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2
 
{返回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72
须菩提尊者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若不供养诸佛、不具足善根、不得真知识者,当得萨婆若不?」他能得无上菩提吗?那是不能得的,不能得无上菩提的。
 
这底下「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供养诸佛、种善根、得真知识,一切种智尚难得,何况不供养诸佛、不种善根、不得真知识」呢?那是不能得的嘛!这是很明白的事情。这是佛的回答:「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供养诸佛」,说这位菩萨他供养诸佛。「供养诸佛」这个意思呢,当然也可能是在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但是他也可能会乘着神通到阿弥陀佛国去供养阿弥陀佛,也可以到东方药师佛世界去供养药师佛,也可能到另一个不动佛土供养阿閦佛,供养无量无边的诸佛。
 
我们欲界的众生,我们没有禅定;我们没有禅定,我们就没有神通,我们只能在这个世界。现在算是有人发明飞机,能坐飞机走得远一点,但是还是不能离开这个世界。今天的科学家还没能发展,说我们乘着飞机到阿弥陀佛国去,还没有这个能力。但是若是能够修禅定;修禅定成功了的话,那我们可以到他方世界去;不是乘飞机,就是他的神通,他就能去。我们读《法华经》也看出这件事,他方五百万亿世界的梵天王乘着宫殿,到他方世界去拜佛,有这个事情。
 
所以这上面说「供养诸佛」,应该不是我们这平常的人;我们平常的人没这个能力。就是得了禅定的人,得了禅定有了神通的时候,他的生命体是属于这个世界;但是他可以到他方世界去、还可以回来,能供养诸佛;那个时候所见的境界,和我们完全不同。我们有欲就没有定,有定就不会有欲;这个欲和定是不能同时存在的。我们若是能够得了定的时候,我们的能力特别强、能力强;这个眼睛看,那就是有了天眼,能看到他方世界去。我们现在没得定,就不能得天眼,我们的能力还是很小,还是不行。所以这上面说「供养诸佛」,那不是一般的平常人,可也还不是说一定是圣人。
 
「供养诸佛」,「供养诸佛」一般的说呢,当然就是衣、食、住这些事情。我们说用香华供佛也是可以,也是供养诸佛。
 
「种善根」,佛叫我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我们也可能这样做,那么就是栽培善根了。
 
「供养诸佛」,当然我们对佛特别地恭敬,然后我们才可能会对于佛去供养,应该有恭敬心;有恭敬心才会有这件事。这个种善根这件事呢,这里面有点问题;有什么问题呢?我为什么要种善根呢?就是我们感觉到不足,我现在的这种情形,我感觉我不满意,我希望能够成就一个更美好的身体。我们如果不相信佛法的话,我们不知道这回事,反正得到的这个身体这样子就是这样子,你满意不满意,你不可能会有什么变化的。相信佛法了以后,我们的思想不同;我们明白这个身体是我们前生的业力的果报,我前生的业力就是这样做的,现在由那个业力得现在的果报,我不满意!那我重新创造,重新好好地栽培善根,我将来得到一个更美好的身体,我们可以这样。我们现在说,我若活到一百岁,我已经感觉很好了,其实一百岁有什么呢?还算多吗?经上说有八万四千岁,寿命是很长的;那个非非想天有八万大劫的寿命,寿命是很长的。我们现在呀!你无可奈何,你活到一百岁、活到两百岁,到时候非走不可,你无可奈何。但是我现在嫌我的寿命短,那么你也可以重新创造一个长寿。我现在还有病、还有老,我希望我不老、也不病,都能办得到的,都是因,如是因、如是果。所以我们若学习佛法,海阔天空!有更多、更多的微妙的境界等待我们去努力的。现在就是这样子,你无可奈何呀!
 
