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7
 
{返回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69
所以,这个事情,我们要读经才知道,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一切事情都可以成办。你自己得圣道也可以成办,你要教化众生得圣道也可以成办,要学习般若波罗蜜。说我不学,还有我们出家人,在家居士不说,我们出家人还有一个问题:我也不想做大法师,我到佛学院干什么?这就是不对,这个见解就是有点邪知邪见了。到佛学院去学习佛法是你自己要成就圣道,你要学习的,不然你能够得圣道吗?你不学习佛法,你自己能够得圣道吗?说我以前在家居士,我学过,你学过,那也好。但是你修学圣道吗?你是不是能学习圣道?你是不是能?恐怕还不是,恐怕不是那么回事,你学习得不够。学习不够,你想得圣道,还是不能的。
 
阿弥陀佛!就讲到这里。
 
第一天开讲的时候,我曾经说过,就是由于慧日讲堂的住持如虚长老的慈悲,我们才能在这里学习禅,学习这一品经的,所以我们非常地感谢!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时,云何名住般若波罗蜜、禅那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那波罗蜜?
 
前边的文是劝我们学习般若的法门,这以下的文是释提桓因请问学习般若法门的方法,怎么样学习呢?这对我们来说倒是非常重要的。
 
「释提桓因白佛言」,对佛说。「世尊!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时」,这个「菩萨摩诃萨」,我简单地解释一下。「菩萨」是印度话,这个梵语应该说是「菩提萨埵」。我们中国人,这个汉人欢喜略,所以「菩提萨埵」是四个音,就是略去了两个音,存两个音;翻译中国话,说个白话,就是希求圣道的人。这个「菩提」,是三乘圣人的无漏的清净智慧,名为「菩提」;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都可以称为菩提的。就是希求成就圣道的人,就叫做「菩萨」。「摩诃萨」,说全了应该是「摩诃萨埵」,摩诃萨埵,「摩诃」翻个大,就是大菩萨。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希求成就声闻菩提的人、希求成就辟支佛菩提的人,不名为大;希求成就无上菩提、希求成就佛道的人,称之为大菩萨。所以单说「菩萨」,是通于三乘人;若说摩诃萨,那唯独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人,才可以称之为「菩萨摩诃萨」,才可以这么说。
 
菩萨摩诃萨有凡、有圣的不同,在这里看这个情形,就是初开始发无上菩提心的人,他还没有得圣道,那么他还是凡夫,看这个情形应该是这个意思,所以释提桓因就是为这样的人请问,怎么样学习般若法门,这样意思。
 
「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时,云何名住般若波罗蜜、禅那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这前面的文曾经说过这个「住」,说了两个词,一个是「住」、一个「习行」,前面曾经解释过。前文解释的时候,这个「住」和「习行」有深浅的不同,可是这个深浅这个问题,是由浅而深的。我们佛教徒想要得圣道,你不可能不经过浅就到了甚深的境界,你不可能跳过去因,而就得了佛果了,一定是由浅而深的。这个「习行」是浅的意思,「住」有深的意思,就是由浅而深,有这样意思,若是没有浅,也就没有深了。但是这里的问,就是先问这个「住」。
 
「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时」,你想要修行圣道,在前面的文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就是非要学习般若才能得圣道的。但是怎么样学习呢?这底下说,「云何名住般若波罗蜜」,如果按深浅的意思解释,就是怎么样才能够安住在圣道。得无生法忍以后,他成就了圣人无分别的智慧了,由这样的智慧安住在胜义谛,叫做「住」,就是与第一义谛相应了的这个时候叫做「住」,这个不是凡夫境界了。但是这件事,是由暖、顶、忍、世第一,由这个忍位、世第一位,再进一步,就是初欢喜地,就是入圣位了。就这样说好了。由外凡位进入到内凡位,由内凡位进入到圣位,这个次第是这样子。现在这里说,「云何名住般若波罗蜜」,就是怎么样由内凡位进入到圣位,安住在第一义谛呢?要怎么样学习,才能够这样成就呢?这个意思是这样子。
 
