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8
 
{返回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82
「复见十方无数百千万亿诸佛般涅槃;复见无数百千万亿诸佛七宝塔」,佛入涅槃以后,就有舍利了,我们这佛教徒就为佛造塔,造七宝的塔。「见供养诸塔」,也看见四众弟子供养这些佛的塔,对于佛的舍利「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旛盖」,这样供养。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见如是善梦,卧安觉安。诸天益其气力,自觉身体轻便」,这也是一种好处。「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看见这样,他自己有这样的好梦,有这样的梦。「卧安觉安」,卧在那里,身心也是安隐的,不卧在那里,或者是说法,或者是读经,或者是行住,或怎么地,身心也是轻安的,也是安隐的。「诸天益其气力」,因为这个人学习般若法门,也就是修止观了,又能够弘扬般若法门,诸天就来护持他,来「益其气力」,来增长他的健康,就是这样意思。所以他自觉到「身体轻便」,身体都是很灵便、很轻松、很愉快的。
 
「不大贪着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于四供养,其心轻微。」诸天能益其气力,他会得到好处。当然修般若法门这个人,他应该是修止观的,修止观就能调伏烦恼。他修止,也可能由欲界定到了未到地定,也可能是到了色界四禅;他修观呢,观这个身体「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么这样的人,当然「不大贪着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对这个不是那么贪着。「于四供养,其心轻微」,对于这个四事供养这件事,他的内心不是那么执着,所以叫做「其心轻微」;或者解释这有所得的执着心不是那么强,不是那么强。
 
我们若不修止观的时候,我们看律上,我们出家人的律上,或者是在《大智度论》也会看到,在家居士同出家人去结缘的时候,我给你一百块钱,我给你一块钱,我给你两个苹果,我给你一个苹果,我不给你,不给你,什么都不给,我单独供养那位法师。我们一般的,如果没有学习般若法门,你不学习止观的时候,你心里怎么想?那当然就是:「你不公平!」就会分别这些事情。但是你若修止观的人,这就是所缘境嘛,你用般若波罗蜜观,这都是平等相、无差别,有差别就是无差别,心里没有事。
 
「其心轻微」,就是小小的会认识,这也是有点差别,有点差别,差别就是无差别,心里没有事,没有这个分别。但是我们若不修学止观,我不学习般若波罗蜜,我昨天、前天都有说,我天天放焰口,我天天念斡资啰。我们,这很好!唱个炉香赞也好!唱个大愿王赞叹佛菩萨,是好;但是你没有学习般若法门,你心里有所得,心里有执着,有执着的时候,这些境界出现的时候,你会怎么想?我看就没有般若波罗蜜的气氛,没有这件事。没有这件事,其心轻微?不是的呀!就是烦恼了,就有很多的问题。所以若学习般若,修学止观的时候,我们佛法会兴盛、会庄严而不丑陋,会有这个事情,「其心轻微」。
 
「譬如比丘坐禅,从禅定起,心与定合」,这个「譬如」,这是举个例子。他常常坐禅;这个行住坐卧都是禅,但是偏说是「坐禅」,因为「坐」,我们初开始学习禅,要坐比较好,他这个身体稳,心也容易与道相应;你在那跑,你能与道相应?这事不容易。但是成功的人一切都是一样的。「譬如坐禅,从禅定起」,就是从禅定里面出来,有入禅、住禅、出禅,有入、住、出的差别。说他现在,不要说他在禅定里住,不是;从禅定里面起,就是心……,在禅定里面有个所缘境。那么初开始学习禅的人,有可能会用地水火风做所缘境;出入息就是风,或者用光明做所缘境,地水火风做所缘境。但是学一个时期就转变了,以第一义谛为所缘境,他就不同,会有变化的。现在说「从禅定起」,就是从第一义谛的所缘境出来了,出来到什么地方?到世俗谛来了,他这个心在世俗谛看,到这来了,是这么样,这叫「从禅定起」。从禅定起,这是一个事实,是这样子,但是还有定的气氛,你心还有禅定的气氛的,它不会立刻地消失,还有定的气氛;所以「心与定和」,已经是从第一义谛出来了,到世俗谛这里来,但是那个定的气氛还在,所以「心与定合」,还是这样子。
 
