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6
 
{返回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62
复次,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于四部众中说般若波罗蜜时,心无怯弱,若有论难,亦无畏想。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为般若波罗蜜所护持故。般若波罗蜜中亦分别一切法,若世间、若出世间,若有漏、若无漏,若善、若不善,若有为、若无为,若声闻法、若辟支佛法,若菩萨法、若佛法。善男子善女人住内空乃至住无法有法空故,不见有能难般若波罗蜜者,亦不见受难者,亦不见般若波罗蜜。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为般若波罗蜜所护持故,无有能难坏者。复次,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时,不没、不畏、不怖。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不见是法没者、恐怖者。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华香供养乃至旛盖,亦得是今世功德。
 
「复次,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于四部众中说般若波罗蜜时,心无怯弱」,说是这位受持、读诵、正忆念这位善男子善女人,他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部众中」宣说般若波罗蜜的时候,「心无怯弱」,他的心很平静,还没有恐怖。因为什么有这件事呢?无有恐怖呢?「若有论难,亦无畏想」,或者有的人,你说诸法皆空,我不同意。诸法是有,怎么是空?若有人同他辩论,「难」、难问他,使令他对于演说般若波罗蜜的道理有困难的时候,「亦无畏想」,他心里没有恐怖,没有这个事。这个「若有论难,亦无畏想」,这个地方有点事情,到下面再说。
 
「何以故?」为什么有论难的时候,他心里没有恐怖呢?「是善男子善女人为般若波罗蜜所护持故」,所护持的关系,你向他提出来的难问,他心里面不恐怖,这是一种智慧。就是如果受持、读诵、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的这位善男子善女人,他能观我也空、一切法也是空,在这毕竟空里面没有人难问,他这样观察呢,所以没有恐怖;就是观一切法空的智慧,有这个智慧。
 
「般若波罗蜜中亦分别一切法」,这下边呢,就说这位学习般若波罗蜜法门的这个人的智慧,他能够有通达一切法缘起的智慧,还有这个事情。通达一切法毕竟空的智慧,通达一切无量无边的缘起的差别的,这又是一种智慧;所以分科里面说「具二慧故」,就是一个权智、一个实智;观一切法空,这是实智;观一切缘起法如幻如化呢,这是权智。
 
般若波罗蜜中也分别一切法的,怎么分别呢?「若世间、若出世间」,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眼识乃至意识,与一切法接触的时候,心里面有爱着,这是世间法。「若出世间」,就是不爱着,这心和一切法接触的时候,心里面没有爱着心,也就是出世间,超越世间了。
 
「若有漏、若无漏」:「漏」,就是烦恼。「若有漏」就是有烦恼,那就是世间法;「若无漏」若心里面没有烦恼,那就是出世间法了。
 
「若善、若不善」:这个「善」,就是对于做这件事,对于他人有利益,那就是善。「若不善」,做这件事对他人有损、有伤害,不善法就是恶法了。
 
「若有为、若无为」:「有为」,就是有生、有灭,有生灭变化的是有为法。「若无为」,就无生灭变化,无为法,那就是一切法空的意思。「若有为」,就是心里面有所分别、有所取着,那就是有为。
 
「若声闻法、若辟支佛法,若菩萨法、若佛法」,前面是约法说,这下面约人说。约人说呢,是约圣人说。「若声闻法」:「声闻」,就是听佛的法音,叫做「声闻」。听佛的法音而学习戒定慧成功了,得了圣道了,叫做「声闻法」,这声闻法就指四谛,苦、集、灭、道四谛法。
 
「若辟支佛法」,就是昨天讲的独觉,他是听佛为他宣说十二缘起:无明缘行、行缘识,一共有十二支,从这里的学习,善根栽培地特别深厚,最后出无佛世而得圣道,就是辟支佛法。
 
「若菩萨法」,菩萨法呢,就是不同于声闻、也不同于辟支佛,这两类圣人没有大悲心。这个菩萨发大悲心的时候,也是得了圣道,他有大悲心广度众生,那就是菩萨道,就是六波罗蜜了。
 
「若佛法」,就是得无上菩提的人,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就是佛法,这就是诸法如的境界,超过了声闻、超过了辟支佛、也超过了菩萨。
 
