徒捣乱,给你很多的不顺的事情,我们若学习《般若波罗蜜经》呢,这个魔王他们没有机会向我们捣乱这些事,这是第二种果。第一个是人不得便,第二魔不得便。第三呢,诸天守护;欲界诸天、色界诸天相信佛法的,诸天有信佛、也有不信佛的;这相信佛的呢,我们若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诸天也来保护我们,保护我们的安全,还有这件事,是「诸天守护」。
 
这是前两科,前两科不是在这个〈尊导品〉这里。现在〈尊导品〉第三十六;那前两科呢,就是第三十四、和三十五品。现在是三十六品,我们这里呢是第三科「明住处安无恐怖果」,我们若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呢,我们的住处,在这个地方住心里也安,不感觉到有恐怖,还有这件事。
 
我们这个世界是这样子,我们这个世界啊,你若不看报纸,也可能没有事;看了报纸,我们感觉这个世界有问题。因为什么有问题?大家都是凡夫啊!我若身强力壮,随时可以占别人的便宜;有便宜,为什么不占呢?我们这个世界是这样,所以它不和平,就是有这个问题。那这个问题啊,我们若不学习佛法是另一回事。我们若学习佛法,按佛法上受持、读诵、正忆念。怎么样叫做学习佛法,我刚才说了,但是我们现在换一句话说受持、读诵、正忆念,我们就能够住处安无恐怖果,就能有这样的好处。说我不要读,我相信佛、我相信法,摩诃般若波罗蜜的法、我们相信僧;相信僧,这个地方是有点问题啊!有什么问题啊?就是得道的圣僧。我们肉眼看不见,但是的确是有圣僧的。相信是相信;只是心里相信,但表面上看不出来我心里有很多不安,但是现在这部经上告诉我们,你放心,有诸天来保护你啊!但是你若不相信佛法,你心里面没有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你没能受持、读诵、正忆念,那你什么也不是,那就不是了。这一品呢,有说这件事,也说到二世的功德。
 
这一科里面分二科,第一科是「释疑」,解释疑问,你有问题提出来,那佛菩萨会给你解释,这是第一科。这一科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是「疑」,我有疑惑,提出来;第二科是「释疑」,第三科是「结束」。现在先讲第一科。
 
「尔时,慧命阿难白佛言」,就是佛说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到这个时候,讲到三十五品的时候,就是三十六品开始的时候。「慧命阿难白佛言」,就是阿难尊者;在我们汉传佛教里是很有名气的,大家都知道是佛的侍者。在他的名字上加个「慧命」,就是那个尊导品…;这个「命」,「命」就是命令,就是导的意思,谁是我的老师呢?智慧是我的老师,我做什么事情听命于般若,就是「慧」,就是他这个人是以智慧做老师。阿难尊者佛在世的时候是得无生法忍的人,小乘佛法说他是得了初果;大乘佛法就是得无生法忍。他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不是凡夫啊!所以他的确是,这不是讲空话,他做什么事情以般若来决定,理智非常强,不是以贪瞋痴来做事情的,是以智慧来做事。
 
我们要注意这件事,佛教徒有凡圣之别,这圣人和凡夫有什么不同呢?就是他有智慧,他用智慧来决定做这件事,那叫做「慧命」,智慧来命令我这样做事,也就是智慧为老师的意思。我们做什么事情,我欢喜怎么做,就怎么做,不是以智慧来决定,那不能称之为慧命,是这样意思。但是我们佛教徒,对于佛法,相信了佛法,应该这样学习,学习以理智来决定事情,不用感情来做事,应该这样,这叫做「慧命」。
 
「阿难」,翻到中国话叫做「庆喜」,就是因他小时候,父母叫的名字,叫做庆喜。「白佛言」,他对佛说了。
 
「世尊!何以不称誉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这提出来问题。「世尊!」就是赞叹佛,佛是世间一切众生所尊敬的,这样。「何以不称誉檀波罗蜜?」这从前面、再从前面有个称叹品,从那里开始,就是一直地赞叹般若波罗蜜的殊胜。现在阿难尊者就提出来,说佛「何以不称誉檀波罗蜜?」为什么理由,不赞叹檀波罗蜜、不赞叹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这些都是很殊胜的功德法,为什么单赞叹般若波罗蜜呢?
 