「不贪着饮食」,他对于饮食不贪着。「其心轻微」,因为什么?他心的了别性和般若的智慧相应,对于境界上的分别轻微,不像我们不修学止观的人,不学习禅坐的人,那样的分别心那么重,和那个不同。这是说一个譬喻是这样子。
 
现在是说学习般若法门的这个人,诸天益其气力,说这个事。「憍尸迦!诸天法应以诸味之精益其气力故」,诸天自然会做这件事,因为他是佛教徒,譬如说我们人间的在家佛教徒,对于出家人也护持,因为什么?我们同一信仰,我欢喜你修学圣道,我来帮助你、来支持你。诸天,这些天人也是佛教徒,非佛教徒没有这回事;诸天,有信佛,也有不信佛的,他因为信佛也学习般若波罗蜜,我们人间的佛教徒学习般若波罗蜜,他欢喜,那他自然「以诸味之精,益其气力故」,来帮助你身体健康,自然是会这样子。
 
「十方诸佛及天、龙、鬼神、阿修罗、干闼婆、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亦益其气力」,十方诸佛和这一切属于佛教徒的天、龙、鬼神,十方世界的这些人,也会做这件事,也会来帮助。当然这件事,不是我们一般人能做到,我们一般人,我们没有神通,我们只是这个范围内能做到的可以做,太遥远的事做不来了。但是十方诸佛或者有神通的天龙八部,那他们有神通,可以从这个世界到那个世界去,所以「亦益其气力」,也有这件事。那么这是释肉眼人的疑惑,下面是「结劝」。
 
如是,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今世如是功德,应当受持般若波罗蜜、亲近、读诵、说、正忆念,亦不离萨婆若心。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虽不能受持乃至正忆念,应当书持经卷,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璎珞乃至旛盖。
 
「如是,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今世如是功德」:「如是」,就指前文。前面我们人间的人若肯能放下尘劳的欲,把世间上的事情放下一点,我们尊重佛法,对于佛法有尊重心,那么努力地去学习,去修学止观,也弘扬这件事的时候,「如是」就指前面这一段文的意思。
 
佛又招呼「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今世」这样的「功德」,前面这就是现在的功德,「应当受持般若波罗蜜」,你应该学习般若波罗蜜。「亲近」般若波罗蜜,不要离开般若法门。怎么样不离开呢?常「读诵」其文,读诵般若波罗蜜的文句;「说」,演说般若波罗蜜的道理;还有「正忆念」,就是要常能如理作意,常能修止观,这样子。「亦不离萨婆若心」,我们昨天讲过,你还要有无上菩提的愿,我想要得无上菩提。
 
这个阿罗汉,若是我们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读《大般若经》,也感觉这些大阿罗汉也在法会里听佛说法的,他们也是到了第一义谛了,他的心也在第一义谛,不是在世俗谛,偶然地他出定了,也会到世俗谛,但是一入定,他就到第一义谛去了,也是这样子。那么现在呢,这个地方说「不离萨婆若心」,这个地方有点事情,就是这些阿罗汉,也可能回小向大,也可能没有,他还是没有发无上菩提心,他只是得了圣道就满足了,那么只有一部份的人,有可能是凡夫反倒容易发无上菩提心,凡夫感觉菩萨的功德大,超过阿罗汉,那我要做菩萨,我要成佛,那会发无上菩提心,所以「亦不离萨婆若心」,不要远离你那个无上菩提心。所以你到了第一义谛,声闻、辟支佛、菩萨都是到第一义谛了;但是无上菩提心有人有、有人没有,还有这个差别的。
 