「云何名住般若波罗蜜」、云何名住「禅那波罗蜜」、云何名住「毗梨耶波罗蜜」、云何名住「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那波罗蜜」?这个「云何名住」贯下来。这个「住般若波罗蜜」,就是你一定要成就…,断了烦恼见到真理,这个时候成就了无分别的智慧,就安住在胜义谛,那叫做「住般若波罗蜜」。但是住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不就是单独的智慧;单独的智慧是不能住在胜义谛的,一定要有禅那波罗蜜,要有禅,就是要有定,帮助这个智慧安住在第一义谛的。这个禅和般若波罗蜜有相同的情形,这都是无漏的,所以「云何名住禅那波罗蜜」。
 
「云何名住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是精进,你想要成就无漏的般若波罗蜜、无漏的禅波罗蜜,你怕辛苦,这个事是不行的,一定要精进,你不要怕辛苦,你一定要能吃苦。当然有的人不需要怎么吃苦也就成就了,像大迦叶尊者,我也曾经说过,他听佛说法以后,八天得阿罗汉,他不需要怎么辛苦,不需要那么辛苦,也不需要说打般舟七九十天,不坐不卧,不用那么辛苦。这当然就是人的栽培不同,有的人栽培圣道的善根,栽培得特别殊胜,力量栽培得很大,他再小小有一点因缘的时候,他善根一动,就成就了,是这样意思。但是大多数人不是的,大多数人,打般舟七,一个九十天还不行,恐怕还不知道多少个九十天,所以一定是要精进才可以。
 
「羼提波罗蜜」,就是忍辱,忍。这个忍辱,当然我们说有人骂我,我要忍;有人赞叹我,你也要忍。其实这个忍,固然也是忍;还有一种忍,你用功修行的时候很辛苦,你也要忍,你也要忍的,这是很明白的事情。你若是自己用功,你也应该感觉到修行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也辛苦,你要在大众里参加禅七,你也会知道,修行很苦,大家坐一支香,一个钟头,其实不算多,应该一支香坐两个钟头、坐三个钟头、坐四个钟头,一天就坐三支香,坐十二个钟头。我们这个腿子不是那么好的人,感觉这不得了,太苦了。其实就是你的腿子不感觉痛,你连续地坐十二个钟头,你还是辛苦的。这个也不止于此,还有很多的问题都是辛苦。说是我打般舟七辛苦,打禅七辛苦,打一个禅七,我就感觉辛苦,其实一个禅七不算辛苦,打七个七,那是更辛苦;其实这个还…,说我不打禅七,我在佛学院学习经教,其实也很辛苦,也不是容易事。总而言之,你在佛法里面有闻思修的这样学习,都是辛苦的事。辛苦,你都要忍,你一定要忍。所以这个「羼提波罗蜜」也是需要的。说是我度化众生的时候,众生刚强难度,你要忍;你自己修行也要忍,不然这个事情不成功。
 
「尸罗波罗蜜」,说我能够成就无漏的般若波罗蜜、无漏的禅波罗蜜,你一定还要有无漏的戒波罗蜜,没有戒还是不可以的。
 
「檀那波罗蜜」,是布施。这个布施在自己来说,就是放下的意思,就是把这个世间上的色声香味触,你都要放下,你才能够修学圣道的。说世间的五欲,我不要放下,我要求荣华富贵,那么我一下子就得成佛了,即生成佛,即时就开悟了,没有这回事情的。所以非要放下,这个布施波罗蜜就是把世间的欲都要放下,然后要持戒、要忍辱、要精进、要修禅定,又要学习般若,一念相应慧,得到无漏的智慧了,所有的波罗蜜都是无漏的了,那就得无生法忍了。但是这件事怎么样才能成就呢?「云何名住般若波罗蜜,云何名住乃至到檀那波罗蜜呢?」这样问。
 
云何住内空、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云何住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云何住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云何住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习行般若波罗蜜乃至檀那波罗蜜,内空乃至十八不共法?
 