般若波罗蜜中亦分别这么多的,人也不一样、法也不一样,这就是一切圣者的权智。
 
「善男子善女人住内空乃至住无法有法空故,不见有能难般若波罗蜜者」,前面说法、说人的差别,这下面说第一义谛,前面就是说世俗谛,这里面说第一义谛的事。「善男子善女人,住内空乃至住无法有法空故」,也就是修止观,学习般若波罗蜜修止观的时候「住内空」,这「内空」是什么呢?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是内;这个内六根都是因缘所生法,是毕竟空寂的,叫「内」。「住内空」,就是观察眼耳鼻舌身意是自性空的那个智慧,那个智慧安住在内空这里。我们平常的人,不相信佛法的人,或者相信佛法也没有修学圣道的人,我们的内心就住在色声香味触法这里活动,安住在这里。若是我们佛教徒,我们学习经论,从闻思修,到了修慧的时候,我们这个心呢,不愿意住在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地方,是住在一切法毕竟空寂这个地方,就是「住内空」。
 
所以我们修止观,初开始的时候呢,我们这个所缘境就是一般的世俗谛,世俗谛里面选择一样事做我们的所缘境,当然这个境界我们长时期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定、得圣道,这个所缘境。如果你选择的所缘境,令你增长贪瞋痴的烦恼,这不可以做所缘境的。这是说我们凡夫的心,就是在这世俗谛上活动。现在修学摩诃般若波罗蜜成功了呢,是在第一义谛那里安住不动,这叫「住内空」。
 
有内空、也有外空。「外」,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对这个眼耳鼻舌身意来说,色声香味触法是外;观察外的色声香味触法,也是因缘有,是自性空的,那么就是住外空。这是对内说是外,实在观察一切法是毕竟空,内外是不可得的。
 
「乃至住无法有法空」,一共是十八个空,这《大智度论》上说的,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十八空,最后就是「无法空、有法空」。这个「无法空」,就是对空就是无法,空也不执着,就是无法空。「有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一切因缘所生法都是「有法」,有法是自性空的,叫「有法空」;对于空也不执着,那叫「无法空」。
 
「是善男子善女人住内空乃至住无法有法空故」,前面是说世俗谛;约世间法、约出世间,约有漏、约无漏,这些分别,因缘所生法是世俗谛。现在观一切法空、内空、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这是第一义谛了。
 
「不见有能难般若波罗蜜者」,前面说这个人「若有论难、亦无畏想」,为什么呢?他为般若波罗蜜所护持故。为般若波罗蜜所护持,这句话怎么讲呢?说「不见有能难般若波罗蜜者」,说有人在这里提出来问题,来难问这位讲般若波罗蜜的人,但是这个宣讲般若波罗蜜这个人,他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他「不见有能难问般若波罗蜜」这个人,这个能难者,他观察他是毕竟空寂的,「不见」,所以他也没有恐怖的意思。
 
「亦不见受难者」,他也不见这个人能接受你的难问,也不见这个人,这个人也是因缘所生法,他也是毕竟空寂的,所以不见有能难,也不见所难。
 
「亦不见般若波罗蜜」,这个不见有能难、有所难这个般若波罗蜜,也是因缘所生法,它也是自性空,也不见般若波罗蜜可得。
 
「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为般若波罗蜜所护持故」,这就叫做为般若波罗蜜所护持,你有这样的智慧的时候,就得到般若波罗蜜的护持了,这心里面不取着这一切相,不受一切法,所以心里面无有恐怖。「为般若波罗蜜所护持故」,我们一般人呢,就算是文字上通达了般若波罗蜜的诸法空;但是你不常修止观,你心里面不熟悉,容易有所得,遇到有人难问的时候,心里面就不安了,就会有这个问题,那就是还没能得到般若波罗蜜的护持。
 
现在这个人呢,「为般若波罗蜜所护持故,无有能难坏者」,这个人,他止观修得不错了,他这个智慧相应了,所以「无有能难坏者」,没有人能提出问题能够难问他,能破坏他的正见,没有这个力量。
 
「复次,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的时候,「不没、不畏、不怖」,这个「不没」,就是他这个正忆念、受持、读诵、正忆念般若波罗蜜的这个智慧是不失坏的,不没,不失掉。不会因为你赞叹他,他就失掉了正念;你毁谤他,他就失掉了正念,这个正念没有了;不没,不失坏的。当然这是这个修行人,他能够受持、读诵、正忆念般若波罗蜜,不离萨婆若心。若是我们心里面一直在色声香味触法上,取着心、取着色声香味触法,执着有我、执着有我我所的人,你不修止观的时候,你的正念不容易站得住,你就会「没」,这个正念就失掉了。
 