所以这上面说「供养诸佛、种善根」,「种善根」这里面表示,我现在对于我的生命我不满意,我重新创造,「种善根」是这个意思,这是这个意思。那么再说丑陋一点说,或者「种善根」就是我对现在这个老病的身体我不满意;我不满意,我现在努力地多多地拜佛,多多地做功德,我重新得一个好的生命。当然,我们这么说应该是好一点,但是下面文又不是这样意思。
 
「供养诸佛、种善根」,或者这么说;「种善根」这个意思,就表示我们身体有病,我现在要吃药,使令我这个病好转,能治疗我的病。「供养诸佛」,诸佛就是医生了;我供养诸佛,「诸佛」这医生告诉我们要吃什么药,那么我们能依教奉行,那就是种善根了,就是这个意思。
 
「供养诸佛、种善根、得真知识」,诸佛也好、种善根也好,主要是大智慧,佛是大智慧人。种善根呢,佛的大智慧开示我们的方法,改善我们生命的方法,这也是大智慧境界。「得真知识」,「得真知识」是什么意思?「得真知识」就是我们亲近诸佛,「真知识」还是佛呀!唯有佛菩萨有大智慧,所以叫做「真知识」。我们「得真知识」是什么?就是我们不断地亲近他叫做「得」,是这样意思。
 
「一切种智尚难得」,前面是说的印度话,「当得萨婆若」说的印度话;这个地方就翻成中国话了。「一切种智尚难得」,你供养诸佛、你栽培善根、你得到了你亲近善知识,善知识还照顾你呀!「一切种智尚难得」,这无上菩提都不容易成就啊!「何况不供养诸佛、不种善根、不得真知识」呢?那是更不容易有成就了!更不容易有成就啊!
 
这一段文,我就算是讲完了。这下边。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供养诸佛、种善根、得真知识,何以故难得一切种智」呢?这个问题,理应该提出这个问题。说我不供养诸佛、不栽培善根、我没有得真知识、我没有亲近善知识,那我不成佛,这是理应该是这样子。说是「菩萨摩诃萨」供养诸佛了、我也栽培善根了、我也亲近善知识了,「何以故难得一切种智?」什么理由他不容易得一切种智呢?不容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什么理由这样子呢?
 
「佛告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远离方便力,不从诸佛闻方便力,所种善根不具足,不常随善知识教。」这原因在这里,佛回答这个理由。「佛告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远离方便力」,「远离方便力」就是没有成就这个方便力,你没有方便。这里说这个「方便」,刚才我们也说过,就指般若波罗蜜说,以般若波罗蜜为方法,用般若波罗蜜的方法你肯实际的行动,那就可以满足你的愿望,就可以有更好的成就。但是现在「远离方便力」,就是弃舍了;这个「远离」在这边讲就是弃舍了。你亲近诸佛的时候,佛是会告诉你般若波罗蜜的,但是你听闻了又弃舍了,你不肯那么做,不肯去努力;「远离方便力」,那当然这件事是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从诸佛闻方便力」,诸佛是开示你方便力;但是你不肯去学习。「不从诸佛闻方便力」,就是不肯学习。「所种善根不具足」,这个「不从诸佛闻方便力」,就是佛为我们说:色是自性空、受想行识自性空,眼自性空、耳鼻舌身意自性空,色自性空、声香味触法自性空,乃至佛都是自性空,一切法都是不可得。我不欢喜学习这样的佛法;我欢喜说:眼是有自性的、耳鼻舌身意有自性,我欢喜学习这样的佛法,那样这就有问题了,所以「不从诸佛」学习这无所得的般若波罗蜜。「所种善根不具足」,你去栽培善根的时候,不是用般若为方便、用般若的智慧去栽培善根;你用有所得的这种智慧,用「我」,用执着心去做种种功德,你这样栽培的善根,那个善根是「不具足」,不具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能力功能,不具足这个功能。
 
「不常随善知识教」,就是佛菩萨开示的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了,你不欢喜,所以你也不常去听佛说法;「不常随善知识教」就是不随顺佛的教导,你不肯这样努力,所以你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这样意思。
 
当然,这个地方也表示什么意思?佛这样说法是契理了,但是不契机,众生不欢喜。佛说这个法是微妙,是无上菩提的方便,但是众生不欢喜学习,所以这件事是不成功了,也就是这样意思。所以「不从诸佛闻方便力,所种善根不具足,不常随善知识教」,那这样子当然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方法不对。
 
「佛告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远离方便力,不从诸佛闻方便力,所种善根不具足,不常随善知识教」,所以不能得一切种智,不能成就。
 
世尊!何等是方便力?菩萨摩诃萨行是方便力,得一切种智?
 