「云何住内空、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我们若读《大般若经》的时候,这倒是很容易明白的事情,你修这个布施波罗蜜的时候,要与空相应;若持戒波罗蜜的时候,也要内空、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相应的,乃至般若波罗蜜也是要与内空、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相应的,他们不可以分离的,都是互相相应的。但是我们没有达到那个程度的时候,还不是太明白,所以释提桓因代我们请问,我们怎么样修布施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的时候,安住在内空、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呢?这样子问。
 
「云何住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这个前面六波罗蜜里面,我们头几天讲过,就是那个禅波罗蜜,禅波罗蜜里面都是什么呢?就是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就是这个。我们在前文曾经说过,开始修行的时候,是有漏禅;成就了有漏的禅,在禅里面修四念处,有漏的禅就变成无漏禅了,是这样子。但是有的人也有差别,譬如说,这个人他没有得禅,他得了未到地定,他在未到地定里面修四念处,就得无生法忍了;但是他没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他没有。但是他想要有,他就修行,就在得无生法忍这个无漏的智慧,觅心了不可得这个地方寂静住,像天台智者大师说的体真止就是了。这个时候,他就能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到四无色定,他就能成就,一成就就是无漏的,那又不同了。所以,人的善根不同,修行的次第也就不同,所成就的功德也不同,但是这些功德,你决定都要成就。
 
「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这是在禅定里面修慈悲喜舍的这种止观。凡夫也可以这样修、圣人也是这样修。「四无色定」,就是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五种神通,就是去掉了漏尽通,「五神通」。这前面都有个「云何住」,这句话都贯下来,「云何住四禅?云何住四无量心?云何住四无色定?云何住五神通?」这样子。
 
「云何住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云何住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这个六波罗蜜也完全属于自己用功修行的法门,也可以解释为完全是利益度化众生的,也可以这么解释。这个三十七道品,四念处乃至八正道分这三十七道品,那是自己用功修行的方法;当然也可以教导其他的人修三十七道品,那么也就是利益众生的法门了。我们前文曾经说了多少意思的。
 
「云何住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这是约佛果说的。前面是约因,前面都是因,由因而得果,得无上菩提,是约这个意思说的。
 
「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习行般若波罗蜜乃至檀那波罗蜜,内空乃至十八不共法?」前面说「云何住」,这底下说「云何习行」,就是我刚才说过的:怎么样由外凡进步到内凡呢?这就是「习行」,「习行般若波罗蜜」。前面「云何住」,就是怎么样由内凡进步到见道,得到圣位,就是这样有点差别。但是修行这件事,有的时候也还是要合起来的,这个「住」和「习行」还是要合起来,等一会儿我们再说。
 
所以这个「云何习行般若波罗蜜乃至檀那波罗蜜,云何习行内空乃至十八不共法?」和前文是一样,但这个地方略说了。这是释提桓因向佛请问怎么样学习般若法门。
 
佛语释提桓因言:善哉善哉!憍尸迦!汝能乐问是事,皆是佛神力。憍尸迦!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若不住色中,为习行般若波罗蜜;若不住受想行识中,为习行般若波罗蜜。
 
这以下是佛回答,回答分三科,第一科是「答问」,先正式地回答。佛就语释提桓因说了,「善哉善哉!」是赞叹他,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对于法会的大众和将来的一切佛教徒,都有很大的利益,所以就说:「善哉善哉!」
 
「憍尸迦!」这底下佛又招呼释提桓因的名字。「憍尸迦!汝能乐问是事,皆是佛神力」,说是你能够欢喜地请问这件事,这是佛的神力的加持,你才能够提出这个问题请问的。这件事,释提桓因自己不知道,佛的神力加持他,他自己还是不知道,所以佛把它说出来。这个神力,佛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加持他,他才能提出这个问题的。
 