现在这个呢,他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呢;「不没」,他这个正念不失掉。「不畏」,也不畏惧有人来难问我。「不怖」,也不感觉到有这个受难者,我会害怕,没有这个情形。这是说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能够受持、读诵、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的相貌,表现出来的相貌是这样子。说是这个人可以宣扬般若波罗蜜法门,或者有人难问,他会害怕;没有这回事,他没有这个事。
 
「何以故?」什么理由呢?「是善男子善女人不见是法没者」,因为他这般若波罗蜜的这个正念,这个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常常地现前的,「不见是法没者」,不看见有什么东西没有了;不见法有生、有灭的;所以「不见是法没者」,就是没有了;这一切法本性毕竟空寂,那有失掉这回事,不生也不灭的。「恐怖者」,我看见这个东西害怕,不见有这种事情。
 
「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华香供养乃至旛盖,亦得是今世功德」,这就叫「今世功德」,他成就了这样的功德。当然这件事,如果我们常常地正忆念,思惟一切法都是空的,自然这个境界会出现,不感觉有恐怖这回事,不感觉,也不感觉有大地震这件事,也不会的,一切法都是不可得。我们读《金刚经》的时候,「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和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是一样的。你这样子做呢,能调伏烦恼,究竟来说,能断惑证真,能断除一切烦恼,不论什么境界,心里面是安住不动,湛然常寂,就是这样子。
 
若是我们不用功修行的话,我们心里常害怕,怕这个没有了,被人抢去了。很多很多的这些烦恼事情都出现了,人与人就不容易合,不容易合,乃至嫉妒障碍这些都出现了。你若常学习般若波罗蜜,没有这些事情,什么事也没有。出家人和出家人有恭敬心,因为你不离萨婆若心,你就是圣人,我看见你,我很恭敬,我也是这样;你看见我,也很恭敬,大家都是和合无诤,自然是这样子。看见居士,居士也是学习…是善男子善女人,包括在家人也是,也是受持、读诵、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在家居士也是受恭敬的,出家的法师也受恭敬,这个时候所有的佛教徒,大家都能和合无诤。我们不学习这般若波罗蜜,什么都是有所得的,你比我强,那怎么可以呢?就是…所以烦恼,常常地生烦恼,常常地不合;我看见你也瞧不起,你看见我也瞧不起,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若学习般若波罗蜜呢,没有这回事;我们有可能得无生法忍,能成为圣人,佛法也容易兴盛。但是你若不学习,不行,这个正念不容易建立。没有办法建立,你没有般若波罗蜜怎么能建立正念呢?这正念建不起来呀!所以我们应该很容易明白呀,佛法要怎么样才能兴盛,我们很容易明白。也很容易明白佛法不兴盛,是为什么不兴盛?我们也很容易明白的,不是难懂这件事。
 
打引磬了哦!打引磬了,不要紧,我们就讲到这里。明天很快地就讲完了。但是,我想我们还有半小时,我讲一个故事。
 
佛在世的时候,和现在一样,就是有很多的人做生意,像我们在这地方做生意,或者远远的地方去做生意。当然,那个时候和现在有点不同,现在的人坐飞机,那时候没有飞机,所以就是,或者是坐车,就这样到老远的地方去。可是走到一个地方,路途远嘛,就是,这些人就休息了不走了,在那儿休息。等到休息好了以后起来了,发觉一件事,发觉什么事呢?现在我们带便当,他们走的时候也是带了一些饮食,发觉他还带了一条狗,我们现在的人也欢喜狗,那个时候的人也欢喜狗,带着狗。但是这个狗做了一件事,就是把他们带来的这个肉吃掉了,这些人就火了,就把这个狗的腿打断了,就弃到旷野不管了,这些商人就走了。这个腿断了就不能走了,就在那里挨饿了,饿得也没有办法去找东西吃,不能动,不能动。这个…哎呀,这得圣道的人才能度众生呀!舍利弗尊者,就是昼夜六时,昼三时、夜三时常常入定观察,在入定以后他这个天眼,入定这个天眼通才能够现出来才发生作用,就看什么地方有可度化的众生啊!在禅定里面,一下子就看到,哎呀!这个狗很苦啊!那么舍利弗尊者就从禅定里出来了,就去化缘,化了一钵饭,屈伸臂倾就到了狗这里来了,给这个狗吃饭。狗一看饿得不得了啊!哎呀!现在有一个出家的比丘给它一钵饭吃,心里很欢喜!吃完饭了,然后舍利弗尊者为他说法。说完法以后,舍利弗尊者就走了,那么这个狗也没有多久也就死掉了,死掉了。
 