「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虽不能受持乃至正忆念,应当书持经卷」,这是另一种人,有善男子善女人他不能受持乃至正忆念,那当然这个就是人与人思想不同,也可能是没有读过书,我不认识文字,我不认识这个字是什么?你要他学习般若法门有困难,或者是我读很多书,但是我不愿意学习,我不愿意受持、读诵、正忆念,也可能是这样子。所以「善男子善女人虽不能受持乃至正忆念,应当书持经卷」,你可以做这个功德,你这书法很好嘛!可以写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写这个,书写,也可以受持经卷,或者是「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璎珞乃至旛盖」,这样供养般若波罗蜜,这就是修福;你若能够正忆念,那就是修学智慧了。我不愿意修智慧,我愿意修福,那也好!这就是佛又说这句话来摄受这些不愿意修慧的人,愿意修福的人,是这个意思。
 
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说、正忆念,书写经卷,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乃至旛盖。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甚多,胜于供养十方诸佛及弟子众,恭敬、尊重、赞叹,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诸佛及弟子般涅槃后,起七宝塔,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乃至旛盖。
 
「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说、正忆念」,这下面第二科是「格量」。就是前面已经说出两种相貌:一个是修福的人,一个人愿意修慧,那么这两种不同的功德要比量比量,哪个功德殊胜?就是这个意思。这里分九科,第一科是「举供养十方佛等格量供养经卷」。
 
「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说、正忆念」,这个人当然是修智慧了,同时也能「书写经卷,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乃至旛盖」,那这就是修福了。「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甚多」,这个人又修福、又修慧,这个善男子他成就的功德利益是特别多的。多到什么程度呢?「胜于供养十方诸佛及弟子众,恭敬、尊重、赞叹,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就是我们佛教徒,对于佛,我们恭敬、供养,对于佛的弟子也恭敬、尊重、赞叹,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也要供养,这样做呢,就是修福了。现在我们又修福、又修慧,这两个人对比起来,谁的功德大呢?就是又修福又修慧这个人,胜过你只是供养佛、供养佛弟子,恭敬、尊重、赞叹,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胜过这件事。
 
「诸佛及弟子般涅槃后,起七宝塔」,你又「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乃至旛盖」的供养,你这样做,功德也是很多,但是不如学习般若法门的功德大,现在是这么说了。
 
这功德大的原因呢?可以说出两个理由来辩论这件事:第一个理由,你学习般若波罗蜜,你长时期的学习般若波罗蜜,你就会有这样般若的智慧。在《大智度论》里面,现在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里也是有,就成就了无所得的智慧,用这个智慧呢,就能断烦恼,能得圣道。若是我们不学习般若波罗蜜的话呢,你就没有成就这个智慧,你原来的有执着的这个心还在,你用执着心:你说有功德嘛!我就去供佛,供养十方诸佛及弟子众,恭敬、尊重、赞叹,衣服、饮食、卧具、汤药,都是用执着心做这些功德的,那么你做这个功德,你所得到的利益,不能和那个没有执着心,那个人得到的功德大,那个人直接是得到圣道了。你没能够成就无所得般若的智慧,你还是一般的凡夫,你用执着心做功德呢,这个功德就是得有漏的功德,就是在人间、天上享福而已,不能得圣道,不能这样子。所以你不如那个学习般若法门得到的功德大,这是一个解释。
 
第二个解释呢,我没有成就无所得的智慧,但是我愿意学习,我愿意学习般若法门,我受持、读诵、正忆念那样学习,你终究有一天也会成就无所得的智慧,所以你的功德大。说我只是愿意修福,我不愿意去学习般若波罗蜜,那么你就是停留在有所得的境界,所以你不如学习般若法门的人的功德大。
 