不要说释提桓因,说我们自己;譬如我们在打禅七,你修四念处,修四念处的时候,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又修止、又修观,你感觉到有困难。我在经本上:「是觅心了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有注解嘛,怎么讲?怎么叫做「不可得」?怎么叫「过去、未来不可得?」说得很明白,你也可以为人讲,但是你若坐在那里作如是观,就观不上来;你观不上来的时候,你不要放弃,你继续这样观,一下子就观上来了,那是怎么回事?就是你过去世的善知识,就是已经得圣道的善知识,或者就是佛菩萨推你一把,他那个慈悲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加持你一下,你就过去了。就像是走上坡路,人年纪大了,走上坡路很辛苦,后面有人推着,他就容易一点。我们初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这个智慧不够,你学习的时候,你也很难一下子就能明白,不是容易;你用功修止观的时候,亦复如是。讲好像不是太难,但是你要作如是观,就不容易;可是你若真有诚意这样做,佛菩萨就会帮助你一下,但是你自己还不是太明白,不太知道的。
 
所以「皆是佛神力」,释提桓因在大众之中,能提出这个问题,这是佛的神力加持的关系。
 
这样说呢,这底下表示释提桓因他提出这个问题,这是佛的意思,佛的意思要这样请问的,有这样的味道,可见这件事非常得重要。
 
「憍尸迦!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若不住色中,为习行般若波罗蜜」,这底下先回答这「习行般若波罗蜜」,因为「习行般若波罗蜜」,我刚才说是浅一点,这个「住」是深一点。但是他讲的时候,有的时候这个次第,又不是完全一定是先说浅的、先说深的,不是这样子,变化性还是很大的。
 
这底下就回答,「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的时候,「若不住色中」,这个「不住」在这里说是什么意思?就是不执着的意思,你不执着这个色。我们现在是凡夫,我们想要得圣道,要把我们凡夫的这个错误的地方,把它消除出去,把它消灭了它。我们的错误在那里呢?我们不对的地方在什么地方?当然我们很明显地知道我们有错误的地方,我的贪心来了、我的瞋心来了,这是不对的,我知道我不对。但是这个虽然是错误,但是这还不是错误的根本。错误的根本是执着,就是在贪和瞋之前那个时候,就是我们不贪、不瞋的时候,我们感觉我们都是对的,我们的是心清净的,其实不是;不贪、不瞋的时候,我们心里也有执着,有这个执着的这种错误。我们有这个执着,我们就是凡夫;没有这个执着,就是无着,就是圣人了。要除掉这个执着。
 
那么,修行的方法,佛菩萨告诉我们修行的方法,就是直接地对治这个执着,你把执着去掉了,就是圣人了!如果我们修行的方法,不能有这样的作用,不能破除你的执着,不能说你白辛苦,不要说你白辛苦了,说白辛苦,也可能说得过头一点,但是不是太合适。不得以呢,佛菩萨也会开个方便,我现在我又有口过了,就是念阿弥陀佛了。你现在不能修四念处,不能修四念处,但是也要了生死,也要转凡成圣,那怎么办呢?你念阿弥陀佛,到阿弥陀佛国去,阿弥陀佛为你讲这四念处,就告诉你:「若不住色中,为习行般若波罗蜜;若不住受想行识中,为习行般若波罗蜜」,还是为你讲般若法门;那个时候,你就能够修四念处了,就是得无生法忍了。所以我们学习持佛名号的这个净土法门的人,都是在发愿,愿生阿弥陀佛国,到阿弥陀佛国的时候,见佛闻法,悟无生忍,再回入娑婆度有情,就是这样子,就是这么意思。
 