「檀波罗蜜」,就是我们常说的是布施波罗蜜。这个「尸罗波罗蜜」,就是戒波罗蜜,就是我们在家居士和出家的法师,这个戒,他的三皈五戒,比丘、比丘尼戒这些,还有菩萨戒。「羼提波罗蜜」,就是忍,忍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就是精进、不懈怠。「禅波罗蜜」,就是静坐。
 
静坐这件事呢,从开始它这个是欲界定,由欲界定再进一步就是近分定,近分定再进一步就是色界初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再进一步就是无色界天的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这都是世间的有漏禅。这个欲界定,也可以称之为定,但是还不能称之为禅波罗蜜;到了近分定的时候,未到地定,它把它附属于初禅,就是未到地定是初禅的前方便,你得初禅之前先要得未到地定。得了未到地定,就容易得初禅了,是这样意思。得了初禅以后,二禅、三禅、四禅,然后到无色定。
 
到这个时候,我们佛教徒;佛教徒是要得圣道的,以圣道为目的,我们佛教徒理应该不停留在,不要停留在有土匪的地方,应该到那个没有土匪的地方叫他安住,安住在那里,你应该有这样的愿望;但是今天的佛教徒得圣道的人很少,得圣道的很少,并且有这个愿望的都不多;我出了家以后,我想要得圣道,有这样心情还不多。多数人就在这有土匪的这个地方,就在这里住,多数是这样子,多数是这样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没有禅。根本不静坐这件事,不静坐呢,这个土匪常常跑来跑去的,就是不安全,心情不安乐。
 
现在若是得了未到地定,到初禅以后,土匪稍微好一点,稍微轻一点,我认为轻一点。在这个时候我们修四念处,学习般若波罗蜜是能得圣道的。得了圣道以后,这个时候我们再弘扬佛法,应该是这样做。但是我们现在佛教徒啊!懒!不愿意修学禅定,就是佛法学一学,普通佛法学一学;我有学问,我对文字没有障碍,我就可以讲,不愿意修止观再把自己的土匪清理清理,不高兴做这件事,就完了,就可以了,大事已毕,好像;就这样子。所以佛法衰微了;我们也可以说佛法已经开始灭亡了,我们应该这样想都可以啊!你要这样想都可以的!佛法已经开始灭亡了!不要说再几十年、几百年后,不是。现在佛法已经开始灭亡了,要知道这件事啊!要知道这件事啊!这是一个非常痛心的事情。
 
但是,我们现在的善知识啊!大慈大悲啊!你让我们学般若波罗蜜,我们能学吗?我看都不能学,只好拜忏,还可以。这些善知识告诉我们常常拜忏,只有这样子我们能接受,我们今天佛教徒就是这么回事,多亏有这些善知识领导我们拜忏,别的我们做不来啊!好!我不要说这个,我们现在谈这个。
 
「何以不称誉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现在我们佛教里边,禅波罗蜜,谈不到这件事;但是,佛法是有这么一回事,过去时代,我们读这个高僧传,当然以前坐禅的人还是很多,学习禅的还是很多。这是禅波罗蜜。
 
「乃至十八不共法」,中间还有一段是赞佛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这是佛的功德,我不要细讲了。这十八不共法,就是佛,单独佛有这样的功德,不共于阿罗汉,就是阿罗汉没有这个功德,只有佛才有这些不共法。
 
「但称誉般若波罗蜜」,佛陀只是赞叹般若波罗蜜,其余的都不赞叹,什么理由呢?这是阿难尊者提出这个问题。
 
其中有一件事,就是这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有前五波罗蜜,就是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这前五波罗蜜,再加上般若波罗蜜,就是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是互相支持的,不是单独地可以名之为般若波罗蜜的,也不是单独地称为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不是单独地,一定要互相合作,才可以称之为六波罗蜜的。那么现在这样子说,应该赞叹,就是都赞叹嘛!也赞叹檀波罗蜜乃至禅波罗蜜,为什么只是赞叹般若波罗蜜呢?这是阿汉尊者提出这个问题。
 
这是提出来的疑问,提出来的问题。下面第二科「释疑」,解释疑惑。解释这个疑惑,分成三科。就是第一科是「法」,法、譬、合,这三科。又分两科,第一科「明般若为尊导故叹般若」。
 