这也很容易应该提出这个问题。这下面是第二科;这前面是第一科,第一科是「论上具足善根义」,就是怎么叫做具足善根?怎么叫做不具足善根?这个地方加以议论。现在这是第二科,就是说明菩萨方便善成,就是般若的智慧成就了,说这个意思。
 
「世尊!何等是方便力?」这时候须菩提尊者又继续请教这个问题。什么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方便力呢?「菩萨摩诃萨行是方便力,得一切种智?」这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能够学习,也能肯修习这个方便力,那么就成就了无上菩提。这是又继续请问这个问题:什么是方便力?
 
佛言: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檀那波罗蜜,应萨婆若念,布施佛、若辟支佛、若声闻、若人、若非人,是时不生布施想、受者想。何以故?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入诸法实相,所谓一切法无作无起相。菩萨以是方便力故,增益善根;增益善根故,行檀那波罗蜜,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布施,不受世间果报,但欲救度一切众生故,行檀那波罗蜜。
 
「佛言: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檀那波罗蜜,应萨婆若念,布施佛、若辟支佛、若声闻、若人、若非人,是时不生布施想、受者想。何以故?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入诸法实相,所谓一切法无作无起相。菩萨以是方便力故,增益善根;增益善根故,行檀那波罗蜜,净佛国土,成就众生。」这下面解释什么叫做「方便力」?
 
「佛言: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这时候佛回答这个问题,先说「菩萨摩诃萨」,就是学习佛法的这个人。「从初发意」,从开始发菩提心,从发菩提心开始的时候,你就应该学习这个方便力。「从初发意」,从开始发菩提心,就是这样意思。「从开始发菩提心」这句话还是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没得圣道,没得圣道就是还是凡夫、不是圣人,他也是发菩提心了,但是没得圣道,还是凡夫。虽然还是凡夫,但是在他的内心里面有坚定的意愿,愿得无上菩提,这时候就名之为「初发意」。如果说:我信佛,但是还没有说我一定要成佛,没这个意愿,那不算是初发意。你要有坚定的意愿,这时候才算数。「从初发意」。
 
这个时候「行檀那波罗蜜」;行檀那波罗蜜,我刚才说,就是要有慈悲心。我看见一个贫苦的人,我有慈悲心,愿意帮他的忙,愿意帮助他。但是佛法又不是这样意思;佛法是劝人有慈悲心,但是慈悲心里面要有智慧,要有智慧的。光是有慈悲心,如果没有智慧,那不是佛教的菩萨,应该这么说,应该是这么说。但是这个地方就是难!就是你愿意说世间上苦难的人很多,我要有慈悲心去救护他,我不但救护中国人,我还到阿富汗去救护。这慈悲心是对的,但是佛法还是重视智慧的。因为没有智慧,那个慈悲有的时候会犯错误,会犯错误,犯错误、那不是佛法的意思;但众生就是这样子,他不愿意学习佛法。这个智慧……世间上科学的各式各样的学问,譬如说孔夫子的道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夫子有智慧,他会说出来智慧的语言;但是,不是佛法中的智慧。
 
我们佛教徒你要有智慧,不是说其它的智慧;是佛法中的智慧。佛法中的智慧,就是要学习经论;学习经论开的智慧和世间智慧不一样,不一样啊!你若学习佛法有了智慧,这是有佛法的味道,是那么回事。当然,我说的话也都是……这话里面……就有一点不好听了。就是我们出家人,出家人要学习佛法,你才有出家人的味道;你不学习佛法,我就念阿弥陀佛!差一点、差一点的。我出了家,我受了三坛大戒了,穿上出家人的衣服,一看,哦!这是出家人。但是你若没有学习佛法,你没有佛法的思想,你说出来的话没有出家人的味道,那件事对不对呢?那件事对不对?所以我们愿意提倡净土法门,我也赞成;但是不提倡学习佛法是有问题的,是有问题的!
 