舍利弗尊者又入定呢,这个狗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一看,喔!是到了什么地方,是到一个大长者家投胎了。过了多久以后,原来是狗,现在到大长者家去投胎,就变成个男孩,已经降生了、出胎了。然后这个舍利弗尊者这一天,不带徒弟,就单独一个人托钵乞食,就到这个大长者家乞食。乞食,这个长者说:长老,阿阇黎!你都这么大年岁,怎么也没有收个徒弟呢?说:是啊!我现在没有徒弟,没有沙弥啊!你有没有儿送给我做沙弥?说我这儿还小,刚刚出生,等他长大了一点,可以送给你做沙弥!说:好!好!那么舍利弗尊者就走了。
 
舍利弗尊者是大阿罗汉啊!他心里是不忘的呀!也可以说得陀罗尼了。到了七年的时候,这小孩子七岁的时候,舍利弗尊者又来了,也没带徒弟,到那里来了以后舍利弗尊者说:你多少年以前和我说,你的男儿大了,可以给我做徒弟,你儿子现在不小了吧!这个长者还好,守信用,好!我的儿今年七岁了,可以送给你做沙弥,就送给他。
 
舍利弗尊者就带领他,带到大众僧,就给他剃度了。剃度了以后,这个小孩还非常聪明喔,舍利弗尊者就为他说四念处,没有多久就得阿罗汉,这个沙弥叫做均提,均提沙弥,就得阿罗汉了。当然佛在世的时候,不只舍利弗尊者是阿罗汉,还有很多很多阿罗汉,都是有神通的呀!也就会有人入定看一看,这小孩是怎么回事?他一看,他前生是个狗啊!这狗怎么回事呢?喔!就知道了。
 
知道了,他在迦叶佛时代,是一个在大众僧里面,他不但不是狗,是人,还是个比丘,这个比丘有发生什么事情呢?就是有一个年老的比丘,年纪很大了,这个声音钝浊,这个话,就是这个声音不是怎么好听,但是这个老比丘还愿意唱一唱。你声音不好听,你不要出声嘛!他偏要出声,还要唱一唱,唱一唱,当然是不好听嘛,这年轻的就说:你唱得还不如狗好听。这样子骂他、毁辱他,然后这个老比丘说:你不要认为我是个假名比丘,我是阿罗汉啊!哎呀!这比丘害怕了,这个年轻比丘害怕了,向这个老比丘忏悔。忏悔这件事,虽然是忏悔了,五百世做狗,这年轻比丘死了以后是做狗了,是这样子。但是这最后一世做狗,得到舍利弗尊者的救护,所以就是转世转为人了。他自己得了阿罗汉,他也可以入定,可以看,哎呀!我前生是狗啊!舍利弗尊者的慈悲,我才弃舍了狗身,才做人啊!所以发愿,我不受比丘戒,我一直地做沙弥来侍奉我的师父。
 
所以,我们佛教徒能够读经,知道因果的问题,不要骂人。我就说完了,说到这里。
 

{返回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7
下一篇: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5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上 1 (1998年于台北华藏讲堂)..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0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6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7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3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5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阿难称誉品 4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11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5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五节 空之解说[栏目:厚观法师]
 A Discipline of Sobriety[栏目:Bodhi Bhikkhu]
 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栏目:普陀遗珍·印光大师开示精编]
 卿云[栏目:僧诗句集]
 感悟人生 第九讲 寻找生命中的贵人 四、依师践行莫空过[栏目:学诚法师]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目录 缘起 经题[栏目:慈法法师]
 诚言不妄信实莫疑[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及《阿弥陀经》对照阅读(下)[栏目:菩提树下·马明博居士文选]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二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集]
 形问影何从[栏目:禅诗诠释]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