佛告阿难: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为尊导。阿难!于汝意云何?不回向萨婆若,布施得称檀波罗蜜不?不也!世尊。不回向萨婆若,尸罗、羼提、毗梨耶、禅、智慧是般若波罗蜜不?不也!世尊。以是故知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为尊导;是故称誉。
 
「佛告阿难: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为尊导」,所以要赞叹般若波罗蜜,这理由是这样。就是在五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中,这个般若波罗蜜它是最重要的,它有什么重要呢?「为导」,它是一切功德里面的师父,它是老师。
 
你行布施的时候,你要有般若为师,以般若来指导这件事;你做布施的时候,你不可以没有智慧,就这样子。我们普通的行布施,我们就是我看见那个人有困难,我就用慈悲心,愿意解决他的困难;我就这样布施,我们一般就是这样行布施。但是按佛法来说,这样还不足,还有所不足,还要加上般若,那才可以,才是可以的。
 
布施、持戒;持戒也是,也是要有般若智慧为导、为尊导,「乃至十八不共法」也是以般若为尊导的,不然,你做的那些事都不及格,你坐的禅也是不及格的。我们一般的静坐的时候,就是小小的,多数也是不具足;小小的知道那么一点修奢摩他的方法,这就是静坐了。其实不是,佛法里面,还要有般若在里面才可以。现在我没有;没有,那是不及格的。
 
现在佛告诉我们,这些你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忍辱、精进、禅定,乃至十八不共,都要有般若波罗蜜做老师才可以。所以般若是我们的老师,所以它的功德最大,你应该赞叹它,这个理由是这样子。
 
这句话就是总说的,总说赞叹般若波罗蜜的功德,里面有解释,下面就是加以解释。加以解释分两科,就是第一科「明般若为尊导故叹般若」,第二科「释般若为尊导义」。这两科就都是解释。
 
前面这一段「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为尊导」,这是把这个要义标出来,下面解释。
 
「阿难!于汝意云何?」我说出来般若为尊导,所以赞叹般若波罗蜜,这件事在你心里怎么想?怎么叫做「为尊导」?这下面解释。「于汝意云何?不回向萨婆若,布施得称檀波罗蜜不?」就是若没有般若波罗蜜,那个布施能称为檀波罗蜜吗?是这么一句话。
 
但是「回向」这种事,怎么叫做回向?这回向有三种。我先解释这个「回向」怎么讲?这个「向」,是个方向,再明白一点说,就是我们的意愿,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就是心里面有个目的,这就是「向」,就是这个意思。我为什么要去赚钱,我想要造庙;这造庙是一个意愿,就是「向」,就是你的志向,我们一般说叫「志向」,实在就是内心的意愿,这样子。这个「回向」,这边说这第一个解释;这几个,前面是第一个,回转我们的意愿。譬如说我现在想要占这个人的便宜,我做这件事,但是表面上是利益那个人,但实在是要伤害那个人,我有这样的意愿;现在我相信佛法了,这不对,回向,回转这个意愿,把这个意愿从不对的地方回转过来,让它好!我原来是有恶意,现在我回恶向善,这叫「回向」,回向这么讲,这是一个解释。或者这是一种回心向善,这叫做回向。
 
我们再讲一个回向呢,是「回因向果」,回因向果。譬如说是有人说:我们多放生,我们将来会得长寿果报。我们放生这是个因,将来得长寿是果,回因向果;我做这个功德,希望我将来能得长寿,这就是回向。我现在念阿弥陀佛干什么呢?我愿意到阿弥陀佛国去,也是回因向果是这个意思,很多很多的事情。譬如说我现在没有智慧,我现在愿意学习佛法要开智慧,这就是回向,回向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还有一个不同的回向呢;我们这样回向是回因向果,我要不杀生、不偷盗,我不要做这些坏事、我要做好事,这是自己,利益自己,我愿意念阿弥陀佛求生阿弥陀佛国去,也是利益我自己。现在增加一个,我要利益他人,回自向他;我做了什么什么功德的时候,我回向我的母亲,回向我的母亲能够长命、无量寿,我希望我母亲身体健康,心情快乐,这就是回自向他。但是回向这是我自己的母亲,我还回向其他的一切众生,回向我的朋友的父母;回向我朋友、我朋友的父母,回向很多很多人,都能开大智慧,都能够相信佛法栽培善根,这回自向他。回因向果,是自己;回自向他,就不但是自己了,也关心到很多很多的人,我关心我的父母,我也关心别人的父母,这叫做「回自向他」。
 