你不要说是我们出家人,就有些在家人,有学问的人,他有时候也愿意看,喔!你这个出家人,在家人有些学问的人,他还愿意学习佛经的!愿意学习经律论。一看,一个出家人,他还愿意考验你一下,你懂不懂得佛法。如果你没有学习过佛法,你说出来的话,就没有佛法味道,那他一听就知道。不要说是非佛教徒,就是佛教徒的在家居士也可能,哦!你这位法师来了,我很恭敬,怎么怎么样,也同你谈谈话,也想要知道知道嘛!怎么样?你说的话对不对?你若不学习佛法,你没有办法能说出来佛法的语言的,不可能的,不可能!所以应该要到佛学院去学习,应该这样。到佛学院去学习,我倒不是说一定要到我的佛学院,不是这个意思;就是台湾这各地方都是佛学院,都是学习佛法,努力地学习,应该这样子才对的。但是不肯学,人就是这样,懈怠嘛!我就是拿念珠念佛,也很自在嘛!你叫我学习经论,哎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像这里面说的这几句话,我们就是有点问题了。这上面说……现在还没讲到,下面说的:「是时不生布施想、受者想。何以故?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入诸法实相,所谓一切法无作无起相」,你头不疼啊?看这文要怎么讲?叫你头疼啊!所以不愿意学习。不愿意学习,你并没能占到便宜啊!没有占到便宜!
 
所以这上面说:「佛言: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檀那波罗蜜」,就是……我刚才说「初发意」有两种:第一种,应该是也是学习过一段的时期,一段的时间学习过佛法,然后他才能够坚定地发无上菩提心,不然怎么会发无上菩提心呢?不会的。一定是感觉到生死是苦,一定感觉到生死是苦,得了圣道以后能够解脱生死苦得大安乐、得大自在;一切众生都在生死里流转很苦啊!我应该发慈悲心救护一切众生,他就是有这个意愿出来,有意愿的。说「生死是苦」这句话很容易说;生死怎么苦?也要学一段时间才会知道。这时候才会发无上菩提心,这样发无上菩提心,也可能会容易;等到第二段,你要学习佛法的胜义谛、要有智慧,慈悲心里面要有智慧,这是第二个难关,也不容易,就不容易了。
 
所以这个时候虽然是学习了佛法;学习佛法,怎么知道是学习佛法?你发大悲心了,你发出来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了,就知道你是学习佛法了。这个时候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叫做「初发意」。虽然是发了无上菩提心,还是凡夫;还是凡夫,这个时候,可是他有大悲心,那个大悲心不是有圣道,不是那么牢固,有的时候可能会失掉,又退了菩提心了,这有可能的。
 
现在说「从初发意行檀那波罗蜜」,就是你能有大悲心救护众生的苦,你能够有这样的行动。「檀那波罗蜜」就是布施,也就是布施;这个「檀那」是印度话,翻到中国话是个「布施」,就是把自己的利益赠送给他人,解决他人的苦难,这叫做「檀那波罗蜜」。这个「檀那」是个因,「波罗蜜」是因的果;你因有「檀那」的功德,你将来会有「波罗蜜」的果报,一个因、一个果。也表示是你的意愿;你为什么要行檀那波罗蜜呢?就是我要得无上菩提的波罗蜜。这和没有发无上菩提心的人不同;没有发无上菩提心,我现在行布施,将来我能得富贵的果报,我将来愿意生天,那这是世间上的事情,这不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人应该这样子。但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人,有这个布施的这个行动的时候,他是愿以此功德得无上菩提;得无上菩提之前,也还是能得人天的富乐的果报的。你的意愿不是得人天福报,但是还会得,还会得的。
 
所以「行檀那波罗蜜,应萨婆若念」,你行了檀那波罗蜜,你不要有所得。不要说是和非佛教徒,或者是佛教徒而不学习佛法的佛教徒,心里有所执着:有一个众生是我度化的,我救护他了,我是能救护的,我愿意得人天富贵的果报,我将来因此檀那,我将来做皇帝,我有大权力……是怎么怎么地;不是这样的事情。「应萨婆若念」,和萨婆若相应的念,就是将来能得无上菩提,你要有这样的愿,有更高的、更崇高的意愿,要这样子。但是这个地方,也包括般若波罗蜜的智慧的,不全是世俗谛的事情,也有智慧的力量在里面。
 