但是现在我们学习这般若法门,不是这个意思,是现在得无生法忍,不是到阿弥陀佛国去,是在这里,你在这里你用这个方法,就可以得无生法忍,是这样意思。但是得了无生法忍,随你意,你愿意到阿弥陀佛国去也可以,也好。到阿弥陀佛国去也很好;你不愿意去,你继续在这里也可以,因为你已经是圣人了,你有无生法忍的这种大智慧境界,娑婆世界的这些苦恼的境界,不能动摇你,所以你在这儿也可以,你到阿弥陀佛国也好。但是,我在想,初得无生法忍的人是愿意到佛世界去的。因为什么他愿意去?他感觉到不足的地方太多了。我们若是学习佛法,哎呀!我能讲《金刚经》,我就要为人师,我就要为人讲经;但是得无生法忍的人,他不这样想,他感觉我为人说法,我很多应该具足的这种功德都不具足,因为什么呢?佛菩萨说法都是要观察这个众生的根性,过去世栽培过什么样的善根、造过什么罪,这个善根怎么样才能增长?这个罪怎么样才能消除?都是看得清清楚楚的,然后再为他说法的。初得无生法忍的,办不到这件事;你就是你的臭皮囊里面有清净的无漏的智慧,戒定慧有一点而已,其他的力量都不够,都不够啊。所以初得无生法忍的人,还是愿意到佛世界去,听佛说法,加强他的道力,得到种种的神通了,最好是到八地菩萨才能度化众生,他才能自在地度化众生;初得无生法忍的人都还办不到。所以得无生法忍的人还愿意生佛世界,何况我们没有得无生法忍的人?更应该到佛世界去嘛!
 
所以这里面说:「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若不住色中」,就是对于这个色,你不爱着。这个住色中,就是我们凡夫这个心,就是在色里面跑来跑去的,在色受想行识里面跑。这个色,我还不满意,再要个更好的,就是很多的不是贪、就是瞋,就是在贪瞋里面活动,都是在色里边,也是在受想行识里边,在眼耳鼻舌身意里边,色声香味触法里面活动,都是这样子。
 
现在说「不住色中」,你现在改变了,改变了你的思想、改变了你的行为,我现在不执着这一切色了,这色声香味触法我不执着了,「为习行般若波罗蜜」。这个「习行般若波罗蜜」,我们头几天讲过,就是数数的,这个「习」,在这里讲就是数数地作如是观;般若波罗蜜就是智慧,就是用这个智慧观这个色是毕竟空寂的,观察色是空的,你静坐坐在这里的时候,当然这是利根人。我们通常说观身不净、观受是苦,是钝根人要这样修,不是说是小乘佛法这样修,大乘不这样修,不是这个意思。是我们根性钝,欲心很重,你不修不净观,这个欲打你闲岔,就是叫你不能修这个般若波罗蜜法门,不能;非要把这欲破了,就得要观身不净、观受是苦,等到把这个欲破了的时候,欲不来干扰你了,这时候你再观色受想行识是毕竟空,就成功了,是这样意思。
 
但是现在是利根人,就不提不净观,不提了,就直接说观色是毕竟空寂的;但是观还不是一次的,数数地要观。你静坐的时候,先要修奢摩他寂静住,这寂静住这个所缘境,当然也可以以出入息、以息为所缘境也可以,或者以脐轮为所缘境也是可以,或者是观一个圆的光明作所缘境,也是可以,这所缘境各式各样的。你安住在所缘境上,叫它明静而住,不要有杂念,不要有妄想,要修,要用这个方法,把这个心把它控制住,叫它不要动。当然这不是一下子成功的,要逐渐地、逐渐地这样学。然后你住了三十分钟,明静而住三十分钟,或者六十分钟,或者一百二十分钟都可以;然后就修观,观这个色,这个色就是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眼耳鼻舌身都是地水火风组成的,观察这个身体是因缘所有的,是毕竟空的。「习行」,就是数数地作如是观。这个「行」是什么?是心,是你的心,你这个心一直地这样子做,这叫做「行」,数数地这样子行。心在动,行者动也,就是向前进,这个心作如是观的时候,就是向前进,「行般若波罗蜜」。
 