回因向果、回自向他,还有一个「回事向理」。我们这样念阿弥陀佛也好、我们持戒也好,做种种功德也好,这都是事;这不是第一义谛。我们现在从事上做的功德,回向到第一义谛去,这叫做「回事向理」。所以按这个回向的意旨分三类:回因向果、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事向理比较深刻一点,我们等一会儿再讲,现在就是说这个回因向果、回自向他,这个容易懂。
 
这个「回向」,我们佛教徒,这句话还常用的;或者念经,念经我们也要回向,我们拜佛也回向,我做种种功德的时候也都回向,常常用这句话。这句话怎么讲呢?是这样意思,就是你有所求,当然这是要合法的,有所求,我做这件事。佛教是讲缘起,我们佛教不相信上帝,我们相信缘起,就什么事情要自己创造,才有这件事。你不创造这件事;不管是善、是恶,不创造就没有这件事,你若创造了就是有,这件事就有了,这是缘起啊。不做不得,做已不失,不做就没有这件事,你若做了就有这件事,不管是恶也好、善也好,你做了就有,佛法是讲究缘起的,就是你要自己做。我们今天和一位居士也才谈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佛的大智慧的狮子吼啊!都是自己创造的。
 
我讲一讲喔!我把这四句话讲一讲;我们放蒙山的时候就念这几句话。「若人欲了知」,这句话就是,你若想要明白这件事。我们世间上的人,我们到学校读书也好、到研究所里读书;我们在那里读书干什么?我认为办学校的人,乃至到学校读书的人,有同一的意愿;当然有同也有别,有不同的想法,但是大多数人呢,就是发财,就是要希求荣华富贵啊!荣华富贵简单的说就是发财啊!就是这么回事啊。我们没有想人生是怎么回事?不想这件事,人生究竟是怎么回事?不知道,我们不想这件事。佛法,释迦牟尼佛讲的经论,就讲这件事,不讲我们世间发财的事情,不说,也有提到;提到、但是和世间的说法不同。佛法所讲的财,要合法,要合法才可以,不合法的事,我不要,不取。孔夫子有这个思想;所以我们若是读《四书》也有道理,会知道做人之道,不应该做的事不要做。不要是不管合法、不合法,只要可以拿到,我就拿,警察看见也不要紧,我就给他一点,我就好了!但是佛法不是的,不合法的事情不可以做。
 
我们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三世一切佛」这个地方怎么讲呢?三世佛,就是过去世佛、有现在佛,这都是圣人;未来佛呢,就现在还不是佛,就是凡夫啊!这三世佛就是凡、圣这两件事,你要明白有凡、有圣。虽然是人,但是有差别,有是圣人、也还有凡夫;虽然现在是凡夫,有凡圣之别,但是事实有这件事,不全都是凡夫,也不全是圣人,有凡圣之别;这是约人说有凡、圣之别。
 
「应观法界性」:「法界」,就是一切法,一切法的体性也有凡圣之别;就是有染污的法、也有清净的法。譬如说我们凡夫现在举心动念,离开了贪瞋痴,另外没有事;就是贪瞋痴在这儿活动。你小学毕业也好,你中学毕业也好,你大学毕业也好,你是大学的教授也好,无差别,就是贪瞋痴,另外没有别的事情,这是染污法。什么叫做清净呢?只有佛,佛告诉我们的事情,在佛法里面修行的人,戒、定、慧,这是清净。法、法界这个体性,也有染净之别;人也有凡圣之别。你要知道法有染净之别,你要知道人有凡圣之别。凡夫、圣人也好,染污、清净也好;一切唯心造,都是心造的。凡夫也是心造的,圣人也是心造的,染污、清净也是心造的,也是这样子。
 