我们从汉传佛教来到中国,前后的情形来看呢,也的确是这样子。佛法来到中国来,汉末,就是汉朝的末年,还在三国以前,汉末有三国,这三国之前,乃至到三国以后,到了晋、宋、齐、梁、陈、隋,这个时候佛法兴盛,佛法兴盛;隋、唐,玄奘法师是唐朝从印度取经回来。唐到宋,北宋的时候还算好,这个时期我们简单的说,就是学习般若法门的人多,这些大祖师都是在唐,南北朝到唐这个时期出现的,不管是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是唯识宗,都是这个时期建立的,而不是后来。后来的人逐渐逐渐佛法学习的就少了,所以有大智慧、大福德的法师也渐渐少,佛法也逐渐地衰微。而到现在,若是你不注意可能也不知道;你若注意这件事呢,佛法已经开始灭亡了,已经开始灭亡这件事。其中很明显的一件事,就是男众出家的开始少,你若注意就会知道,男众出家的人开始减少。女众出家还没有减少,还继续保持那个程度。
 
我再说一个实际上的事情;刚才说的话也是实际的,我再说一个实际的,我们不愿意学习佛法这件事,是怎么回事?你学习佛法的时候还要长时期的努力,你有可能会明白什么是佛法,有可能会这样子。如果你是短时间的学习佛法,或者根本也不学习佛法,你就不明白什么是佛法,你不明白什么是佛法,你能说你是佛教徒吗?你不能说这句话的,这外道和佛法有什么不同?你不知道!
 
我们现在再说一句话,我们现在修止观这件事,修止这个事情是共于外道的,你说你能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外道也能的!也能得到四禅八定的,所以它是共于外道的,只有毗钵舍那是不共于外道的,唯独是佛法才有的。那么我们若不学习佛法,知道这件事吗?我们就感觉那个人静坐,哎呀!他可能得了圣道了,只有这样说话,事实上你一点鉴别的能力也没有。表面上我是出家人,但是真是出家人吗?我这话说得不庄严,实在这是佛法的衰相啊!佛法的衰相,我们若能够知道好歹呢,要努力地学习佛法,不要不学习。我这个意思倒不是说,要到我的佛学院,所有的佛学院都可以学习。
 
我现在又生出一个妄想来,前天我同一个法师谈话,谈到一件事,谈到什么事呢?他和我不是同一个鼻孔出气,但是有相同的感觉,有什么感觉?我以前学习的佛法都不算数,要重新学习,会有这个感觉。我就是有这个感觉,他也是有这个感觉,要重新学习的。那么这句话有什么意思呢?初开始到佛学院学习,你不要挑这个法师讲得不好、那个法师讲得不好,你不要这样讲,你不要这么讲。就是讲得怎么好,你未必能接受,你初开始未必能接受,因为程度不够。我们事实上来说呢,譬如讲这一部经,你读这部经的时候有一百个问题,这位法师为你讲经能解决五十个问题,你已经应该满意了;那五十个问题没有懂,你应该满意了,应该这样子。你再继续地学习、继续学习,那五十个问题也都能解决,解决也还是没解决,若到了一个程度的时候,你现在,我以前学习都不算数,我要重新学习,会有这个感觉。
 
我们这样说,我们是比丘也好、比丘尼也好,优婆塞、优婆夷也好!若是爱护佛法的时候,应该要努力,努力地学习佛法,使令佛法不要灭亡,应该有这样的心情。我就讲到这里。我现在回答这个问题。
 

{返回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9
下一篇: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7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阿难称誉品 7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10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下 3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上 6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天王品 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4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七喻品 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1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七喻品 3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九五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八集]
 他们的说法,以为多看「中阴身救度」的片子,深深记在八识中就能自救,请问如法吗?[栏目:临终助念问答·净空法师]
 残暴不仁,竭泽而渔强烈反对丹大林场开放狩猎计划[栏目:昭慧法师]
 佛法之弘扬,必仗大德僧伽之力[栏目:传喜法师]
 佛教与科学·哲学[栏目:张曼涛教授]
 依教奉行[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教言·金刚心语]
 藏密烟供之殊胜功德利益[栏目:参考]
 如何在家修行[栏目:六祖坛经说什么]
 以德报怨 营救营长[栏目:金山活佛]
 度众生勿吃肉 To Save Living Beings, Stop Eating Meat[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