「若不住色中,为习行般若波罗蜜」,这句话有个什么意思?就是你常常作如是观的时候,你就对于这个色再不执着了,不执着这个色是可爱的、也不执着这个色是可憎恶的,不对它有爱憎的分别。你若修禅定,不学习般若波罗蜜,只是修禅定,也能有这种境界,就是不爱也不憎。但是,现在这里说习行般若波罗蜜,和由修定对于色不爱不憎不同。修禅定的人,他是得到了更殊胜的境界,就对于那个不殊胜的不要了,是那么回事。他得了禅定的时候,得了初禅了,他有色界天上的境界,对于我们欲界的色声香味触,不欢喜,就是厌恶、憎恶,所以就是不执着了,不爱着了。但是现在习行般若波罗蜜,他也是不爱着,但是和那个不爱着可是不同。「习行般若波罗蜜」是观察色不可得,欲界的色不可得,色界的色也是不可得,所有的色都是毕竟空寂的,这里面是智慧境界,那要比禅定的境界高,高得多,不一样的。因为你习行般若波罗蜜,你常常这么习,你对于这个色就不执着了。但是,现在说你若不执着色,那就是你习行般若波罗蜜,话是这样说,就是按你的成绩来说。说我现在常常作如是观,我修四念处,那不保证你就是不执着色,不能说你就是不爱色了,不能那么说。你习归习,你说你习,那个事还不一定。但是你真实由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对于一切色都不执着了,那就知道你是习行般若波罗蜜了,这里面有这样意思的。
 
我头几天,我答应讲个禅的故事,结果昨天我没讲,我现在讲这个禅的故事。
 
有一位叫做雪峰禅师,福建有雪峰,雪峰禅师。我看那个禅师的录语上,这个雪峰禅师是不得了的人,他座下有三千人跟他学禅,是不得了的人,真是个大禅师。这一天有个鼓山禅师,鼓山禅师;在福州城里面有一个王,这个王,那个文上面没有详细说,应该是与国王有亲密关系的人,封之为王,就是皇帝他的哥哥弟弟,或者是他的什么人,封之为王,住在福州,这个人和鼓山禅师也有亲厚关系,这个王就请鼓山禅师到城里面去。那么临走的时候,这个雪峰禅师就送他到山门,那么大家道别,雪峰禅师就回来了。回来了就对大众说:「一支圣箭射入九重城中去也」。「一支圣箭」,圣人的圣,拉弓射箭的箭;一支圣箭射入九重城中去也,「九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九重,就是那个重,九重城中去了。
 
可是这个时候在大众里边有一个叫做孚上座,这个上座不同意。你称之为圣箭,这个「圣箭」这个话的意思,雪峰禅师这个意思,认为鼓山禅师这个人已经是入了圣位了,不是平常人了,大修行人,认为是圣人了;这位孚上座他不同意,不同意他是圣箭,不同意他是圣人。那么这时候,这个雪峰禅师说:那你就去堪验他一下,去堪验他。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孚上座就是很快地就捻上去了。捻上去了,就对他说一句话:「三军围绕时如何?」三军围绕时如何?一、二、三的三,军队的军,三军。那个时候可能是唐朝的末年,那个时候是没有海陆空,我看「三军」就是三个军,我们现在军队的制度,大概多少万人算是一个军,三个军我们姑且说就是十万人吧,十万这么多的军队把你围住了的时候,你怎么样?是这么一句话。这一句话什么意思呢?
 

{返回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8
下一篇: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6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3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劝持品、遣异品 8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26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9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天王品 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七喻品 4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1 (2002年于波乐兰妙法寺)..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阿难称誉品 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劝持品、遣异品 1 (1997年于温哥华观音寺)..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1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圆满前行 第四章 思维暇满难得 第一节 3 十圆满——五自圆满[栏目: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集释义]
 光明之旅 第三章 殊胜的菩提心 四、行菩提心——六度菩萨行[栏目:光明之旅·慈成加参仁波切]
 第十三 苦蕴大[栏目:第一篇 根本五十经篇]
 唯识二十论讲记(下)[栏目:见悲青增格西]
 得银协巴[栏目:藏传佛教人物]
 相应91经 向东低斜经第一[栏目:相应部 45.道相应]
 醒悟[栏目:佛陀教你不生气]
 不可有种族歧视的观念[栏目:观念·圣开法师]
 傻人有傻福[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二]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八七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五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