世间上的人;如果不学习佛法,世间上的人如果是学习孔孟之道,多少还有一点「有所不为」。「无所不为」这就有问题啊!只要我能做我就做,那有分别呢?那可有问题。但是孔夫子说:「有所不为」,有的时候我不能,我不做,不可以做的。那就是有善恶之别,就是有是、有非了;说是,我才可以做;非,我不可以做,不可以不讲是、非,不要说是糊涂人了。讲的这是是、这是非,这样子,我们要学习什么叫做「是」?什么叫做「非」?然后呢,我们「是」就可以做,这「非」就不可以做,要这样。
 
说:我不学习是、非,我只是学习发财之道,危险!有警察也没有用,也没有用啊。真实有事情的时候,警察和你也一样啊!所以啊,要学习。说:不要讲是、非,我不同意这句话,要告诉我,你要告诉我什么叫做「是」?什么是「非」?这是智慧境界,这是智慧啊。
 
所以这时候呢,「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你自己造的。圣人是你自己造的,这个凡夫也是你自己造的,你不要怨天尤人。我现在也没有做什么坏事,我现在为什么这么倒楣?你怨天尤人,不对呀。佛法中讲的,有过去世、有现在世、有未来世;不只是现在,也有过去。说那个人生来命就很好,他过去有栽培啊;我生来就倒楣,你过去也是你栽培的呀。都是你自己造的,不要怨别人。
 
我再说几句话;我们,我小学毕业,我就要到大学去做教授,可以吗?不可以这样,我中学毕业要做大学教授也不行的呀!你一定大学毕业还要念研究所也还要进一步深入地学习,你才可以做大学教授,你才能讲得好一点。我们佛教徒,学习这个道理,「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个偈子的道理你学一百年都不算多啊。何况我一年都没有,进修了几年,我就做老师了,可以吗?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要深入的学习佛法,不要说学一百年啊;你学了一年以后,你的程度就是这样子,你学了二年,程度就不同一点,你学了十年以后的时候,你要去为人讲经说法,和学五年就不同,你不是多学一点好嘛,多学一点。说我心好,我发好心、劝人好;结果你的程度不够,你好心,没做好事啊。要深入多多地学习,不同。
 
我们从经论上看,很明白地看出来,那些大阿罗汉虽然是小乘,但你能和他比吗?你不能和他比的呀。我们虽然发无上菩提心,但是你的爱、见烦恼一直地在活动,你怎么能和阿罗汉比呢?你看这大菩萨得无生法忍之后,转不退转*轮,那种大境界那么高,都是修来的呀。我们一点儿也没有,我就想要发菩提心度化众生,可以吗?发心,有个好心,也是很好;但是不行,程度不够啊!程度不够的呀!我这是耽误时间,说这话。
 
若「不回向萨婆若」,前面我讲这回向的时候,讲这三种回向,一个回因向果、一个回自向他,都很好,这唯有佛教徒才有这件事。第三种回事向理,就是这句话了,「不回向萨婆若,布施得称檀波罗蜜不?」这个「萨婆若」这句话,翻到中国话翻个「一切智」。翻个「一切智」怎么讲呢?这个「一切智」这句话怎么讲?就是通达诸法实相的智慧,叫做「一切智」;通达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乃至意识,这一切法,十八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一切法都是诸法实相,你通达诸法实相的智慧叫「一切智」,这个智慧。这个一切智,是佛的智慧;通达诸法实相的智慧叫做「一切智」。
 
这个「一切智」呢,「不回向一切智」,就是不回向诸法实相,就是不回事向理,就是这个意思。「布施得称檀波罗蜜不?」我们若不这样回向的话呢,我们做布施;譬如说我买个苹果去供佛,这就是布施,当然也是供佛也是一个功德,但是它不称为檀波罗蜜,你若没有回向萨婆若,就不叫做檀波罗蜜,不能说是布施波罗蜜的。我们下文再详细讲,这里就讲这么多。
 

{返回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2
下一篇: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阿难称誉品 9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7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3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6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4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七喻品 5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2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信愿——往生正因[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找好处,认不是[栏目:清净法师·都市茅棚]
 选择十五种念佛方法[栏目:常福法师]
 末那识[栏目:黄忏华居士]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二八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九集]
 先以定动,后以智拔[栏目:慧光法师]
 自夸的驴[栏目:智空和尚讲禅]
 98 出去[栏目:石头路滑]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二十五集[栏目:天台小止观讲解·成观法师]
 欲望的压抑与纾解(传道法师)[栏目:其它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