这下面就说明什么叫做「应萨婆若念」?和萨婆若的念相应,就是与无上菩提的念相应。我们若是希望得人天福报,那就和萨婆若念不相应了,有所得的念是不相应的。
 
这下面说:「布施佛」,「若辟支佛」,或者是布施给辟支佛;就是供养佛、供养辟支佛。「佛」就是得无上菩提的佛;「辟支佛」翻到中国话翻个「独觉」,「独觉」就是没有老师,没有老师,没有人教授他,他自己就得圣道了,就是这种人叫做「辟支佛」。我们读《瑜伽师地论》上的解释,这个人在栽培善根的时候,他有这样的意愿,就是我将来得圣道的时候没有老师,不需要有人教授,我自己就得圣道了,他有这样的意愿,所以他在得圣道的时候,出于没有佛、没有佛法的世界,他自己看见这无常、苦、空的境界,他就有厌离心,就到山里面去修行去,就得圣道了。另外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呢,这个人有高慢心,我不愿意有老师,我自己就能得圣道,他有这样的愿,所以出于无佛、没有佛法的地方去得圣道,有这个意思。
 
「若声闻」,「若声闻」这个呢,就是有老师,老师的法语教导他,他能够依教奉行的修行得圣道,这是「若声闻」。「若人、若非人」,就是这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初发意的人,他修这个布施波罗蜜的时候,他是布施佛,布施给辟支佛,或者布施给阿罗汉。「声闻」包括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包括这四种圣人,都是听佛说法而得圣道的人。
 
「若人、若非人」,你这个布施……在前面这个佛、辟支佛、声闻,都是指圣者说的。下面这个「人」呢,就指凡夫、一般的凡夫,布施给他。「非人」呢,就是鬼神这一类的。当然,我们布施给佛,也就是供养佛、供养辟支佛、供养声闻的圣者,这都是值得我们恭敬的人,就用恭敬心来供养他。下面的一般的这个「若人、若非人」,这都是苦恼人,苦恼人呢,那就是用慈悲心。前面是用恭敬心,这个地方「若人、若非人」,要用慈悲心供养他们,来布施给他们,解决他们的问题。
 
「是时不生布施想、受者想」,这个供养的时候,心里面怎么样作观呢?怎么样思想这件事呢?怎么样观察这件事呢?「不生布施想」,本来事实上是布施,但是不生这个布施想,没有这么执着:我是布施者,你们是受我布施的人,没有生起这样的布施想。「不生受者想」,心里面也不认为,也不执着:他们是受我供养的人,也不生起这样的想法。
 
「何以故?」什么理由呢?事实上,我是布施者,你们是受我布施的,为什么我不要这样想呢?什么理由呢?「何以故?」
 
「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入诸法实相」,要作如是观。作如是观的时候呢,原来这个布施想、受者想就不生起了。这个布施想和受者想,是我们一般的凡夫这样的执着,我们就这样子去做这件事。下面「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这是圣人的境界。但是现在看出来,前面这个初发意的菩萨,还是个凡夫,若是学习圣人的思想,学习圣人的智慧,若做这件事的时候,内心要有这样的思想,是这样意思。
 
我看这样,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明天讲这个「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入诸法实相」,我们明天讲。今天讲到这里,我答复这个问题。
 

{返回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3
下一篇: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1 (2002年于台中法印学苑)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5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1 (1997年于加州大觉莲社)..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3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下 7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阿难称誉品 6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劝持品、遣异品 6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如化品 3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1 (2002年于台中法印学苑)..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占察善恶业报经 4[栏目:梦参法师]
 索达吉堪布网络开示(2012-2-12)[栏目:索达吉堪布]
 佛教僧伽的十有思想[栏目:星云法师]
 何谓“度牒”?“戒牒”?[栏目:佛教徒基本问答]
 《清净道论》-根律仪、活命遍净律仪[栏目:玛欣德尊者]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阏伽桶)[栏目:佛教的法器]
 皈依戒说,皈依僧不能与外道者共侣。可是我家人朋友都没有信仰,我还能和他们往来吗?[栏目: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
 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直解 12[栏目:余金成居士]
 般若义理的探究 修习方便[栏目:智谕法师]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 95[栏目: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傅味琴老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